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家臣制有何特点,想要了解它,还要从它的兴衰谈起

封建制度是封建国家政权运行时的一种基本特征,但事实上,在世界古代史范畴内,真正开始执行封建制度的国家,往往都经历了长期的制度和政治变迁。这种变迁往往充满波折和反复,尤其是在那些文明边缘地带的国家,就更是如此。

在大多数情况下,这些文明边缘地区诞生的国家,在早期都会寻觅结构更为简单的统治系统进行替代,日本的家臣制度就是其中的典型例子。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日本家臣制度的兴衰。

日本家臣制有何特点,想要了解它,还要从它的兴衰谈起

一、日本家臣制度的建立:肇始于镰仓时代

镰仓幕府时代,是日本政局较为稳定的一个时期,然而这种稳定却是以镰仓幕府对各地割据政权的绥靖作为代价的,在这种局面下,镰仓幕府曾经试图寻找更为有效的统治手段,来进一步强化中央集权,这也是大多数弱势政权改革和发展时的必然选择。

而家臣制度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诞生出来的一种制度模型。其核心是低阶武士们以"恩赏乃主上"为誉对幕府将军的无条件效忠,然而这种思想却显然并不符合人们的天性。

在中国古代,想要建立一套以皇权统治为核心的权力体系,也曾经经历了长时间的政治博弈:秦朝试图以郡县制代替分封制却最终二世而亡;汉朝试图以郡县、分封双规制调和皇帝与臣属的矛盾却几乎因七国之乱而身死国灭;唐、宋两代,三省六部制替代了原先的三公九卿制以收拢皇室权威却败于内乱外敌……这些朝代的曲折和反复,正是中央集权的大势与地方势力之间的矛盾。

而在古代的日本,这样的矛盾关系就更加明显,抗元战争中,日本武士阶级曾经多次击退渡海而来的元朝骑兵,可以说,元朝的东征虽然是因海风而结束,但是这些武士们的抗争同样功不可没。

然而,这些武士们虽然曾经在元朝东征日本时为幕府尽忠,但是这种尽忠却未能换来真正的恩裳和报偿。相反,幕府将军反而趁着这一机会,对这些家臣和大名进行征讨,而这最终演变成幕府与武士间的剧烈矛盾冲突

日本家臣制有何特点,想要了解它,还要从它的兴衰谈起

在这种情况下,原本游离于权力边缘的后醍醐天皇成为日本武士们用于反抗幕府将军统治的旗帜,1333 年,武家政权的典型代表镰仓幕府被足利尊氏所带领的倒幕军队所推翻。但是,这一场倒幕战争的胜利却并非代表着武家政权的消失。

"与恶龙缠斗过久,自身亦成为恶龙;凝视深渊过久,深渊将回以凝视",曾经以"倒幕"为名号召武士反抗幕府统治的足利尊氏,却反而成为室町幕府的奠基人。在其统治之下,原本曾被镰仓幕府时代当作武士行为圭臬的"家臣制"再次兴起。之所以如此,并非是因为足利家族背信弃义,相反,尾大不掉的大名以及仍在随时等待上位的天皇成了促使其进一步收拢权力的动因

但是,此时的日本已经进入了混乱的南北朝时期,如果说镰仓幕府时代,武士们出于传统的道德观念,仍然膺服于这种传统的价值观,那么日本南北朝时期的武士们,既惶惑于波诡云谲的政局边患,同时又在这些战乱中获得了安身立命的一席之地。在这一时期的武士眼中,所谓的"家臣观念",不过是一场笑话

日本家臣制有何特点,想要了解它,还要从它的兴衰谈起

二、织田信长对"家臣制"的重构

织田信长诞生之时,家臣制作为一种政治和军事制度,已然在日本施行了数百年之久,但是这种制度却已经经过数代的迭代,其意义和内涵已经完全不同于过去最初的那种样子。不仅幕府将军,就连战国的大名,也必须建立自己的家臣团才能维护自身统治。

这些寄身于战国大名的家臣,被称为谱代家臣,与最早期的镰仓家臣相比,世袭制是最为显著的一个特点,在这种情况下,被大名和将军们视为直系的他们,称为这些军阀最为倚重的 武力来源。

不过,这时的家臣制,其实已经是一种武士和割据政权相互依附的一种契约关系。武士们以武力为凭借,获得大名或者将军的青睐和支持,而后者则可以在有限的条件下获得前者的效忠。这种制度虽然松散,却逐渐使得武家成为左右日本政局的唯一力量。战国时代,自此到来。

而织田信长的崛起,既是自身能力的一种体现,同时也是日本此时政局变化下的运势使然,对于当时的日本来说,也正需要一个崛起的地方诸侯来重新整合日本。而织田信长,正是恰逢其会。

日本家臣制有何特点,想要了解它,还要从它的兴衰谈起

然而,家臣制或者家臣团的一些基本状态却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这位武臣的崛起。对于织田信长来说,其麾下的家臣团自其继承家族族长一职后就显得不合时宜。如果我们以第三方的角度去客观评判一下就会发现,这与织田信长本人的桀骜和刚愎自用不无关系,此时旅日经商传教的葡萄牙人佛罗伊斯,曾在自己的回忆录中写道"(织田信长)极少听从部下的进言……轻视全日本的王侯,与他们对话时口气如同对待臣下,要求所有人绝对服从于他"。诚然,这种强势的性格是一位枭雄得以睥睨天下的特质之一,然而对于其麾下家臣来说,这样一位首领的存在,并非好事。

