弦歌不辍 薪火相传 从合肥市各界代表会议到合肥市政协的成立

弦歌不辍 薪火相传 从合肥市各界代表会议到合肥市政协的成立

○市政协四届一次会议会场

1955年是合肥市政协具有纪念性意义的年份。这一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这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这一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合肥得以确立和起步,从此走过了一轮砥砺奋进的光辉历程。

细心的读者可能要问,市政协第一届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为什么在合肥解放五年后方才召开?要获取这个答案,我们有必要将视野投回到那特定的历史星空中去寻找。

五年九届市各代会

1949年1月21日,对于在长冬中苦守的合肥,是个千年冰融的日子。这一天,合肥解放了,古城升起了一轮喷薄欲出的朝阳。

这一天恰好是腊月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是中国民间传统“小年”(古代将这一天叫“交年节”,也就是旧年和新年交替的日子),老百姓寸心自知,合肥在这一天解放,天真的亮了,好日子真的来了。1949年1月28日,大年三十下午,星夜兼程、风尘仆仆从山东临沂赶到合肥奉命接管的黄岩(首任市委书记)、郑抱真(首任市长)、李广涛(首任合肥市各界代表会议主席)等,来到设在合肥段家祠堂的合肥军管会。1月31日,中共合肥市委成立,黄岩、李广涛为正、副书记。2月1日,合肥市人民政府成立,郑抱真、树海为正、副市长。2月5日,贴出了合肥市军事管制委员会第一号布告,宣布军管会正式成立及有关任务等。随后,“华东野战军合肥城防司令部”的大牌子在原国民党省政府门柱上挂了出来。

合肥解放了,在满大街欢声笑语的气氛中,新生的人民政权为了让群众过好解放后的第一个春节,以合肥市军事管制委员会名义,在春节前两天,向因遭受国民党长期统治而贫困、失业的居民及由于蒋匪克扣薪饷导致无法维持生活的旧公教人员,发放了近10万斤小麦和大米,共有3300余户、8700余人获得救济。但是,摆在进城赶考的中国共产党人面前的难题,依然繁多:如何安定社会秩序,选举建立人民政权,尽快发展生产,恢复经济,动员和组织人民群众剿匪反霸、支援渡江战役……而通过怎样一种民主形式建构人民政权,则成为刚刚执政的共产党人面临的头等大事。

1949年8月,安徽省人民政府尚未成立,作为皖北行署所在地的合肥,按照皖北党委和行署要求,响应党中央和毛主席号召,率先召开各界代表会议。1949年9月初,合肥市军管会、市人民政府发起召开各界代表会议。据《皖北日报》讯:“该会于本月十一日召开第一次筹备委员会,共同确定各界代表名额一百五十人,以群众大会无记名投票方式选举代表,并成立秘书处,筹划一切准备事宜。筹备会于十二日正式开始工作,经过四天的宣传动员,十七日(亦有个别单位是十六日选举的)普遍开始选举代表,至十九日上午代表全部选出。第二次筹委会于二十二日上午召开,由筹委会推出筹委四人负责整理提案,并于二十三日上午由市府对各单位代表加聘,共计聘请正式代表一百五十人,列席代表三十三人。各界代表于二十四日下午到大会秘书处报到,领取代表证及提案。”

1949年9月25日上午8时,合肥市第一届各界代表会议在合肥基督教堂隆重开幕。主席台上方悬挂着“为人民服务”的横匾,主席台正面是毛泽东主席、朱德总司令的巨幅彩色画像,据时任中共合肥市委书记李广涛(1949年5月任书记)回忆,两幅领袖画像是邀请曾在陕北鲁迅艺术学院学习过的著名版画家周芜所画。1949年5月1日创刊的《皖北日报》于大会揭幕第二天,在头版以《团结人民建设新合肥——合肥各界代表会揭幕》通栏标题,报道了会议开幕盛况。

合肥市各界代表会议从1949年9月到1955年2月共召开了九届代表会议和41次协商会议。当时,在不具备召开普选的市人民代表大会的条件下,各界代表会议肩负起了人民代表大会职权的重任,在中共合肥市委领导下,团结广大人民群众和各界人士承担起了建设新合肥的历史使命。广大工农劳动群众以翻身做主人的崭新面貌,在战争废墟上重建家园,协助政府发展经济、发展农业生产、发展商业运输、组织城乡物资交流、组织签订劳资合同、居民登记户口、发行人民胜利公债、支援渡江战役,动员人民参加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斗争,修建马路、菜场,组织工商界、文教界、宗教界人士参加土改工作团,开展“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运动,开展爱国主义卫生运动,组织宣传贯彻《婚姻法》、支援解放台湾,组织各界人士学习新中国第一部《宪法》……

正如时任合肥市委书记李广涛所说:“合肥市第一届各界代表会议,也就是我们合肥市的小政协会议。”“是人民政府各种政策的传达者及联系群众不可缺少的纽带。”

为何要成立市政协?

既然各界代表会议作用这么好,为什么要在1955年成立合肥市政协?

