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唐太宗都折戟北地的高句丽,最终被谁覆灭了

连唐太宗都折戟北地的高句丽,最终被谁覆灭了

文丨舞雩

大家好,国学趣谈栏目又跟大家见面啦!

在公元七世纪以前,中国东北的辽河以东和朝鲜北部,存在着一个强大的中央集权王国——高句丽。


这个神秘王国,隋唐之前一直占据着中国边陲史的重要部分。


连唐太宗都折戟北地的高句丽,最终被谁覆灭了

可自隋朝之后,连续两个朝代的四位皇帝,都像着了魔一样、发疯似的征讨这个王国,历经四代努力,终于将这个王国消灭。


征战高句丽,被不少史家骂成是“不恤民力,劳师远征”,还有些人认为这是毫无必要的征讨。


但事实果真如此吗?


/狼子野心的源起


谈论战争之前,先说说高句丽的源起。


高句丽最早出现在西汉时期,传说是东夷扶余人的近亲,号为扶余别种。


当时他们还只是个东北的边陲小族,并不大受汉朝的重视。但是汉人也注意到,这个小民族似乎与其他茹毛饮血、野蛮的东夷人不同。


高句丽好像很文明。


他们生活于群山的谷底之间,以耕田为业。


不过他们居住的地方非常寒冷,土地也很贫瘠,所以收成往往不能填饱他们的肚子。


农耕时代,民以食为天,入不敷出,那就得抢。


为了生存,高句丽人养成了好勇斗狠的个性,以战争的方式逐渐将周边的沃沮、东濊等小族纳入自己的统治。


当然,高句丽还是有自知之明的,当他们碰到汉朝人,就会表现得十分老实。


毕竟自己实力太弱,汉朝太强,后者可是打败了匈奴的存在!


于是,百年来高句丽人乖乖地依附于汉朝,不敢妄动,除了他们偶尔会把眼睛偷偷瞟向汉朝的辽东和位于今天朝鲜的汉四郡。


到了王莽时期,新朝强迫高句丽人攻打匈奴,想让他们当炮灰。

连唐太宗都折戟北地的高句丽,最终被谁覆灭了

高句丽人当然不愿意,纷纷叛离出塞为寇。


新朝灭亡后,高句丽人又重新归附刘秀的东汉,继续做汉朝的属民。


相比西汉时期,东汉的高句丽明显就好战了许多,或许是长期的内附让他们吸饱了华夏人给他们输送的血液,他们变强了,人数也变多了。


虽然他们的“身份证”上还写着汉朝,但是很明显高句丽人已经不把自己当中国人看了。


他们屡次兴兵,寇抄汉朝的边境,少则数千,多则数万,汉朝与高句丽,上演了真实版农夫与蛇的故事。


/高句丽的崛起


不过此时的高句丽还远远称不上对手。


《后汉书·郡国志》云:“国恒以弱灭,而汉独以强亡。”


即便是东汉末年,各路诸侯面对外域那也是横行睥睨的势力。


连唐太宗都折戟北地的高句丽,最终被谁覆灭了

到了三国末期,高句丽觉察辽东空虚,准备大举入侵之时,被毌丘俭击溃,从此,高句丽大衰,四十年不敢窥伺汉人的边境。


直到西晋发生永嘉之乱,高句丽才趁中央政府衰微之机,联合百济,对乐浪、玄菟、带方等郡发动猛烈进攻。


到了公元四世纪时候,高句丽基本占领了汉四郡。


但是好景不长,盘踞于辽西的慕容鲜卑大败高句丽,慕容皝率军攻入高句丽领土,又一次毁灭了高句丽的首都丸都城。

连唐太宗都折戟北地的高句丽,最终被谁覆灭了

由于慕容鲜卑的努力,高句丽在西晋时,对于辽东的侵扰非常有限,直到好太王时期,高句丽才在辽东方向取得了重大突破。


402年,好太王给予慕容鲜卑以毁灭性的打击,终于攻占了辽东全境,实现了他们长久以来,试图征服汉四郡与辽东的夙愿。


在此基础上,高句丽还同时向北、向朝鲜方向扩张。高句丽人见自己的扩张已经趋于极限,于是开始静下心来,努力进行生产,巩固自己的战争成果。


此时的高句丽国,已经成了一个地区性的强国。


不过他们的实力依然难以窥伺中原,所以表面上还是对中原王朝表示顺服。

连唐太宗都折戟北地的高句丽,最终被谁覆灭了

高句丽终成大患,中国历代的统治者都很清楚这一点。


/隋朝的败亡之始


治疗癣疥之疾可以延后,但治疗心腹之患决不能有半点拖延。


所以当隋唐帝国建立,他们第一个要开刀的就是高句丽。


公元589年,隋文帝在灭陈统一全国后,就将征高句丽做为一项战略任务提了出来。


《隋书》卷八一载:“王谓辽水之广,何如长江?高丽之人,多少陈国?朕若不存含育,责王前愆,命一将军,何待多力!”


