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蠡湖半馬記:一場馬拉松,能帶給我什麼

一場馬拉松,能帶給我什麼?

寫在文前:

如果世界上還有什麼事情付出必有回報,

那麼一定是讀書和跑步。

2019蠡湖半馬記:一場馬拉松,能帶給我什麼

2019環蠡湖國際半程馬拉松

蠡湖半馬剛剛結束,我整個人神清氣爽,煥然一新,頂著一身鹽巴開始碼字。馬拉松帶給我的,絕不僅僅是一塊獎牌。

2019蠡湖半馬記:一場馬拉松,能帶給我什麼

01 擺脫不想要的自己,只為追求更好!

剛開始跑步,我的目的很簡單:鍛鍊身體。但跑著跑著,突然發現,自己能穿上那件心儀已久的裙子了,能早起不睡懶覺了,能定期關照自己的身體了……一切都在朝著更好的方向發展。而這都是馬拉松帶給我的。

跑馬某種意義上就是訓練出一個更加厲害的自己,因為馬拉松需要相當的紀律、實踐、勤奮和決心才能完成在長跑中所感受到的精神和身體的愉悅,這次蠡湖半馬讓我成功地擺脫了過去的自己,開始真正享受跑步的過程,開始喜歡上跑馬的自己!(因為不管是今年錫馬還是去年的半馬,都非常痛苦)

雙腳交替前行,跑過熙攘的人群、喧囂的公園,跑過蠡湖的秋景、江南的旖旎,每一道風景都是宅在家裡的人感受不到的,身體雖然疲憊,但內心能量滿滿。

日常跑步的每一個清晨、夜晚,不經意間就發現自己住了這麼久的城市在旭日東昇之前、在華燈初上之時居然可以這麼美;不知不覺中,也發現自己居然可以變得這樣好。

2019蠡湖半馬記:一場馬拉松,能帶給我什麼

02 堅持,是這個年代像鑽石一樣閃亮的東西

這是在蠡湖半馬的賽道18km處的牌子上寫的,我看到的瞬間就熱血沸騰,全然忘記了渾身疲倦。跑馬對我最大的意義便是:量化進步,積累自信。

距離不打誑語,時間不會唬人,速度是通識鐵律,成績實事求是。這種量化的結果,自帶神聖的光環,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對一切都很公平,無論你的學識、文化背景、有錢沒錢、社會地位差異有多大,跑步童叟無欺……而這樣艱苦而公平的比賽帶來的另一重大好處,就是提升自信。

心理學有這樣的論斷:人會把自信心建立在完成某項困難的任務之上,比如跑完一場馬拉松,追到一個心愛的姑娘,完成一項大工程或者掙到一大筆錢。

半馬——21.0975公里,不同於全馬,是個非常神奇的距離。有點困難,但又不是特別困難。可實現,又需要付出一定努力。要知道,我們參加馬拉松不是因為它容易才去報名,恰恰相反,馬拉松受歡迎的秘密在於“困難”和“過於困難”之間的平衡,屬於管理學中的可實現原則:“努努力夠得著的目標。”

這種“需要走出舒適區”的困難目標,伴生的是成長、成就感和自信心。自信心和成長是正向關聯的,完成馬拉松特別容易激發自信:你可是靠自己的雙腳去完成這21公里的!只有堅持到底,才能勝利;半途而廢,都是曇花一現。

這次蠡湖半馬,我以2小時26分鐘完賽,對於身邊很多跑者而言,這是很渣的成績,但對於我而言已經是極大飛躍,要知道去年我的半馬成績是3小時06分鐘,這次快了半個小時,進步的原因很簡單,我把握住自己進步的節奏,更理解“努努力就得著”的目標設定,量化自己的能力,不斷成長與自信。

2019蠡湖半馬記:一場馬拉松,能帶給我什麼

04 馬拉松就是一段迷你人生

“人人都為跑而生,馬拉松就是迷你人生。”跑者於嘉如是說。然而我覺得跑馬遠比生活簡單。

有人問潘石屹:為什麼要跑馬拉松?

