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城陵川“蒲水”:这里是神仙住的地方


晋城陵川“蒲水”:这里是神仙住的地方

从蒲水村回来后,心里一直忘不了那个地方。那里的风光,那里的故事,使我不由得心猿意马,控制不住自己。夜里多次梦见,日间又联想翩翩。仿佛看到了古时的蒲水先民那种无忧无虑,处世泰然的田园生活。仿佛自己也置身其中,逍遥如仙。

那时候的蒲草,曾经大面积繁蕃生长于蒲水村的河两岸边,每年春夏间都会成簇成片地从河泥里顽强地生长出来,叶子柔韧修长,茎干挺拔秀美,犹如绿色丝蔓般续断连接成的条带,顺着河流蜿蜒曲折、连绵不绝;到了秋天,茎干上端就会生出艳丽的蒲棒来,越是深秋越是膨大,颜色也由刚开始的淡黄逐渐变得深黄、棕黄,直至绛黄。蒲草茎干最顶端的雄花脱落之后,著生在其下端的雌花会一直保持到初冬,此即俗谓之“毛蜡棒”的蒲棒,一株株灵动得好像要腾空而去,又像要凌波而来。最后,蒲棒会在强劲的北风推助下幻化成一绺绺的丝缕、团絮状物,带着细小的种子飘散四方。一年四季身临其境,真是极美!

晋城陵川“蒲水”:这里是神仙住的地方

蒲草嫩茎可食,孔子周游列国时到了陈蔡之地,兵荒马乱中和众多子弟被困淮阳绝粮七日,正是靠着采食湖中蒲根,才得以活命,并借以领悟了“弦歌不辍”的儒学真谛。

蒲棒、蒲根可入药,蒲叶、老茎可编织,蒲水村的先民们很早就利用蒲草的茎干纫成条、编成蒲席、蒲团、蒲帽等等,蒲扇既是人们乘凉的用具,尤其是农家产妇夏天坐月子纳凉的理想用品。因为蒲扇具有透气、轻小灵便的特点,夏天出门时,可随时当垫子用,深受喜爱。有歌谣颂曰:“小小蒲扇一尺长,一人扇来二人凉,草扇虽丑用处大,扇风垫座挡太阳。”

晋城陵川“蒲水”:这里是神仙住的地方

这些用蒲草编织的器具不离不弃地伴随着华夏文明的步履从远古一直走来,至今还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

大概在那时,蒲草曾经异常繁茂吧,以至于道家古老的圣贤蒲伊子就身披蒲草编织的蓑衣,接待慕名来访的尧王,二人对坐在蒲水桥讲道台上,演绎了一曲“崇道躬师、怀宝无私”的探寻天地大道、洞察人间治乱的“尧王访贤”佳话。

大概这在地球上生长了千百万年的蒲草,自那时起就沾染了人文智慧的灵气吧?中国历史上从此出现了一个非常奇特的“蒲”文化现象:蒲草,在大自然中是最普通最朴素,也是最顽强最坚韧的植物之一,它素雅天然,不事妆饰,要求的很少,生命力却异常旺盛,确有种乡野之气, 却显得又很雅致,有一种清秀飘逸、气度自在的感觉。

晋城陵川“蒲水”:这里是神仙住的地方

盛夏,置身于蒲草河畔,绿意盎然,香味缭绕,仿佛置身于名山古刹丛林溪边,使人不禁陡增清心寡欲之念,山林“隐士”的情怀便油然而生。

《汉书·贾枚邹路传》里就记载了一个路温舒蒲草编书的故事。“温舒取泽中蒲,截以为牒”。路温舒是穷家小子,在池塘边放羊,忽然看见池塘里长着一丛蒲草,又宽又长,就把蒲草切得整整齐齐的,然后用线绳穿在一起,再向别人借来几本书,抄写在蒲草书上,放羊时就可以随身带着阅读。《三字经》讲:“披蒲编,削竹简,彼无书,且知勉。”其中“披蒲编”说的就是蒲草编书。

晋城陵川“蒲水”:这里是神仙住的地方

蒲草是古人心中永恒的牵绊。自古文人雅士爱用香草比喻美人,蒲草在中国古典文学中,正是美人寓意。唐代《史记索隐》中,盛赞蒲是草之美者。

有人这样形容蒲草的精神:“忍寒苦、安淡泊、伍清泉、侣白石”,历代文化人心目中,蒲草所具备的内涵是作为一种人生理想去追求的,这在世界上也是独一无二的。“长在深山小溪边的蒲草耐寒苦,这象征了中国文人身上那种孤傲的品格;它安于淡泊,独自长在深山间,不需要别人来看它;它侣清泉、白石,象征着人格的高洁。”总之,生于野外则生机盎然,富有而滋润;着落村塘则亭亭玉立,飘逸而俊秀。这一系列独特而高尚的内在气质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文人。假如早晨起来,踱步村前河畔,独自与蒲草见面,感受它劲挺神旺,清润洒脱的气质,估计那一天,一定是个好心情。

