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教育要用心,孩子不是便利貼,別讓“標籤效應”傷害了孩子

最近為了找素材,我又重新刷了一遍《請回答1988》,其中有一個場景讓我深有同感,德善以為自己弟弟被欺負和那個女孩子打起來,最後被帶去了警察局。德善媽媽看到對方女孩子依戀黃色的頭髮就直言“頭髮弄成這樣會是個好孩子?能學好嗎?”

後面得知女孩子父母出車禍離開,頭髮也是因為姐姐在美容院學習才會弄成這樣之後,開始因為之前的態度道歉。

這樣的場景在生活中很常見,一些父母總是會將孩子做錯的一件事情上升到孩子人格上面去,後面在遇到同樣的事情,家長會不假思索的怪在孩子身上。

就好比一個孩子因為害怕撒謊之後,後面孩子想要跟家長說個什麼事情的時候,家長開口第一句就是“你又想騙我吧/別以為我不知道你就想騙我”之類的話。

原本孩子想要做出改變的,結果被父母“標籤預言式”的話語給傷害了,漸漸的變得叛逆或者是直接“破罐子破摔”的心態。

父母教育要用心,孩子不是便利貼,別讓“標籤效應”傷害了孩子

前面暑假的時候電影《哪吒》再次創造中國神話電影的新記錄,在這背後除了是因為電影本身的設計好,人物的定位也有鮮明獨特的地方,更因為其故事情節反應了現在的人們對小朋友的一些錯誤的觀念。

對待小朋友大人不要根據他現在的行為先入為主

殷夫人懷著哪吒辛苦懷胎三年,卻一朝被申公豹從中作梗把原本給哪吒的靈珠換成了魔丸,當地的人們因為懼怕魔丸的力量,便區別對待哪吒,哪吒做什麼都不被理解之後開始“破罐子破摔”的狀態,人們說他壞那就壞給他們看。

結果又哪吒“破罐子破摔”的一系列所作所為,讓很多當地的人民就已經先入為主的給哪吒定義為壞孩子,魔童等烙印。但是人性本善,難道哪吒一出生就是個搗亂的魔童,他不想要改變嗎?究竟是誰給他定義他就是一個魔童,他的存在就應該給世界帶來災難的呢?

父母教育要用心,孩子不是便利貼,別讓“標籤效應”傷害了孩子

標籤效應

從上面電影《哪吒》的例子可以看出,哪吒是被身邊周圍的人用語言和行為貼上了負面的標籤,嘗試改變沒有效果之後,哪吒開始按照標籤所暗示的方向發展。

上街隨意的破壞居民的物品,或者是直接搶孩子手裡的玩具,有意無意的將行為往“魔丸”這個標籤上面靠近,久而久之在居民的眼中哪吒就就真的成了“魔丸標籤人物”,好在最後在哪吒父母的努力之下,才沒能讓這個“標籤”的預言成真。

但是在現實生活中,扮演給孩子“貼標籤”的是父母,來自父母的“標籤”負面影響相對來講會更加嚴重。

父母教育要用心,孩子不是便利貼,別讓“標籤效應”傷害了孩子

父母常用的“負面標籤”以及對孩子的影響

1.性格方面——影響孩子的自尊心

家長最常見的說法就是“我家孩子害羞,太內向了,不像你家孩子外向點好”

其實家長之所以會這樣說是為了誇獎別人家孩子的同時,也能激勵一下自己家的孩子能夠有所改變,就我們以往的經歷看來,家長這樣說的效果並不好。

還間接的影響了孩子的自尊心,會讓孩子在潛移默化的過程中形成“我內向,我不行”這樣的心理暗示,讓孩子變得敏感,自卑懦弱,要不然就是很強烈的自尊心,任何“敏感性”的語言凡是涉及到“負面標籤”內容的都會刺激到他的自尊心。

