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藩王對西漢威脅那麼大,皇帝為何還要封王?

金鑼山讀史


在中國古代,地方勢力一直是令中央極為頭疼的存在,尤其是在西漢,諸侯王的強大勢力,令朝廷焦頭爛額。劉邦建立西漢以後,實行郡國並行制,而這也為諸侯作亂埋下了伏筆。西漢初期實行“無為而治”的政策,很少對地方進行干涉,這使得西漢的藩王擁有極大的自主權。

比如西漢初期最著名的藩王,吳王劉濞,他統轄三郡五十三城,是吳國真正的主宰者。吳地盛產銅,劉濞就利用這些資源,廣招天下的亡命之徒,讓他們盜鑄銅錢。此舉當然是違反法令的,但劉濞卻依舊不滿足,他見吳地濱海地區產鹽,便又令人造鹽,販賣到全國各地。由於吳國經濟富足,劉濞規定,吳地境內一律不徵賦稅,這使得百姓們都願意前往吳國。

對於吳國百姓來說,劉濞可能是一位賢德的君主,但對於中央朝廷來說,劉濞卻令他們如鯁在喉。本來吳國和中央朝廷的關係還算過得去,但吳太子和皇太子爭勝,被皇太子失手打死,這使得劉濞對朝廷愈發怨恨。

而劉濞只是西漢諸侯王的縮影,在文景兩帝統治時期,許多強大的諸侯國都肆無忌憚,他們與文景兩帝的血緣關係也沒有那樣濃厚,所以時常做出對朝廷不恭的事情,挑戰朝廷的權威。

漢景帝繼位以後,深知諸侯國對自己的巨大威脅,於是他聽從御史大夫晁錯的建議,削弱諸侯王勢力,加強中央集權。被削藩的劉濞等人自然不願坐以待斃,劉濞聯合楚王劉戊、趙王劉遂等劉氏諸侯王,以“清君側”為名,舉兵造反。劉濞和諸位諸侯王徵募了三十餘萬人,同時聯合匈奴、東越人,一時間聲勢浩大。

漢景帝起初不想與劉濞等人刀兵相見,於是他將晁錯腰斬,以期安撫劉濞,但是劉濞已經造反,又怎會半途而廢?漢景帝見沒有辦法,只能派兵鎮壓。經過艱苦的戰鬥以後,漢景帝平定七國之亂,叛亂的諸王全部身死。

按理來說,諸侯王造反失敗,正是漢景帝徹底廢除諸侯王的大好時間,但漢景帝卻沒有這樣做,他保留了諸侯國。漢景帝沒有乘勝廢除藩王,應當有兩方面的考慮。

首先,郡國並行制是先祖劉邦確立的制度,諸侯王手中的封國都是劉邦所封,漢景帝不好奪過來。更何況,在七國之亂時,還有不少諸侯王勤王有功,一旦廢除藩王,沒辦法給他們交代,最終的結果可能是規模更大的造反。其次,漢景帝不廢除藩王,是因為諸侯國實質上已經無法給中央造成威脅了。儘管七國之亂以後,諸侯國依舊存在,但許多權力被朝廷收回,他們的物質力量和軍事力量完全無法和中央抗衡。

所以,漢景帝在平定七國之亂以後,沒有直接廢除藩王,而是循序漸進,不斷削弱諸侯國的勢力。到漢武帝時,他頒佈“推恩令”,使得諸侯國勢力分化,再也掀不起大風大浪了。


歷史戰爭


歷史上,劉邦建立西漢後採用了郡國混合制來治理國家。他在看到了春秋戰國到秦覆滅期間諸侯國之間互相攻伐的悲劇後為什麼還要保留諸侯國制,設立藩王呢?

