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人的祖先来自山西大槐树吗?你怎么看?

无花果之城y


这问题真脑残。偌大个河南,岂能都来自山西?来自各地的都有,也有原住居民。鄙人祖上于清初从山西来到河南,三百年过去,已是河南人了。一个地域就是一个大熔炉,任何外地来的人经过一个时期的适应之后,都会和以前的风俗文化有所不同,而带上本地的风俗文化色彩。


嵩山道士


从总体上来看,河南人与山西没什么关系。

很多人都喜欢在山西洪洞大槐树找祖宗,但结果恐怕都会事与愿违。

明朝确实曾经多次将山西人口迁往华北。例如,洪武二十五年(1392)十二月,迁598户至开封、彰德等府县。类似的记录大约还有二、三十例。

不过,我们现在讨论的对象是河南一省,现在总共约有9559万的人口;上面提到的这点移民在宏观的人口统计面前,纯粹是不堪一击。

或者说,山西的移民并没有对河南人的遗传造成太大影响。

当然,或许有一些河南人的家谱会写明来自山西大槐树。

但是,大家必须要明白,家谱也是人编撰的,中国北方的很多家谱虽然拖古于明,实际上都是清朝初期编的。

很多编家谱的人都不知道祖先的来历,就只能找一个统一的答案:山西洪洞大槐树。

其实这种事光是想想就知道不可能,好几百万、千万人的祖先都来自一个地方?

那么,山西洪洞大槐树的地盘到底得有多大才能容得下你们啊。


HuiNanHistory


显然,最近一次因为元末明初战乱,河南人口所剩无几,大槐树移民主要是移民到河南这个四战之地的。

但是,也要清楚,占时逃难到周边地区的河南难民,虽然饥饿、瘟疫原因大部分死亡,但也有部分战后重回家园的。

只能说,大槐树移民占河南人口比例大,但不能说河南人都是大槐树移民。

另外,河南是四战之地,历史上因战乱、黄河决口、饥荒、瘟疫等人口锐减后,都是从周边地区移民填充的。

再补充一点,夏人大禹部落源于陇右,其后迁居黄河壶口瀑布附近,根据历史传说,夏人最后逃难河南四处流窜,后裔被封开封(杞人忧天那个)。根据目前考古,商人源于河北,也给河南提供过人种和输入过文化。周人封国数百个,在河南的周人后裔也是非常多的(当然秦始皇、汉高祖都迁皇族回西北定居过,但毕竟有留下的)。北魏孝文帝汉化是全族鲜卑人融入河南的。周秦时期的西戎战俘也有许多是被安置在河南做奴隶并最后融入河南的。

综上,河南人来源非常杂,不能简单说河南人就是大槐树移民。只能说河南人是个多民族融合的结果。


用户1789621402868715


细究的话这种说法肯定漏洞百出,“山西大槐树”毕竟只是一个移民传说,退一步来说,即使这个移民传说是真实的,也只能说一部分是从山西大槐树迁徙过来。

其实在河南不仅仅只有山西大槐树的移民传说,豫东南地区同样流传着“江西瓦屑坝”的移民传说,如豫东南的商城县,依据相关统计,全县242个常见姓氏,40%以上于明初从江西瓦屑坝迁徙而来,保留较多明清民居的信阳新县毛铺村,村民以彭姓为主,彭姓自明晚期由江西迁徙而来。

无论大槐树也好瓦屑坝也罢,都更倾向于是一个移民聚集地,换句话说,“山西大槐树”或者“江西瓦屑坝”都可能只是移民进入地区之后的一种精神寄托,而且在河南,北部更认可“山西大槐树”,而豫东南则多以“江西瓦屑坝”为传说,未尝没有地域因素在里面。


楚邾


中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这是毋庸置疑的,任何人不能否定中原文化在中华文化上的贡献,河南地处中原,占据中原地区中心地位。

