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禪最後是怎樣度過餘生的?

許仙七世


劉禪是劉備與甘夫人的長子,蜀漢政權的第二任皇帝,在位42年。單從劉備給劉禪取的名字來看,劉備這個人野心可真不小!因為之前劉備曾認過一個乾兒子,取名叫劉封,兩個兒子一個“封”、一個“禪”,合起來就是“封禪”。

封禪是什麼?是秦始皇、漢武帝這些個雄才偉略的千古帝王,才有資格在泰山舉辦的祭天活動。區區一個編草鞋、賣草蓆的劉備,頂著一頂不知道是不是注水豬肉的漢室宗親帽子,竟然就敢想去吃這塊“天鵝肉”!

可見,劉備這個人不僅志向遠大,而且還對兒子們寄予著厚望。只可惜一輩子與曹操作對,高呼“漢賊不兩立”的劉備,不但摸打滾爬闖出來的地盤沒曹操大,就連生出的兒子也沒曹操的有出息。

劉禪出生的時候,劉備正眼巴巴地在各路諸侯間討生活。沒幾天又趕上曹操在長坂坡攆得劉備像兔子一樣跑,連老婆孩子都沒顧得上。幸好還有個趙雲奮不顧身相救,劉禪才得以避免落入曹軍手中。

此後,長到童年的劉禪,又經歷過一出“截江救阿斗”的驚險場面。要不是他三叔張飛捨命相救,估計小劉禪就要被後媽孫夫人拐到江東,成為孫權脅迫劉備割讓荊州的棋子了。

幼年多遭的磨難,正印了那句“大難不死必有後福”的古話。

劉備入川后,進位漢中王,立劉禪為世子。等到劉備稱帝,劉禪自然進位成了太子。沒過多久,劉備在跟東吳的夷陵之戰中遭遇慘敗,一口氣上不來到了白帝城就死了,劉禪繼位為皇帝。

劉禪當皇帝,前期遵照父親劉備的遺願,由相父諸葛亮執政,在平定南方以孟獲為首的蠻族勢力後,全力開動蜀漢國家機器開展六出祁山的北伐曹魏之戰。

諸葛亮去世後,劉禪又託付兵權給姜維,支持其多達九次的北伐戰爭,但他後期寵信宦官黃皓,迷信巫術,對譙周等益州本土士族的反戰投降言論不加制止,逐漸放棄諸葛亮以攻為守的戰略,導致蜀漢朝政呈現一幅頹廢衰弱的勢頭。

公元263年,魏國大軍分三路對蜀漢發動滅國之戰。蜀軍主力被鍾會所部魏軍牽制於漢中,另一路由鄧艾指揮的魏軍趁機偷渡陰平,在綿竹地區斬殺前來阻擊的諸葛瞻父子,兵鋒直指蜀漢心臟成都。

此時的成都兵力空虛,前線的姜維根本來不及回援,劉禪無可奈何只得聽從光祿大夫譙周的建議,帶著蜀漢的文武百官和戶籍田畝冊子向鄧艾投降,立國45年的蜀漢政權就此滅亡。

投降後的劉禪來到洛陽,被司馬昭封為“安樂公”,並賜封地安樂縣,食邑萬戶。司馬昭此舉顧名思義,就是要劉禪安安樂樂享受榮華富貴度過後半生,不要在政治上搞任何小動作。況且東南還有一個東吳還沒有降服,司馬昭善待亡國之君劉禪,還能起到招降納叛的作用。

為了試探劉禪的內心想法,司馬昭特意安排了一場宴會。酒過半巡,司馬昭假裝不經意問了劉禪一句:“頗思蜀否”,劉禪光顧著看洛陽特色的歌舞表演,想也沒想地回答:“此間樂,不思蜀!”

劉禪這番話,宴席上的蜀國舊臣聽不下去了,其中一個叫郗正的壓低聲音對他講可以裝出一副淚流滿面的悲傷神情,司馬昭再問就說先人的墳墓都在成都,沒有一日不想著回去打掃祭拜。

司馬昭看在眼裡,將計就計地再問“頗思蜀否”,劉禪按照郗正教的那套原原本本表演,司馬昭說:“這話怎麼這麼像是郗正說的啊”,劉禪陪著笑臉憨厚老實地回答:“正是郗正教的”,惹得在座的人鬨堂大笑!

