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3年讓約500萬農村貧困群眾住上放心房

“再沒有比這更好的啦!”

說起住房現狀,雲南省昆明市祿勸彝族苗族自治縣中屏鎮火本村村民張榮勝的母親,用不熟練的普通話感嘆道:“對現在的生活,我們沒有什麼不滿意的了。”這位80多歲的彝族老人,身著彝族傳統服飾,說話間還不停地端出新摘的黃瓜和各色小吃。在她身後那個寬敞、潔淨的“幸福大院”裡,矗立著兩幢具有民族特色的彝家木屋和一排磚瓦結構的排屋。房屋前的晾曬場上,一位老人正在熟練地捆紮著玉米,把金燦燦的玉米擺放得錯落有致。

“我母親普通話說得不好,她說‘沒有比這更好’的意思是太好了。幾年裡,村裡真的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張榮勝介紹說,現在的火本村道路乾淨整潔、民居錯落有致,而兩年前這裡還遍地泥濘、危房連片。

漏風漏雨的危房成了“幸福大院”

在火本村這個彝族村落中,張榮勝是為數不多的能用一口流利的普通話交流的村民。張榮勝家有兄弟3個,加上老母親以及家中收養的一位五保對象,一共有5戶近20口人居住在一起。因為有文化,張榮勝曾經任過一屆村長。

2017年之前,張榮勝家也居住在危房中。“當時我們就怕下雨,只要下雨,屋子就會漏水。”張榮勝一邊指著自己的皮鞋一邊說,“你看我的皮鞋亮不亮?以前根本就不敢穿,因為村裡都是土路,穿著皮鞋出去一次,鞋上就全是泥。趕上下雨路上有積水,我們一進村就得把鞋脫了拿在手上,要不然鞋就被泡了。”張榮勝家曾經居住的老屋有200多年的歷史,不僅晴天漏風、雨天漏雨,還因為常年經受日曬雨淋、酸雨腐蝕等,房屋結構早已破損嚴重,搖搖欲墜。

張榮勝家並不是個例,他所在的火本村歸屬於雲南祿勸彝族苗族自治縣中屏鎮,祿勸縣山區、高寒山區佔全縣總面積的98.4%,全縣有兩個貧困鄉、115個貧困村,建檔立卡貧困人口達26321戶92380人,是烏蒙山集中連片特困地區重點縣和雲南省88個貧困縣之一。在脫貧攻堅工作中,住房安全短板是該縣脫貧攻堅的重點、難點和焦點,呈現出危房數量多、類型複雜、改造難度大、實施成本高等特點。

“雲南有94%面積是山區,地震也多,農村房子都以土木結構為主,一旦發生地震,房屋受損往往非常嚴重。雲南貧困人口多,貧困地區的老百姓蓋房子有一個特點——越窮的地方蓋得房子越不結實,因為他們覺得反正也要壞,所以不捨得投入,這就導致雲南農村危房特別多。”祿勸縣住房和城鄉建設局局長田開波介紹說,“‘兩不愁三保障’是考核脫貧成效的重要項目,危房改造是否徹底、達標,將直接影響祿勸縣能否順利脫貧摘帽。2016年祿勸和蘭考、井岡山一起列為全國首批脫貧縣,在脫貧評估時,因為漏評率高而沒有達到脫貧標準,作為住房安全有保障的主責部門,危房改造是否達標完成,成了全局幹部職工的一個心病。”

2017年,雲南出臺了《關於加強全省脫貧攻堅4類重點對象農村危房改造工作的意見》,明確中央和省級補助資金全面聚焦4類重點對象,省級按照中央補助資金1∶0.5進行配套。圍繞“兩不愁、三保障”中“住房安全有保障”任務,雲南省緊盯短板突出重點,全力推進脫貧攻堅農村危房改造工作。

以祿勸縣為例,2017年到2018年全縣共計改造農村危房54801戶,加上2016年危房改造9669戶,3年(2016年~2018年)累計實施農村危房改造64470戶,實現農村危房改造全覆蓋。經認定,全縣建檔立卡貧困人口91586人(含2018年脫貧建檔立卡貧困人口55148人)的住房均達到了本行業政策規定的“安全穩固、遮風避雨”標準,符合貧困縣退出考核中“無住C、D級危房情況,住房遮風避雨,房屋結構體系整體基本安全”的標準。

如今,祿勸縣不僅成功實現了脫貧,還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農村危房科學識別與精準改造模式。

這一輪的改造中,張榮勝家原有的危房進行了改造。“建新房國家給予補助,符合條件的加固房子國家也給予補貼,我們自己作為勞動力也參加了修繕。”張榮勝說,房子修繕一新,一大家子的心也安定了下來,雖然兩個兄弟以及侄子都在昆明務工,但回家的次數明顯多了起來,“以前過年過節,由於居住條件差,家裡兄弟幾個都不太願意回家,現在居住條件改善了,逢年過節兄弟幾個都帶著老婆孩子往家裡跑,家裡的親戚關係也逐漸融洽了。”

從張榮勝的父輩起,張家收養了村裡一位無人照顧的五保對象,這一善舉現在由兒子繼承。也正因為如此,這個承載了跨越血脈宗親感情的小院被人們親切地稱為“幸福大院”。

張榮勝在形容這幾年的生活變化時連說了3個“不敢想”,最後他指著自己的皮鞋說:“你看我的皮鞋亮不亮?現在咱們村裡路面硬化過了,我的皮鞋擦亮了走在村裡兩三天都不會有土,你說我還能有啥不滿意的?”

