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白鯊身上乾乾淨淨,鯨魚身上為何都是附著物?

李永獻


千尋君來回答。

大白鯊身上確實乾淨,而鯨類要分情況,中小型齒鯨身上也和大白鯊一樣是乾乾淨淨的,身上佈滿附著物的多數是須鯨,尤其是灰鯨、座頭鯨和露脊鯨,這三種鬚鯨身上附著物最多。大型齒鯨如抹香鯨和領航鯨身上也會附著寄生物。(文中無不適圖片)▲灰鯨體表的白斑就是寄生物,成為灰鯨的一大特色,為其提高了辨識度



▲座頭鯨頭部和下巴最容易被寄生物附著

▲露脊鯨頭部的寄生物,甚至可以通過寄生物的面積來推測鯨的年齡

而鯨身上的寄生物主要有兩種——鯨蝨和藤壺。鯨蝨是一種海洋節肢動物,體長0.8-2釐米,利用附肢和口鉗附著在鯨類身上,因通常只在鯨類身上發現它們,故得此名。

藤壺也是一種節肢動物,它們會依附在礁石、鯨魚和海龜等等它們能寄生的地方。它們會分泌一種粘性極強的物質,稱為“藤壺膠”,比人造膠水還給力,還會鑽入鯨的皮膚裡,長出彼此連接的壁板,將自己牢牢的固定在鯨的皮膚上。藤壺是雌雄同體,一旦成功附著就很會大量繁殖,形成群落,所以藤壺選中了一頭鯨就會一輩子纏著它,直到鯨死亡。

▲抹香鯨頭部有少量附著物

一頭大型鬚鯨身上的鯨蝨最多可達10萬隻,而藤壺可達半噸左右,鯨蝨會導致鯨皮膚瘙癢,鯨魚有時躍出水面就是為了甩掉身上的鯨蝨。而藤壺的附著能力比鯨蝨強的多,一旦上身很難擺脫,會加大鯨類的負擔。藤壺也會附著在船底,所以海船要定時清除船底的藤壺,以免影響速度,增加油耗。

為什麼這兩種動物會選擇大型鯨類作為宿主,而不選擇大白鯊呢?我認為原因有以下幾點(因為鯨蝨通常只會附著在鯨類身上,所以我重點分析藤壺)。

體型


▲身上很乾淨的巨型大白鯊

大型鯨類的體長通常超過10米,重量在20噸以上,灰鯨、座頭鯨體重都在30噸左右,露脊鯨最大種可超百噸,而大白鯊最大2.5-3噸。鬚鯨龐大的體型能為鯨蝨和藤壺提供更多可附著的面積,而且個頭越大,目標越大,在茫茫大海里尋找一頭鬚鯨可比找一條鯊魚輕鬆多了。鯨蝨和藤壺的幼體在海水中漂浮,尋找宿主,而大型鯨類是它們的首要附著對象。

遊速

遊速也很重要,鯊魚的遊速比大型鯨類快多了,遊得慢就給寄生物的附著提供了可乘之機。因為鯨蝨和藤壺的幼體游泳能力很差,所以儘可能尋找遊速慢的宿主。

生物學家Wethey研究後認為:水流速度是藤壺選擇宿主的主要考慮。

他經過數次試驗後,發現底質表面的水流速率/傾斜度很關鍵:高於50/s時,附著概率很高。 一旦超過100/s,附著率又大幅降低。 如果達到400/s,沒有幼體能夠附著其上。▲藤壺進食

因此,宿主的遊速會對藤壺幼體的附著產生極大影響。▲藤壺腺介幼蟲

座頭鯨遊速只有每小時8-15千米。灰鯨雖然是遷徙距離最遠的哺乳動物,行程可達22000千米,但它們每天只能行進180千米左右,灰鯨的遊速通常只有7千米/時,最高遊速不到15千米/時。而露脊鯨的最高速度也不足10千米/時。它們是遊速最慢的鯨類,因此最容易被寄生物盯上。


