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經濟學及其應用-02


進度:每週一至週五一集。


創新經濟學及其應用




02


創新經濟學及其應用-02

土地是財富之母

勞動是財富之父①


——威廉·配第


兩種創造

“在農業上,自然也和人一起勞動;自然的勞動,雖無須代價,它的生產物卻和最昂貴的工人生產物一樣,有它的價值。農業的最重要的任務,與其說是增加自然的產出力,無寧說是指引自然的產出力。長滿蓬篙荊棘的田地生產的植物,常常不比耕作最好的葡萄園或谷田所能生產的少。耕耘與其說是增益自然的產出力,無寧說是支配自然的產出力。人工以外,尚有大部分工作,非賴自然力不可。所以農業上僱傭的工人與牲畜,不僅像製造業工人一樣,再生產他們消費掉的價值(或者說,再生產僱傭他們的資本)及資本家的利潤,而且生產更大的價值。他們除了再生產農業資本家的資本及利潤外,還要再生產地主的地租。這種地租,可以說是地主借給農業家使用的自然力的產物。地租的大小取決於想象上的自然力的大小,換言之,取決於想象上的土地的自然產出力或土地的改進產出力的大小。減除了一切人的勞作以後,所餘的便是自然的勞作。”④

以上是著名的亞當·斯密在《國富論》中對地租的第二種規定。由於斯密的《國富論》對價值(財富)來源作出了二重規定,(下文將分析,此處暫略)導致了他整個體系的自相矛盾,而且成為以後政治經濟學兩條發展路線的起源。一面被李嘉圖,早期社會主義者,西斯蒙第等堅持,最後發展成為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另一面,則被馬爾薩斯,薩伊及李嘉圖的一些弟子所堅持,最後演化成系統的所謂庸俗政治經濟學。直到今天,政治經濟學的兩大派別,即馬克思主義與資產階級經濟學的矛盾和鬥爭還在繼續。下文的敘述是作者自己的觀點。

要分析財富的來源,首先要知道什麼是財富。什麼是財富?《資本論》正文的第一句就說“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佔統治地位的社會財富,表現為‘龐大的商品堆積’,單個的商品表現為這種財富的元素。”馬克思接著說,“商品首先是一個外界對象,一個靠自己的屬性來滿足人得某種需要的物”⑤,這話的意思是財富元素是能滿足人得某種需要的物。現實中,除了能滿足人的某種需要的物以外,還有能滿足人的某種需要的意識的產物——知識產品,如技術,專利等,這些也成為商品的組成部分。所以,確切的說,財富應指對人有用的物質和知識。

作為財富的知識是人在對自然和人類社會的認識的基礎上,人類創新要素創新的成果,是人發現創造的。而物質,我們知道,物質是一種客觀存在,不會從客觀世界中消失,只會從一種存在方式變化為另一種存在方式,這種變化是永不停息的,這就是哲學上所謂的運動的絕對性。物質的運動變化是遵循一定的規律的,人發現掌握了這種規律就能使某些物質的運動變化符合人的意識。人類運用這些發現的規律,使物質的變化按人的意志進行,這種人類的活動,就是所謂的勞動。

勞動事實上並沒有創造物質,只是改變了物質的存在方式,使某些物質具有了有用性。人通過勞動有意識的使某些物質具有有用性,即勞動創造,如畫的畫,織的布,生產的洗衣機,電冰箱,電視機等等,這種具有有用性的物質,便是人類勞動創造的財富。物質的變化是永恆的,在變化過程中,某時間,地點,對某些人有用,這種有用性可能是人有意識的創造的,也可能是物質遵循自然規律變化時本身就具有的,即在無人類勞動作用,物質就已經表現出對人的有用性,就是自然無意識的“創造”,即自然創造,如某些國家因為擁有大量的石油資源,礦產資源等而變得十分的富有,原因就是自然創造。

勞動創造和自然創造是兩種不同的創造,是財富來源的兩種不同方式,兩種創造也可以成為要素存在,同時作用於物質,即共同創造財富,如農產品的生產,農民在田間耕作就是勞動和自然在共同創造。

創新經濟學及其應用-02


用創造財富的兩要素理論就可以解釋一些國家和地區為什麼富裕的原因。在那麼多富裕國中,一種是勞動創造富裕型,日本就是典型代表,這些國家,自然創造的成果少(資源貧乏),但勞動創造的生產三要素水平很高,勞動成果多,質量好;一種是自然創造富裕型,如波斯灣的石油輸出國;當然,也可以是兩種創造兼而有之,如美國。