經此一事,司馬昭從此徹底放下了對劉禪的戒心,劉禪也得以安然度過晚年,直至西晉泰始七年(271年),以64歲高齡去世。

但從此劉禪被冠上了“扶不起的劉阿斗”罵名。

劉禪論創業不如父親劉備,論治國理政又比不上丞相諸葛亮,後期輪到他親自主政還被姜維、黃皓、譙周等人牽著鼻子走,因而存在感實在是很低!後世推崇劉備正統和諸葛亮智謀,由此蜀漢滅亡的黑鍋,就只能歸咎於劉禪的“弱智”了。


劇透歷史




投降後,劉禪是怎樣度過餘生的?

劉禪字公嗣,小名阿斗,蜀漢懷帝,劉備與甘夫人長子,在位四十一年。劉禪自幼多磨難,出生不久就有劉備長坂坡兵敗,幸虧趙雲捨生忘死相救,劉備入川之後,立劉禪為太子。彰武三年(223年),劉禪繼位為皇帝,拜諸葛亮為相父,先後多次支持諸葛亮北伐。諸葛亮死後,姜維掌握軍權,劉禪又先後九次支持姜維北伐,但後期因為寵信宦官黃皓,導致朝政頹廢,忠臣多被殘害,劉禪多年不理朝政,蜀國逐漸衰落。


公元263年,司馬昭分三路大軍伐蜀,其中鄧艾偷渡陰平,在綿竹地區斬殺諸葛瞻父子,威聲大震,長驅直入,兵臨成都。劉禪驚慌失措,聽取光祿大夫譙周的建議,率文武百官投降鄧艾,蜀國滅亡。蜀國滅亡後,劉禪受到怎樣的待遇,又是如何度過餘生的,筆者以下做簡要分析。


首先劉禪投降後被封為安樂公,移居洛陽。劉禪投降後,被司馬昭封為安樂縣安樂公,司馬昭率軍入蜀後,把劉禪極其家眷,還有蜀中重要文武大臣一起押送回洛陽。在洛陽劉禪受到嚴密的監視,劉禪因善於隱忍,司馬昭並沒有加害。而是為劉禪建立了一個安樂公國,食邑萬戶侯,定都安樂縣。司馬昭用意也十分明顯,就是希望劉禪能安樂度過早年,不要惹是生非,乖乖做自己的安樂公,劉禪也不服重託,終日歌舞昇平,只知道享樂,沒有任何進取心。


其次司馬昭試探劉禪,劉禪卻樂不思蜀。司馬昭多疑,擔心自己死後,劉禪會謀反作亂於是就宴請群臣,同時也款待劉禪。宴會上,司馬昭故意讓歌女跳蜀舞,蜀漢舊臣看後,都淚流滿面,唯獨劉禪鎮定自若,好不悲傷。司馬昭見劉禪沒有反應,便質問劉禪:安樂公是否思念蜀?劉禪放下酒杯道:此間樂,不思蜀。


劉禪的部下郤正私下告訴劉禪:司馬公若是在問起是否思念蜀國,您就先注視宮殿上方,閉上眼睛,然後睜開眼認真的回答“先人墳墓,遠在蜀地,無一日不想念啊”,這樣司馬昭就會放我等回蜀地。司馬昭看二人在下面嘀咕,就又問了一遍:安樂公真的不思蜀?劉禪按照事先商量好的回答。司馬懿聽後很詫異的問:此話可是郤正所說?劉禪大驚道:公何以得知?滿座大臣都哈哈大笑,唯獨司馬昭笑的最是開心,便對左右說:劉禪如此忠肯,我無憂矣!劉禪因善於隱忍,老實本分,也因此幸福快樂的度過了晚年!


再次劉禪之死。劉禪成為安樂公後,由於偏愛劉恂,便立他為世子。魏國滅亡後,司馬炎建立西晉,劉禪繼續做他的安樂公,西晉泰始七年(271年),劉禪病逝,諡日思公,享年六十四歲。

你是如何看待劉禪的一生?

