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精神養成課 02

科學精神養成課 02 | 我們該如何尋找證據

當我們看到證據材料的時候,我們該如何判斷真假好壞呢?

最關鍵的就是看這份材料的來源,也就是說,這份材料最初是發表在什麼地方的,注意, “最初”兩個字很關鍵。有時候我們會在各種文章中引用某項研究的成果,假如你對這項研究存疑,那麼,你需要關注的是這項研究第一次是在哪裡發表的。

科學研究的成果最為主要的發表途徑是科學論文,而全世界有很多可以發表科學論文的期刊或者網站。每個發表平臺的公信力並不一樣,公信力越是好的平臺發表的論文,它的可信度也就越高。

比如說,在自然科學領域,全世界公認的有三本公信力最高的期刊,它們是

  • 美國的《科學》和《細胞》雜誌,
  • 以及英國的《自然》雜誌。

我們一般用它們的首字母將之並稱為“CNS”,一般來說,發表在這三本雜誌上的科學論文都是非常好的證據材料。

再接下來,出版《自然》雜誌的英國自然出版集團還從全世界選出了-82 本期刊,作為代表科學研究的核心期刊。它們被並稱為自然指數期刊,CNS 也包括在其中。這些期刊上刊登的論文,也是非常有力的證據材料。

與這些期刊具有同等級公信力的還有全世界知名的一些權威機構發表的白皮書、研究報告、各種指南等書面材料。例如世界衛生組織、聯合國等。

再往下一級是國家級的權威機構發表的書面材料。例如美國科學院、中國科學院、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等等。

再往下降一級,被稱為“SCIE期刊”,有時候我們也叫成“核心期刊”,這是美國科學情報研究所推出的一個論文檢索工具,它從全世界選擇了幾千本最有價值的期刊。2018 年,SCIE 一共收錄了8500 多本期刊,其中,中國的期刊有 123 本。這些期刊上發表的論文也是非常好的證據材料。

在非 SCIE 期刊發表的論文當然也可以當作證據材料,但是它們的證明效力相對要低一些。另外,我們還必須建立一個重要的概念,科學總是在不斷地發展,哪怕是再權威的論文也不代表百分之一百的正確,甚至有些時候也經常會出現結論完全相反的論文。

因此,科學精神要求我們時刻保持著質疑的精神,同時緊跟最新的科學成果。在科學研究中,沒有絕對的權威。反之,認為越是古老書籍中的知識越可靠的人,例如,把幾千年前某本古醫書上的記載當作是真理的人,都是缺乏科學精神的人。

有時候,我們也會拿某個科學家個人的學術專著或者科學家在某些正式場合說過的話來作為證據。但是,這類證據的效力往往沒有論文的效力高。我給你舉一個例子,我有一次在寫一篇關於恐龍滅絕原因的文章時,需要求證一個問題——小行星撞擊地球之前,恐龍是否已經不再是陸地的霸主。

我手裡有兩份結論不一致的材料,

  • 一份是美國科學院期刊上發表的正式論文,
  • 一份是國內某個大學教授在他正式出版的一本厚厚的學術專著中撰寫的文章。

在沒有看我這本書之前,你可能會覺得一本厚厚的正式出版的書肯定比一份只有幾頁紙的論文更可信。

但是,我卻會更傾向於信任論文的結論。因為

  • 論文經過了同行評議,往往代表了很多同行科學家的共同觀點。
  • 而那位大學教授的書代表的是他個人的觀點,一本學術專著,只要出版社願意出版,哪怕沒有經過同行評議,也是可以上市銷售的。

或許,未來會出現反轉,那位代表少數派觀點的教授最終被證明是正確的,少數派轉變成了多數派,這種情況當然不能排除,而且,在科學史上,這樣的情況也不鮮見。

但是,作為我們普通人來說,面對一個只有科學家才能研究的問題,我們傾向於相信主流意見是風險最低的選擇。因為站在主流的多數派科學家這一邊,出錯的可能性最低。這就好比給你兩個彩票箱子,大箱子的中獎概率是99%,而小箱子是1%,雖然,你明知選大箱子不能保證中獎,選小箱子也有可能中獎,但你會選擇哪一個呢?一個理性的人應該選擇中獎概率更大的箱子,不是嗎?

