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米高的鳥類最強霸主們,死於肉多

草原馬拉松運動員鴕鳥體型碩大,異於常見鳥類的特徵已經讓人感嘆它的獨特存在。而在南半球的大陸上,曾經存在著比鴕鳥更加巨大、攻擊性更強的同樣不會飛的鳥。

這些無翼巨鳥曾是稱霸所在陸地的霸主,然而兩種最大的鳥類卻在幾乎同一個時期紛紛走向滅絕。如今人們極力研究它們從前的生活。幾百年前,卻也是人類把它們推向了消亡。


3米高的鳥類最強霸主們,死於肉多


不會飛的無翼鳥似乎排不進主流鳥的行列,但正是稀少讓它們具有獨特的生物價值。

一種叫做幾維鳥的無翼鳥就珍貴得讓新西蘭人奉為珍寶。新西蘭人不僅把這種幾維鳥定為國鳥、印上紙鈔,還以“I'm kiwi”的句式來表達“我是新西蘭人”。要是偶爾有幾維鳥光臨民宅,這家人會驚喜得認為將有好事要降臨。要說珍貴,可不只是因為世間罕見無翼鳥,還因為幾維鳥是和恐龍相鄰時代的史前生物。

隨著恐龍的滅絕,中生代結束,也是無翼巨鳥稱霸南半球大陸的開始。雖然幾維鳥纖巧得讓人捧在手心賞玩,還得小心翼翼地保護著這地球上屈指可數的最後幾種無翼鳥。但在6500萬年前的新生代時期,這種無翼鳥可不是多麼新鮮稀奇的存在。那時遍地都是恐龍大小的巨型生物,而鳥類也是如此。與當下認知不同的是,這種鳥沒有翅膀、體型巨大,是不會飛的陸地生物。

3米高的鳥類最強霸主們,死於肉多

新西蘭不僅盛產幾維鳥,這片古老的陸地曾經是無翼鳥的故鄉。曾經,九種被歸類為恐鳥的物種就在這裡蓬勃發展。

高3.6米、重230公斤的魁梧體型和滅絕了的恐龍有得一拼,所以被起名為恐鳥,也是指體型上和恐龍很像的鳥。光是雌性恐鳥下的蛋就有十幾公斤重,大概現在的100個雞蛋加起來才有一個恐鳥蛋那麼大。

它是史上第二大的鳥類,也是新西蘭最大的鳥。和幾維鳥一樣,恐鳥也沒有雙翼,但廣袤的陸地足夠讓它們逐漸征服的了,天空上的事也就不必多勞心。

3米高的鳥類最強霸主們,死於肉多

在新西蘭這片與大陸隔絕的島嶼上,天然的地理優勢阻隔大型掠食性哺乳動物的威脅。恐鳥是食草動物,新西蘭廣闊的森林面積囊括了灌木、高山植物等繁多品種和豐富的水資源恰好滿足了它們的生活需求。

在當時的新西蘭陸地上,能對它們造成威脅的,也就只有一種哈斯特鷹了。虛度著吃足喝飽的愜意時光,天敵還極少,那時候的恐鳥生活得安逸又安心。

但是,那是在人類還沒有登上大洋洲之前恐鳥生活的逍遙景象。美滋滋的生活持續了數千年,最終卻迎來了滅絕式的災難。1280年左右,在航海技術的發展下,人們登上了這片富饒的島嶼。他們在這裡定居下來,成了新西蘭土著毛利人。

3米高的鳥類最強霸主們,死於肉多

毛利人

這裡雖然自然資源豐富,未開發的無人之境到處都是史前生物的蹤跡。以恐鳥為主的當地原始動物巨型得讓人害怕。

在此之前,當地的恐鳥從來沒見過這些手持利刃的人類。也許它們當慣了新西蘭陸上霸主,並不把矮小的人類放在眼裡。所以起初隨處可見愣頭愣腦地自走自路的恐鳥,絲毫沒有害怕和躲閃。