歡迎關注,講述三國故事,瞭解那段鮮為人知的歷史。


三國逐鹿


劉禪(shàn)建安十二年(207年-271年),出生於荊州。


劉禪,字公嗣,小名阿斗,職業是蜀漢孝懷皇帝(223年—263年在位)。老爸是蜀漢昭烈帝劉備,三國時期蜀漢第二位皇帝。在位四十一年。

劉禪小時候沒過一天安生日子,因為老爸劉備想當皇帝,但沒立足之地,被曹操追得四處逃命。

有一次,多虧了趙雲叔叔捨命相救,才把他從死亡邊緣拉了回來。有道是,自古英雄多磨難,劉禪雖然夠不上英雄,但磨難不少。

趙雲救出他來後,劉備做出了摔阿斗的反常舉動了,有可能哪次摔阿斗,使劉禪智商受到傷害了,從此劉禪有點“二”。

劉備為何要摔阿斗呢?他是這樣說的:“為爾幾傷吾一員大將也。”劉備其實捨不得使勁摔阿斗,不過做做樣子罷了,人們也看透了他,所以以後有句話:劉備摔阿斗――刁買人心。


劉備死後,劉禪接班,當了40多年的太平皇帝。景耀六年(263年),魏將鄧艾從陰平入,克綿竹,殺諸葛瞻父子,劉禪投降。

蜀漢滅亡後,劉禪及一些蜀漢大臣被遷往洛陽居住,受封為安樂公。

期間,司馬昭為了試探劉禪是否安心失敗,宴請劉禪和一些蜀國原來的高官。

司馬昭故意安排蜀國的美女跳蜀舞。在旁的人都為劉禪的亡國感到悲傷,而劉禪卻歡樂嬉笑,無動於衷。

司馬昭看見這種情形就對劉禪說:“思蜀否?”劉禪正玩的高興,答道:“此間樂,不思蜀。”以後才有了成語“樂不思蜀”。於是,司馬昭也就放心了,劉禪沒有復國的念頭了。


西晉泰始七年(271年)劉禪在洛陽去世,享年64歲。諡號思公。西晉末年,劉淵起事之後,追諡劉禪為孝懷皇帝。


秉燭讀春秋


263年,準備就緒的司馬昭見鍾會壯志可嘉言蜀可伐,於是利用姜維沓中屯田避禍、遠離漢中的時機,大發軍馬由鍾會鄧艾諸葛緒領兵分三路進犯蜀漢,鍾會主力軍大路直出圍攻漢中前沿漢城樂城,漢中隨之被攻陷,正擺脫諸葛緒的姜維大軍和聞訊前來救援的張翼、廖化、董厥等部隊,迅即退守劍閣,全力防禦鍾會,鍾會久攻不克打算回師,鄧艾行險奇襲成都,劉禪出降。隨後發生鄧艾鍾會爭功,鄧艾被田續所殺,鍾會姜維死於亂軍中等事,一同死亡的還有蜀漢太子劉璿、左車騎將軍張翼、漢城護軍蔣斌、太子僕蔣顯、大尚書衛繼等,亂事平息後,劉禪全家被遷往洛陽。


來到洛陽,執政的司馬昭奏稟魏元帝曹奐後,封劉禪為安樂縣公,食邑萬戶,還賞賜絹萬匹,奴婢百人,劉禪子孫被封為都尉封侯者五十多人。(今日頭條南方鵬首發)公是五等爵位之首,源自周代,司馬昭也在同一年進封晉公,可知劉禪這個爵位不低,曹魏五等爵位的恢得由裴秀髮起,分公、侯、伯、子、男五級,其時最高的封爵是司馬懿的弟弟司馬孚,封安平郡公,邑萬戶,比劉禪的縣公高一點,封邑則相同,等到司馬炎篡魏,又罷五等之制而大封諸王。


據《漢晉春秋》載,投降後的劉禪還是受到司馬昭的猜忌,一次請他來赴宴,飲酒作樂,席上故意令舞伎跳蜀舞並奏蜀樂,邊觀察劉禪的面部表情,陪同的蜀漢舊官員看到這段舞樂,無不心痛淚下,念故國思故鄉,只有劉禪嬉笑自若,大碗喝酒大口吃肉“旁人皆為之感愴,而禪喜笑自若”,看到精采處還不忘喝彩。(今日頭條南方鵬首發)司馬昭回過頭對身邊的賈充說,這個人如此無心無肺,如果諸葛亮活著還不能保證國運長久,何況是姜維!賈充立刻送上馬屁說,如果不是這樣,怎麼會被大王滅了國呢?