首先要考慮歷史的侷限性,劉邦處於秦漢交接之際,當時郡縣制的作用表現得還不夠明顯,他無法完全意識到郡縣制對於國家安定的重要性,不願意重蹈秦短命的覆轍。

其次,劉邦在建立西漢之前要先打敗項羽,而封王就是他擴展實力,籠絡人心的一個重要工具。劉邦若在西漢建立之後就廢王或者停止封王,由於中央政權實力不足,會增加已分封諸王反叛的危險,這是百廢待興的國家所不能忍受的。至於廢除分封制的問題,則要留給後代解決。

再次,是出於鞏固統治的原因。分封同姓王在當時是有效解決邊患,防止異姓竊權的一種常用方式。

上述原因共同決定了皇帝在深知藩王威脅大的條件下依然要封王。




可可歷史文化評論館


西漢時期的藩王現象,從高帝劉邦時期開始,一直到武帝時期為止。藩王現象整體的變化特點:從異姓王到劉姓王,再到呂姓王和劉姓王並存。藩王權力由完全獨立,到最後權力收歸中央。

高帝劉邦時期的異姓王,是劉邦為了戰勝強敵項羽,而採取的一種政治手段。目的就是孤立項羽的西楚,讓項羽孤立無援,最大程度的提高自身力量。所以,劉邦在楚漢戰爭時期,給願意投降漢的諸侯,都允諾封王。

比如項羽分封的九江王英布,後來就投降了劉邦,被劉邦封為淮南王。韓信在楚漢戰爭時期,先被劉邦封為齊王,後來又改封為楚王。

西漢建立後,劉邦認為異姓王的存在,嚴重威脅到了自己的統治地位。為了維護自己的統治地位,想方設法的進行削藩,收回各個異姓王的特權,縮減封地範圍。並且大規模的分封劉姓藩王。

劉邦認為,劉姓藩王的存在,比異姓王的存在,更加讓人放心。但是,讓劉邦沒想到的是,在他死後的二十幾年後,中央朝廷對藩王的控制力,就大大的變小了。

呂后時期,她為了鞏固自己的地位,大量分封呂氏一族的人為王。在這個時期,出現了劉姓王和呂姓王並存的現象,由此引發了諸呂之亂。但是,這種現象在呂后死後,就迅速消失了。

到了文帝和景帝的時候,中央開始了削藩,都是為了將藩王手中的權力,收歸中央,確保王權的統治地位。文帝時期採取的策略比較溫和,對於各個藩王採取安撫的措施。

其中最大的一個貢獻,就是允許齊王將自己的封地,再一次分封給齊王的七個兒子,從而有效的分化了齊國的勢力。為後來景帝的強硬手段削藩,奠定了一定的基礎。

景帝時期,繼續推行削藩政策,並且手段強硬,由此引發了七國之亂,但是叛亂迅速就被平定了。由此之後,藩王的權勢得到了極大的限制。

到了武帝時期,各個藩王對中央的威脅,已經減少了非常多。而且武帝經常因為,藩王進貢的禮金,成色不足,就將藩王所在的國取締。

所以,武帝時期後,西漢的藩王現象,已經很少了。也為武帝施展雄才大略,解決了後顧之憂。


老爹有話說


你這明顯是站在上帝視角來看問題。

當時的人經過秦末亂世剛剛新生的王朝,怎麼會知道後來會發現藩王之亂的事情。

秦朝到漢初區區十幾二十年的時間,距離實行分封制的周朝不遠。

秦朝郡縣制十幾年就亡了,周朝分封制八百年的天下。

這個算數問題漢高祖劉邦雖然起於基層也是還算的吧。

再者經過秦亂世,這麼多的人戰功卓越,封王是最好的肯定。

那麼皇帝的兒子封一個王再正常不過了吧。

皇帝的兒子始終是自家人,異姓王才是威脅這是漢初的情況,所以各個異姓王死了。

漢高祖在世,兒子們雖然身為藩王肯定是不敢動的,但是漢高祖也是人,會死。

他死了就不一樣了。

就有“你是爸爸的兒子,我也是爸爸的兒子,憑什麼你能做皇帝我不能”的意思。

於是就有戰亂。

所以如果藩王是當朝皇帝的子孫們還好說。

到晉朝也是分封制,於是八王之亂,華夏衣冠南渡,近三百年的亂世。

唐宋吸取教訓,諸王享爵而不裂土,只有名號。

明代又恢復,結果靖難之役。

所以我們現在是在兩千年的歷史今天來看當時的事情,自然覺得藩王有很大的威脅。

也許兩千年後的未來也會有人在頭條(那時候還有嗎(≧ω≦))問今天的某項制度有問題怎麼我們還是實行呢?