但身處弱勢的毛利人心裡卻滿是忐忑和顧慮。巨大的恐鳥足足比兩個人加起來還高,要是攻擊起人類來,人類必定毫無懸念地輸掉對決,甚至送上性命。即便它們是食草動物,也難免可能錯腳踩死螻蟻般的人類,或摧毀房屋、糧食等財務。於是,作為高等動物,人類用智慧扭轉了體型和力量上吃虧的弱勢地位。

工具的使用是人區別與低等動物的主要差別之一。這也成為人類防身護體,甚至開展殘忍獵殺的殺手鐧。於是恐鳥體型雖大,也敵不過輕巧的人類暗自設下的埋伏與偷襲,在銳利的長矛短劍中嘶吼著轟然倒地。而這麼一隻巨大的獵物,足夠整個部落的毛利人開懷飽食一頓。

3米高的鳥類最強霸主們,死於肉多

這麼一來,人們發現這恐鳥肉多而肉質鮮美,這更激發了人類的對於美食的貪慾,以及侵佔大洋洲的野心。安穩生活了幾千年的恐鳥遭到了史無前例的生存災難。

隨著新西蘭島上人口越來越多,資源也到了用盡其用的地步。後來人們只要見到有恐鳥出沒,一定會用手上的捕獵利器進行捕殺。

在人類登上新西蘭500年後,這個曾經的新西蘭霸主徹底敗下陣來。18世紀後期,恐鳥的數量已經非常少了,而人類的稱霸目標也越來越接近。1800年人們捕殺了最後一隻恐鳥,自此,世界上的恐鳥完全滅絕了。從那以後,新西蘭島嶼上取而代之的是以人類為主的哺乳動物主導著對資源的佔用。

3米高的鳥類最強霸主們,死於肉多

即便是史上第二大的鳥類恐鳥也落得如此不堪的下場。而史上最大的鳥類也早已從這個世界上消失了,它們的命運竟是驚人的相似。

雖然幾維鳥和恐鳥都長居在新西蘭,算是鳥類中的老鄉了,但和幾維鳥親緣關係最近的一種史前無翼巨鳥卻不是恐鳥,而是遠在非洲馬達加斯加島上的象鳥。這是比恐鳥還要巨大的無翼鳥,但體型再大也同樣逃不過被人類屠殺滅絕的悲劇。

類似於恐鳥假借恐龍之名來命名,象鳥也用了大象的名號。但它實際上並沒有大象那麼大,卻已經是有史以來最大的鳥類了,最大重量達到了730公斤。它們曾經生活在馬達加斯加島上茂盛的森林中,也同樣在安逸的生活中遇到了勢不可擋的入侵者。

公元前500年左右,第一批人類抵達馬達加斯加定居了下來。相距遙遠的大洋洲與非洲大陸,上演著同樣的物種生死決鬥。人類佔領和開採了大片的土地,也就掠奪了象鳥生存的食物和居住資源。不僅如此,有證據表明,人類還可能主動獵捕和屠殺大量的象鳥。

3米高的鳥類最強霸主們,死於肉多

模擬人捕殺象鳥的場景

出土的象鳥骨骼上,有著人類使用的狩獵和屠宰器械造成的切痕。考古人員還在史前人類遺體墓穴中,發現有象鳥蛋殼的遺骸做成的碗。這說明,人們曾經廣泛地使用象鳥蛋來打造膳食器皿。

大約17世紀,馬達加斯加島上的人口暴增,對於食物和生存空間的需求也在不斷增大。象鳥的生存威脅加劇,逐漸從世界上滅絕了,留下的則是依然野心勃勃的它們的暴力征服者。

然而最諷刺的是,人類一手滅絕了稱霸一時的鳥類之王,數百年後卻回過頭來對它“遺物”愛撫不已。巨大的象鳥蛋大概相當於160個正常雞蛋大小,目前在世界上只完整留存有25個。幾年來陸續隨著化石一同出土,引起人們對於巨型蛋的追崇與收藏。

