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发达国家过了建设高峰期,即便基础设施落后了,也不再大规模投入进行基础建设了?

旅行到宇宙边缘abc


去过英国牛津的人都知道,牛津的街道很窄,道路也不是很宽。一个不熟练的骑行者在牛津的街上骑自行车,往往会觉得与公交车擦身而过。但是,牛津的公园、绿地很多,一片接一片,一个接一个。也曾有人提议拓宽牛津的公路和街道,郡建设委员会就此召开了若干次听证会,每一次的结论都是维持原样,不拆不修不拓。因为“它们都还好好的,完全够使用”,因为拓宽公路和街道,必然要侵占公园和绿地,牛津人民不愿意。

牛津的做法,在发达国家很有代表性。在他们的观念里,高速公路有多宽,是不是最宽最现代有多少车道,并不重要,够用、能用就好。不象我国,县与县之间的公路都超级好,许多发达国家,美国这种大国除外,往往只有有限的几条堪与我国的高速公路媲美的国家级高速。

笔者在许多国家自驾过,欧洲、美国、加拿大不用说了,澳大利亚的东西南北中,新西兰南岛和北岛等等,要讲基础设施,许多国家真不如我国。我国在很偏远的地区,也有很好的高速路。刚从越南-广西-贵州-重庆-四川自驾了一圈,一路驶过的,几乎都是最高质量的国家级高速,车少人稀,有时开一两个小时只见到有限的几辆车。不是他们没我们有钱,而是他们觉得没必要搞那么高大上,还是那句话,够用能用足矣。

另一个原因就是许多国家地广人稀,基础设施如公路使用率低,修得太好不划算,等同浪费。新西兰南岛的公路,绝大多数地区双向才两车道,有时窄窄的小河上,也不会修一座宽宽的桥,宁可立块标识,等着轮流依次通过。要超车,请看指示牌,须等到几公里或者十几公里后有超车道才可以。新西兰人汽车文明度高,前车开得再慢,没有超车道就不会超车,不会不耐烦摁喇叭,哪怕后面押了好几百米甚至一公里,大家也只是静静地开自己的车。

伦敦的地铁很旧,有的站台,在中国人的眼里,算破破烂烂的了,因为没有整洁刷得崭新的墙和石柱,有些地方还很错暗。但是,这一运行于1863年的世界上最古老的地铁,100多年后运营良好,准时且高效。

发达国家另一个不再大规模投入基础设施的原因,除了“能用”的实用主义哲学,还因为原有的设计方案,有足够的延展性,不必完全推翻从来,只要稍加拓展连接,完全不影响使用,即“够用”。还以伦敦地铁为例。开始运行地铁的1863年,伦敦人口100万左右,平均每天运送2.8万次乘客。

如今,伦敦的常住人口早已超千万,还不算大量的流动人口。不算节假日,伦敦地铁每天运送的乘客,超过200万人次。但是伦敦地铁的基础和主架构,依然是100多年前。复杂的运输网络,从来不曾打破以前的框架,不过是在原有的基础上一段段新增扩建起来的。

在原有基础上新增,与完全重新来过,哪一个的投入大?发达国家的基础设施落后的说法,不一定成立。它们的功能不差,只是看起来不那么新,不那么现代而已,但是陈旧不代表落后。同样的例子还有美国的纽约中央火车站,100多年历史,如今依然是纽约的交通枢纽,同时,还是一座吸引游客的建筑博物馆。


世界真的很大


我感觉国家搞建设和个人打扫卫生类似,最需要的就是激情。

曾经年轻那会儿不论是住宿舍还是租房子住,每周都会定期搞大扫除,清理掉犄角旮旯的垃圾,并且用拖把好好拖干净。那时候做这些事情总是有一股成就感在里面,过上一段时间还想着把床和家具的位置调换着摆放,好像感觉房间摆设一直不变会审美疲劳一样。每次折腾完了,觉得自己干完件大事还要吃点好的犒赏一下,不亦乐乎。