这里有两个大的背景:

背景一,要从1952年立宪说起。

据见证了新中国第一部宪法从起草到出台的整个过程的中国宪法学泰斗许崇德记述,1954年之前,新国家只有一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起着临时宪法的作用。因解放战争还未结束,经济也在恢复,新中国召开人民代表大会、制定宪法的条件还不成熟。因此,直到1952年底,中共中央开始统筹考虑召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制定宪法等问题。

1953年3月1日,毛泽东以中央人民政府主席的名义,颁布了新中国第一部《选举法》,全中国首次民主普选人民代表。按照当时人口普查统计,新中国有6亿人,而举行普选的近21.5万个基层选举单位,共涵盖5.7亿人,是一次真正意义上的普选。

1953年12月底,由毛泽东主席亲自挂帅,宪法起草小组开始草拟宪法。1954年3月29日,500多位全国政协委员分组讨论《宪法(草案)》,共提出修改意见3900余条;接着是各大行政区、各省、市、自治区以及解放军,8000多人讨论后,又提出修改意见5900余条。1954年6月14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三十次会议讨论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两天后,《人民日报》全文刊登《宪法(草案)》并发表社论,号召全国人民讨论《宪法(草案)》。一时间,一场大讨论在全国范围内掀起。

据当年报纸记载,当《宪法(草案)》公布的消息传到安徽歌剧院建筑工地时,每个操作场所都响起了热烈的掌声。中饭后,工地党支部召开了一个关于《宪法(草案)》的座谈会,有些工人顾不上洗脸和午睡就来了。木工赵德华说:“我做了二十多年工,在旧社会里受尽压迫、剥削,生活都没有保障;解放后,生活一天好似一天;现在,《宪法(草案)》进一步巩固了我们多年来斗争的胜利成果,实在太叫人兴奋了。”在安徽省行政学院工地,建筑工人们也举行了小型座谈会。劳动模范袁宏业说:“在旧社会里,我们拿的工资吃不饱、穿不暖;人家过年,我们连回家的盘缠钱也没有。我们罢工要求增加工资,国民党反动派就派武装来镇压。那时的苦处实在说不尽。我们吃这些苦都是因为政权掌握在地主和官僚资产阶级的手里呵!《宪法(草案)》规定了我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这是非常正确的,这是我们一切幸福的根本保证。”合肥西郊区四河乡周湾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女社员阮怀芝,听到《宪法(草案)》关于妇女权利的一些规定后,高兴地说:解放前我们妇女根本谈不上什么权利,享福的事没有份,受苦的事有的是。解放后我们获得与男子平等的权利,《宪法(草案)》还规定要保护婚姻、家庭、母亲、儿童,真太好了。会计郑家云说:“解放后实行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贯彻婚姻法和普选等,给我们农民带来了很大的好处,现在这些斗争的胜利果实和已享的权利都在《宪法(草案)》中固定下来了”……

据统计,当年全国参加讨论人数达1.5亿人之多,占全国人口的1/4。短短两个月,1954年《宪法(草案)》征集了118万条意见。最后,宪法起草委员会把意见归整编纂成了16本册子,认真考虑后,又对草案做了一些重要修改。

1954年9月15日下午3时,在中南海怀仁堂,毛泽东主席宣布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开幕。随后,刘少奇做了《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的报告》。5天后,大会决定以无记名投票的方式通过宪法。当天下午,1197名代表出席了大会,符合法定人数。大会秘书处的同志朗读了《宪法(草案)》的全文,全体代表报以热烈的掌声。工作人员开始分发表决票。代表们画完票后,依次走到红色票箱前投票。下午5时55分,计票工作结束,投票数1197张,同意票1197张。《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于1954年9月20日通过。代表们不约而同地站了起来,尽情地鼓掌、欢呼。

背景二: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

1954年9月15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有了人大,政协还要不要继续存在,如何发挥作用,这在当时引起了热烈讨论。毛主席在政协二届一次会议开幕前,召开了有共产党、各民主党派负责人和无党派民主人士参加的座谈会,他指出,人民代表大会是权力机关,有了人大并不妨碍我们成立政协进行政治协商,各党派、各民族、各团体的领导人物一起来协商新中国的大事非常重要。《宪法(草案)》就是经过协商讨论使得它更完备的。就在这次会议上,毛主席明确提出了政协的五大任务:一是协商国际问题;二是协商候选名单;三是提意见;四是调整关系;五是学习。时隔两天,周恩来在政协二届一次会议的政治报告中,就将这五大任务加以充实和完善,正式提了出来。1954年,毛主席在《关于政协的性质与任务》一文中指出:“政协是全国各民族、各民主阶级、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国外华侨和其他爱国民主人士的统一战线组织,是党派性的,它的成员主要是党派、团体推出的代表。”

市政协扬帆起航

1955年2月,政协合肥市第一次全体会议开始筹备。政协合肥市第一届委员会在原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协商委员会的基础上,经协商讨论,由中共、民革、民盟、民建、农工、工商联、工会、共青团、妇联、学联等各界代表共59名委员组成,后增补70名委员,共有129名委员,每次列席人员60人左右,先后召开两次全体会议。

1955年2月22日至25日,政协合肥市第一届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隆重召开。会议听取讨论了市委书记丁继哲所做的《关于目前形势和任务》的报告和市委副书记江城所做的《关于发行新币的报告》;听取省各界代表会议协商委员会委员张东野关于政协安徽省第一届委员会第一次会议的传达报告;听取和审议了原市各界代表会议协商委员会副主席童车五《关于合肥市人民代表会议协商委员会几年来的工作报告》;选举产生了政协合肥市第一届委员会主席丁继哲,副主席江城、张东野、张维克、童车五、万晏南、刘壁城,秘书长张维克和常务委员。在常委会第一次会议上通过了副秘书长人选和设立秘书处的决定。

从此,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的多党合作机构和载体在合肥得以确立。在新中国由站起来向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历程中,发挥着地方政协应有的团结民主、凝心聚力、建言资政的重要作用。

□ 刘晓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