那自然是因為符合現在的政策法規利於當今的發展。

中國兩千年的封建王朝制度都是在不斷的摸索前進,不斷的發展的。

現今的也會是一樣的。


南嶺說史


一人得道雞犬升天,這句話是從人情世故方面總結出來的。

西漢初期,劉邦封異姓王,犒賞那些跟隨自己南征北討的功臣良將,但先後都因謀反或者疑似要反而被鎮壓。

考慮到江山得來不易,而且一個好漢三個幫,得有人輔佐,那不如讓自己兄弟子侄上位,分封到各地做王,協助鞏固王朝統治。

王朝統治基本都這樣,中央政府勢力強勁,地方諸侯肯定是老實本分,盡心輔佐,一旦中央政權實力不濟,地方諸侯卻越來越強,有造反之心那是肯定的,因為權力,皇位才是極限。

所以不是封王是反的原因,而是中央政權實力不濟,才給了他們反的動力。唐朝節度使叛亂,那也沒有封王。


未央先生


藩王制度並非只有害而無利,某種意義上來講,藩王的存在不僅更有利於最高統治者的治理,而且對王朝的穩定也有一定的促進作用。

西漢初期,藩王並非只是劉氏子孫才能做。西漢的建立靠的是諸多功臣,所以西漢建立後劉邦為了獎賞功臣封了許多異姓王。



西漢初期實行郡國並行制度,就是在全國範圍內郡縣制和藩王制並行。西漢初期這種制度的確對西漢王朝的穩定和發展起到了一定的積極作用。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隨著西漢的發展,到後來這種制度就不再配套了。

王朝在發展壯大,藩王也在發展壯大,到後來西漢的那些藩王有的實力甚至可以比肩中央。如此以來,藩王的存在就威脅到了皇權,於是削藩迫在眉睫。


但漢景帝削藩太急,於是爆發了七國之亂。雖然七國之亂最終被平定,但直到漢武帝時削藩工作才算完善,漢武帝時一改以往強硬削藩策略而為推恩令。

雖然中國漢景帝后,削藩從未停止過,但全國範圍內藩王還是存在的,削藩只是削弱了藩王並沒有徹底消滅他們。

藩王強西漢中央弱,就要削藩。中央強大,藩王弱那麼削藩就沒必要了。畢竟藩王的存在更有利於王朝的統治,更有利於發展。


無論從政治,經濟還是文化和軍事,藩王的存在都是有一定的積極性的。所以,儘管一段時期內,藩王對西漢王朝中央威脅很大,但從整體來看,封王還是有必要的。只要控制好藩王的實力,不讓它超越中央就是了。


貓爺歷史觀


分封藩王和削藩本身就是一對矛盾體,尤其是在距離先秦分封制被取消並不久遠的漢王朝初期,這一點表現得尤為突出。秦王朝徹底取消了商周以來長期實行的分封制,以郡縣替代了封國。此舉最大的優點就是使得中央政權由原先通過諸侯間接管轄各封國變為了直接管理郡縣(郡守、縣令皆由中央直接委派),中央政權的威信和權力空前加強!但是,秦王朝徹底取消以血緣為紐帶的分封制也造成了一個嚴重的後果——秦宗室影響力日益衰落。以至於趙高亂政、鼓動秦二世屠戮兄弟時,秦始皇的公子們只剩引頸待戮的份,絲毫沒有招架還手之力!到秦末天下大亂之時,秦宗室更加是人丁凋零,僥倖活下來的小宗旁支也根本沒有能力對抗項劉,只能眼看著漢高祖劉邦兵臨咸陽城下、子嬰跪地請降……