▲長鬚鯨高速”巡航“,猶如潛艇一般

相比之下,藍鯨的衝刺速度可達48千米/時,長鬚鯨可超過50千米/時,大白鯊最快可達69千米/時,所以它們的體型也很大,但身上的附著物卻很少。

皮膚結構

▲顯微鏡下鯊魚的盾鱗

鯊魚是軟骨魚類,體表有特殊的盾鱗,非常粗糙且堅硬,像砂紙一樣。而鯨是哺乳動物,它們的皮膚和我們一樣,平滑柔軟,只是更厚一些。作為渺小的節肢動物,鯨蝨和藤壺喜歡柔軟平滑的表面。鯨蝨可以用附肢和口鉗咬入鯨類皮膚,藤壺可以在鯨的皮膚上塗上自制的“膠水”,海龜殼和船底也很平滑,所以也很容易附著藤壺。

還有一個容易被忽視的重要原因,那就是體色。

體色

▲上為藍鯨,下為長鬚鯨

藍鯨和長鬚鯨身上附著物很少的原因不止遊速快,還因為它們的體色較淺,藍鯨的體色偏藍,由此得名。長鬚鯨背部為灰色,腹部偏白。而灰鯨、座頭鯨、露脊鯨的體色都比較深,座頭鯨和露脊鯨都是深黑色。▲黑黢黢的露脊鯨

藤壺的幼體具有向能性的特性,海洋中附著基表面的粗糙程度、光線及顏色都會影響藤壺腺介幼體的選擇。附著底質的光線越暗,藤壺幼體會更願意附著。這麼大一個黑黢黢的傢伙在大海里慢吞吞的遊著,自然會成為藤壺幼蟲最理想的安家之所。

所以,我們可以得出結論:體型巨大、遊速緩慢、皮膚平滑柔軟、體色較黑的鯨類最容易被鯨蝨和藤壺附著,因此灰鯨、座頭鯨、露脊鯨身上的附著物最多,其他鬚鯨身上的附著物較少。

而這四個條件大白鯊除了第一個外,其它的都不滿足,因此,鯨蝨和藤壺不會將它作為宿主。

鯊魚身上雖然沒有鯨蝨和藤壺,卻被另外一種寄生魚類所困擾,那就是鮣魚,俗稱吸盤魚,它們會吸附在鯊魚身上,搭“便車”,撿食鯊魚的食物殘渣,讓鯊魚非常苦惱。▲檸檬鯊身上的吸盤魚使它看起來像掛滿導彈的戰鬥機▲鯨鯊身上的吸盤魚

▲姥鯊躍出水面以此抖落身上的吸盤魚


而大白鯊的分佈區域與吸盤魚幾乎是錯開的,因此大白鯊身上很少出現吸盤魚的身影。既沒有鯨蝨藤壺,也沒有吸盤魚,所以大白鯊身上是乾乾淨淨的。

好在吸盤魚並不會在一個宿主身上待太久,它們會選擇適當的時間自動脫離,去尋找下一個寄生目標。和藤壺那種“釘子戶”比起來還算是有良心。

我是百科千尋君,關注自然、熱愛自然、更多精彩內容敬請關注!


百科千尋君


鯨魚體表附著物一般是藤壺和藻類,


藤壺是甲殼綱動物,與龍蝦、螃蟹和蝦一樣被認為是地球上現存最古老的動物之一。全世界有1000多種藤壺生活在海水環境中。雖然有些藤壺是寄生蟲,但大多數是濾食動物。濾食藤壺是一種與鯨魚共生的動物。



從生物學的角度來說,共生被廣義地定義為不同物種的兩個或更多成員之間的一種密切的、延伸的關係,這種關係使至少一個成員受益。共生有三種類型。在互利共生中,兩個物種都受益於這種關係。在寄生中,只有一個物種從這種關係中受益,而對另一個物種造成重大傷害。共棲是藤壺和鯨魚之間的一種共生關係,在共棲中,只有一個物種受益而不會對另一個物種造成重大傷害。



藤壺以自由遊動的幼蟲開始它們的生活,經過六個幼蟲階段。當它們到達最後一個階段,它們會停留在鯨魚的皮膚上,在那裡完成它們變成幼藤壺的蛻變。幼體類似蝦的微小生物可以分泌碳酸鈣,硬化成堅硬的鈣質板,在它們一生中附著在鯨魚體表。隨著鈣質板融合在一起,鯨魚的皮膚被拉入板之間的空間,將藤壺永久地融合到鯨魚身上。


