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覽“三坊七巷”中的故事

“一片三坊七巷,半部中國近現代史。”

故宮博物院原院長單霽翔

曾這樣評價三坊七巷

略覽“三坊七巷”中的故事

可以說三坊七巷一直是福州文化的見證者和擔當者。唐末五代,福建人文初啟,閩王王審知建羅城時,三坊七巷的基本格局就在那時誕生。宋代,福建文化大爆發,三坊七巷也住進了很多福州名人,例如宋太宰餘深、國子祭酒鄭穆、宋景祐元年進士卓祐之、名士陳烈、名儒陳襄、狀元鄭性之等。

習近平總書記在《福州古厝》序言中寫到“保護好古建築,保護好文物就是保存歷史,保存城市的文脈,保存歷史文化名城無形的優良傳統。”

宋代詩人陳軒的一首詩《冶城》寫道:“城裡三山古越都,樓臺相望跨蓬壺。有時細雨微煙罩,便是天然水墨圖。”福州是全國首批歷史文化名城之一,三坊七巷是福州文化的縮影。清末舉人王國瑞讚道“正陽門外琉璃廠,衣錦坊前南后街”。宋呂祖謙送朱叔賜赴福州幕府詩中寫到“路逢十客九青衿,半是同窗舊弟兄。最憶市橋燈火靜,巷南巷北讀書聲。” 福州人歷來重視教育,從宋到清,被譽為“科舉之城”“教育之城”。

至清中葉,福州地區迎來了一個科舉盛世。三坊七巷內,更是出現了許多科舉佳話。黃巷4號被人譽為五子登科宅第,屋主郭階三的五個兒子全部中舉,次子郭柏蔭更是進士及第。文儒坊47號的六子科甲,屋主刑部主事陳承裘生七子,除一子早夭外,三個舉人,三個進士,長子陳寶琛就是末代皇帝溥儀的老師。

略覽“三坊七巷”中的故事

科舉盛況帶來了文化的繁榮

一大批福州籍高官顯宦和名流才俊

在事功和學術上均有非凡建樹

三坊七巷,清代時作為侯官縣的精英社區,誕生了一批在近現代歷史舞臺上叱吒風雲的著名人物,民族英雄林則徐、中國近代海軍創始人之一的沈葆楨、喋血戊戌變法的林旭、以《與妻書》傳世的黃花崗烈士林覺民、宣統皇帝的兩位帝師陳寶琛和鄭孝胥、詩人陳衍、近代思想家北大首任校長嚴復、 “不識一句洋文的中國翻譯第一人”林紓、中國建築師及詩人林徽因、著名作家冰心,等等。

略覽“三坊七巷”中的故事

黃巷

從黃巷說起,它的得名來源於最早一位定居於三坊七巷的名人——唐末詩人黃璞。曾有傳說黃巢大軍夜過黃巷時,特地熄滅火把,戰馬銜枚,以示對大儒的敬意。1832年,林則徐的師兄、清代高官梁章鉅買下了這幢房子,築雪洞、疊假山、建東園,煥然一新,藏書樓卻不稱梁樓,而稱黃樓,足見福州人對文化的尊敬。

略覽“三坊七巷”中的故事

略覽“三坊七巷”中的故事


嚴復故居

到嚴復故居所在的郎官巷,“郎官”取古代在皇帝身邊進言的侍郎之意。因宋朝的郎官劉濤出生於此,且子孫數世都是郎官,因而得名。曾住有唐宋八大家之一、任福州知州的文學家、《道山亭記》作者曾鞏,與陳襄、鄭穆、周希孟合稱“海濱四先生”的詩人陳烈。

被譽為中國近代史上向西方國家尋找真理的“先進的中國人”之一的嚴復於1920年底回到福州,居住在這裡,直至病逝。這裡是他落葉歸根的地方。而嚴復孫女嚴停雲,筆名華嚴,是當代臺灣著名女作家,她出生、成長在郎官巷。

略覽“三坊七巷”中的故事

玉尺山房

再到光祿坊的玉尺山房,宋代福州知府程師孟曾留下過“光祿吟臺”四字。1850年,知名學者葉敬昌邀林則徐於此放鶴,留下“鶴磴”兩字紀念。同治年間,玉尺山房歸文史名家郭柏蒼,也就是五子登科郭家的老四,著述宏富。再然後,房主人換成了沈葆楨的女婿李端,他的兒子李宗言、李宗褘好詩,在同治年倡立成立了一個詩社“福州支社”,每月聚會四五次,堅持了十年。十九位詩社成員中,包括了後來名滿天下、“不懂外語的翻譯家”林紓,同光體領軍人鄭孝胥、陳衍。說同光體閩派詩風誕生於此,也許並不過分。

福州詩人聚會十分活躍:有陳篤初仼社長的“福州託社”,由陳衍、王允晳發起的“福州秋社”,陳衍大光裡宅院的“福州說詩社”,以何振岱主鐸政的“壽香詩社”,由沈葆楨、陳寶琛參加的“福州詩鐘”。

略覽“三坊七巷”中的故事


閩山巷

莫道閩山看不見,

六鰲駕出五雲齊。

閩山巷是南北走向, 北接衣錦坊,南通文儒坊。巷南有閩山卓公祠,祀宋景祐元年進士卓祐之,因其為人正直,為官清廉,歿後頻顯神蹟,庇佑百姓,深受鄉人敬仰,詔賜為“靈應廟”,俗稱“閩山廟”。

