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葩说》,终于不再被误解了

毫无疑问,《奇葩说》

对这个时代有着极其敏感的触觉。

同时,它又有着精确的概括和抽象能力,这是一个好的谈话节目梦寐以求的素质。

也因此,每年它的开播都会带来极大的关注和讨论。

《奇葩说》,终于不再被误解了

但,一个节目能走多远呢?

2017年的时候,《奇葩说》第四季在数据和口碑上有所下滑。

选题平白,老奇葩霸据舞台,有网友开始讨论,这个节目还能不能做下去。

为了活下去,《奇葩说》第五季来了一次大换血:调换导师、增加新奇葩、赛制更改。

它努力在创新,总制片人牟頔说,第五季像是做了一个新节目。

从流量数据上来看,《奇葩说》第五季比第四季整整翻了一番还多,但从口碑上说,却是有史以来评价口碑最差的一季。

有些误解,似乎正在被打破。

如今,它又归来,让人充满意外和惊喜的是,那份“狠”劲儿回来了。

《奇葩说》,终于不再被误解了

01

节目走到第六季,无论是对米未内容制作团队,还是对导师老奇葩都是一种巨大的挑战。

在节目公布的海报中,节目组提出了“没有人是安全的”这一概念。

在《奇葩说》第五季一改以往的辩论风格,选择1V1淘汰赛制,不管是新奇葩还是老奇葩,都要接受这个残酷无情的赛制。

而第六季中,蔡康永、薛兆丰、李诞、罗振宇四位导师也被“赶”下了场,亲自带队打辩论;

那些曾经熠熠生辉的BBKing同样要从1V1做起,和新奇葩同台开辩。

《奇葩说》,终于不再被误解了

在56名奇葩中,新奇葩比例过半,有抖音网红、脱口秀演员、电影导演、律师、嘻哈歌手,也有博士学霸、公司老板、外国留学生。

“没有人是安全的”,更意味着每个人都是平等的,全凭实力,肉肉相搏,拳拳相较。

在第一期节目,曾经的奇葩之王肖骁,肉眼可见地紧张。

因为他不再是那个靠“外貌”和“偷奸耍滑”出圈的少奶奶,而是成长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辩手。

在他的回合中,他的发言恰好也说出了《奇葩说》之于选手的意义。

《奇葩说》,终于不再被误解了

当在辩论“奇葩星球有个新科技,能够复活一个你最爱的人,你支持不支持”的选题时,肖骁说出选题的核心是能够接受别人的离开:

“有的人被迫离开,他尊重的是奇葩星球的规则;有的人主动离开,他坚守的是内心的选择。”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其实一直在别离,或许标尺上的距离远了,心上的距离从未拉开。

有些人看似离去,但一直停留在我们的心上。

《奇葩说》,终于不再被误解了

肖骁最后赢了小黑。安全了吗?并没有!

要在《奇葩说》的舞台存活,就需要时刻保持冷静的头脑,如走钢丝般小心翼翼。

在第二季中,新奇葩雷哥打败BBKing黄执中,更是惊呆了所有人。

黄执中,人称“辩论之神”、“宝岛辩魂”,是历史上连续两届获得国辩(“国际大专辩论赛”是国际话语辩论最高赛事)“最佳辩手“的辩士。

这样“神仙级别”的辩手被拉下神坛,也充分说明在这个舞台上有无限的惊喜和可能。

《奇葩说》,终于不再被误解了

美国著名作家斯科特·派克曾说:“人可以拒绝任何东西,但绝对不可以拒绝成熟。

如果要问《奇葩说》这档节目6年长跑的意义,必定离不开一个词:成长

不管是新奇葩,还是老奇葩,亦或是观众,每个群体都在成长。

同时,成长交换来的,是没人能够预测生活会给我们带来什么惊喜。

02

薛兆丰在点评肖骁的时候说到:“我佩服肖骁很久了,我做不到的,我看见别人做到,我会佩服他。如果我根本不知道他是怎么做到的。我会更加佩服他。”