然而后来走向社会工作了,变得很忙,渐渐的没了大刀阔斧搞建设的激情。哪怕后来买了属于自己的房子,卫生懒得搞了,家具陈列更是住进来什么样,现在还是什么样。就连一个老旧的空调遥控器,总是不好用,可还是一直不愿换,直到完全坏了才在淘宝上买了个新的,不过十块钱。新的遥控给力多了,而且还有照明功能,当时很后悔自己为什么不早点买。这根本不是钱的问题,是纯粹的懒,安于现状不愿做出改变。类似的例子还有热水器的花洒,喷不出水了才想到换。常常都是非要被逼到无可奈何的境地,才勉强去做改变。这就是我个人对于生活的体会和领悟。

一个人一旦颓废了懒惰了尚且如此,而一个国家随着时间流逝也会失去激情。尤其西方国家的工业革命有两百多年的历史了,对于他们而言二十世纪初才是激情燃烧的岁月,如今那份激情早已荡然无存。美国当初也曾有大搞基建的时代,尤其在赶超英国的时候最是疯狂,可自己坐上头把交椅快一百年了,就像龟兔赛跑里的兔子那样眼看身后的乌龟一直没追上来有了懈怠的心理再正常不过。领先了一百年,再谦虚的兔子也会打盹。而警惕的神经一旦放松下来,习惯得过且过的日子,就变得一切都不想再改变了。看到纽约的地铁破破烂烂,也许是因为没钱,也许是因为那种心理,那种像我连十块钱的遥控都懒得换的心理。

历史上的中国曾经领先世界上千年,然后志得意满,以为天朝上国应有尽有,于是闭关锁国了。哪怕鸦片战争被攻破国门,后面的洋务运动也好,戊戌变法也好,依旧有那么大的阻力,就因为守旧的思想其实是根植在每个人的骨子里,只不过有的人深一点,有的人浅一点。

人一旦习惯了现有的环境,想要主动改变真的需要极大的毅力以及动力。感谢我们生在这个时代,中国的现代化因为起步晚,所以还保持着那份激情和动力,才有了大城市日新月异的高速发展。可终有一天,说不定我们的发展也会因为倦怠而停滞,只怕停下来后也不愿再改变了。就像一辆老迈的火车,停下来后可能再也无心前进。


小灵梦的塞钱箱


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就是美国和欧洲,但很多人去了以后会发现这是什么发达国家,所谓的大城市也就中国二三线的水平,基础设施都是老的、旧的。

这些发达国家每年在社会福利上花大量的钱,为什么不愿意把基础设施搞的更漂亮一些,为什么发达国家过了基建高峰期后,就再也没出现过?看看国内,一线城市的地跌站、汽车站、铁路站、飞机场,差不多是世界上最漂亮的。

发达国家做不来,最主要的原因是没钱,有钱也不是想搞基建就能搞基建的。法国调个油价,大家就不开心,最后调价失败,关乎群体福祉的事,不能动,也动不了,所以政府没钱。

第二点就是发达国家已经完成了产业升级,都去搞金融之类的高附加行业,制造业规模不行,组织能力也不行,所以集中力量搞一次大规模基建也是力不从心。看看迪拜的基建从业人员,基本上都不是本国人。

最后一点就是不修还能用,发达国家不会像我们今天这样,有这么快,这么大的流动人口,西方国家的发展历程是一步一步走出来的,中国是跑步追赶,基础缺口一下子就凸现出来了。人口活动稳定,人口数量少,人口增长率低,基本上没有太大的基建压力。

其实中国刚刚经历过一次基础建设的高潮,以后会不会还有,不好说。拿公路来说,其变化历程是土路、柏油路、水泥路,形式上没有提升空间,目前最基本的行政单位,都实现了村村通,内容上也没有发展空间。存在一个突破点就是,修路带动买车,买车后发现路窄,未来农村汽车拥有家庭会越来越多,路的问题要解决,可能会再形成一个小高潮,也只是一个小高潮。