劉禪算通過一關,不久,司馬昭又有新招,朝會或宴會上問劉禪,是否想念蜀地?劉禪說,在這裡過得很快樂,不想念。舊臣郤正聽到,走過去跟劉禪說,你應該說先人墳墓都在蜀地,日夜思念,悲傷不已。改天恰好司馬昭又再問思蜀否,劉禪便以郤正的話回應,司馬昭聽後大笑說,怎麼很像郤正的口氣呢?劉禪傻傻的回說,正是。左右的人聽了都發笑。這一則似有君臣聯手應付司馬昭之嫌,不排除郤正故意洩露教劉禪之語,不然司馬昭何以會再問?以此加重司馬昭看不起劉禪的心理。(今日頭條南方鵬首發)

亡國之君,日子過得戰戰兢兢理所當然,無文無武、傻頭傻腦方是全身遠禍之道。過了七年,劉禪去世,晉武帝諡劉禪為思公,五胡亂華時劉淵建漢國,自詡為劉邦之後,與劉備劉禪也算本家,追封劉禪為孝懷皇帝。


南方鵬


我是日航君,為您解答。

魏蜀吳三國的末代君主,相對來說蜀國的君主即劉禪是過的最好的那一個。雖然日後留下罵名,但是不得不說,他是那種深諳人情世故的人,也因此劉禪才能安享餘生。下面請聽我給您分解。

一、劉禪的困境

蜀國滅亡後,劉禪被封為安樂公,移居洛陽。這就等於斷掉了劉禪的根基,劉禪身邊除了一批舊臣之外可以說是既無力量,也無民心。因此劉禪想要復國那基本上是個不可能事件。

當時是司馬昭把持朝政,司馬昭是個什麼人?一句“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就可以體現出來了。這個人是個不折不扣的野心家,是個殺人不眨眼的惡人,是個善於玩弄權勢的弄臣。與這種人相處,一個不小心可能自己就是身死,因此劉禪如何與司馬昭處理好關係,便成了重要的事情。

二、劉禪的處理

劉禪該怎麼辦?先說復國這一條路吧。在姜維死後,沒有外援的情況下,復國基本上就不可能了。當然,若是劉禪回到蜀國,憑藉蜀地復國,或許有可能。然而真的能嗎?未必。首先來說,當時蜀漢對於蜀地的剝削太過於苛刻,蜀地人民恐怕很難再去支持劉禪。另一方面,劉禪本人身邊也缺少一套能夠幫助他復國的班底。

另外再說司馬昭,面對著多疑且多智且多殺的司馬昭,劉禪該怎麼辦?硬剛?你看看吳後主孫皓硬剛司馬炎的下場就知道了。劉禪硬剛司馬昭,恐怕下場也差不多。因此也只能賣拙了。因此在這種情況下,劉禪也只能說出經典臺詞:“此間樂,不思蜀。”假裝自己已經忘掉蜀地,只想著這裡的快樂生活。但是你想一下,劉禪畢竟是皇帝啊!這裡再好,能比得上做皇帝嗎?可見劉禪此話並非出於真心。

三、劉禪的下場

劉禪被遷到洛陽後,被封為了安樂縣公。並且司馬昭還賜給他食邑萬戶,賜絹萬匹,奴婢百人,他物稱是。後面劉禪的子孫為三都尉封侯者也多達五十餘人。後劉禪死於洛陽,終年64歲,也可以說做了一個富家翁安享晚年了。

你看,劉禪憑藉自己的容忍,還是下場不錯,至少還是個富家翁,而且還蔭庇了自己的子孫。不由得讓人想起朱元璋曾經寫詩:

“百僚未起朕先起,百僚已睡朕未睡,不如江南富足翁,日高丈五猶披被。”

這樣的生活,也是一種快樂啊。

文:日航通鑑 圖:來自網絡與站內,侵刪


日航通鑑


蜀國滅亡後,劉禪在門前寫下3字誓言,司馬昭看後大笑:饒他一命

公元263年,鄧艾大軍逼近成都城下,後主劉禪聽從了譙周的建議,向鄧艾軍投降,蜀漢隨之滅亡。實際上,蜀漢的滅亡可以說必然的,雖然劉禪的治國能力並不高,但是應該也並不傻,只不過是因為劉禪沒辦法擺平蜀國內部各個利益集團的糾紛,最後才導致了蜀國滅亡。

