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内江人都不一定知道,原来桂湖街竟有这么多故事

桂湖街street

老内江人都不一定知道,原来桂湖街竟有这么多故事

上世纪桂湖街的小北门

1925年4月,由赐进士出身户部主事,内江县知县彭泰士负责总修,朱襄虞、曾庆昌、康树滋等总纂的重刊《增续内江县志》,辑录内江县城内的街道名称,有14条街巷录入,“桂湖街”录其中。

桂湖街起源于何时?从相关的史料文字中,可以找到此街建置沿革的一些线索,其在宋代已见雏形,明清已是达宦贤士归乡后聚集而形成的繁华街区了。

“桂湖”二字,最早见诸文字,是宋人黄思庄所书于岸侧石崖上。宋·邑令蔡逸题有《桂湖澄碧》:

秋满花县域,碧澄桂湖水。

日照沙底明,风翻浪花起。

苹藻翠交加,枭鸥乐栖止。

醉书先达名,屹立烟霞里。

原沱江支流玉带溪水,绕流西关外文庙学宫下汇入沱江,在溪水与沱江交汇处,泥沙堆积成为河滩湖泽,后人环植桂树于湖四周,故称“桂湖”。“ 桂湖澄碧”与“翠屏春晓”,文庙之“雁塔秋香”,化龙山“龙山挹翠”,圣水寺之“圣水灵湫”,纪念宋人之“书楼昼锦”,东林寺之“东林晚眺”,化龙山之“醮坛晓月”等县景,同称宋代“内江八景”。以桂湖为题材作诗的还有明·邑令段民的《桂湖澄碧留句》,明·都宪吴呐题写的《桂湖澄碧留题》。

明代,是内江科考史上的黄金收获期,以赵大洲为领军人物的一大批文士在国家、省市级为官者达100多人,这批人士在业满后返乡择地筑宅。“桂湖”临沱江,为风景胜地,因此被陆续修建起各式高墙深院,这条街也被称作“贵府街”。旌表牌坊多、府第大院多,是这条街的一个明显特征。

老内江人都不一定知道,原来桂湖街竟有这么多故事

赵贞吉,明嘉靖十四年(1535年)二十八岁时中进士,入翰林院后晋升为编修,因得罪严嵩而返乡,在内江县城桂湖街讲学。他题写有:《讲学桂湖王三湘(来云馆)》

来云馆枕角楼隈, 户有停云覆绿苔。

客同团盖留悬榻, 酒共浮生入梦怀。

花萼岫蒸樵石路, 桂枝湖霭读书台。

饮余弹彻无心调, 遥指际天双舄回。

据《天启新修成都府志》卷12载:“王三湘(用康),汶上人,进士。明嘉靖年间任内江县令。有政绩。”王三湘在内江县城内桂湖街宅地旁的一块空地(今大西街沿城墙与桂湖街拐角相接的小北门城墙转弯处)建起了一座接待内江名士及来内嘉宾咏诗赏景之地,名“来云馆”。馆中常有朋友相聚,有美酒可品,有书籍可阅,还有花木相伴,可谓其乐融融一景地。赵贞吉(大洲)是此馆的常客。赵贞吉还在“来云馆”设堂授课,授课之时,听者众多。讲课之余,赵贞吉还在馆内与高公韶、刘养直等内江名士唱酬咏赋。

当时,内江名人、明朝著名思想家邓豁渠亦于此处开办着一所私塾,赵、邓二人讲课的声音互相都能听见。“彼此一间耳,朝夕声相闻。”由于赵贞吉理学功底深厚,讲课时深入浅出,吸引了不少学生前来听课,而邓豁渠生源日渐减少。为探其究竟,一次,邓豁渠旁听了赵贞吉的讲课。听完顿悟,对赵贞吉的理论深表佩服,于嘉靖十八年(1539年)拜赵大洲为师。师徒俩之后均成了中国思想史上不可或缺的人物。

