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批被遗忘的甘肃人,是他们打响清朝灭亡的第一枪,从此改变中国

武昌起义,又称辛亥首义、武汉首义,是指1911年10月10日(农历辛亥年八月十九)在湖北武昌发生的一场旨在推翻清朝统治的兵变,也是辛亥革命的开端。武昌的一声枪响点燃了全国的起义之火,从此,中国结束了一个时代。

这其中,有上百名武昌陆军中学堂的甘肃青年也积极投身于其中。

然而,在百年以前,他们热血沸腾地为武昌起义而奔走奋斗,百年以后,他们却被人们遗忘于脑后。直到现在,仍然只有少部分人知道他们的名字和事迹。可以说,这是一段被尘封的历史与往事,今天,让我们一起来细细聆听他们的故事吧。

这批被遗忘的甘肃人,是他们打响清朝灭亡的第一枪,从此改变中国

故事的起源,要从甘肃的陆军学堂说起。

19世纪末,何子渊、丘逢甲等人开风气之先,排除顽固守旧势力的干扰,成功创办新式学校。随后,清政府迫于形势压力,对教育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最终,于1905年末颁布新学制,废除科举制,并在全国范围内推广新式学堂。

在这期间,清政府允许各个地区开设陆军学堂,甘肃陆军小学堂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产生了。早在1902年,甘肃武备学堂就正式成立了,它主要面向宁夏和青海两省招生,是甘肃首所近代化的陆军学堂。

1912年,它改名叫甘肃陆军学堂,开办学堂的一个叫杨增新的人,他当时从游学归来的士人、日本士官毕业生和保定陆军速成学堂中,挑选和聘请了一批人来教导学堂中的学生。在这些教员中,有一部分人是同盟会的会员,比如说:教兵学的严希文、教导地理知识的易抱一、教授日语的杨涛以及教习算数的朱廉等。

这批被遗忘的甘肃人,是他们打响清朝灭亡的第一枪,从此改变中国

其中,这些人里,最引人注意的是一个叫王之佐的人。他曾在日本游学,和徐锡麟、陈伯平等人是好友,参与过维新运动。回到国内以后,他就在锐进社里积极开展革命活动,策划起义。没过多久以后,王之佐就和徐锡麟、陈伯平一起发动了一次起义,但失败了。之后,他就回到了甘肃,与王之佐一起在暗地里展开革命活动。

在刚开始的时候,清政府开办学堂是为了强大军队以备武,所以,学校的教育采用中西结合的方法,融合了中方与西方的思想一起讲课。这些会员就利用上课的便利不断给学生们讲解一些有关革命的知识和思想。并且,根据当时的的教育制度规定,教育学制为三年,各个省份的学生读完规定学年后就毕业了,一些优秀学生可以进入中学堂继续学习。

在那个时候,全国有北京清河陆军第一种学堂、陕西西安陆军第二中学堂、湖北武昌陆军第三中学堂以及江苏南京陆军第四中学堂,一共是四所中学堂。

这其中,武昌陆军第三中学堂在1909年的时候成立,它由湖北预备学堂转变而来,位于武昌巡司河的西侧,学堂实行两年学制。1909年的秋季,因为西安的陆军第二中学堂还没有建好,所以,政府就在湖北的第三陆军中学堂里,扩招了陕西和甘肃两省的优秀毕业生。就这样,这批陕甘学子进到了湖北中学堂里进行学习。

这批被遗忘的甘肃人,是他们打响清朝灭亡的第一枪,从此改变中国

同时,这也使得他们获得了参加武昌起义的机会。

1911年10月10日,整个武昌城都被笼罩在一种让人喘不过气的寂静之中。因为走漏了风声,所以,为了安全起见,湖北新军被迫待在营房里,不许随便进出。当天傍晚六点左右,驻守城池的十一营的一位士兵把粮草库给点燃了,从此,吹响了起义的号角。

不久之后,城内各个营也回应了起义的号召。

在起义发生的时候,第三中学堂共有一千多名学生,最后,有四百多个学生都投入了起义中。其中,一百多名的甘肃学子绝大部分都参加了起义,多名热血陇上男儿把自己的生命献给了武昌的解放,为他们人生画上最精彩的一笔。

接下来,我们来为大家介绍一下这些热血甘肃学子。

这批被遗忘的甘肃人,是他们打响清朝灭亡的第一枪,从此改变中国

吕郁哉,他是一个兰州人,起义那年他正好二十二岁。他在回忆材料里是这样说的:

“那时,中学堂很注重对学生的平常操练和实弹射击训练。在宁夏的同学里,有几个满洲人参加了这次起义。学校为了防止他们做出一些过激行为,就卸了他们枪上的撞针弹簧。后来,我在攻打保安门的时候不慎弄伤了大腿,只好暂时退出起义。等到伤口痊愈了以后,我又回到了甘肃,并且,参与了秦州起义。”