安居促樂業 苗寨大哥脫了貧

中國人講安居樂業,先“安居”再“樂業”,這種傳統的“家”情懷深深植根於很多人心裡。“家”變好了,一個家庭往往也會迎來變化。

苗族大哥龍澤明的妻子幾年前患上了重病,昂貴的醫療費拖垮了這個本就貧困的家庭。在一處土坡上,龍澤明帶著我們看了他家的老房子。這棟老房子被評為D級危房,牆壁上可以清晰地看見裂紋,房頂石棉瓦已經鬆動,牆角一米寬的範圍裡有3個老鼠洞。在主屋的旁邊,還有一個豬圈,陣陣異味兒不時撲鼻而來。“家裡窮,娃還要上學,就靠養著幾頭豬補貼家用。”龍澤明介紹說,當時他家被鑑定為建檔立卡貧困戶。

轉機出現在2018年,通過政府扶持和政策幫扶,龍澤明家蓋起了75平方米的新房。不僅如此,當地還為他辦理了養殖貸款,龍澤明通過貸款購買了幾頭牛、幾隻豬,搞起了養殖業,當年成功實現了脫貧。

龍澤明所在的大木城村過去是一個閉塞的苗族自然村,在大力推進脫貧幫扶工作過程中,村民原本的破房被加固、危房被重建,村道也從家前屋後一直延伸到了山外的主幹道上。從此,村民運輸生產生活資料不再只靠背扛肩挑,拖拉機、小貨車成為不少村民搞養殖的好幫手。

村民龍澤清表示:“2018年縣政府、鎮政府共同規劃危房改造工作後,各級各地都來我們這裡參觀考察,幫我們給房子定級,並修繕或重建。住的條件變好了以後,我們就能更專心地投入生產。”

3年讓約500萬農村貧困群眾住上放心房

據瞭解,在國家危房認定標準基礎上,雲南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結合危房改造實際,提出“安全穩固、遮風避雨”基本建設標準,制定“一戶一方案”改造措施和“防止大拆大建、因建房返貧致貧和將農村傳統特色民居一拆了之”的基本改造底線。這不僅為雲南的危房改造制定了標準,也劃定了一條“紅線”。

祿勸縣住房和城鄉建設局副局長潘德才講了一個小細節:危房改造過程中,很多農民對房屋的鑑定過程存在誤解,尤其是看到有的人家拆除重建,自己家只能加固修繕後表現出不滿,要求工作人員把自家的房子也拆除重建,惟一的訴求就是“我家不能比他家差”。

但事實上,危房改造的具體實施方案不僅要根據房屋實際情況來判定,還要考慮住戶的經濟狀況是否能負擔改造費用。“我們針對每家每戶都有不同的方案,確保在實現‘安全穩固,遮風避雨’的基礎上,儘量減輕農民經濟負擔。以‘用最少的投資就可以住上安居房’為出發點,最大限度發揮好補助資金的撬動作用。”祿勸縣住房和城鄉建設局局長田開波說:“部分有蓋房、砌磚技能的村民還可以參與到自家危房改造工程中,以工抵款,全力避免農民因為危房改造而重新返貧。”

為防止村民刻意追求新房、儘量減輕村民負擔,雲南對危房改造後新房面積標準有嚴格限制:村民修繕加固原有的住房時,其面積不受限制;但是拆除後的新建房屋,必須嚴格遵守政策規定的面積標準。通過嚴守這條“紅線”,雲南有效遏制了部分村民在危房改造過程中刻意追求新房的情況。但是,根據村民的實際情況和需求,很多新建房屋實行了“打二建一”的政策——即打兩層樓房的地基,但目前只蓋一層,村民在脫貧後有餘力的情況下,可以選擇自行加蓋二層。

今年,中央下達雲南農村危房改造任務36.9萬戶,目前已全部竣工,正在組織竣工驗收、資金兌付和信息系統數據填報完善等工作。2017~2019年,雲南安排中央和省級資金259.83億元,將解決超過130萬戶、約500萬人的農村貧困群眾住房安全問題。

雲南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村鎮建設處相關負責人表示,從大的方面看,危房改造是脫貧攻堅整體工作安排;從小的方面看,是在改變人民群眾生活品質和生活習慣,給予他們改善生活的“新希望”。“只有讓村民住得舒服、住得安心,他們才有更多時間和精力投身生產,讓農民真正實現‘住房有保障,生活有希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