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唐太宗都折戟北地的高句麗,最終被誰覆滅了

連唐太宗都折戟北地的高句麗,最終被誰覆滅了

文丨舞雩

大家好,國學趣談欄目又跟大家見面啦!

在公元七世紀以前,中國東北的遼河以東和朝鮮北部,存在著一個強大的中央集權王國——高句麗。


這個神秘王國,隋唐之前一直佔據著中國邊陲史的重要部分。


連唐太宗都折戟北地的高句麗,最終被誰覆滅了

可自隋朝之後,連續兩個朝代的四位皇帝,都像著了魔一樣、發瘋似的征討這個王國,歷經四代努力,終於將這個王國消滅。


征戰高句麗,被不少史家罵成是“不恤民力,勞師遠征”,還有些人認為這是毫無必要的征討。


但事實果真如此嗎?


/狼子野心的源起


談論戰爭之前,先說說高句麗的源起。


高句麗最早出現在西漢時期,傳說是東夷扶余人的近親,號為扶余別種。


當時他們還只是個東北的邊陲小族,並不大受漢朝的重視。但是漢人也注意到,這個小民族似乎與其他茹毛飲血、野蠻的東夷人不同。


高句麗好像很文明。


他們生活於群山的谷底之間,以耕田為業。


不過他們居住的地方非常寒冷,土地也很貧瘠,所以收成往往不能填飽他們的肚子。


農耕時代,民以食為天,入不敷出,那就得搶。


為了生存,高句麗人養成了好勇鬥狠的個性,以戰爭的方式逐漸將周邊的沃沮、東濊等小族納入自己的統治。


當然,高句麗還是有自知之明的,當他們碰到漢朝人,就會表現得十分老實。


畢竟自己實力太弱,漢朝太強,後者可是打敗了匈奴的存在!


於是,百年來高句麗人乖乖地依附於漢朝,不敢妄動,除了他們偶爾會把眼睛偷偷瞟向漢朝的遼東和位於今天朝鮮的漢四郡。


到了王莽時期,新朝強迫高句麗人攻打匈奴,想讓他們當炮灰。

連唐太宗都折戟北地的高句麗,最終被誰覆滅了

高句麗人當然不願意,紛紛叛離出塞為寇。


新朝滅亡後,高句麗人又重新歸附劉秀的東漢,繼續做漢朝的屬民。


相比西漢時期,東漢的高句麗明顯就好戰了許多,或許是長期的內附讓他們吸飽了華夏人給他們輸送的血液,他們變強了,人數也變多了。


雖然他們的“身份證”上還寫著漢朝,但是很明顯高句麗人已經不把自己當中國人看了。


他們屢次興兵,寇抄漢朝的邊境,少則數千,多則數萬,漢朝與高句麗,上演了真實版農夫與蛇的故事。


/高句麗的崛起


不過此時的高句麗還遠遠稱不上對手。


《後漢書·郡國志》雲:“國恆以弱滅,而漢獨以強亡。”


即便是東漢末年,各路諸侯面對外域那也是橫行睥睨的勢力。


連唐太宗都折戟北地的高句麗,最終被誰覆滅了

到了三國末期,高句麗覺察遼東空虛,準備大舉入侵之時,被毌丘儉擊潰,從此,高句麗大衰,四十年不敢窺伺漢人的邊境。


直到西晉發生永嘉之亂,高句麗才趁中央政府衰微之機,聯合百濟,對樂浪、玄菟、帶方等郡發動猛烈進攻。


到了公元四世紀時候,高句麗基本佔領了漢四郡。


但是好景不長,盤踞於遼西的慕容鮮卑大敗高句麗,慕容皝率軍攻入高句麗領土,又一次毀滅了高句麗的首都丸都城。

連唐太宗都折戟北地的高句麗,最終被誰覆滅了

由於慕容鮮卑的努力,高句麗在西晉時,對於遼東的侵擾非常有限,直到好太王時期,高句麗才在遼東方向取得了重大突破。


402年,好太王給予慕容鮮卑以毀滅性的打擊,終於攻佔了遼東全境,實現了他們長久以來,試圖征服漢四郡與遼東的夙願。


在此基礎上,高句麗還同時向北、向朝鮮方向擴張。高句麗人見自己的擴張已經趨於極限,於是開始靜下心來,努力進行生產,鞏固自己的戰爭成果。


此時的高句麗國,已經成了一個地區性的強國。


不過他們的實力依然難以窺伺中原,所以表面上還是對中原王朝表示順服。

連唐太宗都折戟北地的高句麗,最終被誰覆滅了

高句麗終成大患,中國曆代的統治者都很清楚這一點。


/隋朝的敗亡之始


治療癬疥之疾可以延後,但治療心腹之患決不能有半點拖延。


所以當隋唐帝國建立,他們第一個要開刀的就是高句麗。


公元589年,隋文帝在滅陳統一全國後,就將徵高句麗做為一項戰略任務提了出來。


《隋書》卷八一載:“王謂遼水之廣,何如長江?高麗之人,多少陳國?朕若不存含育,責王前愆,命一將軍,何待多力!”