很快,劉禪就被司馬昭遷到了洛陽。由於劉禪主動投降避免了魏軍很多不必要的傷亡,因此司馬昭就設下宴席招待劉禪和他手下的蜀漢舊臣。期間,司馬昭特地命令宮廷樂師奏起蜀中的樂曲,蜀國的舊臣們聽後流下了悲傷的淚水,但是唯獨劉禪不為所動。司馬昭於是問劉禪:“安樂公(劉禪)是否想念自己的國家呢?”

劉禪意識到了司馬昭的話中有話,於是急忙說:“現在正是快樂的時候,哪裡還會思念蜀國呢?”而他的舊臣郤正聽到這句話之後不禁搖頭嘆息,於是在劉禪去廁所的時候悄悄囑咐他說:“如果下次司馬昭再問陛下這件事情的話,您就望著宮殿的上方嘆息一陣,然後嘆氣:‘父親的墳墓還在蜀漢,我沒有一天不想念那裡啊!’”於是劉禪就把這些話記在了心中。

果然劉禪回到宴席上之後不久,司馬昭又問了相同的問題,這次劉禪就將郤正教給他的那些話原封不動地說給司馬昭聽。結果司馬昭聽後回應說:“哎,我聽這話怎麼是郤正說的?”劉禪當即感嘆說:“您怎麼知道呀!”司馬昭和魏國大臣們頓時狂笑不止。後來,司馬昭讓他回到自己的封地安樂縣公,劉禪回去之後還是擔心司馬昭會加害自己,於是靈機一動想了一個辦法表示自己的誠意。

原來他回去之後,就在自己的大宅門前寫下了3個醒目的大字:“中山寨”。司馬昭在聽說這個消息之後不禁大笑,對著左右群臣說:“你們把這3個字翻過來唸,是什麼意思?”群臣齊聲附和說:“寨山中。”司馬昭於是解釋說:“劉禪之所以寫下這3字諾言,意味著他要歸隱山林,絕不過問政治,對於這樣一個人畜無害的亡國之君,饒他一命未嘗不可。”後來劉禪果然得以善終。


送歷史個救生圈


劉禪是三國時期蜀漢的第二位皇帝,也是蜀漢的末代皇帝。公元263年蜀漢被曹魏所滅,大多亡國之君的結局都是不理想的,但是劉禪卻是個例外,他投降曹魏以後,一直生活在魏國都城洛陽,晚年生活逍遙自在。

劉禪身世

劉禪(207年-271年),三國時期蜀漢劉備之長子,是劉備之妾甘夫人所生。在劉禪五歲時,後母孫夫人險些將劉禪帶回孫吳,被張飛和趙雲阻攔。孫夫人是孫權之妹,赤壁之戰後,孫權為了使孫劉兩家關係更為和睦,將妹妹許配給劉備聯姻。公元221年,劉備在成都登基稱帝,建立國號“漢”,冊封14歲的劉禪為皇太子。公元223年,劉備登基兩年後去世,年僅16歲的劉禪即位,諸葛亮輔政。劉禪在位41年,是三國時期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

蜀漢滅亡

公元263年,也就是劉禪即位40年後,蜀漢將領姜維聽聞曹將鍾會在關中練兵,便立刻彙報給劉禪,讓他早做防範。但是劉禪卻聽取宦官黃皓之讒言,沒有引起重視。同年八月,魏軍兵分三路進攻蜀漢,魏將鄧艾率領三萬大軍主要負責蜀將姜維鎮守沓中的主力軍。諸葛緒率領三萬大軍主要負責武都(甘肅成縣),目的是斷了蜀將姜維的後路。鍾會率領十萬精銳部隊攻打漢中,然後直接進攻蜀漢都城成都。

劉禪立刻調集軍隊迎戰,蜀將姜維率軍將魏將鍾會的十萬大軍困在劍閣(今四川廣元)。魏將鄧艾得知後,立刻率領大軍偷渡陰平,目的直奔成都。劉禪派諸葛亮之子諸葛瞻率兵抵抗,諸葛瞻初戰勝利,此時尚書郎黃崇多次勸誡諸葛瞻保衛險要之地,阻止魏軍進入平原,諸葛瞻不採納,最終戰死綿竹。