4年前,在英國就以66000英鎊的高價拍賣出了一顆象鳥蛋。這顆象鳥蛋之所以特別名貴,是因為裡面還有未孵化象鳥的有機物質和骨頭碎片。

3米高的鳥類最強霸主們,死於肉多

象鳥蛋與正常雞蛋對比

地處遙遠異地的恐鳥和象鳥都擁有相似悲慘結局。人類對於這些無翼巨鳥的好奇隨著史前生物逐漸被淡忘而增加。

而化石,就是它們遺留下的唯一痕跡,也成了科學家瞭解過去的唯一途徑。通過提取化石骨骼中的DNA,科學家們得到了這兩種鳥的基因組,基本還原了動物形態的三維模型。

果不其然,這兩種鳥有著悠久的淵源。這兩種無翼鳥都劃分在平胸鳥的大類之下,也就是沒有用來附著翅膀的胸部龍骨和胸肌。但它們都比普通鳥類具有更多的羽毛,但叢生的毛髮中並沒有羽枝*支撐,因此不能成為羽片。

追本溯源到悠久的過去,它們都具有同一個祖先。這還不算什麼,更驚奇的是,一些和它們由同一個祖先發展而來的平胸鳥至今尚存。比如跑步飛快卻同樣不會飛翔的鴕鳥、鴯鶓和食火雞。

*注:是腕板側方長出來的,羽狀枝骨,一系列斜著平行排列的羽枝構成羽片。

3米高的鳥類最強霸主們,死於肉多

它們的體型雖然沒有已經滅絕的兩個親戚那麼大,卻也分別是當今世界上體型最大的前三種鳥類。不同的是,這三種平胸鳥兩側都分別有一隻小小的翅膀。這是在漫長的演化過程中逐漸退化的雙翼。

留存至今,這些平胸鳥仍然具有一個顯著的共同點——它們只出現在南半球。而再回看曾經的稱霸的恐鳥和象鳥,也都從來沒有涉足北半球。為何這些由同一個祖先演化出的平胸鳥都只在南半球出現?這個問題引發了古生物學界的關注和研究。

有人認為這恰好印證了大陸漂移假說的準確性。

3米高的鳥類最強霸主們,死於肉多

大陸漂移假說認為在遠古時期,南半球的南美、非洲、大洋洲、印度、馬達加斯加和南極洲等陸地都是連成一片的一塊岡瓦納大陸。

如果假說成立,那麼當時它們共同的祖先就生活在這片大陸上。時過境遷,後來岡瓦納大陸裂解、漂移,逐漸形成了當前這個世界格局。而陸地上的平胸鳥被迫分開至各個大陸,沒有飛翔的能力,也就只能乖乖隨著大陸漂移遠離曾經的親緣。

隨著漫長的地理隔離,它們最終形成了生殖隔離。這也就衍生出了不同的物種,只是沒想分隔兩地的恐鳥和象鳥都遭遇了相同的下場——在人類入侵的主要威脅下滅絕了。而一些史前平胸鳥僥倖活到了如今,才等來幡然悔悟的人類保護與珍惜。但這還只是不太站得住腳根的推測,真實原因也許要化石自己“告訴”我們。

通過化石骨骼中提取DNA,進行基因組測序是目前瞭解這些已經滅絕的無翼巨鳥最好的方法。對基因組變化的比對分析,人們可以瞭解到平胸鳥的進化過程,也是對大陸漂移假說進行的驗證。

2017年哈佛大學從恐鳥的腳趾骨中提取出線粒體,還原了恐鳥大約85%的基因組。距離最終的完整測序越來越接近,這些消亡的無翼巨鳥形象也逐漸復原在我們眼前。

3米高的鳥類最強霸主們,死於肉多

但說來也諷刺,人類先是瘋狂滅絕了當時的“競爭者”,後來又出於強者的憐憫心,想盡辦法地復原和探究曾經發生的一切。以往生存的本能與現在求知探索本能的碰撞,造就了人類的這番折騰。

當過去巨型動物稱霸的時代結束,如今迎來的是智慧型哺乳動物當道的時代,而未來或許又將面臨翻天覆地的征服與更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