明清時期,閩山廟會如元宵節燈會、鬥寶、轉三橋,中秋擺鰲山、社戲、十番、鬥堂等。清詩人鄭洛英詩:“閩山廟內夜人繁,閩山廟外月當門。檳榔牙齒生菸袋,子弟坊中較十番。” 清詩人李彥彬閩山廟鰲山詩:“兩行燈火晃玻璃,分社元宵列炬齊。方信三山鰲背上,海城春湧燭龍低。” 它是福州獨特的民俗文化發源地,三坊七巷中很多人物被編進閩劇,有《陳若霖斬皇子》《甘國寶與王蓮蓮》《荔枝換絳桃》及陳烈題詩大燈籠、雙拋橋悽美的愛情故事和陳春生蝦米弟的評話等。

略覽“三坊七巷”中的故事

鄭孝胥

故居

鄭孝胥的故居在衣錦坊閩山巷洗銀營1-4號。鄭孝胥是個大才子,精通書法脈絡,在書畫和詩詞方面成就極高,有人甚至推許其為“晚清詩壇第一人”。後因他出任偽滿洲國總理,喪失民族氣節,陳衍、何振岱與他斷絕關係。

略覽“三坊七巷”中的故事

文儒坊

據《榕城考古略》載,此巷“初名儒林,以宋祭酒鄭穆此,改今名” 。明代抗倭名將張經,清代名將福建提督、臺灣總兵甘國寶也居住在這裡。還有清代飲譽全國的“民進士”之家(五代都中進士)陳承裘故居,林則徐母家故居、羅必魁故居等。

略覽“三坊七巷”中的故事

陳衍

故居

陳衍的故居在文儒坊大光裡8號。大光裡與早題巷相接,是溝通文儒坊和光祿坊之間的支巷。這兩條巷子極小且幽靜,卻是詩人作家扎堆的地方,文采風流,讓人忍不住久久徘徊。陳衍,為近代文學家,字叔伊,號石遺老人。清光緒二十四年,陳衍在京城,為《戊戌變法榷議》十條,提倡維新。清亡後,陳衍在南北各大學講授,主持修纂了民國版《福建通志》。陳衍曾寫詩自況:“誰知五柳孤松客,卻住三坊七巷間。”

陳衍故居對面,是《西湖志》主纂、文豪何振岱的故居。何振岱也是《福建通志》的協纂,善詩詞。何振岱為與陳衍串門方便,於1910年特意購買此屋,趕來做鄰居。兩位大詩人,又都長於文史,日夕對坐,想必有說不完的話題。大光裡9號是民國時最高法院首席檢察官柯凌漢故居。18號是鄭氏名中醫世家與宮巷民國海軍部長劉冠雄合辦“心社”,“造福桑梓”為貧苦病人義診,仁心仁術,婦孺皆知。

略覽“三坊七巷”中的故事

宮巷

從陳衍故居步行數十步拐入早題巷4號,是清初大詩人黃任的故居,黃任好硯,書房就叫十硯齋。1936年春著名作家郁達夫宦遊福建,也住過早題巷,次年則與王映霞在光祿坊30號劉宅賃屋居住。郁達夫在文章中寫道:“走過宮巷,見毗連的大宅,都是鐘鳴鼎食之家,像林文忠公的林氏、劉氏、鄭氏,沈葆楨家沈氏,都住在這裡,兩旁進士之匾額,多如市上招牌,大約也是風水好的緣故。”

郁達夫提到的這幾家,都屬於林則徐家族。如今宮巷仍保留並標識出林聰彝故居、劉齊銜故居及沈葆楨故居。林聰彝是林則徐次子,林家世代居住於三坊七巷中的宮巷,是書香門第,世代業儒。林家東臨不遠住著官至河南巡撫的大姐夫劉齊銜,劉齊銜孫劉崇佑立志“律師應仗人間義” 。在“一二·九”慘案中,為被捕的天津大學進步青年周恩來、郭隆真等4人正義辯護,終獲勉強釋放。西鄰是林聰彝二姐夫沈葆楨家,林家斜對面,是林聰彝妹夫鄭葆中的家。

略覽“三坊七巷”中的故事

林聰彝故居,現為福州漆藝博物館

另提一句,林則徐母親陳帙,是平陽鄉賢陳氏文儒房陳聖靈的幼女,世居文儒坊。海軍名將陳季良就是林則徐四舅陳蘭泰的玄孫,故居在文儒坊19號。

略覽“三坊七巷”中的故事

三坊七巷又是革命紀念地,有位於文儒坊36號的蒙學堂(盧家祠)、吉庇巷60號旳謝家祠、安民巷立本弄3號的中共福州地委聯絡處舊址以及安民巷53號的新四軍福州辦事處。

略覽“三坊七巷”中的故事

半部中國近現代史,三天三夜也講不完,

三坊七巷裡的故事,也不是千百個字可以道盡。

需要找三兩日閒暇時光,

用自己的腳步,

慢慢去品味其中的底蘊風情。

聽青石板路上的雨聲,

那是名人的足音。

(校稿:福州本土民俗專家鄭子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