正是从这时起,这位后来曾号称要"天下布武"的枭雄开始筹建自己的亲卫家臣,当时的家臣按照其分工分为"连枝众、家老、部将、吏僚、旗本"五部,其中"连枝众、家老、部将"三者均为巩固地方统治的核心力量,但是,素来凭恃武力的织田信长却视三者为桎梏,反其道而行之重用原先被排除在决策圈的"吏僚、旗本

"。

这样的行为有些类似三国时期曹操"唯才是举"的行为,最终确定了这种以低阶武士为核心的新型家臣体系。而随着这位武人的崛起,其亲手设立的家臣团架构也逐渐蔓延至全国,成为日本战国时代最具活力和特色的权力架构体系。

这一体系的最大特点,是具有广泛的可延展性和叠加性,对于正在四方征战的织田信长来说,这一制度无疑是强化了他进一步扩充力量的野望。织田信长时代的家臣制,自此开始形成一股席卷日本的浪潮

日本家臣制有何特点,想要了解它,还要从它的兴衰谈起

三、织田信长所建家臣制的局限

通过前文的描述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织田信长所建立的家臣制度并非是一种凭空产生的制度建构,相反,这种制度其实脱胎于镰仓幕府时代建立的家臣制,虽然在经过室町幕府时期的演进后,这种家臣制度显示出有别于前代的一些特点,但是对于这些被封为家臣的武士来说,等级森严仍然是家臣制的实质特点。

但是,相较于之前的谱代家臣,织田信长依靠低阶武士所建立的新型家臣体系,缺少了长年累月经营而来的感情因素,虽然在大多数人看来,这种因利益结合的关系中,感情仅仅是一种并不重要的筹码,而事实上,对于当时的大名和家臣来说,长期磨合之后带来的信任感,仍然是他们能够进行合作的基础。而这种基础,随着织田信长家臣团的高速扩充,终于宣告崩溃。

日本家臣制有何特点,想要了解它,还要从它的兴衰谈起

如果我们仔细研究这一阶段织田信长的家臣团我们就会发现,早年间跟随其南征北战的家臣,因为战争而大量死去,虽然在这之后,新征服地区的家臣仍然在补充这一体系。但与那些曾经深受信长提拔之恩的低阶武士不同,这一阶段汇聚于织田信长身边的武士家臣,早已不复贫寒落魄之态。比如明智光秀,这位曾跟随足利将军之弟足利义昭的武田氏子孙,是在织田信长的要求下转而成为其家臣。

这种中途改变效忠对象的情况在织田信长征战过程中并不罕见,而织田信长却依旧以传统家臣视之,在明智光秀劝降波多野家的战役中,这位家臣曾经以自己母亲为质,换取波多野家的信任,然而在后者投降之后,织田信长却反而以波多野一系反复无常为由,处死已然投降的家主波多野秀治,最终导致明智光秀之母被杀。

日本家臣制有何特点,想要了解它,还要从它的兴衰谈起

更为荒谬的是,在这种情况下,织田信长竟然丝毫不担心明智光秀反叛,反而任命其负责"御食奉行"一职,而此事,最终酿成了明智光秀本能寺叛变一事,织田信长在仓促之下最终不敌自杀。而这一事件,则标志着织田信长所建立起来的"家臣制度"最终崩溃。

四、结语

织田信长的家臣制,是建立于镰仓幕府时代家臣体系之上的战国家臣制度,其核心是重塑和强化了武人对麾下武士的掌控力。为此,他不惜破坏早已根深蒂固的家臣五部制,并重用毫无根基更易控制的低阶武士。

日本家臣制有何特点,想要了解它,还要从它的兴衰谈起

这些武士的存在,是信长同一日本的武力凭借,但是这种依靠利益联结的制度,本身就充满了不确定性,在这种情况下,织田信长对麾下武士并无丝毫体恤和谅解之意。相反,肆意责辱和呵斥成了家常便饭,后期投靠织田信长的明智光秀也成为其肆意凌辱责难的对象,这种情况下,本身就是审时度势之后才投奔织田信长的明智光秀,对这位新晋主上并无丝毫恩义可言,可以说,未能及时发现并解决家臣制的缺陷,是织田信长最终覆亡的原因。

在织田信长死后,其重新塑造的家臣制,也宣告崩溃。取而代之的,是丰臣秀吉依靠"刀狩令"斩断家臣武士与其余阶级联系的新式手法。这种制度下,原本被视为一国武力来源的家臣最终走向衰败,相反,依靠幕藩体制重新建立的"兵农工商"阶级分工,最终使得日本武士阶级被隔离和重新塑造。困扰日本上百年的家臣问题,也得以一并解决。

日本家臣制有何特点,想要了解它,还要从它的兴衰谈起

参考文献:

1、《织田信长对主从秩序的重建》

2、《中世法制史史料》

3、《日本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