徐徐成翔


我在美国夏洛特三年了,我来的时候这个机场在修站前路,现在还在修并且看起来离建成还很远;85号高速58-68口这一段路修了三年也没修完,只有短短16公里而已;还有穿越夏洛特的这段85号高速路面被缝缝补补,开起来颠簸不断,开快了都怕把车轱辘给颠掉;纽约城的地铁站里能看到老鼠横行,我朋友说在那看到过小猫那么大的老鼠。

美国这个发达国家之首,它的基础设施已经太老,据美国国会预估想要修整全国的桥梁需要投资2万亿美金,所以最后没能通过,因为没多余的钱。1970年代是美国基础建设的高峰时期,到了2020年代已经过去50年,当年的混泥土建造物已是暮年,美国不需要再大规模投入新建基础设施,而是要整修。

可是说句公道话,美国的基础设施旧是旧了点,但还不算落后,比如高速里程数位列世界第二并且满足美国人的需求,美国的机场数量也是世界第一,就连我住的美国小镇都有一个民用小机场,所以也是够用,美国已经很久没有建高楼,因为已经不需要,美国现在的发展模式是从城市回归乡村,大家都在逃离市中心,给市中心商业功能而不是住宅功能,因此大部分的城市都是被森林绿地包围。这就是美国不再大规模投入基础建设的原因之一:暂时没必要大规模基建。

美国无法投入大规模基础建设的原因之二是没钱,就像一开始说的那样,美国没法拿出钱来修理全国的桥梁。

美国国家财政每年赤字几千亿美元,一分钱都分两半用,哪能拿出钱来搞基础建设?


原因之三是美国的联邦政治制度,因为包括像高速公里和铁路建设都要跨境多个州,这就涉及到州与州之间的博弈,谁出钱多谁出钱少,还涉及到征地和赔偿问题,每个州的要求都不一样。再加上国家基建并不能创造什么立竿见影的价值,没有政客愿意做出力不讨好的事情。


穿美国望世界


为什么发达国家过了建设高峰期即使基建很落后也不会再大规模的投入基建,为什么?这个问题出得妙!这就明白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对比资本主义的劣根牲;拿美国为例;美国是皇牌资本主义国家,但它的基建比中国落后30年,而且距离越拉越大!为什么?社会主义国家政府为人民服务,以人民幸福为终极目标!而资本主义国家以创造财富为目的,以资本求得利润最大化!比如在美国西部建一条高铁,它要精确地计算出该地区有多少乘客,多少年能收回投资?假如不能收回投资,或赢利很少,资本就不会进入,也上不了市,所以这种事100年也不会有人去做!而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西部大开发各县市都通高速公路,路上行人很少,亏本有国家承担,比如很多大型民生基建都有国家负担!这就是社会主义的优越性!那美国是如何处理这种事情呢?多建机场,办廉价飞机服务民众。所以它的基建在本世纪内将落后′中国100年!


江南书院


一个国家基础建设不是为了建设也不仅仅为了市容好看而建设。一个国家的和平年代发展一般通过外贸,内需及政府投资三驾马车进行驱动。但是政府大规模投资,是需要大量资金的。政府没钱,最保险及高效的方式是从老百姓那边拿钱进行经济建设。与老百姓相关的社会性大笔投资直接联系的就是房地产。通过吸收老百姓积蓄作为国家流动资金,进行大量建设。拿老百姓的钱建房再卖给老百姓,老百姓反过来还欠国家的钱。同时整个社会性工业,比如水泥,钢铁,机械等等全部被带动,产生了大量溢价。政府再通过所收各行业税收及百姓积蓄对交通如高速路,高铁,市政公建进行投资。反过来继续起到刺激整个整个社会各行业发展及对房地产的发展延伸刺激。这是一个循环。社会发展不是无限制的,比如西方发达国家。它有一个高峰期也会有个缓降期最后是一个停滞期。西方基础建设停滞一是因为通过依靠房地产刺激的作用已经遇到瓶颈,人少。二是通过刺激房地产使政府有钱及行业初级发展目的达成,同时不能无限期超越现实刺激,会导致整个社会资金流入房地产,不仅产生大量泡沫,而且国家社会性发展将止步在初级行业发展阶段,因为高精尖行业是需要钱和时间的。所以西方发达国家如美国在经历房地产发展达到国家及社会资本充足情况下大力发展高科技,而不愿在花大量社会资本进入房地产及基础建设原因也就在这里。我国目前就处于这个过度阶段,但是想跨过去,也很难。