兩種創造也就是威廉·配第得出的結論,“土地是財富之母,勞動是財富之父”,這裡的土地即是指自然。各國的創造要素構成的具體情況不同,所以就表現為赫克歇爾——奧林理論所說的資源稟賦不同。

自然創造總是有限的,像波斯灣的石油輸出國畢竟是少數,依賴於自然創造的農業國,受自然約束很大,想創造更多的財富,勞動創造是必然的也是唯一之路,工業生產是生產發展的必然結果,所以,工業化是國家富強的必經之路。

必須指出,此處僅僅只是討論物質有用性(財富)的來源問題,事實上,自然創造的有用物質能直接被人利用是很少的,而且人在獲得自然創造的有用物質時,一般總要耗費勞動,但這種獲得有用物質的勞動,與物質本身有用性的創造來源無關,也就是說,某些物質的有用性不是勞動創造而是自然創造的,與取得這種有用性的勞動的艱難程度無關,是物質的本質屬性。但隨著人類對自然規律,社會規律認識的不斷提高,對規律的運用越來越廣泛,勞動的範圍越來越大,幾乎所有的產品都留下了勞動的痕跡。自然創造的財富離人類直接使用的距離越來越遠,所以,自然創造的財富也往往成為了人類勞動的對象,成為載體要素,可以融入人類的勞動的成果,比如汽油,塑料等。所以,勞動創造在 財富的創造中佔了主體地位。但亞當·斯密所說的“人工以外,尚有大部分工作,非賴自然力不可”是客觀存在的。

小結:兩種創造——勞動創造和自然創造是財富的最終來源;——創新要素、表達要素、載體要素構成了兩種創造中的勞動創造的要素,這就是本文的核心內容。為方便起見將兩種創造和新生產三要素理論簡寫為新生產三要素理論。


創新經濟學及其應用-02


對幾種財富來源觀點的分析

在財富來源的認識上,歷史上出現過重商主義認為的財富來源於商業,重農學派認為的財富來源於農業以及亞當.斯密提出的自相矛盾的“勞動創造說”和“三種收入說”兩種說法。

在現在的財富來源的理論中,一種是馬克思勞動創造論,認為財富來源於勞動,另一種就是薩伊的財富來源觀點,即薩伊的三種收入論——勞動創造工資,土地創造地租,資本創造利潤。這兩種觀點,與本文新生產三要素理論說法都有區別,這三種說法究竟哪一種更準確些呢?下面進行簡單分析。

在《資本論》第一卷第五章的勞動過程中這樣寫道,“勞動是人和自然之間的過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動來引起,調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間物質交換的過程。”⑥

“土地最初以食物,現成的生活資料供給人類,他未經人的協作,就作為人類勞動的一般對象存在。所有那些通過勞動只是同土地脫離直接聯繫的東西,都是天然存在的勞動對象,一切原料都是勞動對象。”⑦這裡馬克思說“土地最初以食物,現成的生活資料供給人類,他未經人的協作,就作為人類勞動的一般對象存在”,這不就是承認了兩種創造中的自然創造了嗎?那他為什麼不提出自然創造呢?這裡其實是馬克思的矛盾之處,一方面是承認“現成”,而另一方面,因為這種“現成的生活資料”的獲得一般都要花費一定的勞動,所以,為了完整統一的勞動創造財富論,他不去細究財富的創造源問題。可是,自然創造是客觀存在的,馬克思是承認的,用本文的觀點看,他的結論是有矛盾的。

“蜘蛛的活動與織工的活動相似,蜜蜂建築蜂房的本領使人間許多建築師感到慚愧。但是,最蹩腳的建築師從一開始就比最靈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在用蜂蠟建築蜂房以前,已經在自己的頭腦中把它建成了。勞動過程結束時得到的結果,在這個過程開始時就已經在勞動者的表象中存在著,即已經觀念的存在著。他不僅使自然物發生了變化,同時還在自然物中實現自己的目的,這個目的是他所知道的,是作為規律決定著他的活動的方式和方法的,他必須使他的意志服從著個目的。”⑧這裡可以清楚的看到,馬克思意識到“勞動過程結束時得到的結果,在這個過程開始時就已經在勞動者的表象中存在著,即已經觀念的存在著。”和“他的活動的方式和方法,必須使他的意志服從著個目的。”此處,馬克思已經意識到本文所指的創新要素的存在,只是沒有明確的提出勞動的創新要素罷了。