明清时,桂湖街竖立有18位进士石质牌坊:丙戍七进士,戊辰六进士,辛丑五进士,可谓名副其实的文化街。

民国,桂湖街更是成了名人学士集聚,彰显历史文脉的文化街。名人文化,抗战文化,糖酒文化等,成了这一时期桂湖街的重要特征。

辛亥革命志士喻培伦之师魏楚珊、“巴蜀鬼才”现代剧作家魏明伦,曾就读于桂湖街“建德小学”。张继学、陈鸣鸾、尧文藻等文化名人,均从桂湖街走出。而内江望族——梅氏家族更是和桂湖街结下深厚缘分。

梅家第四代后人梅晓初,在桂湖街的居室名“晴雪庐”小楼,在抗战期间,曾一度为书画界人士汇聚之地,成为“书画之乡”内江在这段时期重要的对外交流平台。

老内江人都不一定知道,原来桂湖街竟有这么多故事

梅晓初,集诗人、报人、画家、地方文史专家于一身。在编辑《内江日报》副刊“血光”期间,特辟“汉安书画舫”栏目,介绍抗战时期内江的书画家和本土书画家作品。组织带动内江书画家办义展,捐助前线。为获取更多的理论,曾卖家产购回《南画大存》中国名画集,以研画源。梅晓初长于诗文、书法、绘画,在绘画中尤以绘梅见长,以笔名“川南老梅”蜚声画坛。其梅花系列作品或暗香四溢,或铁骨铮铮而笔底生春。

抗战期间,京沪等地的重要文化人士迁渝入川,旅内者达几十人之多。梅晓初除利用办《内江日报》副刊为旅内文化界人士作介绍外,还大量选辑进步诗文刊出。并在自己的画室接待外地来的书画朋友,让他们感受“书画之乡”的气息,为他们免费提供创作书画的纸、笔、墨、砚,以供现场作画。一时间,不少书画名流,或路过内江的书画朋友,专程来作画义卖支援前线,如张聿光、董寿平、丰子恺、吴一峰、阎松父、张采芹、岑学恭、李琼久等书画人都曾做客“晴雪庐”。他们在画室挥毫泼墨,谈绘画心得,以笔作“利器”,为抗战前线创作义卖作品。以“晴雪庐”小楼为中心的桂湖街,曾热闹一时,影响甚广,成为抗战时期内江对外交流的一张名片。

老内江人都不一定知道,原来桂湖街竟有这么多故事

清代城池图中的桂湖池和大洲坝

除了文学书画外,桂湖街的糖酒文化也是浓墨重彩的一笔。抗战时期,与成都、重庆并称四川三大经济中心的内江,主要是以蔗糖业及酒精工业作支撑。当时内江县以城区、东兴镇、白马庙、椑木镇等地为蔗糖主要加工及集散地。城区内的蔗糖加工又主要集中在大北门城垣到小北门,即桂湖街一带,为核心区域。桂湖街的漏棚从马家花园起,有“五道财门”之称,也就是沿街有五家规模较大的漏棚:胡家、曾家、吴家、梅家、许家,另外还有不少小型糖房、漏棚。

内江市档案馆馆藏一份清代《罗乾源绝卖漏棚文契》,时间为清光绪十七年(1891年),也就是说,至迟在光绪十七年,桂湖街就已有漏棚了,而且漏棚的数量还不止“五道财门”。由于桂湖街紧临沱江,占据水运优势,因当时交通主要是靠水路运输,这是在城里开设漏棚的必要条件。

十里八乡的土糖房将甘蔗熬成原糖后,将半成品原糖再运到城内进行再加工。制白糖过程中产生的副产品,即废蜜(本地人称漏水),售予酒精厂提炼酒精,国民政府大批机关、科研单位及大专院校迁川,汽车骤增,汽车所需的动力燃料奇缺,作为大后方的内江,采取土办法和新式酒精厂制酒精,土洋结合,双管齐下,解决了国家急需。从这个意义讲,包括桂湖街“五道财门”在内的内江糖、酒业主导产品,是对抗日救国做出极大贡献的。同时,也是内江糖酒文化不可或缺的部分。

内江老干部局编《内江风物咏丛》第243页,第244页,2006年7月出版。

邓红校注《校注》,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8年出版。

《内江市市中区文史资料选辑》第36辑,第182页和第47辑第153页。

《内江梅氏家族历代名录》2000年12月30日修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