公元598年,高句麗王率騎兵萬餘進擾遼西,隋文帝即命漢王楊諒、上柱國王世積為行軍元帥,周羅喉為水軍總管,率大軍30萬,分水陸兩路進攻高麗。


連唐太宗都折戟北地的高句麗,最終被誰覆滅了

漢王楊諒率陸路隋軍出山海關,時逢雨季,道路泥濘,糧草供應不上,軍中疫病流行,雖勉強進至遼水,已無力戰鬥;水路隋軍由周羅喉率領,自東萊出海,直趨平壤城,在海上遇大風,船多沉沒。


於是水陸兩路被迫退還,死者十之八九。


此後文帝無力征討,不久去世,隋煬帝楊廣繼位。


楊廣其人,歷史對其評價惡劣至極,但實際上,此人在三徵高句麗之前,文治武功幾可與秦皇漢武媲美。


公元611年,隋煬帝以高麗不遵臣禮為由,下詔征討高麗,命天下兵卒,不論遠近,都到涿郡集中。


次年正月,全國應徵的士卒全部到達涿郡。全軍共計113.38萬人,號稱200萬,統由煬帝親自指揮。


各軍首尾相接,鼓角相聞,旌旗相連長達千里,聲勢浩大,史稱“近古出師之盛,未之有也”。


三月,隋軍進至遼水西岸展開。

連唐太宗都折戟北地的高句麗,最終被誰覆滅了

高句麗兵依遼水據守,數日後隋軍浮橋接成,依次渡河,殲滅東岸的高句麗軍萬餘人,乘勝進圍遼東城,遼東城久攻不下。


六月,隋煬帝親至遼東城督諸軍攻城,同時命左翊衛大將軍宇文述等九軍共30.5萬人,越過高句麗諸城,向鴨綠水挺進,與水軍配合攻打平壤。


高句麗大將乙支文德採取誘敵深入的計策,邊打邊退,引誘隋軍,致隋軍疲於奔命,宇文述見將士疲憊已極,且軍中糧盡,平壤城又堅固難拔,遂被迫還師。


高句麗軍乘其後撤,從四面抄擊隋軍。


宇文述等且戰且退,至薩水被高句麗軍半渡擊之,諸軍皆潰,退至遼東城時僅餘2700人。


右翊衛大將軍來護兒率水軍經海道入大同江,在距平壤60裡處擊敗高句麗軍,乘勝以精甲4萬攻城,遇伏大敗,還者不過數千人。

連唐太宗都折戟北地的高句麗,最終被誰覆滅了

煬帝第一次徵高句麗以慘敗告終,上百萬人的生命葬送在遼河以東,高句麗得勝後,將數萬中國士兵的屍體築成“京觀”,用恐怖的手段來威嚇中國人。


但這並沒有嚇到楊廣,公元613、614年,這位瘋狂的皇帝又發動二次攻高句麗之戰。


不過很可惜,兩次準備都不充分,以及天時地利人和都在對面,戰爭依然以失敗告終。


如果說第一次只是消耗了文帝積累下的底蘊,還遠不足以讓隋朝天下傷筋動骨,那麼第二三次的失敗則給國家帶來了嚴重的後果。


由於征戰廣徵丁夫,糜費巨大,加上修運河等工程,嚴重耽誤農事,造成大量壯丁死亡,以致出現“男丁不足,役使婦人”的可怕局面,各地紛紛揭竿而起。

連唐太宗都折戟北地的高句麗,最終被誰覆滅了

山東有一個自稱“知世郎”的王薄,利用人民反戰的情緒,作了一首《無向遼東浪死歌》,鼓動百姓起事造反,天下大亂。


所以與其說隋朝亡於各地叛軍之手,倒不如說亡於徵高句麗之役。


/李世民父子的征伐之路


隋朝之後,便是唐朝618年,大唐繼承大統,之後玄武門之變讓千古一帝太宗登頂。


作為一代明君,太宗深知隋亡的原因,所以繼位後,他行事處處小心謹慎,終生未犯大錯,天下出現少有的治平景象。


可唯獨在徵高句麗一事上,英明的唐太宗卻和暴君楊廣如出一轍,三徵高句麗,三次不勝。


連唐太宗都折戟北地的高句麗,最終被誰覆滅了

這其中,我們就得提一提淵蓋蘇文這個人物。


淵蓋蘇文是高句麗國末期非常具有爭議性的鐵腕軍事獨裁者,一方面他通過政變殺死了高句麗的前任君主榮留王及其臣屬百人,留下了弒君篡權的惡名,另一方面他也確實有著極高的軍事才能,被許多人認為是朝鮮半島的民族英雄。