“勞動資料是勞動者置於自己和勞動對象之間,用來把自己的活動傳導到勞動對象上的物或物的綜合體,勞動者利用物的機械的,物理的和化學的屬性,以便把這些物當作力量的手段,依照自己的目的作用於其它的物,勞動者直接掌握的東西,不是勞動對象,而是勞動資料(這裡不談採集果實之類的現成的生活資料,在這種場合勞動者身上的器官是唯一的勞動資料)這樣,自然物本身就成為他的活動器官,他把這種器官加到他身體的器官上,不顧聖經的訓誡,延長了他的自然肢體……在勞動資料中,機械性的勞動資料(其總和可稱為生產的骨胳系統和肌肉系統)比只是充當勞動對象的容器的勞動資料(如管,桶,籃,罐等,其總和一般稱為生產的脈管系統)更能顯示一個社會生產時代的具有決定意義的特徵”⑨從這裡可以看出,馬克思已經清晰的認識到,“勞動資料”和人體的器官在勞動時具有同樣的作用,可以作為同一系統——“生產的骨胳系統和肌肉系統”,就只差把創新要素和表達要素分開,提出勞動的表達要素了。


創新經濟學及其應用-02


馬克思還提出了“勞動過程的簡單三要素:有目的活動或勞動本身,勞動對象和勞動資料。”⑩這與本文新生產三要素是有明顯區別的。

馬克思幾乎意識到了創新要素,表達要素,載體要素,可為什麼沒有提出本文的新生產三要素,而是提出了“勞動過程的簡單三要素”呢?其下文寫道,“如果整個勞動從其結果的角度,從產品的角度加以考察,那末勞動資料和勞動對象表現為生產資料,勞動本身則表現為生產勞動。”⑾ 這就是問題之所在,馬克思沒有跨越人與物相互獨立的思維模式。按照人與物的獨立,自然而然就會得出生產資料和生產勞動的結論。這種角度的考慮,就是新生產三要素劃分的關鍵。

新生產三要素的劃分,正是跳出了“人與物的分離”這個思維模式,將人在勞動過程中,起不同作用的兩部分——抽象的腦力和體力分開,從而使腦力獨立,成為獨立的生產要素——創新要素,將馬克思所說的生產的骨胳系統和肌肉系統——體力和機械等歸為一類,成為勞動的另一要素——表達要素。至於載體要素,則與馬克思的勞動對象的概念差不多。為了使勞動創造的三要素的作用更形象,更深刻,所以本文用創新要素,表達要素和載體要素來命名。

人和物的區分,是馬克思不能得出生產三要素的關鍵。後面馬克思這樣寫,“勞動過程,就我們在上面把它描述為簡單的要素來說……是人和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的一般條件……因此,我們不必來敘述一個勞動者和其他勞動者的關係,一邊是人及勞動,另一邊是自然及物質,這就夠了”, 接著馬克思又寫“我們再回頭來談我們那位未來的資本家吧。我們離開他時,他已經在商品市場上購買了勞動過程所需要的一切因素,物的因素和人的因素,即生產資料和勞動力。”⑿從這裡,我們清楚的的發現,在馬克思的思維中,人與物的獨立是根深蒂固的。

這不僅是馬克思的思維如此,在當時的任何一個經濟學家或普通人的意識中都是如此。薩伊提出的“三種收入”中,也沒有從新生產三要素理論的角度認識資本最終總能分解為新生產三要素。由於沒有認識到資本只是作為生產要素存在,而錯誤的認為資本也能像勞動和自然(土地)一樣單獨創造財富。即使在今天的經濟學家的思維中,依然不能跨越人與物的界限。比如,沒能從兩個方面(創新要素和表達要素)來認識勞動者的勞動能力,從而不能清楚認識知識水平,生產技能,健康水平,體能狀況等對勞動能力的影響,而只是模糊的提出勞動力質量的概念,籠統的提出“一個高質量的勞動力,可以等於若干個低質量的勞動力。”

在西方經濟學中,由於不能從創新要素、表達要素和載體要素來認識勞動創造,所以,總生產函數表示為: Y=A· F(K ·L) ( Y是總產量,K是資本,L是勞動,A是技術。)事實上,資本和勞動總能分解為新生產三要素。新生產三要素的水平總能體現技術水平,所以,如果總生產函數用新生產三要素表示,則可以表示為:Y=F(O·E·C),(O為Originator,創新要素水平;E為Expresser,表達要素水平;C為Container,載體要素水平。)美國經濟學家R· 索洛提出的經濟增長模型:G=a(ΔK /K)+b( ΔL/L)+ ΔA/A,如果用新生產三要素表示,則可以表示為G=ΔO/O+ΔE/E+ΔC/C 。