秦亡之後,西楚霸王項羽雖然恢復了分封,但是從項羽分封者皆為異姓來看,他顯然沒有認識到秦王朝取消分封制的弊端。項羽此舉不僅將自己給葬送了(劉邦恰恰就是項羽分封的異姓諸侯王),而且還給劉邦留下了巨大的麻煩!劉邦稱帝之時,迫於形勢不得不“照單全收”了項羽曾經分封的部分異姓諸侯王並再次予以了官方確認。可不久之後,項羽分封的弊端便顯露無遺,異姓諸侯國紛紛成為了國中之國,其中一些異姓諸侯王索性直接舉起了反旗。窮劉邦後半生,幾乎都在不停地剿滅異姓諸侯王,直到臨終前劉邦才勉強算是解決了這個問題。



鑑於秦王朝和項羽的政策性失誤,劉邦在深刻反思之後作出了一項重要決定:“非劉姓而王者,天下共擊之!”簡單說就是,恢復分封制,但分封與郡縣並行。同時,只封自家人為王,外姓不行!劉邦此舉目的非常明確,既解決了秦王朝取消分封造成的宗室衰落的問題,同時又解決了項羽給異姓封王致使異姓諸侯王尾大不掉的問題。即便將來有諸侯王謀反,江山卻始終姓劉!



實打實的分封

鑑於秦王朝取消分封的教訓,劉邦恢復了分封制。但是,他並沒有採取後世的虛封(只食祿、不臨民),而是採取了與先秦時期類似的實封。漢初的劉姓諸侯王們手裡不僅有錢、有權,而且還有兵!不久之後,這些劉姓諸侯國便儼然成為了國中之國,漢廷直屬的郡縣與劉姓諸侯國幾成掎角之勢!



剿滅諸呂

呂后去世之後,劉邦庶長子齊悼惠王劉肥的幾個兒子聯合朝中元老勢力發動了一場名曰“剿滅諸呂”的軍事政變。庶長房不僅近乎族滅了呂氏家族,而且殺絕了嫡長房漢惠帝劉盈庶出的兒子!在撿漏成為皇帝之後,漢文帝劉恆忽然發現,劉姓諸侯王們早已形成尾大不掉之勢,庶長房自己的幾個侄子居然有實力發動軍事政變、甚至“廢立皇帝”了!這還僅僅是齊藩,小叔叔楚元王劉交家的楚藩呢?二大爺代頃王劉喜家的吳藩呢?難道他們就沒有這個實力?未必吧?



削藩鐵幕徐徐拉開

鑑於“剿滅諸呂”期間齊藩實力的尾大不掉,在地位穩固之後,漢文帝劉恆正式拉開了削藩的鐵幕。由於彼時劉姓諸侯王實力雄厚,劉恆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煩,採取了相對溫和、溫水煮青蛙式的削藩策略,劉姓諸侯王有錯則順帶撤銷封國,但不主動挑事。此外便是“摻沙子”,向劉姓諸侯國派遣官員,逐步收回行政權與兵權。



漢景帝劉啟即位之後,在晁錯等人的攛掇之下,開啟了“主動挑事”的進程,一時間劉姓諸侯王人人自危!為了自保,加之實力雄厚、野心膨脹,小宗旁支的吳、楚、齊、趙四藩(齊國大宗本身未參與,但小宗參與者甚眾)最終舉起了反旗,歷史上著名的“吳楚七國之亂”爆發。劉啟費盡心力終於平定了叛亂,但也認清了一個現實——暴力削藩行不通!



漢武帝即位之後,改弦更張,選擇了一條迴歸“溫水煮青蛙”的溫和式削藩之路。改陰謀為陽謀、改武力壓迫為利益誘導,通過劉姓諸侯王子嗣間的矛盾從內部瓦解、瓜分劉姓諸侯國。經過大規模“推恩”,將原本強大的劉姓諸侯國化整為零,最終徹底解決了分封對漢廷造成的嚴重威脅,將劉姓諸侯王限制在了可控範圍之內……



雖然將劉姓諸侯國化整為零並且變實封為虛封,劉姓諸侯王們只食祿、不臨民。但是,鑑於秦王朝取消分封的危害,漢王朝依舊保留了諸侯王名義上對諸侯國駐軍的“領導”地位,為的就是一旦漢廷有變,劉姓諸侯王可以有名正言順率師勤王的理由! 但是,這個理由基本用不上……