魏將不是投降就是戰死,讓劉禪無心抗敵,投降曹魏,與此同時通知姜維投降,姜維和手下將領憤怒不堪,氣的亂砍石頭來發洩心中的憤恨,但是也別無選擇最終降魏,蜀漢滅亡。

劉禪晚年生活

蜀漢滅亡後,劉禪被魏帝封為安樂縣公,移居洛陽。一次魏國權臣司馬昭特地設宴,邀請劉禪赴宴,整個宴會歌舞昇平。此情此景勾起了蜀漢舊臣思國之情、亡國之痛,個個愁眉不展,低頭淚流滿面。司馬昭便問劉禪,是否思念蜀國,劉禪卻說:“我在魏國過得逍遙自在,很開心,一點也不思念蜀國。”

後來蜀漢舊臣郤正趁劉禪如廁方便之時,對劉禪說:“如果下次司馬昭再問你,你就深情地望著宮殿上方,然後閉眼一會兒後睜開,告知他你祖先的墳墓在蜀漢,怎麼能不思念呢?這樣魏國就可以放我們回去了。”

後來果然司馬昭為了打消自己的疑慮,再次試探劉禪是否有復國之想法,司馬昭再次問劉禪是否思念蜀國,劉禪按照郤正教他的那樣做了一遍。司馬昭卻說,是不是郤正教你怎麼說的?劉禪開玩笑說:“既然被你識破了”,此時魏國大臣大笑不止,司馬昭見劉禪忠厚老實並無謀反之意,心理也就踏實了,此後劉禪在洛陽可謂是安度晚年,也留下了“樂不思蜀”的千古佳話。公元271年,劉禪去世,享年64歲。

其實大多數人認為劉禪為了享樂而忘卻亡國之痛,其實並非如此,司馬昭是什麼樣的人大家心裡很很清楚。他野心勃勃,將魏帝曹髦殺死,立曹奐為傀儡皇帝,以便自己獨攬朝綱,所以才有了"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的名言。如果劉禪讓司馬昭起了疑心,那麼他還能活多久?說不定第二天就被賜死,這才是劉禪的狡猾之處。


小龍談歷史


魏國將領鄧艾和鍾會攻至成都之後,蜀漢後主劉禪選擇不抵抗投降,但是在一開始,曹魏政權制定的計劃中,是封劉禪為驃騎將軍,讓他仍然管轄這一地區。所以鄧艾在接受了投降之後就把劉禪留在成都自己返回。

結果在第2年,鄧艾就被關押起來,鍾會也跑到成都附近來扯杆子拉大旗作亂,最後當然還是被曹魏政權平定。在經歷這一次混亂之後,曹丕選擇將劉禪舉家遷到洛陽,並將其封為安樂公。

曹丕在封劉禪為安樂公的時候,說了一大段話,大概意思是:

這天下的安定是最重要的。

當年漢室統治十分腐敗,導致天下不明,所以曹操趁機興起,安撫百姓,逐鹿中原。而劉備趁機割據才得以偏安於西南一域,建立蜀漢小朝廷。

前面說了,天下安定最重要,所以我繼承了我爹曹操的遺志,繼續平定天下。

幸虧劉禪你識時務,懂得天下大事,投降才是正途。你看你多好,投降之後就不用再委屈自己,承受治理國家帶來的煩惱。

總之你乾的是很棒的,我要獎賞你。

所以,曹丕對於劉禪的態度還是不錯的,他也遵守了他的諾言,賜給劉禪及其後人大量的賞賜。封劉禪為安樂公,邑萬戶,同時還賞賜絹綢萬匹,婢女百人。劉禪的後代們被封為侯的一共有50多人。

直到晉朝泰始七年,劉禪才在洛陽安詳去世。

劉禪在投降之後過的到底怎麼樣?我們不得而知。但是從曹魏政權對待漢獻帝的態度來看,劉禪應該過得也不錯。

當年漢獻帝去世的時候,曹魏國主可是親自為其披麻戴孝,這待遇沒得說。


一盤拉條子


劉禪最後是這樣度過餘生的。蜀漢滅亡後,劉禪以“此間樂,不思蜀”的庸碌無為的安樂公在洛陽荒度餘生,也算善終的亡國帝王!