晋城陵川“蒲水”:这里是神仙住的地方

蒲草是一种文化,蒲草是一种精神。君不见,且听我道来。

一是中华民族的朴素文化。中华几千年,代代相传承,均以勤劳朴素为美,反对奢侈与豪华,而蒲草正是这种精神的写照——小小蒲草,水边路旁,随处生长,身不高傲,位不登堂,花不艳丽,叶不浓香,但翠绿随缘,生命力顽强,且有医疗、食用的价值,这是自然的色彩,是大众的日常,是普通而恒久,是源远而流长。

二是文人墨客的雅文化。中国的文人墨客,很多都是追求遗世独立、超凡脱俗的人生高度,他们不附权贵,不齿利益,而在乎精神的自由,性情的洒脱,人格的独立,济世的情怀——与山石松竹青苔为伍、与清泉古石为友的蒲草,正是这帮文人雅士精神世界的寄托。

三是以简驭繁的哲学文化。中国人历来崇尚简洁之美,主张微言大义,有小中见大、以一当十的大智慧。文人的蒲草,正合此意——区区一草,可见深林,小小一石,可窥时光,“人生一世,草木一秋”,种草的过程,便是养性修炼的过程,赏草的瞬间,也是观照心灵的永恒。

四是崇尚自然、沉淀时间的慢文化、静文化。尘世喧嚣,社会繁杂,生命匆匆,生活浮躁,需要我们慢下脚步,静静思考人生的真谛——老庄道家,早为我们指点迷津:崇尚自然,回归自然,静下心来,享受自然。于是,归隐山林、自得其乐的理念,自古而来,流传甚广,即使在物欲横流、喧嚣尘上的时代,静心态、慢生活,也成了许多有识之士的追求与向往,而蒲草生长的状态以及人与蒲草为伍为友的情境,正与这样的文化相合拍。

晋城陵川“蒲水”:这里是神仙住的地方

由此可见,小小蒲草,与文人一样有风骨有气度,与圣人一样有思想有胸怀,它是大自然的缩影,也是时间的沉淀,是哲学的载体,也是风雅的体现,它所凝结的是历史文化,是传统血脉,是可贵而难得的幽远意境。

富裕起来的人们应该怎样对待生活,摆在蒲水村民面前是一条怎样的未来?没必要舍近求远,与古老的蒲水河。萋萋的香蒲草相依相伴,就是最佳的选择。

晋城陵川“蒲水”:这里是神仙住的地方

蒲水行

久有造访意,得遐蒲水行。

地近马鞍豁,一路向下倾。

泉溪经东西,穿村蜿蜒横。

流水伴青蛙,汩汩一路鸣。

两岸烟村秀,萋萋蒲草青。

犬戏蒲间鱼,童搅浊水清。

蒲菜香数里,蒲黄婵娟盈。

茎干长棒槌,茎叶落蜻蜓。

晋城陵川“蒲水”:这里是神仙住的地方

妇洗岸边衣,樵掠蒲里莺。

一桥分南北,桥跨牧童轻。

翁倚岸边石,妪喊吃晚羹。

水烛燃黄昏,袅袅驱蚊蝇。

月下吹竹萧,灯前翻诗经。

身单思配偶,夜长赏月明。

谢朓吟名句,苏陆竞痴情。

曾为伟人啖,尧王与孔圣。

晋城陵川“蒲水”:这里是神仙住的地方

跨桥观音阁,一路到平城。

岸北千佛殿,护卫有关圣。

阁分北南西,阁上供魁星。

牛家开商铺,刘家冶炼兴。

豪宅若毗邻,店铺互辉映。

武功天下传,拳打晋鲁惊。

何处逢敌手,轻功失姓名。

一水流丹河,秦王曾点兵。

晋城陵川“蒲水”:这里是神仙住的地方

我爱水中莲,我恋蒲草茎。

柔韧如卿腰,恍惚入仙梦。

梦中见仙姬,巫山云雨萦。

蒲团驮我坐,蒲扇吹夏风。

蒲席卧吾身,蒲剑随我行。

我欲辞尘劳,蒲水房一楹。

逍遥不知处,惬意后半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