武昌起义的成功,使得很多外省学生都返回原籍地参加革命,而留在武汉的部队则收编了一群学生军,以维持城内秩序和守卫重要战略后备区。

赵正身,是甘肃狄道人,1909年,他从甘肃小学堂毕业以后就进到湖北中学堂里继续学习了。在学习期间,他偷偷加入了光复会和革命党人组织的文学社。当起义的枪声响起之时,当漫天的火光照亮了武昌城时,当起义者杂乱而匆忙的脚步声在墙外响起时,赵正身却卧病在床。他得知起义消息以后,立刻不顾同伴的劝说而持枪前往城中。

到了城里以后,他被派去守卫藩库。此时,虽然革命的意念支撑着他,但是,战斗到第十二天的时候,他终于坚持不住了,最后,在都督府里因病去世。

这批被遗忘的甘肃人,是他们打响清朝灭亡的第一枪,从此改变中国

马守常,他是兰州人,当年他二十八岁,是负责在甘肃小学堂里宣传民主思想的活跃革命分子。他曾经和同窗一起组织过一个进化研究会,出版过图书,秦州起义的爆发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受他的影响。武昌起义爆发的时候,他早就从湖北中学堂里毕业了,但是,他还是毫不犹豫地投入到起义的运动之中。

他先跟着起义的大部队一起占据了中和门,不久后,又夺取了楚望台军械库战斗的胜利,最后,死死地守住了藩库。武昌起义不久后,全国十四个省也相继发来电报宣告起义,然而,包括甘肃在内的四个省份还没有发出电报。于是,参与武昌起义的甘肃学子们纷纷选择回家乡发动起义,马守常也不例外。

不过,在他回家经过潼关的时候,恰好碰上了陕西的革命军张钫。于是,他就留在了陕西革命军里参加陕军东征,直到攻打到了灵宝。1912年12月,马守常因为病重而在西安去世了。

武昌蛇山是一座大概高千余米的小山峰,一边可以俯视整个武昌城,另一边则延伸至长江岸,所以,蛇山是控制武昌的最高点,而当时的蛇山被清军所掌控。为了夺回蛇山,起义军和清军之间爆发了一场大战,张钰就在这场战役中英勇牺牲了。

张钰也是甘肃狄道人,他在1910年的时候到湖北中学堂里进行学习。在学校的时候,他一直跟革命党人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在得知起义的消息以后,他十分高兴,立刻找到队伍参与战争。他曾参与过武昌三场重要战役,可惜,在蛇山一战中,他冲锋陷阵,为革命献身了。

起义军成功掌控蛇山以后,就马上架起了大炮轰炸总督府。这使得清军军心大动,为起义胜利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这批被遗忘的甘肃人,是他们打响清朝灭亡的第一枪,从此改变中国

张宗海、是兰州人。在进入湖北中学堂学习以后,他就加入了同盟会,后来,还担任过新军教官一职。在起义爆发以后,他跟随队伍一起占据了总督府。次日清晨,他勇敢地爬上黄鹤楼的楼顶并升起了革命的大旗。后来,人们把他这一行为称作“胆侠俱备”。

在组织军政府的时候,张宗海代表甘肃省出席了军政府成立的典礼。不久后,他秘密回到兰州,参与推翻军阀的革命活动,结果,受到通缉,最后,躲在一张羊皮筏子里才逃过了一劫。根据一些历史文献显示,他长期追随在孙中山先生的身边。

最终,疑似在东北因为反对蒋介石而遭到他人的毒手死了。

樊政,是武都马街人,他是在1909年的时候进入湖北中学堂的。他曾经参加过同盟会,并于1910年的时候设立了同盟会的甘肃支部。在这次起义里,樊政曾担任过高等侦察员和军务调查员等职务,也在汉口等地区监督过战事。

后来,他回到老家甘肃以,就和同窗胡登云和同事焦桐琴等人进行革命活动,不料被捕入狱。1917年,他又偷偷潜回兰州,并建立了“甘肃护法军”,企图发动一场临洮起义。最后,失败入狱,以胡登云的牺牲而收场。

据统计,在这次武昌起义里,一共有上百名甘肃学子,我们在这里就不再一一列举了。在他们之中,有的人为了起义而牺牲了,有的回到了甘肃继续搞革命,有的则留在了当地参与革命,还有的人追随在孙中山先生的身后,为革命而四处奔走... ...

这批被遗忘的甘肃人,是他们打响清朝灭亡的第一枪,从此改变中国

武昌起义胜利后的短短两个月内,湖南、广东等十五个省纷纷宣布脱离清政府宣布独立。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孙中山被推举为临时大总统。1912年2月12日,清帝溥仪退位,清朝灭亡。自此,结束了二百多年清王朝封建统治和二千多年封建帝制。

【《武昌起义何以被称为“辛亥首义”》、《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