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医谁的贡献最大?读了他的故事,你还会说是华佗吗?

每当走进各个医生的办公室,墙上一面面锦旗上写着“华佗在世”、“现代华佗”、“赛华佗”等字样。华佗在人们心中就是医生的最高境界,是中医的集大成者。但是说起古代为中医做出最大贡献的人却不是华佗,下面且听我讲讲他的故事。

古代中医谁的贡献最大?读了他的故事,你还会说是华佗吗?

张仲景是河南省南阳人,生活在东汉末年,据历史考证他出生在公元150年到154年之间。有人说“宁为太平犬,不做乱世人”,可惜仲景先生就做了乱世人。在那个时期,宫廷内部宦官和贵族相互厮杀(党锢之祸),中原地区军阀和豪强打得不可开交,老百姓流离失所,苦不堪言。

福无双至,祸不单行。人祸尚且罢了,天灾也来凑热闹。据记载,自桓帝开始,瘟疫大流行。张仲景家族本是个大族,有二百多人。建安年间不到十年时间,族人死亡了三分之二。张仲景面对破碎的山河,凋敝的民生,感到非常心痛,于是“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在治病救人的同时写出了千古名著《伤寒杂病论》。

古代中医谁的贡献最大?读了他的故事,你还会说是华佗吗?

张仲景的老师是谁?历史记载有点模糊,据说是一位叫张伯祖的人,和张仲景是老乡。也许因为张伯祖医名不大,也许因为仲景名气太大,反正历史对张伯祖的记忆已经流失殆尽。张仲景成为一代名医,不仅和老师的培养有关,更多的是那个饿殍遍野、瘟疫横行的年代铸就了他。

这部《伤寒杂病论》对中医的发展有什么贡献呢?我们都知道,医生看病一般包括两个部分:诊断、开药方。中医大夫诊断疾病有几个方式:六经辨证、八纲辨证、脏腑经络辨证、三焦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和卫气营血辨证是明清发展起来的,在传染病领域应用比较多,日常用的往往只是前三种。在这三种最常用的诊断方式中,六经辨证和脏腑经络辨证都是张仲景创立的。在中医诊断学发展的两千多年里,他一个人撑起了半边天。

医生看病好不好,最终还是要看病人吃了药方管不管用。再说开药方,在张仲景之前方书不多,最有代表性的是《五十二病方》。但是《五十二病方》只是一些经验方的集合,并没有和中医理论结合起来,对后世指导意义不大。但是《伤寒杂病论》把遣方用药上升到理论高度,成为一座灯塔,为后世的方剂学发展照亮了道路。

古代中医谁的贡献最大?读了他的故事,你还会说是华佗吗?

《伤寒杂病论》的厉害之处在于,不仅仅是指引了方剂学的发展,而且即便方剂学后来发展了近两千年,也很少有方子能超越《伤寒杂病论》中的方子。比如:儿童吃的龙牡壮骨颗粒,妇科用的桂枝茯苓丸,感冒用的小柴胡颗粒,男士们爱吃的六味地黄丸(肾气丸演化)等等。甚至北方人爱吃的水饺,也是张仲景发明用来治疗冻疮的。因此,《伤寒杂病论》被称为“方书之祖”。

张仲景不但服务于当时的一方百姓,还服务了此后近两千年的医生和患者。因此张仲景被称为“医圣”,是中医学的最大贡献者,是名符其实的“万世医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