農民工老楊歪說歷史


這個問題得要結合西漢當時的時間節點來看,總體而言,西漢對於分封藩王的制度其實在不同時期是有著不同的考量的。

先來說說為什麼要封王

西漢的封王制雖說與周朝的分封制有所不同,但其大體性質也都類似。

漢朝的封王制的建立可以說是與西漢政權的建立相伴而生的——漢高祖劉邦在建立漢朝時就對有功之臣及劉姓子弟冊封王侯。

劉邦採用封王制的原因主要有二。

一方面是形式所迫

我們知道劉邦本身能力一般,他的成功主要仰仗於身邊的左膀右臂。

如此這般,為了籠絡人心,在打天下之時,劉邦就給了部分功臣封王的承諾——比如韓信.......

另一方面是出於政治考量

我們可以先回顧下西漢之前的歷史:

周朝為了管理廣闊的疆域而以分封制的方式分封諸侯!然而,隨著中央政權的影響下降,各諸侯擁兵自重,周天子天下共主的身份名存實亡!這樣,才導致了東周時期春秋戰國各自爭霸的混亂局面!

秦始皇滅六國而一統之後,完全廢除了分封制,而是改用了中央集權的郡縣制。郡縣制的實施自然避免了中央政權被架空的危險。但隨之而來的也伴有極大的隱患——為了加強中央集權,地方政府不再擁有任何的勢力,這樣一旦中央有難,將受不到地方的任何支援!!

正因如此,當楚漢大軍圍攻咸陽,咸陽城破也就意味著大秦滅亡!這,也是為什麼強大的秦帝國會亡得那麼迅速的原因之一!

劉邦建立漢朝之後,正是對於分封制與郡縣制的雙重考量,最後採用了封王制與郡縣制共存的制度!

而實際上,正是因為劉邦的這個決擇,在某重程度上救了劉氏的大漢江山——劉邦死後,呂后專政,她正是因為在一定的程度上忌憚其他劉姓諸侯的討伐所以才沒敢將大漢的劉氏改為呂氏!呂后死後,呂氏家族手中仍然握有重兵,他們也同樣因為擔心其他劉姓諸侯的征討所以不敢篡位!

再來說說藩王對中央的威脅

有了周王朝的前車之鑑,藩王對於中央的威脅自是不用說的。

也正是因為如此,西漢帝皇雖說保有封王制,但其隨著政局的穩定也在一步步削弱與限制各藩王的實力。

如:漢高祖劉邦在分封諸王之後,就開始了對異姓諸侯的屠殺!漢景帝之時,在近臣晁錯的提議下著手削藩,更是因此而引起了後面的“七王之亂”(“七王之亂”的真實原因比較複雜,但是當時叛軍的口號的確是“誅晁錯”)!漢武帝之時,進一步實施了更為徹底而全面的削藩政策,從而進一步削弱了各個藩王的實力!.....................


暗夜思考


劉邦總結秦朝失敗的經驗教訓,他知道,秦朝滅亡的根本原因就是皇室衰弱,出現權臣後任人宰割,地方沒有諸侯王重兵鎮守,就會有刁民生亂。

如果秦始皇分封了,地方上諸侯王重兵鎮守,劉邦之徒有可能造反?即使有人造反,諸侯王自己的軍隊就能解決,但凡諸侯王有軍隊的朝代,都不可能有刁民造反的,只可能諸侯王造反。

而如果分封了,中央政府裡,也會有諸侯王任職,趙高敢殺皇帝?敢把秦始皇的兒子女兒像切菜一樣?估計是不敢的。

劉邦的總結的經驗就是這個,沒有分封,時機不成熟就貿然的採用郡縣制,導致土崩瓦解。

劉邦的分析絕對是很有道理的,其他朝代不需要看,只要看看西漢的情況就一目瞭然了。

漢武帝之前和漢武帝之後,武帝之前,是郡國並行制,諸侯王實力強大,甚至威脅皇權了,但是沒有權臣出現,威脅皇帝的除了諸侯王,就是幾個太后和周勃了。

而漢武帝之後呢?諸侯王基本被消滅了,沒有消滅的,也只是一個大地主而已,看起來很好,諸侯王威脅不了皇權,但是呢?權臣輩出,從霍光到王鳳再到王莽,臣子權力大到可以殺皇帝、任意廢立皇帝。