公元598年,高句丽王率骑兵万余进扰辽西,隋文帝即命汉王杨谅、上柱国王世积为行军元帅,周罗喉为水军总管,率大军30万,分水陆两路进攻高丽。


连唐太宗都折戟北地的高句丽,最终被谁覆灭了

汉王杨谅率陆路隋军出山海关,时逢雨季,道路泥泞,粮草供应不上,军中疫病流行,虽勉强进至辽水,已无力战斗;水路隋军由周罗喉率领,自东莱出海,直趋平壤城,在海上遇大风,船多沉没。


于是水陆两路被迫退还,死者十之八九。


此后文帝无力征讨,不久去世,隋炀帝杨广继位。


杨广其人,历史对其评价恶劣至极,但实际上,此人在三征高句丽之前,文治武功几可与秦皇汉武媲美。


公元611年,隋炀帝以高丽不遵臣礼为由,下诏征讨高丽,命天下兵卒,不论远近,都到涿郡集中。


次年正月,全国应征的士卒全部到达涿郡。全军共计113.38万人,号称200万,统由炀帝亲自指挥。


各军首尾相接,鼓角相闻,旌旗相连长达千里,声势浩大,史称“近古出师之盛,未之有也”。


三月,隋军进至辽水西岸展开。

连唐太宗都折戟北地的高句丽,最终被谁覆灭了

高句丽兵依辽水据守,数日后隋军浮桥接成,依次渡河,歼灭东岸的高句丽军万余人,乘胜进围辽东城,辽东城久攻不下。


六月,隋炀帝亲至辽东城督诸军攻城,同时命左翊卫大将军宇文述等九军共30.5万人,越过高句丽诸城,向鸭绿水挺进,与水军配合攻打平壤。


高句丽大将乙支文德采取诱敌深入的计策,边打边退,引诱隋军,致隋军疲于奔命,宇文述见将士疲惫已极,且军中粮尽,平壤城又坚固难拔,遂被迫还师。


高句丽军乘其后撤,从四面抄击隋军。


宇文述等且战且退,至萨水被高句丽军半渡击之,诸军皆溃,退至辽东城时仅余2700人。


右翊卫大将军来护儿率水军经海道入大同江,在距平壤60里处击败高句丽军,乘胜以精甲4万攻城,遇伏大败,还者不过数千人。

连唐太宗都折戟北地的高句丽,最终被谁覆灭了

炀帝第一次征高句丽以惨败告终,上百万人的生命葬送在辽河以东,高句丽得胜后,将数万中国士兵的尸体筑成“京观”,用恐怖的手段来威吓中国人。


但这并没有吓到杨广,公元613、614年,这位疯狂的皇帝又发动二次攻高句丽之战。


不过很可惜,两次准备都不充分,以及天时地利人和都在对面,战争依然以失败告终。


如果说第一次只是消耗了文帝积累下的底蕴,还远不足以让隋朝天下伤筋动骨,那么第二三次的失败则给国家带来了严重的后果。


由于征战广征丁夫,糜费巨大,加上修运河等工程,严重耽误农事,造成大量壮丁死亡,以致出现“男丁不足,役使妇人”的可怕局面,各地纷纷揭竿而起。

连唐太宗都折戟北地的高句丽,最终被谁覆灭了

山东有一个自称“知世郎”的王薄,利用人民反战的情绪,作了一首《无向辽东浪死歌》,鼓动百姓起事造反,天下大乱。


所以与其说隋朝亡于各地叛军之手,倒不如说亡于征高句丽之役。


/李世民父子的征伐之路


隋朝之后,便是唐朝618年,大唐继承大统,之后玄武门之变让千古一帝太宗登顶。


作为一代明君,太宗深知隋亡的原因,所以继位后,他行事处处小心谨慎,终生未犯大错,天下出现少有的治平景象。


可唯独在征高句丽一事上,英明的唐太宗却和暴君杨广如出一辙,三征高句丽,三次不胜。


连唐太宗都折戟北地的高句丽,最终被谁覆灭了

这其中,我们就得提一提渊盖苏文这个人物。


渊盖苏文是高句丽国末期非常具有争议性的铁腕军事独裁者,一方面他通过政变杀死了高句丽的前任君主荣留王及其臣属百人,留下了弑君篡权的恶名,另一方面他也确实有着极高的军事才能,被许多人认为是朝鲜半岛的民族英雄。