劉禪(207年-271年),即蜀漢後主,奶名阿斗。昭烈帝劉備之子,母親是昭烈皇后甘氏,三國時期,蜀漢第二位皇帝。幼年時候隨父親劉備輾轉各地多落難,幸得大將趙雲兩次相救,留下長坂坡的千古傳說(據說,劉備摔孩子,收買人心,卻也摔壞了劉禪的腦袋,坊間傳聞,未作考證!)。劉備定益州後入蜀,蜀漢建立後被立為太子。於公元223年繼位為帝,在位42年。期間拜諸葛亮為相父,卻在諸葛亮逝後,不在設立丞相一職,體現出一定的帝王權術,後期寵信黃皓,致使蜀漢逐步走向敗亡。空留諸葛孔明前後出師表,出師未捷身先死的英雄的悲壯!


公元263年,魏國大將鄧艾殺諸葛瞻父子,劉禪慌忙開城投降。蜀漢消亡後,劉禪及一些蜀漢大臣被遷往洛陽寓居,受封為安泰公,後在洛陽逝世。享年64歲。諡號思公,後劉淵起事,追諡劉禪為孝懷皇帝。

劉禪在諸葛亮去死後,還能安然作了多年皇帝,也算是一位幸運的偏安君王,獨留下“扶不起的阿斗”的笑談!


漣水眼


戰戰兢兢,如履薄冰應該是劉禪降魏後的真實寫照。

劉禪作為蜀國後主,自劉備白帝城託孤後,一直在西川稱帝到鄧艾偷襲成都開門投降。劉禪的一生基本算得上是無公害的,整個蜀國都有千古賢相諸葛亮掌管著,而且毫無二心;諸葛亮雖然積極北伐,並鞠躬盡瘁病死五丈原後,又內仗黃權,諸葛瞻,外有姜維等,基本蜀國大小事宜不需劉禪操多少心的。

直至曹魏滅蜀戰役,鄧艾偷襲陰平,奇襲成都,劉禪看到大勢已去,開門投降,被押送到長安,過起了亡國奴的生活。

不過,實話實說,當時的曹魏掌權者司馬昭對劉禪還是很友好的,非常的善待於他,這在歷史上對待亡國之君還是不多見的。

司馬昭封劉禪為安樂公,這個爵位可不低的,公爵可是在當時是第一等的爵位,甚至和司馬昭的叔叔司馬孚一個等級的爵位。當然,這種封賞可能更多的是帶著濃厚的政治色彩,畢竟當時的蜀國剛剛被滅,甚至劉禪都投降了,姜維都還在利用鍾會準備反魏復蜀。曹魏為了滅蜀國,甚至都把當時滅蜀的兩個重要將領鄧艾、鍾會多搭進去了。

那麼司馬昭是真心實意的善待劉禪嗎,顯然不是的,雖然劉禪作為亡國之君,但肯定還是有一定的號召力,畢竟作為西川之主幾十年,臉面上肯定比司馬昭要熟。

司馬昭對劉禪也做過幾次試探,比如在宴會上,專門提供蜀國歌舞,觀察劉禪的表現,其他的蜀國降臣無不露出哀傷,思鄉的神色,只有劉禪毫無感覺,依然一副享樂其中的的樣子;司馬昭又問劉禪在魏國如何,劉禪的回答“此間樂,不思蜀”簡直成了千古的名句,司馬昭見劉禪一副無心無肝的樣子,覺得劉禪沒有任何威脅,更沒有什麼出息,就逐漸的放鬆了對劉禪的擔憂,劉禪因而能在魏國安逸生活,幾年後壽終正寢。

那麼劉禪真的是那種沒心沒肺的糊塗君主嗎,我覺得未必。劉禪能夠穩坐蜀國皇帝位幾十年,能夠平衡西川派和荊州派各路狠角色,肯定是不簡單的。不過在當時的局面來看,既然已經降了曹魏,要想不受司馬昭的猜忌確保自己安度餘生,也只能裝裝傻了,再說了,劉禪本就沒什麼過高的政治追求,能落得個公爵養老,那又何樂為不為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