成长,是生活送给我们最美好的礼物,这才是生活最大的魅力。

尽管在第四季中肖骁拿到了冠军,但也有些争议。

毕竟野路子打法的他,偏向于以毒舌取巧,多是怪招怪出吸引眼球,逻辑思维能力和真正的知识储备还有所欠缺。

“妖精”、“少奶奶”等等标签一直束缚着肖骁,就连第一季海选时,节目的标题都说他是“蛇精男”。

《奇葩说》,终于不再被误解了

从第四季起,他开始走心了,为了写稿子,凌晨一点钟收工;回家后,写稿子写到早上八点;一篇稿子,前前后后改了五六遍……

一个鸡蛋,只有从内里打破,才会有新生。全力以赴的肖骁,终于证明了自己,赢得了该有的荣誉和称赞。

同样的变化也发生在老奇葩大王身上。她不再装傻充愣,而是正经地想要证明自己。

《奇葩说》,终于不再被误解了

《奇葩说》在变化,“奇葩”们在成长,辩题也更加的多元化。

适当降低了情感题的比例,更侧重于关注社会热点现象。

“第六季的每一道辩题,都来源于真实生活的困惑,并可以实际操作。”

在开播当天,《奇葩说》官方微博公布了11道海选辩题:“正确的废话还要说吗”“要不要给部门新同事发喜帖”“该不该加入吐槽上司的局”……

每一道辩题都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都有被讨论的价值。

《奇葩说》,终于不再被误解了

不标榜价值,不定义对错”,坚持做一档非虚构的综艺,所有的比赛结果都由现场投票产生。

投票只是决定辩手们的表现是否足够动人,并非针对具体某个答案。要知道,多元观点之间的交锋比输赢更重要。

《奇葩说》,终于不再被误解了

为什么不给出具象化的答案呢?

张嘉佳说过:

“每个人有自己的表达方式,如果你不喜欢,只能说明不是为你准备的。你可以不接受,这是一种自由。但不屑和抨击,翻到另外一个世界观,只能说明你的无知和武断。”

六年来,《奇葩说》的初心没有变,它仍然在不断提供更多的可能性,试图提高社会的包容性和认可度。

马东也多次在节目中表示,交流的重要性就在于,知道别人原来跟我想的不一样,是因为他跟我的经历不一样,他就应该那么想。

《奇葩说》某一期话题,也许在很多人心中,也未见得是好的。

但是我相信,在很多人心中,也许也是好的。

03

一直觉得,《奇葩说》展示的自由意志和社会形态的多样性和包容性,是这个节目的最大的看点。

直到罗振宇在《奇葩说》上曾说过这样一段话,才突然明白它的价值。

“我以前特别相信‘自由意志’这件事,但我现在对它有点存疑,因为观众的每一次按键,都是自由意志的选择,可那些灯却总在变。”

《奇葩说》外部导向看似是社会的包容度,内部深化的却是观看者的思辨能力。

是深度思考的能力,是把思考内容通过话语表达出来的辩论能力。

我们看待问题的时候,不再是单纯的看待现象,还能够通过现象看本质;能够知其然,还能够知其所以然。

《奇葩说》,终于不再被误解了

在黄执中和雷哥对战的时候,黄执中提出“差别待遇”,强调差别待遇的价值;

雷哥提到,在职场上的“差别待遇”才是职场新人最害怕的;一视同仁,才是对职场新人最大的价值。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曾是“新人”,面对全新的环境,都会有不安全感。

此时的“差别待遇”才是最大的武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如果我们不想被孤立,那就不要做“孤立者”。

从某种程度上看,《奇葩说》对所有观众都一视同仁,可以阳春白雪,也有下里巴人。

也正因此,在语言的交锋当中,有人在这里洗尽铅华,有人收获生命的启示,也有人渴望让更多人听见自己的声音。

马东常在节目里说,被误解是表达者的宿命。

这里的“误解”,又何尝不是一种新的表达,新的思辨?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思辨力才是决定你人生的关键。

亚里士多德说:“思辨是最大幸福的最强音、最终善。

思辨力不是天生的,重在有意识地模仿学习。

希望对你来说,《奇葩说》不仅只是一场场的唇枪舌战。

而是帮你成为自己的主人,成就自己的幸福和成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