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城门故事:威武门

合肥,因东淝河与南淝河于此汇合而得名,有“江南之首,中原之喉”、“淮右襟喉,江南唇齿”之称,为庐州府治,故别称庐州。

民国元年废庐州府,保留合肥县,1945年省会迁入合肥。

合肥城门故事:威武门

“天生重庆,铁打庐州”,合肥城之固可想而知。合肥最早的城墙历史可以上溯到东汉初年,几经兴替,至宋时,基本奠定了以现在的环城公园为范围的老城区。

起初城墙只是用土坯堆垒起来,明朝初年,虢国公俞通海监修合肥城墙,开始在土墙两边砌砖,形成了后来“内层土,外层砖”的城墙结构。东吴孙权重兵围城,屡攻无果;南宋时金兵长驱直入,打合肥或不克而退.或反被赶走;北伐时国民革命军马祥斌师驻守合肥,奉系军阀张宗昌攻城40余天,甚至动用雇佣军白俄哥萨克骑兵参战,终以败北而告终。

合肥城门故事:威武门

你知道吗?合肥共有七座城门。其中最壮观的是威武门,位于今天的淮河路步行街东边入口处,其上还有城楼,名曰五凤楼,也叫回风楼。

合肥城门故事:威武门

1949年解放时,合肥的城墙基本完好。(图片放大远传可清晰看到威武门)

上世纪50年代,全国大兴拆城墙之风,合肥城墙也被拆除,改建环城马路。据悉,现在的环城马路下三四米,即为古城墙墙基。

威武门上的五凤楼

五凤楼是我国城楼的一种样式,许多城市都有类似的历史建筑。最著名的是紫禁城的正门,其城楼为五座崇楼,以游廊相连,东西各有一座阙亭,形如雁翅,俗称“五凤楼”。

合肥城门故事:威武门

威武门上的五凤楼规模当然不能和紫禁城的比,但也不算小。依照《嘉庆·合肥县志》记载:“楼五楹、二层。

”楹的本意是柱子,古文里有“丹桓宫楹”的说法。不过这里的楹是量词,为计算房屋多少的单位,一列为一楹,五凤楼即为五排房子。

五凤楼的老照片我们已无法看到,只能从老合肥人的描述中了解它的模样。抗战时期一位日军随军画家画过一张威武门的速写。从画面上看,应该是威武门外的瓮城,上面是三排房屋,《嘉庆·合肥县志》记载:“月城楼三楹。”月城即瓮城,规模比主城门小,与此相符。

过去有一种说法,京城的前门楼是九丈九,到了地方要减去三分之二,应该是三丈三。其实威武门上的五凤楼只有三丈,说其“城楼三丈三”,应该是文人的猜想。

登高望远于五凤楼

合肥周围名山环绕,有紫蓬山、四顶山、大潜山、浮槎山、龙泉山、大蜀山等,但都距离主城很远。

自古以来,合肥人就有重阳登高的习惯,但大多数人都懒于奔波,除了少数有马车、轿子的富裕之家和一些文人雅士,去大蜀山享受秋高气爽的天气,

大多数人家都是涌到大东门,登上五凤楼一览秋景。

那时的合肥城,除了基督医院附近有几栋外国人盖的洋楼外,基本上是平房,最高的也就是二层小楼。而高约三丈的五凤楼“鹤立鸡群”,加上城外没有高大物体的遮挡,站在五凤楼里,可以往东看见十里以外的景象。

五凤楼前的瓮城中间有处陷马坑,在战争年代,是一处重要的防御工事。兵书上说,典型的陷马坑“长五尺,阔一尺,深三尺,坑中埋鹿角枪、竹签。其坑似亚字相连,状如钩鏁,以草及细尘覆其上,军城营垒要路皆设之。”

不过,既然有兴趣重阳登高,必定是在歌舞升平时期。陷马坑上早已覆盖上石条,以方便行人、车马进出。据说有文人雅士经历了烽火连天的日子,在太平盛世登上五凤楼,看到城外田野里劳作的身影,不禁感慨,随即吟出“向日满城骑战马,如今四野尽耕民”。

这个人就是戴复古,南宋著名江湖派诗人。有一年他在游历途中经过合肥,恰好时逢重阳,写下了著名的的佳句。

炸不毁的威武门

据说威武门很牢固,即使用炸弹炸城门,也是纹丝不动。相传,抗日战争时期,日军想将威武门连同五凤楼全部摧毁,但炸弹总是无法击中目标,最终,只好将城外的坝上街和城里的前大街炸为废墟。

威武门下 淮河路桥的前身

有文字记载说,威武门城楼前有壕沟,大约深1.9丈,宽42丈,壕沟上面是吊桥。所谓壕沟其实就是护城河,其上方的吊桥是合肥七座城门仅有的两座吊桥之一,另一座在德胜门前。

清朝晚期,李鸿章的胞弟李鹤章住在东门大街,当时半条街都是他家的。李家不仅在城里经营典当、钱庄等买卖,在乡下还有大量的田产。当时流传着一句话:“宰相合肥天下瘦,司农常熟世间荒”。

李家祖籍在合肥东乡磨店祠堂郢村,每当收租季节到来的时候,李家人必定要穿过五凤楼下的威武门,经过护城河上的吊桥去收租。每次放下拉上都很不方便,于是财大气粗的李家命人在那里拆除老桥,重新修建了一座石拱桥。

那是一座三孔的石桥,即今天淮河路桥的前身,多少年来匍匐在高大的五凤楼下。

合肥城门故事:威武门

威武门,通称大东门,为合肥旧城七座城门之一,其遗址位于城东,今淮河路与环城东路交叉处。东接淮河路桥,经胜利路通往长江东路,东南靠河滨游园(即今东门小花园)。嘉庆《合肥县志》载为“威武门,楼三楹,二层,月城楼三楹,门外有陷马坑方丈,深倍之,上布石作道”。今城楼无存,但门名仍习惯沿称。

合肥城门故事:威武门

因昔日合肥城池的地势,西边高而东边低下,大东门即属于平原低洼之地。同时,护城河之水通向巢湖,水路交通方便。所以,每有敌人进犯,不论是从陆路还是水路而来,大东门都是首选之地。为了保卫合肥,威武门上不仅建有二层五楹城楼,即五凤楼;还在月城上建有二层三楹城楼,并在城门外修有陷马坑,护城河上架有吊桥,称威武门吊桥或大东门吊桥,以加强防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