“考研热”为什么不降温、 考研能缓解就业压力吗?

近年来,考研报名人数呈现持续攀升之势,根据教育部门数据统计,2017年考研报名人数是201万,是当年应届本科毕业生人数的52%,2018年这一数字攀升到了238万,今年报考人数再创新高,达到290万,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焦点,为何近年考研热持续升温,主要原因主要在以下几点:

“考研热”为什么不降温、 考研能缓解就业压力吗?

1,大多数考生是迫于生存的压力考研,高校本科毕业生的数量在不断增加,高校连续多年的扩招速度大大超过我国经济、基础教育等的增长速度,随之而来的是大学生质量的下降和严峻的形势。

2,就业压力大,大学生找工作比较难

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考研之后工作可能也不好找,但是工作的层次还是不一样,也有不少考生认为相较本科,研究生学历在选择工作方面可能性更大一些,拿到硕士文凭,便等于有了一块进入大城市工作的敲门砖,部分招聘企业也明确提出学历不同,起薪是不一样的,所以就业压力大是主要的原因,还有部分考生是因为自身能力无法满足职场需求,被迫选择继续深造。

“考研热”为什么不降温、 考研能缓解就业压力吗?

3,学术需要,提升自己,有些考生对所学专业由入门到入迷,觉得大有继续研究下去的必要,因而考研,期待在学术上有所建树,这是研究生的本来含义,也是最原始的考研动机。

4,逃避就业:有些学生年龄不大,校园里舒适安逸的日子过惯了,受不了工作的压力和社会纷繁复杂,不如去考研,既能得到更高层次的学历,又能逃避就业压力, 再过几年逍遥自在的校园生活。

5,一些在职考生参加考试是为了提升自己,希望改变命运,对于人生有更多的期待。

6,也有些考生参加考试纯属为了跟风,或为了一个文凭或户口。

“考研热”为什么不降温、 考研能缓解就业压力吗?

考研热升温,真的是爱拼就会赢吗,我看不一定。

大量的大学生涌入考研队伍中来为人才的选拔提供了一个更大的空间,但是随着大学生考研的学生越来越多,一些新的问题逐步显现出来。

1,考研热与大学的素质教育相冲突

研究生录取时,一般是按照分数的高低录取,这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本科教育中存在的应试教育弊端,与素质教育相悖,为挤上这辆顺风车,考场作弊现象也时有出现。

2,扩招导致的直接结果就是教育资源失衡,学生多了,老师相对少了,研究生只好上大课,大课堂剥夺了研究生说话的时间和权利,很难进一步随堂发问、或对话,这与研究生的培养机制背道而驰。

“考研热”为什么不降温、 考研能缓解就业压力吗?

3,加剧了研究生和大学生就业难

有些人考研的目的就是为了提高就业能力,然而研究生扩招后带来的后果,必然是学历贬值, 大学生就业会更难,社会用人单位录用人才的重心逐步上移,这使很多研究生从事原来一个本科生或专科生就能胜任的工作,造成了人才浪费。

4、加剧了竞争,打乱了本科教学秩序。

“考研热”加剧了学生的竞争压力,很多大学生的学生提前参加考试,整天忙于考研功课的学习,自然会使正常的本科教学秩序打乱,有些考研学生利用参加毕业实习的时间去参加考研辅导班,影响了学生将来的实践能力。

5、考研热催生了很多培训班和辅导班热,考试水平可能有提高,但学术水平并没有相应提高,有些人是为学位,而不是为学问来考研的,有些人把考研当作通往成功的捷径,备考过程应试化,只靠突击复习,题海战术,死记硬背,忽视了综合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即使考上研究生,专业研究水平也不会有很大的提高,由于考研目的不端正,导致考研虽“热”,但学术却“冷”。

我国一直比较重视教育和学历,等级观念在中国社会中普遍存在,收入和职位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一个人的社会地位,但是,大多数人如果是为了学位而考研,对社会和个人不一定有好处,从这几年的大学生和研究生就业行情就可以看得出来,大学生和研究生越来越贬值,考研热该降温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