漢武帝之前和之後,區別只在於有無諸侯王。

漢武帝之前,周勃發動政變殺了小皇帝,擁立漢文帝,漢文帝就是貨真價實的皇帝,馬上就能掌握皇宮南北軍的軍權,問周勃問題,周勃都能嚇得汗流浹背。

而漢武帝之後呢?漢昭帝做了十幾年傀儡,最後不明不白的死了,霍光擁立劉賀,劉賀也想學習漢文帝奪權,結果呢?霍光一個不高興,就廢了劉賀。

劉賀和漢文帝做法一樣,結果不一樣,為什麼?無他,因為諸侯王的作用。

不可否認,分封諸侯王,諸侯王造反幾乎是必然的,顯然諸侯王威脅皇權了,但是不分封真的好嗎?沒有諸侯王的拱衛,皇帝算什麼呢?面對權臣,顯得勢單力薄了。

自己的親人不可信,外人就真的可信嗎?

對於皇帝來說,其他所有人都是提防的對象,沒有一個忠臣,但又必須用他們,只能設置有效的制約機制,讓他們不得不忠於自己,而諸侯王就是這種制約機制最有效的一環。

在唐宋以前,屬於貴族政治時代,皇帝只是最大的股東,而不是老闆,大股東勢單力薄,面對其他小股東就力不從心了,一旦小股東聯合,皇帝就被架空,甚至改朝換代。

而只有分封諸侯王,加強皇室力量,才能壓制權臣。

呂雉和武則天有什麼區別?他們並沒有人品上的高低,之所以呂雉沒有篡位,只是因為劉邦分封了,呂雉面對的諸侯王是一塊骨頭,她啃不動,而武則天面對的是一塊肉,他自然毫不客氣的吃了。


南朝四百八十寺


大家都知道,西漢的藩王勢力很大,所以才爆發了“七王之亂”,那為什麼西漢皇帝明知道藩王勢力坐大,卻還是依舊分封藩王呢?我個人認為以下幾點原因:

一是因為西漢分封制是西漢開國皇帝漢高祖劉邦確定的,天下平定後,劉邦忌憚異姓諸侯王的勢力,出於中央統治和天下穩定需要,一方面剪除異姓王,另一個方面汲取秦朝滅亡教訓,認為秦朝滅亡是因為沒有分封親王,因而大封劉姓諸侯王,通過辯證運用郡縣制和分封制的辦法,使地方權力相互制衡,來加強中央集權統治。西漢後來的統治者雖然都有相應的削藩政策,但基本上還是沿用了漢高祖劉邦的確定的制度不變。

二是為了防禦外敵,西漢時期,北方匈奴經常侵擾邊境,西漢初期的統治者為了穩定邊境,分封部分諸侯王到西北地區,起到了守衛邊境的目的。

當然,皇帝對於藩王也不是完全放任不管,為了制約藩王,西漢中期中央政府制定了一系列限制打擊藩王勢力的特別法,以鞏固皇帝和中央政權的地位。這些特別法主要包括:

(1)《左官律》,規定地方官吏只能由皇帝任命,地方諸侯王私置官吏為左官,任命官吏者和被任命為官者,都要受到懲處。

(2)《阿黨附益之法》,打擊與諸侯王私下勾結的中央官吏。

(3)《酹金律》,嚴格規定諸侯王向中央貢賦的標準,不符合數量、質量標準者,予以嚴懲。

(4)《事國人過律》,諸侯不得未經中央許可而過度役使地方民眾,否則以違法論罪。

總的來看,西漢分封諸侯王有利有弊,需要辯證的看待,統治者的選擇也是為了當時的政治環境需要,其根本目的肯定是為了鞏固中央權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