娱闻星记
答:《十三邀》
先说一下《十三邀》和《圆桌派》的区别。
《十三邀》和《圆桌派》的区别其实是《十三邀》与所有访谈节目的区别。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在腾讯视频里《十三邀》的标签并不是综艺,而是新闻。可是相较于新闻类节目,《十三邀》是剑走偏锋地用一个个公众人物,或者一个个群体去表现社会现象,而不是通过一个个社会新闻。这样一来就显得《十三邀》本质上更偏向于一个访谈类综艺节目。
可是它与一般的访谈节目又有所不同。一般的访谈节目请到类似于张艺谋、贾樟柯这类导演,无非是列举一下他们的成就,夸赞一下他们的功绩,再给新电影宣传一下,能爆个猛料更好。
《十三邀》在这个方面就显得没那么刻意,在节目里,许知远不会去强行找话题,也不去阿谀奉承这些大导演。在节目里,许知远带着镜头去往姜文长大的地方,去往张艺谋的片场,他带着一个又一个问题,也带着观众的好奇去拜访这些导演。如果没有话题,那就把嘉宾的生活方式表现出来。
A颜旭时光
当然是《圆桌派》!因为我之前关注凤凰卫视的《
锵锵三人行》,这个节目停播后改版城《圆桌派》。
访谈节目出了一波又一波,但每部访谈节目似乎都逃不过收视平平的“魔咒”,原因就是气氛过于严肃,内容过于呆板,形式过于乏味,但《圆桌派》就没有套用访谈节目的模板,而是通过以茶余饭后聊天式的形式将其做成了轻松活泼的聊天综艺节目。在这部节目当中,导演组就刚好请到了著名的媒体人窦文涛,而窦文涛又是出了名的学识渊博,能说会道,配备一名好的主持人也是做好一部节目的前提,这就大大增加了节目的趣味性。
《圆桌派》的“过人之处”还在于节目中谈论的问题都是时下最火热、最贴近生活的,也就是说,不仅年轻人乐于观看,还吸引了一大波中老年人。其中,有一期节目谈论到这样一个问题“过年需要亲戚吗?”我们都知道,中国是个人情社会,每逢过年过节就喜欢走亲访友送礼,而过年过节走亲访友这个传统已经在中国延续了几百年,已然成为了一种习惯,但是不需要亲戚,过年的气氛又会十分冷清,这就是矛盾所在,自然而然就引起了中国人的思考和热议,过年需要亲戚吗?
除此之外,虽然《圆桌派》这部节目是以轻松的综艺形式进行开展的,但在问题的选择和讨论方面又不会显得过于浅显和随意,这就也是在保证节目的收视率不低的情况下,进一步提升了节目的口碑,让节目更长久地发展下去。其中有一期以“失恋”为主题的节目就很好地诠释了这一点,“失恋”这个问题在年轻人的眼中可以说是家常便饭了,可在长辈的眼中这便是一种不正常的现象,而《圆桌派》中嘉宾们就各抒己见,讲述了自己失恋的经历,每个人也通过自己的方式述说了自己对于恋爱和失恋的看法,对于年轻人在感情方面的启发和认知上有很大的价值。
类似于《圆桌派》这样深度谈话的节目还有《十三邀》,这部节目的主持人是具有深度文化思维的许知远,他带领着13位知名人士一同与观众深度探讨世界,在这部节目中我们看到了知名人士私底下不为人知的另一面以及他们对于这个世界不一样的看法。通俗地说,这类节目就相当于唠家常,知名女星俞飞鸿就在其中的一期节目中谈论过“如何挽回一个男人?”
所以说,《圆桌派》作为一部轻松的访谈节目,能够让观众在家长里短中意会人生,在谈笑风生中理解生活,虽不是开启综艺性访谈节目的里程碑,但也为此类节目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能够获得良好的收视口碑更是实至名归。
不定时娱乐
十三邀(十三幺)
一是考据学:一种大众娱乐技巧
二是文化人类学的民族志研究法:通过访谈跨文化区域解释个体本位主义主义基础上的土著文化或大众文化意义并归纳概括出一种总体意义。
三是内容涉及人类学、美学、政治经济学、文学、文艺学、认知心理学、行为心理学等等各类学科。
四是这个节目偏理性主义以对抗工具主义。
许的单向空间
法兰克福学派的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工业社会中的人在技术社会的入侵下,失去了深入理解的能力。
个人觉得他之所以以此为名或许是以理性主义对抗工业社会的工具主义。哲学上骨子里应该偏洛克的!
海绵粑粑啊
三邀(十三幺)
一是考据学:一种大众娱乐技巧
二是文化人类学的民族志研究法:通过访谈跨文化区域解释个体本位主义主义基础上的土著文化或大众文化意义并归纳概括出一种总体意义。
三是内容涉及人类学、美学、政治经济学、文学、文艺学、认知心理学、行为心理学等等各类学科。
四是这个节目偏理性主义以对抗工具主义。
许的单向空间
法兰克福学派的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工业社会中的人在技术社会的入侵下,失去了深入理解的能力。
个人觉得他之所以以此为名或许是以理性主义对抗工业社会的工具主义。哲学上骨子里应该偏洛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