而鯊魚的皮膚在許多方面也鯨魚是不同的。它的特點是光滑的外觀和粗糙的觸感。 鯊魚的皮膚上有真皮齒,給它粗糙的質地,使它獲得了砂紙的感覺。這些小結構類似堅硬的凹槽齒,但實際上是盾狀鱗片。 鯊魚皮有一層琺琅質外層,這些可以加強和保護鯊魚的皮膚免受傷害,也有助於鯊魚在水中滑行時的流線型,因為它們減少了湍流。這是通過引導水通過鯊魚皮膚凹槽來實現的,從而減少了鯊魚身體所接觸的水的摩擦。

鯊魚皮皮膚非常粗糙,柔軟的動物碰到它會受重傷。這些齒刺指向尾巴,所以用手從尾巴到頭在身體上移動,最能感受到粗糙的效果。 它們排列成馬賽克圖案,像螺旋一樣圍繞鯊魚的身體。因為鯊魚沒有骨骼,用於游泳的肌肉直接附著在鯊魚皮的內部。這可以節省能量,讓它們遊得更快、更遠而不累。由於鯊魚皮膚的結構和速度,藤壺無法附著在鯊魚皮膚上。



軍機處留級大學士


看著鯨魚身上附著的寄生物,真的很讓人心痛。在我們大多數人的心目中,鯨魚都是一種很可愛的動物,在這個美麗的星球上,它們雖然是最龐大的物種,卻大多溫順馴良,不傷害人類,而且喜歡和人類友好互動。為人父母的可能都有這樣的經歷,自己的孩子生下來後,生怕他/她會受到什麼傷害,哪怕皮膚上長了一些小小的東西都會心疼不已。鯨魚和我們一樣,都是哺乳動物,看著自己孩子的皮膚漸漸被藤壺、鯨蝨之類的傢伙爬滿,鯨魚媽媽的心情,大抵應該和我們也是一樣,異常心疼的吧?

但這卻是無可奈何的事情,和天生在海洋中演化的鯊魚等動物不同,鯨魚是已經上岸的哺乳動物,因為某些原因又重新進入海里生活的。不但沒有像鯊魚一樣,容易擺脫寄生物種的硬質盾鱗,甚至皮膚光滑,連毛都沒有,很容易就被這些可惡的傢伙趁虛而入,不得不一生都忍受這種痛苦。這些傢伙的寄生真的是如蛆附骨,為了不被擺脫,甚至會深入到鯨魚的皮膚深處,其痛苦可想而知。

當然,越大的動物,實際越容易成為小型生物的寄生對象,事實上每個動物身上都有微型動物組成的小型生態系統,即使我們人類,或者老鼠之類的也不例外。比如我們的臉上就有蟎蟲寄生,身上還可能有跳蚤、蝨子什麼的,而這些動物,又是更微小生物的宿主。對鯨魚來說,由於它們體型龐大,身上的寄生生物也就更多更大,所以我們或許也沒必要為鯨魚們傷感,它們沒有演化出擺脫這些可惡傢伙的辦法,說明情況還在可控範圍內,但願如此吧。


徐德文5分鐘科學頻道


(提前聲明,部分圖片可能引起不適,密集恐懼症者慎入哈!)出海觀鯨現在很受歡迎,體型龐大的座頭鯨在帆船旁邊躍出水面,給人非常震撼的效果。有一種說法認為座頭鯨之所以躍起砸到水面上,就是因為身上寄生的藤壺又痛又癢,重複這樣的動作就是在給自己“撓癢癢”。

大型的鬚鯨身上一半都會附著著很多的寄生物,主要的就是藤壺。藤壺是一種節肢動物,它們的生活方式就是要附著在其他移動的物體上,讓水流不斷地衝過來,利於自己從水中過濾食物。因此海中的大型動物就是它們的目標,而一些木質的漁船底部也經常有藤壺的“寄生”,這對於漁船也是一種損壞。

藤壺寄生在鯨魚的皮膚之上比較類似於我們的牙齒,牢牢的鎖死在鯨魚的皮膚之上,由於鯨魚要快速遊動以及皮膚損傷的時候,都可能甩下藤壺,因此說藤壺選擇了一種很牢固的方式,找了一個永久的“餐桌”,它們寄生在鯨魚的身上目的雖然不是為了蠶食鯨魚,但是的確會給鯨魚造成一些傷害。
圖:箭頭所指是鯨魚的皮膚,可想而知這對於鯨魚的傷害有多大