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無時無刻不在接受著大量的信息,我想請你記住,電視、報紙、網絡等各種媒體上的信息可不一定都是可靠的,尤其是在講到與醫療健康方面的話題時,謠言或者謊言甚至比真實可靠的信息更多。我們應該時刻保持懷疑和求證的態度去面對海量的信息。

我們應該常常追問:你說的這些有沒有證明材料的支持,這些證明材料最初又是發表在哪裡?

在面對各式各樣的證明材料時,我要教給你一個分辨材料好壞的總原則——這份證明材料是否經受住了時間的考驗和其他人的獨立驗證。

科學與文學、藝術、哲學等其他人類智力成就有一個很大的區別:別的學問往往沒有唯一的標準答案,大多數情況下,文學家、藝術家、哲學家都是可以求同存異的,沒有必要非要弄出個誰對誰錯,誰好誰壞。

而科學則不一樣,科學有一個重要的特徵,就是唯一性。科學研究的問題都是期望有確定答案的問題。很多時候一個問題在研究之前,科學家們也不知道是否有確定答案,但總是期望它有。

如果不同的科學家給出的答案是互相矛盾的,那麼通常情況下,這兩個答案不可能同時正確。歷史上出現過兩個看似完全不同的答案,最後殊途同歸,竟然都正確,比如波粒二象性。一來這種情況極為少見,二來波和粒子它們實質上並不矛盾。

而且,科學結論一定是可重複、可驗證的,也就是說,一個科學家作出的結果,如果這個結果是正確的,那麼別的科學家也一定能夠在同樣的條件下再現這個結果。當然,科學結論有時候是一種概率,不一定都是一個固定的數值。

只要這個結論可以用某一種確定的、且可以被反覆驗證的方式來表述,我們就可以稱為科學結論。

比如說,科學家預測明天的降水概率是70%,這看起來是一個不確定的結論,無論明天是否真的下雨,都可以說這個預測是對的。有些人可能會覺得這很不科學,跟算命沒什麼差別。其實,它和算命有一個重大的差別——我們把所有預測降水概率為70% 的天數統計一下,就會發現在這些天中,下雨的天數真的就是70%,而且,統計的天數越多,結論也就越準確。因此,概率也是一種確定性的描述,只不過這種確定性無法從單一的事件中體現出來。

好了,我希望你現在大致能理解科學的確定性、唯一性、可重複性和可驗證性。有了這樣的基本概念後,你就不難把握分辨證據好壞的方法。這個方法實際上也就是我剛才已經提過的——同行評議。

為什麼我會把 CNS 的論文當作是非常好的證據呢?

因為這三本期刊都有著全世界公認的最嚴格的審稿程序,

任何一篇論文想要在這三本期刊上發表,都必須經過嚴格的同行評審。正因為名氣大,CNS 上的每一篇論文都會引發全世界的關注,任何一點點的小瑕疵都有可能被同行揪出來。這些雜誌的評審人也會以成為某篇重要論文的評審人為榮,因此,評審起來他們就會特別的上心。

所以,大家看重 CNS 論文的真正原因不是因為名氣大,而是名氣大背後的同行評議機制

我們回顧一下要點:如果把證據的效力大致排一個序的話,我會這樣排列——國際組織的書面材料,CNS 論文,自然指數期刊論文,國家級權威機構的書面材料,SCIE 論文,其他論文,知名學者的學術專著、文章,以及其他的一些正式的書面材料。

當然,這只是一個大致的總排序,具體到每一項證據材料時,還需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即使是 CNS 的論文也會出錯。但是,當你猶豫哪份材料更值得信任時,你不要忘記分辨證據好壞的一個好方法,那就是看看哪份證據經受了或者可能經受了更多的重複性研究或者同行之間的評議。

未完待續......

科學精神養成課 02 | 我們該如何尋找證據

科學聲音 LOGO 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