薩伊的“三種收入”理論,是對斯密在《國富論》價值(財富)來源二重規定中的“三種收入說” 的堅持,與馬爾薩斯及李嘉圖的一些弟子繼承與發展,最後演化成系統的與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相對的所謂庸俗政治經濟學。

薩伊提出效用決定價值,提出生產三要素論——勞動、資本(機器,原料和貨幣等)、土地,說三要素都參加了效用的生產,都創造了價值,所以,在分配時也都能得到相應的收入,即勞動——工資,資本——利潤,土地——地租。

薩伊提出的生產三要素與本文的兩種創造相比,可以看出,他的生產三要素中的土地要素實際上與本文兩種創造中的自然創造相同,而勞動與資本要素,其實就是構成兩種創造中的勞動創造,薩伊不能將工人的“勞動”和資本家的“資本”看成統一的勞動創造要素,是因為未能跨越人與物獨立的思想界限,沒有看到新生產三要素的緣故,這是他們那代思想家由於時代侷限所不能跨越的。如果用新生產三要素來解剖工人的勞動,勞動者可以分解為創新要素和表達要素。資本則最終總能分解成為新生產三要素:機器屬於表達要素;原料屬於載體要素;買進的知識產權屬於創新要素,至於貨幣資本,最終總是要變為新生產三要素的。


創新經濟學及其應用-02


從以上可以總結出,其實,馬克思在一定程度上承認自然(“土地”)創造,但由於根深蒂固的人與物的獨立,必然將生產要素分為勞動與資本。由於不能看到新生產三要素,所以就不能將勞動與資本統一看為相對於自然創造的人的創造,即勞動創造。圍繞資本是否創造價值,就必然出現承認資本創造價值的“三位一體”,和不承認資本創造價值的勞動價值論。之所以出現“勞動價值論”與“三位一體”兩個真理,就是因為人與物的獨立而沒有看到新生產三要素,從而不能理解“勞動力”與“資本”是不同生產要素的共同體(勞動力是創新要素和表達要素的共同體,作為勞動對象時,又是載體要素;資本是創新要素、表達要素、載體要素的共同體),在創造財富時擔負不同的作用。

兩種創造和新生產三要素的關係如圖所示:


創新經濟學及其應用-02


聯繫到財富來源的問題,就要涉及價值論的問題。價值論是在涉及到商品分配和交換時出現的必須面對的概念。而本文,只是分析財富來源和勞動的問題,即財富究竟是由誰創造的;腦力、體力、機械、物質資料等在創造財富的過程中究竟是什麼關係;發揮什麼作用。進一步說,本文只涉及生產的範疇而不涉及分配與交換的範疇。生產(創造財富)是永恆的,是絕對的,是獨立的。而分配與交換相對而言是另一領域,它受眾多因素的影響。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和薩伊的“三位一體”是價值論問題。

如果以本文的新生產三要素理論為基礎對價值問題進行研究,則需要進一步深刻探討分析。本文不涉及價值論研究。

兩種創造——自然創造和勞動創造的提出,是根據創造是否有人參與而劃分的。因為未能理解到新生產三要素理論的程度,所以在眾多的西方經濟學派別中,都只能是簡單的用投入(土地和自然資源,資本,勞動)和產出這種模糊的概念,提出一些各不相同並且經常變化的經濟增長理論。而那些實踐馬克思勞動創造財富論的國家,在經濟建設的實踐中,遇到了一些與理論不一致的困境,進而不得不借鑑西方經濟學理論來進行經濟改革。如我國當前實行的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分配製度;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等經濟改革。

小結:新生產三要素理論和馬克思財富來源觀點及薩伊財富來源的觀點是三種不同的觀點,是跨越了人與物獨立的束縛後將人體在創造財富過程中具有不同作用的腦力和體力分開的必然結論。新生產三要素理論提供了一種分析勞動與分析財富來源的新視角。在與馬克思財富來源觀點及薩伊財富來源的觀點的關係上,因為觀察的角度不同(人與物是否獨立),其結論自然也就不同了。

馬克思政治經濟學和庸俗經濟學的分歧,始於斯密的《國富論》對價值(財富)來源做出了二重規定。兩百多年來,這種爭論持續不斷。本文新生產三要素理論,是財富來源問題的全新理解。希望該理論的提出,在調和斯密的兩種規定並使經濟學兩條分支最終走到一起的工作上做出有益的貢獻;同時,我國目前正進行大力的經濟改革,希望新生產三要素理論的提出,為我國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提供有力的理論保障。


創新經濟學及其應用-02


(未完待續)


【往期精彩】

創新經濟學及其應用


珂爾特與和服——蘇格蘭人眼中的日本


不一樣的天堂-英國留學紀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