他回答:我從小身弱多病,上學時體育好幾次不及格,要補考。五十歲後,我吃得好,穿得好,住得好,常常坐在舒適的沙發上,工作上也沒有什麼太操心的事,一切都得到的太容易。人的狀態是一個平庸的五十多歲的中國商人。我相信村上老人常說的:“種瓜得瓜,種豆得豆”。

得到太容易就會不珍惜,最後必然失去。

居安思危,未雨綢繆,心肺忍耐極限,手臂痠痛,腿部機械運動,每一個身體部位的疼痛,都是對自己意志力的考驗。但當我認識到生活中的好多事情,比堅持跑步更要艱難的時候,每一次奔跑反而變成生活中的一粒糖,在所有如意不如意的時候越跑越甜,跑步和我就融為了一體,因為生活不吃點苦頭,就沒有的甜頭,把每一次參加馬拉松當作一次成果的驗收,平時的量變,在比賽中引起質變,辛苦的付出變為收貨的甘甜。

對於每一位跑者而言,都會經歷鬥志滿滿的雞血階段,也會遭遇生不如死的撞牆階段;會享受到幾萬人齊嗨的鮮花與掌聲,也會忍受一個人吞嚥身心煎熬的難過;會有與你並肩戰鬥的戰友,也會有默默等待的家人……

想想,我們的人生不也是如此嗎?在輝煌與低谷中切換,在等待和忍耐中流逝,在掌聲與口水聲中穿梭。加油聲再熱烈,補給再好,自己不邁步,就到不了終點,即使是朋友和親人,也只能伴你走過人生中的一段路程。但是,這些都不重要。因為,經歷即美好:

在重複中進步,在進步中重複,在難受中享受,在享受中難受,直到終點。嚐遍了人生百態,才不枉來人世走一遭。

2019蠡湖半馬記:一場馬拉松,能帶給我什麼

03 涅槃重生的感覺,真好!

一位跑友的賽後分享的心得體會說:

“首次半馬,看到終點拱門的那一刻我差點哭出來,可能是因為看到了希望,終於看到終點的曙光;可能因為勇氣,沒想到自己居然可以這麼堅持,堅持最終有了結果。”

我也有相同的感受,跑完後的成就感和滿足感是很難用語言形容出來的。我喜歡跑步,就是因為喜歡腳踏實地的感覺,喜歡每一步都不會被辜負的踏實,喜歡每一步都會使自己變得更強大。跑步的時候,我備受煎熬,跑過終點後,我依然活著,而且真真切切的感受到:生命蘊含著巨大的能量。經歷過酣暢淋漓,才會明白一切值得;經歷過生無可戀,才會實現涅槃重生。

“為什麼要去登珠穆朗瑪?”面對這個問題,英國著名登山家喬治·馬洛裡回答:

“Because it is there”——“因為山在那裡!”

“為什麼要跑馬拉松?”——“因為路在那裡!”

每一場馬拉松除了紀念以外,本身並沒什麼意義,只是身處其中的人賦予了它不一樣的意義。然而,當繁華落幕,每個人終究會跑向屬於自己的一條——心路。

2019蠡湖半馬記:一場馬拉松,能帶給我什麼

寫在文後:

感謝DC大家庭的貼心照顧,一路跑過315的小雨、跑過300的甜甜、跑過245的朵朵和小白,遙望著215kivi的背影,還有時不時穿過耳畔的:DC加油!還有萬大哥賽前給的肌貼,苗苗的相伴,16.5km處老蔣的守候,志願者們滿滿當當的補給,一路都有自家人的照顧著,好溫暖。感謝DC,感謝一路上給我鼓勵和幫助的夥伴們,比心。

2019蠡湖半馬記:一場馬拉松,能帶給我什麼

原文來自:洪梅的微習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