我們可以看到藤壺最常寄生的就是須鯨,例如座頭鯨等,而像海豚或者虎鯨等相對小型的齒鯨身上相對就少甚至沒有。它們的區別有兩方面,一是在體型上、二是在遊動速度上。藤壺對於水流速度要求特別高,體型巨大笨重的鯨魚正好符合它的選擇。而那些體型小遊動速度快的,藤壺就不太好去寄生。



而大白鯊是一種魚類,身上附著有堅硬的鱗片,這就是哺乳動物跟魚類不同的地方之一,鯨魚類是生活在海洋中的哺乳動物,皮膚上並沒有鱗片。以下就是鯊魚皮膚放大後的圖片,一個個鱗片如分的牙齒一樣,藤壺很難去寄生。並且鯊魚在捕獵的時候遊動速度很快,即使寄生了藤壺也會被甩下。



藤壺對於人類來說還有一個優點,那就是它真的很鮮美,但對於鯨魚來說就如噩夢一般了,只要被藤壺寄生上那幾乎就是一生的事情。想一下都是很可怕的事情,要一直忍受著疼痛。這就是特殊的寄生關係而不是共生,藤壺的寄生對於鯨魚本身是完全沒有有利的地方,它們就像是藤壺的“順風車”一樣,每天都帶著藤壺暢遊大海。


所以說藤壺寄生在生物體上最重要的是遊動速度不能太快也不能太慢,其次就是皮膚利於藤壺的寄生。



科學黑洞


大白鯊為什麼身上乾淨,鯨魚身上為什麼有附著物?這個問題要歸結到這兩種生物的歸屬範疇。大白鯊是魚,皮膚表面有鱗片,鱗片可以阻擋物體附著,鯨魚是哺乳動物,皮膚沒有鱗片,容易被寄生生物附著。


大白鯊表面有細小的鱗片就好像挫一樣,這些長得很像挫的鱗片被叫做盾鱗,盾鱗光滑堅硬,不僅能抵禦外部攻擊,還能有效抵禦寄生生物附著。

鯨魚的表面沒有鱗片,是光滑柔軟的皮膚,和人的差不多,在水裡容易被寄生生物附著,並在上面生存,繁殖。寄生生物紮根在鯨魚的皮膚上,是實打實的吸血鬼。


鯨魚皮膚上的寄生生物的種類很多,最主要的是一種藤壺的寄生生物,這種生物多吸附在鯨魚的腹部和尾部,它們一旦紮根很難擺脫。藤壺紮根後會迅速繁殖擴散,形成一片一片寄生群落,這會對鯨魚造成很大的傷害,甚至殺死鯨魚。


番茄炒蛋VS西紅柿炒蛋


這個基本上就是因為鯊魚的體表都是滿滿的堅硬盾鱗,而鯨魚的體表直接就是柔軟的皮膚,這些皮膚直接由角質構成,沒太多保護,幾乎就是裸的。

鯊魚皮的結構

上圖:鯊魚和鰩魚的盾鱗

鯊魚的盾鱗由基板、頸部和錶冠組成。 在每個盾鱗內有髓腔。盾鱗的主體由鱗本質構成, 它的尖端覆蓋著更硬的類似琺琅質的玻璃體結合蛋白。

盾鱗起源於外胚層和中胚層,隨著它的發育,它突破外胚層並作為脊突出現。 當基板在中胚層中形成時,其基本的形態就已完備。 鯊魚在一生中會不斷替換盾鱗。

在脊椎動物的進化過程中,盾鱗比具有更復雜結構的硬鱗更原始。 脊椎動物的牙齒就是盾鱗的衍生物。(那麼鯊魚的牙齒和它的鱗片應該是同源的,真算得上武裝到皮膚了——被打得滿地找鱗是什麼體驗?O(∩_∩)O哈哈~)

上圖:鯊魚的皮膚和盾鱗的結構

顯然這樣滿是“牙齒”的皮膚是不歡迎寄生蟲的,誰會把家安在牙齒上?!吸血鬼就更懂得牙齒的鋒利了。何況這些鱗就跟鯊魚的牙齒一樣可以不斷地替換的,如果寄生蟲在上面生了根,但過段時間又會隨著盾鱗脫落,這簡直太不可靠了。顯然鯊魚這種換鱗的策略對它的生活質量來說簡直是一種福音。

