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醫誰的貢獻最大?讀了他的故事,你還會說是華佗嗎?

每當走進各個醫生的辦公室,牆上一面面錦旗上寫著“華佗在世”、“現代華佗”、“賽華佗”等字樣。華佗在人們心中就是醫生的最高境界,是中醫的集大成者。但是說起古代為中醫做出最大貢獻的人卻不是華佗,下面且聽我講講他的故事。

古代中醫誰的貢獻最大?讀了他的故事,你還會說是華佗嗎?

張仲景是河南省南陽人,生活在東漢末年,據歷史考證他出生在公元150年到154年之間。有人說“寧為太平犬,不做亂世人”,可惜仲景先生就做了亂世人。在那個時期,宮廷內部宦官和貴族相互廝殺(黨錮之禍),中原地區軍閥和豪強打得不可開交,老百姓流離失所,苦不堪言。

福無雙至,禍不單行。人禍尚且罷了,天災也來湊熱鬧。據記載,自桓帝開始,瘟疫大流行。張仲景家族本是個大族,有二百多人。建安年間不到十年時間,族人死亡了三分之二。張仲景面對破碎的山河,凋敝的民生,感到非常心痛,於是“勤求古訓,博採眾方”,在治病救人的同時寫出了千古名著《傷寒雜病論》。

古代中醫誰的貢獻最大?讀了他的故事,你還會說是華佗嗎?

張仲景的老師是誰?歷史記載有點模糊,據說是一位叫張伯祖的人,和張仲景是老鄉。也許因為張伯祖醫名不大,也許因為仲景名氣太大,反正歷史對張伯祖的記憶已經流失殆盡。張仲景成為一代名醫,不僅和老師的培養有關,更多的是那個餓殍遍野、瘟疫橫行的年代鑄就了他。

這部《傷寒雜病論》對中醫的發展有什麼貢獻呢?我們都知道,醫生看病一般包括兩個部分:診斷、開藥方。中醫大夫診斷疾病有幾個方式:六經辨證、八綱辨證、臟腑經絡辨證、三焦辨證、衛氣營血辨證。三焦辨證和衛氣營血辨證是明清發展起來的,在傳染病領域應用比較多,日常用的往往只是前三種。在這三種最常用的診斷方式中,六經辨證和臟腑經絡辨證都是張仲景創立的。在中醫診斷學發展的兩千多年裡,他一個人撐起了半邊天。

醫生看病好不好,最終還是要看病人吃了藥方管不管用。再說開藥方,在張仲景之前方書不多,最有代表性的是《五十二病方》。但是《五十二病方》只是一些經驗方的集合,並沒有和中醫理論結合起來,對後世指導意義不大。但是《傷寒雜病論》把遣方用藥上升到理論高度,成為一座燈塔,為後世的方劑學發展照亮了道路。

古代中醫誰的貢獻最大?讀了他的故事,你還會說是華佗嗎?

《傷寒雜病論》的厲害之處在於,不僅僅是指引了方劑學的發展,而且即便方劑學後來發展了近兩千年,也很少有方子能超越《傷寒雜病論》中的方子。比如:兒童吃的龍牡壯骨顆粒,婦科用的桂枝茯苓丸,感冒用的小柴胡顆粒,男士們愛吃的六味地黃丸(腎氣丸演化)等等。甚至北方人愛吃的水餃,也是張仲景發明用來治療凍瘡的。因此,《傷寒雜病論》被稱為“方書之祖”。

張仲景不但服務於當時的一方百姓,還服務了此後近兩千年的醫生和患者。因此張仲景被稱為“醫聖”,是中醫學的最大貢獻者,是名符其實的“萬世醫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