父母教育要用心,孩子不是便利貼,別讓“標籤效應”傷害了孩子

2.學習方面——影響孩子的自信心

如果孩子這段時間某個科目知識點難度加大,成績有些不理想,家長就會給孩子貼上“偏科”的標籤。

實際上父母這樣做會嚴重打擊孩子的自信心,無形之中是在引導孩子對自己進行“我這個科目很差”的心理暗示,在這樣負面的暗示下,孩子會加重對這個科目的畏難情緒。

父母教育要用心,孩子不是便利貼,別讓“標籤效應”傷害了孩子

4.行為方面——影響孩子未來的發展

“你怎麼做啥啥不行?”“除了會搗亂你還會做什麼?”很多時候孩子在家長心情不好的時候做錯了事情,家長便會以這件事為例子給孩子貼上“調皮,搗亂”的負面標籤。

實際上這些都是孩子的一些小毛病,是每個孩子都會出現的一些小問題,這時候家長正確的做法應該是針對性的找出孩子的問題根源所在,引導孩子在能力範圍之內自己解決,能力範圍之外的藥學會向父母或者是老師尋求幫助。

如果父母在事情發生之後,只知道一味的給孩子貼上負面的標籤,那麼孩子也會在無形中往家長口中的負面標籤靠近。本來孩子的未來有多種可能和選擇,結果卻變成了一眼就能望到底的負面標籤人生。

父母教育要用心,孩子不是便利貼,別讓“標籤效應”傷害了孩子

孩子就是一張白紙,只要正確的引導,也可以改邪歸正的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說,一個人被別人定義成某種人是有指向性作用的,不管他是否真的有這樣的行為存在,最後都會漸漸往定義的標籤靠攏,就算一開始不是這樣,最終都是帶來某種指向性的負面意義存在的。

哪吒也一樣,儘管他的靈珠被奸人換成了魔丸,他的父親一樣不放棄他,甚至教會他做人要懂得為人付出,要像李靖和殷十娘一樣為村民斬妖除魔,保護村民的安全。哪吒是真的有聽父親的講的話在之後幾年都勤加練習一心想著為民服務的,直到故事的結局他也是寧願犧牲自己也要就錢塘關眾人的性命。

父母教育要用心,孩子不是便利貼,別讓“標籤效應”傷害了孩子

怎樣才能對人進行定義

在二戰的時候,曾經有人專門為此做了實驗,他們特地在當地找了一批不講紀律,做事態度不端正,不聽命令的人來當兵,他們在軍中的表現軍官也都不管,但是有一個條件:就是要讓他們每個月都要往自己的寄一封家書裡面的主要內容都是要講自己如何英勇抗敵,服務軍令等等,半年以後過去了,這群人真的會有很大的轉變,他們在軍中的表現真的和家書裡面講到的去做了。

由此可見,不管是誰,如果一個人給別人去定義一個人是怎樣怎樣,那麼他就算一開始不是這樣的人也會慢慢轉變成定義裡面的那種人,這種定義有好有壞,我們是不能隨便給別人定義上負面的行為。

父母教育要用心,孩子不是便利貼,別讓“標籤效應”傷害了孩子

給孩子定義上負面的形象的後果

當一個人隨便給孩子定義上負面的形象這堆孩子來說是極為不公平的,因為這樣很可能就將他的醫生就註定了,讓他一開始就失去了改正的機會。因為小朋友本來就對這個世界瞭解有限,接觸的事情也很少,他們的時間觀格局觀都不夠大人寬闊,是非價值觀未能正確形成,在處理事情上難免有所偏頗,大人看起來會覺得不太成熟,就大人往往想要直接改正小朋友這樣的想法,卻導致孩子看上去十分依賴自己的爸爸媽媽缺乏獨立自主的能力。

這讓外人看來就很容易感覺“這個小孩很懦弱”“什麼事情都靠父母”。長期下來小朋友缺乏自信心,容易變得自卑,不願意和別人說話,或者有某種行為的暴力傾向等待,不知道自己內心想要的究竟是什麼,其實他還只是一個孩子,過早的給他定義上某種行為或者性格,這很可能會讓孩子在起跑線上就放棄了自己,認為自己就應該是某種人,就像哪吒一樣,他擁有一對風火輪,他可以斬妖除魔,但是面對錢塘關眾人風火輪就可能是他搗亂眾人的一種兇器。

父母教育要用心,孩子不是便利貼,別讓“標籤效應”傷害了孩子

如何科學培養小朋友成為積極向上的人呢?