鯨魚皮的結構

上圖:鯨魚皮膚剖面圖


但鯨魚皮就不一樣了,鯨魚的表皮那真的叫營養豐富口感細膩,以至於愛斯基摩人把鯨魚的皮當零食吃——豐富的脂肪和維生素,滿滿的正能量,怎麼能叫寄生蟲不愛呢?肥沃的土壤上“莊稼”總會長得更好,當然野草長得也很繚亂。

這一切源於鯨魚皮下厚厚的脂肪,人類跟它們比是太過於精瘦了。而且跟海豹、海獅等其他海生動物不同,鯨魚的體表是沒有毛的。因此又少了一層對抗寄生蟲的屏障。

有人問海豚的體表為什麼沒有寄生蟲?

這是因為海豚的皮膚的生長速度比我們快9倍。大約每兩個小時就會更換一整層皮膚。這種快速的皮膚再生有助於保持海豚光滑從而提供完美的流體動力學,當然也阻止了寄生蟲來安家。而海豚的皮膚上還有微小的起伏,這可以幫助它們更快地遊動,同時也讓寄生蟲很難落腳。

然而海豚表皮如此乾淨光滑的真正秘訣其實在於它們的皮膚能夠分泌一種特殊的凝膠,這種凝膠可以抵抗藤壺及其附著生物,也就是說海豚的體表有一層他自己分泌的天然“護膚液”,太滑讓寄生蟲抓不住。就算有某些生物確實能夠錨定在海豚的皮膚上,其皮下的油脂還含有可以攻擊寄生蟲的酶,讓寄生蟲吃一口就得懷疑蟲生了。

上圖:海豚總是蹭亮蹭亮的,跟擦好的皮鞋一樣。


總結

是表皮結構決定了寄生蟲的胃口,但體型也成為了寄生的條件之一,睡榻之側豈容它蟲酣睡,正因為大部分寄生蟲對於體型巨大的鯨魚來說並非致命威脅,這也是鯨魚並未進化出對抗寄生蟲的皮膚結構的原因之一。而海豚和鯊魚則很可能已經過了那個階段——一個自帶免疫天然抗寄生蟲,幾億年來無視寄生蟲的問題(但鯊魚的眼睛裡面是會張寄生蟲的);另一個可能早已經升級到最新的抗寄生蟲版本了,不升級只有被淘汰。這就是進化的力量。


小宇堂


鯊魚皮膚看起來是很乾淨光滑,有很多人說鯊魚表皮上長滿了細細的沙子,其實那並不是沙子,而是摸起來質感跟沙子有點像的細鱗,這就是鯊魚的盾鱗。




盾鱗是軟骨鯊魚類所特有的鱗片,分為基板和鱗棘兩部分。基板由齒質構成,埋在皮膚中。鱗棘在皮膚外,尖端朝後,外面有一層釉質。盾鱗的形狀因為種類不同而不同,有些研究鯊魚的專家能夠根據鯊魚盾鱗排列的順序分辨不同種類的鯊魚。科學家研究發現,鯊魚的皮膚還能在水中減少阻力呢。



鯨魚身上為什麼看起來很噁心總是有很多東西呢?其實一般的動物是不願意靠近鯨魚的,但是有種特別小的寄生生物。常年寄生在鯨魚的身上,它們的生命來源就是靠吸取鯨魚身上的營養,鯨魚的表皮是特別的堅實厚實,它們根本不知道自己身上有這麼多的小東西。密密麻麻的一大片,據瞭解,有時候一條鯨魚身上能附有半噸重的寄生生物。



這種小生物的名字叫鯨藤壺其實屬於小型貝殼類生物,它們並不是只吸附在鯨魚身上。我們經常可以看到漁船底下密密麻麻的小型貝殼類生物,只不過營養就供給不上了。它們的吸附力特別的強,要是數量過多的話就會給鯨魚帶來行動上的不方便。