能够被称为“民族英雄”,渊盖苏文必然拥有较高的能力与成就。


据史料记载,公元643年,渊盖苏文联百济而伐新罗(新罗与高句丽、百济同为唐朝属国,但仅有新罗依附于唐),唐朝使节的调解无果,两国交恶。


公元 644 年,太宗着水路五百船四万兵自莱州渡海攻平壤,陆路则发兵六万从东北趋辽东,自己亲率六军于前线督战。


陆路上,唐军进攻辽阳城西南重镇安市城时,为安市城城主杨万春所阻,两月未能突破。


彼时冬季将至,高丽军更加熟悉严寒气候,与之作战势必处于下风,是以太宗急令撤军,途遇风雪,折兵数千。


连唐太宗都折戟北地的高句丽,最终被谁覆灭了

次年,唐太宗再次亲征,于安市(今辽宁省海城市)大战而不能下之,遂还师。


第三次远征,唐太宗派右武卫大将军薛万彻率三万大军乘楼船渡海,入鸭绿水,后因唐太宗病逝,东征之役暂罢。


可以看到,一代奇才如唐太宗,确实也未能从渊盖苏文手中讨得多少便宜,甚至高宗时蛇水之战竟大败于高句丽,除天时地利因素之外,渊盖苏文个人的军事才能不容小觑。


但是,渊盖苏文指挥下的高句丽也仅仅是艰难击退了唐军而已,高句丽依然免不了败亡的结局。


太宗病逝,唐高宗李治继位。


虽然高宗没有太宗的雄才大略,却是逢上历史的最好机遇。

连唐太宗都折戟北地的高句丽,最终被谁覆灭了

公元666年,高句丽内乱,渊盖苏文死后,世子男生代为莫离支(相当于丞相),但为二弟男建所逼,降于唐。


唐高宗借此机会,以李绩为辽东道行军大总管,统帅诸军,分道合击高句丽。


公元668年春夏,各路唐军推进至鸭绿栅,高句丽各城守军或逃或降。唐军进至平壤城下,九月十二日,高句丽僧信诚打开城门,唐军冲进城中,俘男建,高句丽亡国。


/高句丽的原罪


有人会问,高句丽到底做错了什么?这么惹中原王朝嫌?


其实在了解高句丽的一些基本情况后会发现:中原王朝和高句丽之间,只能活一个。


自公元前37年建国,到公元668年亡国,高句丽这一政权的寿命达到了705年!

连唐太宗都折戟北地的高句丽,最终被谁覆灭了

这是隋唐两代国祚加起来的两倍还要多。


一直以来,对中国这种强大的中原农耕政权来说,如匈奴、突厥这样草原行国绝非大患,因为他们的国家性质注定他们很难通过持久战从根本上打垮农耕政权。


真正构成威胁的,一直是是像辽、金、西夏、蒙古、后金这样的半游牧帝国。


而宋朝和明朝,就是亡于这样的半游牧帝国,造成了华夏沦亡的悲剧。


高句丽,从某种意义上讲,正是兼具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的特性。


高句丽的农业、渔猎经济并重,手工业发达,是具有极大竞争力的区域大国。从地图上可以看出,高句丽控制着我国东北地区和朝鲜半岛中北部。


东北地区的自然资源丰富,铁矿、铜矿等金属矿产众多。向西越过了大兴安岭就是蒙古草原,那里的游牧民族拥有着众多的马匹。


连唐太宗都折戟北地的高句丽,最终被谁覆灭了

通过农耕和渔猎,高句丽能够实现人口的快速增长。


开采铜铁等矿产,可以打造大量的武器和盔甲等众多战争装备。如果再获得马匹,一直规模庞大的骑兵部队就能够建立起来。


以上众多条件,都指向了一个结果:高句丽拥有实现兵强马壮的条件。


根据学者推测,在唐朝时,高句丽的常备军数量已经达到了60万之多!


所以对中原王朝来说,高句丽就是身边的一头老虎。自己强大时,它会乖乖的。可一旦自己病入膏肓,难免它不会咬你一口。


正所谓“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17世纪中叶的明朝,没能成功解决掉后金。


最终后金这只老虎,趁明朝病入膏肓时,把它吃得连骨头渣子都不剩。

连唐太宗都折戟北地的高句丽,最终被谁覆灭了


很明显,隋文帝、隋炀帝、唐太宗以及唐高宗,都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所以他们不惜代价、一代接一代也要灭了高句丽。


的确,高句丽并没有做错什么,但却选错了建国的位置。正因如此,中原王朝和高句丽之间,只能活一个!


以上就是本期的内容,我是如斯精舍,你的文化手册,我们下期再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