律立达


废话,因为拆迁费太贵了!最早搞拆迁的就是西方国家,而最早的拆一代就是现在的美国石油大王,洛克菲勒家族。最早的洛克菲勒就是借助于铁路征地的赔偿款发家的,洛克菲勒认准了美国西部大开发肯定是要进行大规模征地,所以他把所有身家大约7万美元全部用来买地,这让他获得了200多万美元的赔偿,足足翻了30多倍收益,好在当时只有一个洛克菲勒这么干,整个美国西部大部分是荒无人烟的不毛之地,不然美国也无法把建设搞下去,当时的200多万美元可比现在的20亿美元还值钱得多。而反过来看,由于经济的发达,现在欧美各国基本上是没有无主之地了,这使得一旦他们要开始征地必然是巨额花费。

其次,作为运输大动脉的开发没有最好的只有合适的。比如以西伯利亚铁路为例,列车经过的几千公里的无人区,像这样的情况去开发高铁明显就没有必要,赶时间就坐飞机,不赶时间就坐普列,高低搭配完全能够满足需求,没必要另外花费钱来建新基础设施。

第三,欧美国家的法律以及研发系统非常健全,他们在投资建设各种民生基建的时候十分谨慎,在没有得到充足的考证之时是不会轻易投建,这也是对民生资本的负责任。反倒是某国经常会出现国有资产坏死现象。比如以磁悬浮列车为例,这种技术起源于德国几十年了,但是最终被认定为不合理,这时候就得幸亏没有投入基建了。


优己


美国里根时代搞过基础建设,那时候负债不高资金相对充裕,为了拉动经济和就业,其他国家也都在各自低迷期一样做基础建设,发达国家低迷期主要是上世纪中期(战后重建),基建完成之后只需要定期维护就可以了,而基建资金来源于财政税收,说白了也是要回报的,只不过回报期很长,同时需要增加货币流动供给,在没有完全回收成本的情况下,继续基建就可能掏空国家金库,导致医疗,教育,军事等其他发展投入滞后。

德国二战之前就可以通过大量基建,改变低迷的经济环境,但在当时高负债压力之下,输出战争就成了一条捷径,希特勒准确把握了这个大势,结果大家都知道。一个国家持续投入基建,导致财政负担加大,经济压力加重传导到民间财税和市场中去,产生国内矛盾,而矛盾和压力如果没有宣泄渠道,就会陷入内部混乱。

所以持续大规模基建,势必会影响其他各方面资金投入力度拖慢某些方面的发展进度,西方搞完基础建设后,至今有些成本还没收完,如果继续更新基建,投入十分巨大,而眼下经济环境不佳,特别是高福利导致财税负担加重,资金不充裕,不容许花太多钱,即便有点闲钱,也都抱着肥水不流外人田的心思,舍不得外包,这就涉及其国家战略考量的方面了。


寡言的夜月


基础设施落后了,不代表不能用了,而且大规模投入进行基础设施建设是要花大钱的,西方发达国家多是所谓的“民主国家”,是否拿出纳税人的大量资金去改修、扩建甚至新建都需要其国内议会(国会)批准。

这一点不像我们,走在祖国各地的马路上,四处可见围栏内的基建施工。有些马路是今年修了明年再翻修,反正一年又一年总有修不完的工程。说句实话,我认为很多地方修路缺乏长远规划方案,总是修修补补图一时,这或许是各地政绩工程的一部分,也有利益因素考虑。

前几年很多城市都在搞“海绵城市”的建设,但是发生了几次大雨大雪后,很多又被“打回原形”了,我记得曾有网友就说过,当年德国人在青岛修建的地下“排水管道等系统”至今还在发挥作用。对不起,我没有具体去青岛考察过无法准确,但我相信并非空穴来风,如果有知道的网友们欢迎留言评论。