所以鯊魚跟鯨魚的皮膚比起來是不是很光滑漂亮呢?不過也有例外,海中霸王虎鯨的皮膚看起來也是很光滑細膩的哦。


小6帶你遊大連


鯨魚是由哺乳動物進化而來的,表面皮膚光滑沒有效有隔離保護層,使其經常成為其它生物的附著對象,鯨魚身上最常見的兩種附著物是藤壺和鯨蝨。

藤壺是鯨魚最常見的外部寄生蟲,但藤壺實際上根本不是寄生蟲,藤壺和鯨魚往往有更多的共生關係。世界上有1220種藤壺,只有一小部分真正可以附著在鯨魚身上生活,無柄藤壺和橡子藤壺是最常見的,一頭健康的座頭鯨身上可能附著450公斤的藤壺。藤壺幼蟲漂浮在水中,最終附著在鯨魚身上,隨著鯨魚長大而長大。鯨魚會帶它們穿過通常充滿浮游生物的洋流,藤壺則伸出羽毛狀的過濾器來捕捉浮游生物為食。藤壺雖然對鯨魚沒有任何明顯的好處,但它們不像真正的寄生蟲那樣傷害鯨魚,除非鯨魚的呼吸孔周圍有高濃度的藤壺,則可能會阻止鯨魚呼吸。藤壺導致最常見的問題是藤壺死亡脫落或被刮掉後,它會使鯨魚的皮膚受到破壞,即使痊癒也需要數年時間。在某些情況下,藤壺的覆蓋實際上可以起到盔甲的作用,灰鯨在受到殺人鯨攻擊時,會翻身滾動,讓堅硬的藤壺抵擋其攻擊。

鯨蝨是另一種鯨魚附著物,與藤壺不同,蝨子是真正的寄生蟲,它們聚集在傷口或疤痕周圍,以鯨魚的皮膚和受損的組織為食。鯨蝨的整個生命週期都在鯨魚身上度過,通過皮膚接觸從一隻鯨魚轉移到另一隻鯨魚,不能自由漂浮或游泳到達下一個宿主,鯨蝨可能在出生、哺乳或其他身體接觸期間從母鯨傳播到幼鯨。幸運的是,對於被鯨蝨感染的鯨魚來說,其他的生物會捕食鯨蝨,比如胡瓜魚就會捕食鯨魚身上的藤壺和鯨蝨。

相比鯨魚,鯊魚皮膚上佈滿了細小粗糙的鱗片,鯊魚鱗片特別尖,摸起來很粗糙,鯊魚鱗片的粗糙紋理像砂紙一樣,在結構上與脊椎動物的牙齒同源,也叫皮質鱗突或者皮齒。皮齒可以抑制可能使鯊魚生病的微生物和有機體的生長,加強和保護鯊魚的皮膚免受傷害;當鯊魚在水中滑行時也能幫助魚的身體流線型,通過引導水通過凹槽,從而減少摩擦;此外,鯊魚甚至可以利用皮質鱗突攻擊獵物,使獵物流血後便於追蹤。


科學閏土


到過海邊的朋友,都會發現小小的貝殼佈滿了礁石縫,甚至在水泥橋墩上都留下了密密麻麻的貝殼。更有甚者,就是這些貝殼連軍艦也不放過,為了保持艦艇的快速機動,不得不定期對這些艦體附著物進行清除。

同樣生活在海中,為什麼大白鯊身上總是乾乾淨淨,因為大白沙鯊的皮膚表面長滿了小小小的倒刺,且帶有毒性,難怪寄生蟲之類的動物很少相碰。想碰大白鯊試試,定會讓以身試者鮮血淋淋。海中巨無霸鯨魚就沒有大白鯊那麼幸運了,赤裸的體膚,厚厚的脂肪,正是寄生蟲生存的福地。附在鯨魚身上,總是免費的旅遊,盡享大海的趣味。且風風光光的在鯨魚身上繁衍生息。無可奈何的鯨魚只能白斑滿身,鏽跡痕痕。


山水1320


從動物分類的角度認識這個問題,鯨與鯊是屬於不同種類的動物,鯨是哺乳動物,而鯊是海洋魚類,因此,它們有著不同的生活習性,從而有不同的組織器官!



從生活習性認識這個問題,鯨肢體龐大,表面積大,行動遲緩,更適宜其它生物的寄生,這種現象叫共生,共生生物對雙方有利,共生的生物對清除鯨體表的各種有害生物有利,而鯨對於寄生物來說,不僅可以提供移動的棲息場所,而且提供了更多的獲取食物的機會。



鯊就不同了,兇猛、遊走快、身體表面積沒有鯨大,與水之間的阻力大,寄生物即使想停留在它身體的表面也是不容易的。由於遊走快,在進化的過程中,為減小水的阻力,表皮也就變得光滑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