能夠被稱為“民族英雄”,淵蓋蘇文必然擁有較高的能力與成就。


據史料記載,公元643年,淵蓋蘇文聯百濟而伐新羅(新羅與高句麗、百濟同為唐朝屬國,但僅有新羅依附於唐),唐朝使節的調解無果,兩國交惡。


公元 644 年,太宗著水路五百船四萬兵自萊州渡海攻平壤,陸路則發兵六萬從東北趨遼東,自己親率六軍於前線督戰。


陸路上,唐軍進攻遼陽城西南重鎮安市城時,為安市城城主楊萬春所阻,兩月未能突破。


彼時冬季將至,高麗軍更加熟悉嚴寒氣候,與之作戰勢必處於下風,是以太宗急令撤軍,途遇風雪,折兵數千。


連唐太宗都折戟北地的高句麗,最終被誰覆滅了

次年,唐太宗再次親征,於安市(今遼寧省海城市)大戰而不能下之,遂還師。


第三次遠征,唐太宗派右武衛大將軍薛萬徹率三萬大軍乘樓船渡海,入鴨綠水,後因唐太宗病逝,東征之役暫罷。


可以看到,一代奇才如唐太宗,確實也未能從淵蓋蘇文手中討得多少便宜,甚至高宗時蛇水之戰竟大敗於高句麗,除天時地利因素之外,淵蓋蘇文個人的軍事才能不容小覷。


但是,淵蓋蘇文指揮下的高句麗也僅僅是艱難擊退了唐軍而已,高句麗依然免不了敗亡的結局。


太宗病逝,唐高宗李治繼位。


雖然高宗沒有太宗的雄才大略,卻是逢上歷史的最好機遇。

連唐太宗都折戟北地的高句麗,最終被誰覆滅了

公元666年,高句麗內亂,淵蓋蘇文死後,世子男生代為莫離支(相當於丞相),但為二弟男建所逼,降於唐。


唐高宗藉此機會,以李績為遼東道行軍大總管,統帥諸軍,分道合擊高句麗。


公元668年春夏,各路唐軍推進至鴨綠柵,高句麗各城守軍或逃或降。唐軍進至平壤城下,九月十二日,高句麗僧信誠打開城門,唐軍衝進城中,俘男建,高句麗亡國。


/高句麗的原罪


有人會問,高句麗到底做錯了什麼?這麼惹中原王朝嫌?


其實在瞭解高句麗的一些基本情況後會發現:中原王朝和高句麗之間,只能活一個。


自公元前37年建國,到公元668年亡國,高句麗這一政權的壽命達到了705年!

連唐太宗都折戟北地的高句麗,最終被誰覆滅了

這是隋唐兩代國祚加起來的兩倍還要多。


一直以來,對中國這種強大的中原農耕政權來說,如匈奴、突厥這樣草原行國絕非大患,因為他們的國家性質註定他們很難通過持久戰從根本上打垮農耕政權。


真正構成威脅的,一直是是像遼、金、西夏、蒙古、後金這樣的半遊牧帝國。


而宋朝和明朝,就是亡於這樣的半遊牧帝國,造成了華夏淪亡的悲劇。


高句麗,從某種意義上講,正是兼具遊牧民族和農耕民族的特性。


高句麗的農業、漁獵經濟並重,手工業發達,是具有極大競爭力的區域大國。從地圖上可以看出,高句麗控制著我國東北地區和朝鮮半島中北部。


東北地區的自然資源豐富,鐵礦、銅礦等金屬礦產眾多。向西越過了大興安嶺就是蒙古草原,那裡的遊牧民族擁有著眾多的馬匹。


連唐太宗都折戟北地的高句麗,最終被誰覆滅了

通過農耕和漁獵,高句麗能夠實現人口的快速增長。


開採銅鐵等礦產,可以打造大量的武器和盔甲等眾多戰爭裝備。如果再獲得馬匹,一直規模龐大的騎兵部隊就能夠建立起來。


以上眾多條件,都指向了一個結果:高句麗擁有實現兵強馬壯的條件。


根據學者推測,在唐朝時,高句麗的常備軍數量已經達到了60萬之多!


所以對中原王朝來說,高句麗就是身邊的一頭老虎。自己強大時,它會乖乖的。可一旦自己病入膏肓,難免它不會咬你一口。


正所謂“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酣睡”,17世紀中葉的明朝,沒能成功解決掉後金。


最終後金這隻老虎,趁明朝病入膏肓時,把它吃得連骨頭渣子都不剩。

連唐太宗都折戟北地的高句麗,最終被誰覆滅了


很明顯,隋文帝、隋煬帝、唐太宗以及唐高宗,都意識到了問題的嚴重性,所以他們不惜代價、一代接一代也要滅了高句麗。


的確,高句麗並沒有做錯什麼,但卻選錯了建國的位置。正因如此,中原王朝和高句麗之間,只能活一個!


以上就是本期的內容,我是如斯精舍,你的文化手冊,我們下期再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