其实,德国人的严谨是全世界出了名的,我亲眼目睹他们在修建下水井盖时的那份认真,哪怕是一点不平都要重来。由此可见,他们在实施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与我们的想法与规划设计大相径庭。我们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往往都是与不同阶段的“市政主管们”的心情有关系。

当然了,在经济发展不同阶段,不同国家在基础设施建设中投入资金肯定是不同的。比如说印度作为全球第七大经济体,同时也是13亿多人口的地区大国,但至今为止并没有大规模投资基础设施建设。而我们则是抓住机遇,利用近几十年改革开放带来的经济大好环境下,大规模投入基础设施建设,比如说高铁。这与同阶段,西方发达国家确实不同,它们甚至投入到几场对外战争中,比如美国近二十年以来仅仅是对外战争就花去了7.6万亿美元。

总之,基础设施建设是一个国家必须要走的过程,尤其是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离不开基础设施建设的拉动作用。但发达国家早已在几次工业革命后完成了这个阶段,而且它们的设计理念是长远的,对上百年的体系建设不会轻易动工的。


东震木


在第二次工业革命后,经过一百多年的建设,发达国家的基础建设已经趋于完善,能用就凑合着用,翻新重建的成本实在是太大

经历过装修的朋友都知道,如果你要装修一个毛坯房,房子里面什么设施、硬装都没有,那么装修起来要容易很多。而如果你翻新一个二手房,里面已经完成了硬装,甚至还有许多家具,那么你的装修时间和装修成本就会高很多。举个例子,工人拆除原有地板瓷砖的价钱说不定要比铺设新瓷砖的价格还要高。

对于发达国家而言,目前就处于一种装修完毕的状态,你要再想翻新是非常困难的。

其实对于中国来说,对于老旧基础设施的翻新也是非常困难。例如一些老旧的高速公路非常狭窄,交通运输部门希望将原先的双向四车道改为双向八车道,这种扩建和翻新就非常困难。因为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现在许多高速公路两旁都有不少建筑,扩建带来的牵扯方方面面太多了,很麻烦,光协调统筹的时间就比建设的时间还要长。

当然,有些高速在当初修建的时候很有远见,在高速的两旁种了很多树。而现在扩建的时候直接把树砍了就行,扩建阻力就会小很多。但如果要在东部的人口密集地区修建一条新高速,那还是非常棘手的。

目前中国大兴土木主要还是因为之前的基础建设太薄弱了,现在属于补课状态。而相比之下,发达国家的基建已经比较完善了。

以美国为例,美国现有的基础建设已经基本够用了,例如作为一个车轮上的国家,美国人的日常出行十分依赖于汽车,因此美国建有极为发达的公路网。 截止到2016年全美公路总里程达到了666.29万公里,目前仍旧是排名世界第一。

而且由于美国特别依赖公路运输,在最近的50年内,美国人还是新修公路90多万公里,可见美国人并非停止了所有的基础建设,他们对自己刚需的基础设施是非常舍得下血本的。(美国的高速公路网)

除了公路运输以外,美国还十分仰仗空运,在每年圣诞节前夕美国民航也会迎来类似于中国春运的客流高峰。当然,美版的春运规模肯定不能和国内相比。

对美国人而言,飞机是他们长途出行的首选交通工具,其地位类似于我们的铁路运输。为此美国也是修建了大量机场,目前美国光民用机场就有2万个,这个数量真是无人能敌。

(美国的民用机场数量冠绝全球)

所以说不是美国人不愿再进行基础建设投资,而是这些美国人刚需的这些基础设施都比较完善了。别的不说,美国光核电站就104座,电力是绝对不缺。因此对美国人而言,非常缺乏投资基建的动力。(美国核电站的数量也是世界第一)

再例如高铁建设,美国加州建高铁已经嚷了好几年了了,可现在环境评测还没过关呢!等州议员们讨论完毕,估计还得在过个十年八年。再者说美国人也不是很关心这玩意儿,因为美国人对高铁的需求远没有中国人这么强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