明初洪洞大槐树移民,从山西南部向河南、河北、山东、安徽、江苏等中原地区的大规模移民。

明初山西移民填充华北平原人口迁移图
有宋以来到明初,华北平原经数百年战乱,涝蝗疫之灾也超过了任何一个朝代,人口大量亡徙。祸不单行,1350年蒙古高原和华北平原陷入一场空前的鼠疫之中,华北平原人口进一步损失。1381年,田野广袤,土地肥沃的河南、河北人口都仅有190万,而土地较少的山西人口却达400多万。
明王朝驱逐鞑虏,恢复中华,朱元璋决定从山西移民填充华北平原,其中移民河南93万人,移民山东121万人,移民河北41万人。今天河南、河北、山东有很多人都以洪洞大槐树为祖居地的,这不仅是人们的代代口口相传,也见之于家谱、史册。仅豫西地区,从大槐树的移民后裔就占了总人口的三分之一。由此可见,古代中原的汉族人一大半在这时已经南迁。而今天的中原人有三分之一都是当时晋南移民的后裔


火中淼


其实华北一代人们爱说自己祖先来自山西洪洞县大槐树底下,这并不确切,山西洪洞县只是一个集合地点,当时的人来自黄土高原各地,并不只是洪洞县的人。由于北方农村都习惯在村口栽大槐树,再加上黄土高原上的村口,往往是比较大的地,登记聚来的人口和分配到往的地方,往往就在大槐树底下,并从这里出发,走向华北各地。

那时普通百姓没文化,也不会写字,最后离开时,统一从洪洞县的大槐树下离开(这里的大槐树下,不一定只是一棵树下),而离开时回首一望的标志就是大槐树,因而时间久了,人们说起从哪来时,就说是洪洞县大槐树下,更久远些,人们就把自己祖先当做是从洪洞县大槐树底下来的。

说是祖先来自洪洞县大槐树下,河北、山东、河南、包括部分陕西地区,都会这样说,可不限于河南。


春日之虎


欢迎打开历史宝藏。


毫无疑问,河南肯定有来自大槐树的移民。

元末明初之时,河南一带遭受了很多天灾人祸。

首先是黄河决口。

黄河这条母亲河,虽然给河南带来了悠久的文化,但是也带来了无尽的灾难,元末的黄河决口,以至于“黄河决溢,千里蒙害,浸城郭,飘室庐,坏禾稼,百姓已其毒”,“道路皆榛塞,人烟断绝”。

除了水灾,还有旱灾,以及水旱灾害带来的瘟疫等,使得河南在元末之时民不聊生,人口大量下降。

朱元璋从南向北进攻蒙元时候,作为中原要地的河南,竟然无充足的兵力镇守,以至于朱元璋从山东溯河直取河南,很快就从河南打到潼关,进取关中,并以此为基础,进一步北上,砍倒了大元这颗大树。

大明建国之后的洪武、永乐时期,明廷就从战乱灾荒比较少的山西地区,迁移人口到“人力不至,久致荒芜”的中原腹地,这就是山西洪洞大槐树移民的故事背景。

从洪洞大槐树移民到河南的姓氏很多。

最大的姓氏还是山西本来就人数众多的王氏和李氏,以及张氏、刘氏等。

当然还有很多其他的姓氏,如下图所示:

如果你也是来自河南,快来看看有没有你的姓氏哈。



历史宝藏


这个问题其实就是关于“山西大槐树移民”的传说。

不仅仅是河南,河北、山东、山西也都有不少村落认为自己是“大槐树移民”的后代。如果是这样,那大明朝初年的山西移民的后代到现在应该有将近两亿人。不过奇怪的是,大多数地方志根本没有对这次移民活动的记载。即使有也大多是晚清民国时期才开始出现的传说。

  其实,传说中的“大槐树移民”确实存在,但是却并非都来自于山西,而这个传说的背后是明初十八次大移民的真实历史。

  据《明太祖实录》、《明太宗实录》和《明史·食货志》记载,明初的十八次大移民历经半个多世纪。最初是洪武六年到九年,分两次将山西及真定“无产者”迁往中都凤阳。之后洪武十三年到二十八年,分四次移民,基本上是士兵复原后的安置。此外还有洪武二十一年到建文四年,四次将无地贫民安置在河北、河南、山东;而从永乐元年到永乐十五年又分八次将山西、山东、湖广的贫民安置在河南、河北、山东、陕西各地。  

