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舟山石鏡巖有著怎樣的神奇傳說?

浙江舟山石鏡巖有著怎樣的神奇傳說?

定海雙橋的紫微尖山、石鏡山、西皋嶺是一脈相承的三座山,古代時統稱西高嶺。紫微尖山是因宋高宗趙構至此避金兵而得名。載入了《中國古今地名大辭典》,名揚天下。西皋嶺有長達五公里的土城牆,是古代軍事設施的遺址,名氣也不小。惟獨石鏡山因很少有人知道它的來歷,故知名度不高。其實,石鏡山是因石鏡巖而得名的,而這石鏡巖是有不少神奇傳說的。

石鏡山上有許多稀奇古怪的石頭。在眾多的怪石中,以石鏡巖體積最大、地位最顯、形狀最奇特,故以石鏡為山名。

石鏡巖出現在2000多年前的漢武帝時期。當時,石鏡山下是海洋,名曰湗澤洋。有一年端午節的中午,突然間,天空烏雲密佈,如同黑夜,大家都以為要下大雨了。可是等了好久,沒有雷聲,也沒有雨點,悶熱得很。大家有些恐慌,不知什麼厄運將要來臨。大約過了一個時辰,只聽得“轟”的一聲巨響,北邊的山上出現了沖天的火光,好像是山林著了火。片刻間,火光不見了,大家感到好奇,就上山去看究竟,見到山上的情景,大家都驚呆了。眼前出現許多稀奇古怪的石頭,小者幾噸、十幾噸重,大者有幾十噸重。其形狀,大多像蛤蟆,趴在那裡,朝向是南或東南,惟獨一塊最大的石頭是直立的,它高5.1米、寬5米、厚2米,正南面平滑如鏡,人們稱它為石鏡巖。

這些石頭與山體有明顯的縫隙,而且石質也與山上固有的岩石也不同。是天降的隕石嗎?不像。這樣大的石頭如果從天而降,山體上會被砸個大坑,石頭本身也會震落碎片。為什麼這些石頭像擺著一樣,不見有坑有碎片?人們說法不一。

就在端午節當夜,人們聽到“嘩嘩”的潮流聲。第二天一看,整個湗澤洋變成了一大片海塗。大家都十分震驚,有人感到恐慌不安,認為要大難臨頭了。也有人認為山上的石鏡巖像蛤蟆石,一定是蛤蟆把海水喝乾了,成了海塗,塗可以造田,這是大好事。

幾年以後,海塗造了田。這裡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六畜興旺。於是,人們把石鏡巖當作保護神,每年端午節,到石鏡巖前來朝拜一次。

到了南宋嘉熙年間(1237~1240年),石鏡巖又添了一個神奇的故事。當時,興善寺的當家和尚董公禪師,他是五臺山高僧的傳人,精通佛經和佛教理論,並會施法術,被尊稱“活菩薩”。可是這“活菩薩”自幼有口吃病,這或多或少有損於“活菩薩”的形象,迫使他要改掉口吃病。怎麼改?他天不亮就去石鏡巖,因為裡清靜,無人干擾。他就在這裡練說話,經過一個多月的苦練,他的口吃病就沒有了。大家見他說話不再結巴,很好奇,就向他請教治口吃的秘訣。董公禪師回答了三個字:“石鏡巖”。從此,就傳出了“董公禪師摸石鏡巖治好了口吃”、“摸石鏡巖,有病治病,無病消災”之類的話。因此,就越傳越多,越傳越神。隨之,四面八方來摸石鏡巖的人也越來越多。於是,這裡就開起了飯店、茶室、旅館等等,生意可謂興隆。這一情景一直到明初。

後因種種變故,直到十八世紀末,石鏡巖是舟山本島少有的自然景觀才被人知曉。其實,這石鏡巖同紫微尖山、西皋嶺連在一起,是個大景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