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家臣制有何特點,想要了解它,還要從它的興衰談起

封建制度是封建國家政權運行時的一種基本特徵,但事實上,在世界古代史範疇內,真正開始執行封建制度的國家,往往都經歷了長期的制度和政治變遷。這種變遷往往充滿波折和反覆,尤其是在那些文明邊緣地帶的國家,就更是如此。

在大多數情況下,這些文明邊緣地區誕生的國家,在早期都會尋覓結構更為簡單的統治系統進行替代,日本的家臣制度就是其中的典型例子。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日本家臣制度的興衰。

日本家臣制有何特點,想要了解它,還要從它的興衰談起

一、日本家臣制度的建立:肇始於鎌倉時代

鎌倉幕府時代,是日本政局較為穩定的一個時期,然而這種穩定卻是以鎌倉幕府對各地割據政權的綏靖作為代價的,在這種局面下,鎌倉幕府曾經試圖尋找更為有效的統治手段,來進一步強化中央集權,這也是大多數弱勢政權改革和發展時的必然選擇。

而家臣制度就是在這種情況下誕生出來的一種制度模型。其核心是低階武士們以"恩賞乃主上"為譽對幕府將軍的無條件效忠,然而這種思想卻顯然並不符合人們的天性。

在中國古代,想要建立一套以皇權統治為核心的權力體系,也曾經經歷了長時間的政治博弈:秦朝試圖以郡縣制代替分封制卻最終二世而亡;漢朝試圖以郡縣、分封雙規制調和皇帝與臣屬的矛盾卻幾乎因七國之亂而身死國滅;唐、宋兩代,三省六部制替代了原先的三公九卿制以收攏皇室權威卻敗於內亂外敵……這些朝代的曲折和反覆,正是中央集權的大勢與地方勢力之間的矛盾。

而在古代的日本,這樣的矛盾關係就更加明顯,抗元戰爭中,日本武士階級曾經多次擊退渡海而來的元朝騎兵,可以說,元朝的東征雖然是因海風而結束,但是這些武士們的抗爭同樣功不可沒。

然而,這些武士們雖然曾經在元朝東征日本時為幕府盡忠,但是這種盡忠卻未能換來真正的恩裳和報償。相反,幕府將軍反而趁著這一機會,對這些家臣和大名進行征討,而這最終演變成幕府與武士間的劇烈矛盾衝突

日本家臣制有何特點,想要了解它,還要從它的興衰談起

在這種情況下,原本遊離於權力邊緣的後醍醐天皇成為日本武士們用於反抗幕府將軍統治的旗幟,1333 年,武家政權的典型代表鎌倉幕府被足利尊氏所帶領的倒幕軍隊所推翻。但是,這一場倒幕戰爭的勝利卻並非代表著武家政權的消失。

"與惡龍纏鬥過久,自身亦成為惡龍;凝視深淵過久,深淵將回以凝視",曾經以"倒幕"為名號召武士反抗幕府統治的足利尊氏,卻反而成為室町幕府的奠基人。在其統治之下,原本曾被鎌倉幕府時代當作武士行為圭臬的"家臣制"再次興起。之所以如此,並非是因為足利家族背信棄義,相反,尾大不掉的大名以及仍在隨時等待上位的天皇成了促使其進一步收攏權力的動因

但是,此時的日本已經進入了混亂的南北朝時期,如果說鎌倉幕府時代,武士們出於傳統的道德觀念,仍然膺服於這種傳統的價值觀,那麼日本南北朝時期的武士們,既惶惑于波詭雲譎的政局邊患,同時又在這些戰亂中獲得了安身立命的一席之地。在這一時期的武士眼中,所謂的"家臣觀念",不過是一場笑話

日本家臣制有何特點,想要了解它,還要從它的興衰談起

二、織田信長對"家臣制"的重構

織田信長誕生之時,家臣製作為一種政治和軍事制度,已然在日本施行了數百年之久,但是這種制度卻已經經過數代的迭代,其意義和內涵已經完全不同於過去最初的那種樣子。不僅幕府將軍,就連戰國的大名,也必須建立自己的家臣團才能維護自身統治。

這些寄身於戰國大名的家臣,被稱為譜代家臣,與最早期的鎌倉家臣相比,世襲制是最為顯著的一個特點,在這種情況下,被大名和將軍們視為直系的他們,稱為這些軍閥最為倚重的 武力來源。

不過,這時的家臣制,其實已經是一種武士和割據政權相互依附的一種契約關係。武士們以武力為憑藉,獲得大名或者將軍的青睞和支持,而後者則可以在有限的條件下獲得前者的效忠。這種制度雖然鬆散,卻逐漸使得武家成為左右日本政局的唯一力量。戰國時代,自此到來。

而織田信長的崛起,既是自身能力的一種體現,同時也是日本此時政局變化下的運勢使然,對於當時的日本來說,也正需要一個崛起的地方諸侯來重新整合日本。而織田信長,正是恰逢其會。