而在这“十八次移民”中,涉及河南的只有四次,其落籍地主要在“黄泛区”;但是作为一种“集体性记忆”,这些移民的子孙在修家谱时,往往会把“洪武、山西”等词语扩展形成为“大槐树移民”传说重要依据。但是永乐十五年的最后一次移民之后,又过了十一年,也就是明宣宗宣德三年,山西爆发大饥荒,其中洪洞县受灾尤其严重。据《洪洞县志》记载“山西民饥,流徙至南阳诸郡”,且流动人口高达十余万人。这些为了生存而辗转他乡的百姓又将洪洞县、大槐树、老鸹窝的记忆融合到已有传说之中,从此形成了“大槐树移民”的完整传说。

各种关于大槐树移民的传说和闯关东的传说一样,都是以无名的百姓为主角的民族史诗。这些在历史上没有留下只言片语的百姓用自己无以伦比的勇气和坚韧不拔的意志,为后世子孙留下了丰饶的沃土和一个又一个伟大的传说。就像炎黄、大禹、摩西、五月花号种种改变了历史洪流的伟大先人一样,大槐树移民是在这片古老土地上见证了奇迹的初民。

明宣宗,大槐树移民的真正推手。虽然在历史上明宣宗存在感很低,但是他却是中国历史上最善待百姓的君王之一。



很有时代特色大槐树的祭祀活动。

虽然在洪洞县大槐树遗址充满了人造景点,但是这株大槐树确实是神一般的存在。


陳大舍


深夜胡诌一番。话说不知道多少年前,听来这么一个传说。(没有文化所以表述困难,凑合着看)

燕王扫北,搞的中原一代人烟稀少。定都北京后想尽一切办法恢复生计无果。下诏召集天下奇人异士出谋划策。福建一末品小吏揭皇榜主持移民事宜。

一阶段全国内撒布谣言,皇帝要强制各地能工巧匠,土豪财主移民。

二阶段派出大量和尚道士游方术士暗示破解之法。

前期工作之后,大槐树浮出水面,一传十,十传百的。各地好事者派出代表或者个人拥入山西乞求安生。

小官派重兵将来人全部扣押,哄骗套取各族各宗人员名单,然后勒令抽派人员移民。凡个人有能力带人主动搬迁的,用其名建村志,留芳万世。

例如王家村,全名是王打狗村。就是一位王姓打狗卖狗肉为生的哥们领着一伙人定居的。

最后一个阶段,为防止逃跑。原籍注销,统一更名大槐树。全族名单在官手里,不敢认祖归宗,不敢逃跑。因为好事被移民,后人都遗传了爱看热闹的毛病

胡说一通,看着玩。


慢慢变老33422526


河南人的祖先不一定来自洪洞大槐树。

河南之广大,光靠迁民是不足为凭的。河南地处中原腹地,人口稠密,土地肥沃,肯定有以前的老土著河南人。历史上洪洞大槐树移民只是具体到了明朝洪武年间和永乐年间。



据文献记载,从明朝洪武年间(1368年)至永乐十五年(1417年)近五十年的时间闪,明朝政府在广济寺大槐树下设局驻员,先后18次大规模移民于京、冀、豫、鲁、皖、苏、鄂、陕、甘、宁等18个省巿,500多个县,进行了迁民安置。由以上数字可以看出河南回迁来多少人。


明朝洪武年间移民10次,永乐年移民8次,共计18次。下面我们在来看向河南移民的次数和人数。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八月,徏泽、潞民无业者垦河南、北田,赐钞备家具,复三年。(《明史》卷三)。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十二月,后军都督佥事李恪、徐礼还京。先是命恪等往谕山西愿迁居彰德者听。至是还报,彰德、卫辉、广平、大名、东昌、开封、怀庆等七府徏居者凡五百九十八户。(《明大祖实录》卷二二三)。1403年“(永乐)元年八月……礼部议奏:山东、山西、陕西、河南四布政司就本布政司编成里甲……上悉从之”。(《明太宗实录》卷二十一)。可见以上数字,洪洞向河南迁民极少。


就我们中牟县而言,据《中牟县志》、《中牟县地名志》记载。明洪武年间中牟县只有四十一个村。现中牟县拥有三百六十多个村,凡是以姓为村的庄,一般都是从山西洪洞迁来说,比如,我们东谢村就是其中之一,杓王是一户王姓人家在此地卖杓为生,油房王是由王姓在此地开油房为生而立村等等。

由以上资料,可见河南人的祖先不一定是山西洪洞迁来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