給孩子定義是負面性格會導致小朋友在成長的路上迷失掉自己,也會導致對爸爸媽媽失去信心,從而變得自暴自棄,也不會想要對此進行改變。

因此,我們不要給孩子做任何的的負面定義,不僅是作為爸爸媽媽要這樣做,更是要讓別人也不要隨便對孩子說你的孩子怎樣怎樣的,孩子遠離這面冷臉嘲諷的風涼話。

(1)拒絕一切負面行為的定義

孩子成績不好,一直在班裡的排名停滯不前,因為成績的問題在外人面前提不起臉面,覺得很丟臉。這個時候相信很多家長都會和小朋友講“你怎麼那麼笨啊”“這次考試又倒數了”等等的話,其實這種話對於小朋友來說是一種語言上的刺激,大人老是反反覆覆不停的講著,甚至還覺得這樣無所謂,但是這無疑是重複的揭起小朋友的傷疤又在傷疤裡面撒鹽,長期以往就會讓就會讓小朋友心生膽怯,不敢和大人溝通,比如自己為什麼考試總是考不好。難道大人就要臉面,難道小朋友就不要臉了嗎?

父母教育要用心,孩子不是便利貼,別讓“標籤效應”傷害了孩子

(2)不要吝嗇自己的讚美,多給小朋友一點鼓勵

在生活上是需要互相讚美的,這樣既可以維護大人和小朋友之間的親子關係,又可以讓心心情愉悅,何樂而不為呢。尤其是在小朋友小的時候,他對世界的認知感有限,爸爸媽媽就相當於他的一切,這個時候多給小朋友一些讚美,多鼓勵小朋友讓他能夠在某件事情上達到認同,擁有歸屬感,才會促使他不斷前進的動力。

這裡說的讚美不是要爸爸媽媽過分的表揚小朋友,根據事情的實際情況,酌情合理的使用讚美。而不是一味的表揚,不管是非對錯,胡亂讚美個遍,這樣容易導致小朋友形成不好的是非價值觀,他們無法判斷自己做的事情究竟是正確的還是錯誤的,形成不好的價值影響。

父母教育要用心,孩子不是便利貼,別讓“標籤效應”傷害了孩子

(3)科學給孩子定義標籤行為

現在的小朋友很多都是獨生子女,聽得最多的就是“別人家的孩子”,這個別人家的孩子通常都是比較完美的,比如考試第一名,從不讓父母勞神,能歌善舞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等等。其實家長說那麼多都只是想要讓自己的孩子能夠成為一個優秀的人。

但是這樣的做法是不可取的,一味的讚揚別人,而忽略的自己孩子的感受,沒能正確的發現自己孩子的優點。因此在孩子成長的路上,作為父母要切合孩子的自身的實際來給他合理的制訂成長規劃,這個規劃是長遠階段性的。在制訂規劃的時候一定要記住一個原則,一定要符合實際來制訂,否則就會讓孩子感覺壓力很大,認為這個計劃根本就不可行無法達到計劃的要求,落差感差異太大。

父母教育要用心,孩子不是便利貼,別讓“標籤效應”傷害了孩子

最後,我們簡單的說一下,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和小朋友交流的時候是很忌諱這樣先入為主的給別人定義這個小朋友是一個怎樣的人,因為這樣容易失去自己的主觀性質的去判定一個人的好壞,倘若有別人想這樣被自己的孩子定義成某某樣的人,我們應該據理力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