日本家臣制有何特點,想要了解它,還要從它的興衰談起

然而,家臣制或者家臣團的一些基本狀態卻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這位武臣的崛起。對於織田信長來說,其麾下的家臣團自其繼承家族族長一職後就顯得不合時宜。如果我們以第三方的角度去客觀評判一下就會發現,這與織田信長本人的桀驁和剛愎自用不無關係,此時旅日經商傳教的葡萄牙人佛羅伊斯,曾在自己的回憶錄中寫道"(織田信長)極少聽從部下的進言……輕視全日本的王侯,與他們對話時口氣如同對待臣下,要求所有人絕對服從於他"。誠然,這種強勢的性格是一位梟雄得以睥睨天下的特質之一,然而對於其麾下家臣來說,這樣一位首領的存在,並非好事。

正是從這時起,這位後來曾號稱要"天下布武"的梟雄開始籌建自己的親衛家臣,當時的家臣按照其分工分為"連枝眾、家老、部將、吏僚、旗本"五部,其中"連枝眾、家老、部將"三者均為鞏固地方統治的核心力量,但是,素來憑恃武力的織田信長卻視三者為桎梏,反其道而行之重用原先被排除在決策圈的"吏僚、旗本

"。

這樣的行為有些類似三國時期曹操"唯才是舉"的行為,最終確定了這種以低階武士為核心的新型家臣體系。而隨著這位武人的崛起,其親手設立的家臣團架構也逐漸蔓延至全國,成為日本戰國時代最具活力和特色的權力架構體系。

這一體系的最大特點,是具有廣泛的可延展性和疊加性,對於正在四方征戰的織田信長來說,這一制度無疑是強化了他進一步擴充力量的野望。織田信長時代的家臣制,自此開始形成一股席捲日本的浪潮

日本家臣制有何特點,想要了解它,還要從它的興衰談起

三、織田信長所建家臣制的侷限

通過前文的描述我們可以清晰的看到,織田信長所建立的家臣制度並非是一種憑空產生的制度建構,相反,這種制度其實脫胎於鎌倉幕府時代建立的家臣制,雖然在經過室町幕府時期的演進後,這種家臣制度顯示出有別於前代的一些特點,但是對於這些被封為家臣的武士來說,等級森嚴仍然是家臣制的實質特點。

但是,相較於之前的譜代家臣,織田信長依靠低階武士所建立的新型家臣體系,缺少了長年累月經營而來的感情因素,雖然在大多數人看來,這種因利益結合的關係中,感情僅僅是一種並不重要的籌碼,而事實上,對於當時的大名和家臣來說,長期磨合之後帶來的信任感,仍然是他們能夠進行合作的基礎。而這種基礎,隨著織田信長家臣團的高速擴充,終於宣告崩潰。

日本家臣制有何特點,想要了解它,還要從它的興衰談起

如果我們仔細研究這一階段織田信長的家臣團我們就會發現,早年間跟隨其南征北戰的家臣,因為戰爭而大量死去,雖然在這之後,新徵服地區的家臣仍然在補充這一體系。但與那些曾經深受信長提拔之恩的低階武士不同,這一階段匯聚於織田信長身邊的武士家臣,早已不復貧寒落魄之態。比如明智光秀,這位曾跟隨足利將軍之弟足利義昭的武田氏子孫,是在織田信長的要求下轉而成為其家臣。

這種中途改變效忠對象的情況在織田信長征戰過程中並不罕見,而織田信長卻依舊以傳統家臣視之,在明智光秀勸降波多野家的戰役中,這位家臣曾經以自己母親為質,換取波多野家的信任,然而在後者投降之後,織田信長卻反而以波多野一系反覆無常為由,處死已然投降的家主波多野秀治,最終導致明智光秀之母被殺。

日本家臣制有何特點,想要了解它,還要從它的興衰談起

更為荒謬的是,在這種情況下,織田信長竟然絲毫不擔心明智光秀反叛,反而任命其負責"御食奉行"一職,而此事,最終釀成了明智光秀本能寺叛變一事,織田信長在倉促之下最終不敵自殺。而這一事件,則標誌著織田信長所建立起來的"家臣制度"最終崩潰。

四、結語

織田信長的家臣制,是建立於鎌倉幕府時代家臣體系之上的戰國家臣制度,其核心是重塑和強化了武人對麾下武士的掌控力。為此,他不惜破壞早已根深蒂固的家臣五部制,並重用毫無根基更易控制的低階武士。

日本家臣制有何特點,想要了解它,還要從它的興衰談起

這些武士的存在,是信長同一日本的武力憑藉,但是這種依靠利益聯結的制度,本身就充滿了不確定性,在這種情況下,織田信長對麾下武士並無絲毫體恤和諒解之意。相反,肆意責辱和呵斥成了家常便飯,後期投靠織田信長的明智光秀也成為其肆意凌辱責難的對象,這種情況下,本身就是審時度勢之後才投奔織田信長的明智光秀,對這位新晉主上並無絲毫恩義可言,可以說,未能及時發現並解決家臣制的缺陷,是織田信長最終覆亡的原因。

在織田信長死後,其重新塑造的家臣制,也宣告崩潰。取而代之的,是豐臣秀吉依靠"刀狩令"斬斷家臣武士與其餘階級聯繫的新式手法。這種制度下,原本被視為一國武力來源的家臣最終走向衰敗,相反,依靠幕藩體制重新建立的"兵農工商"階級分工,最終使得日本武士階級被隔離和重新塑造。困擾日本上百年的家臣問題,也得以一併解決。

日本家臣制有何特點,想要了解它,還要從它的興衰談起

參考文獻:

1、《織田信長對主從秩序的重建》

2、《中世法制史史料》

3、《日本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