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向華:不復存在的公園

李向華:不復存在的公園

有那麼一個公園,在鶴山市桃源鎮,因為建在一座名叫“小海橋”的橋樑旁,故稱為“小海橋公園”。它名不見經傳,甚至現在已不復存在,但在筆者心中卻像是一幅永遠銘刻的烙畫。

小海橋歷來都是桃源鎮“祿洞”人進入沙坪鎮,沙坪片區人前往鶴城等地的主要道路橋樑通道,以前只是窄小的木橋,後因國道325線(舊道)在此而過,小海橋經過了多次重建和擴寬,其道路現也成為了桃源墟鎮(新墟)的主街道。

李向華:不復存在的公園

(注:畫作《小海橋公園記》95x90cm)

自九十年代中起,桃源鎮隨著“強鎮富民”、“招商引資”等工作的卓有成效,企業和外來人口不斷增多,經濟持續快速發展,鎮區的規劃、建設、管理、美化等也需與之相適應。當時鎮裡決定:擴寬小海橋,覆蓋小海橋段至新國道的河面,在新舊國道交匯處,也是墟鎮的主出入口處建造“小海橋公園”。

李向華:不復存在的公園

公園如其名“小”,但位置卻顯赫,是桃源鎮的“門戶”和“門面”。公園的中央聳立一塊近八米高的巨大黃臘石,石的正面刻有“桃源”兩個紅色大字,背面為綠色的“和諧興邦”字樣,在底座四邊,正面有《小海橋碑記》,其餘三面分別刻有《古道小海橋》、《桃林北帝廟》、《彩龍舞昇平》三幅以桃源當地風土人情、文化習俗等為題材和典故的石刻畫。石刻畫《古道小海橋》描畫了木造的小海橋及栩栩如生的人物行走於古道及小海橋;《桃林北帝廟》再現了古時在“北帝廟”(今桃源小學)旁種有一片四十多畝的桃花林,故此地稱為“桃源”的典故;《彩龍舞昇平》展示了村民舉行桃源竹朗傳統“金龍”舞龍的盛況,這幾幅石刻畫集中概括反映了桃源鎮的人文歷史及掌故。同時建有“風景牆”、小廣場、公共設施、綠化帶等,還特意種上一批桃花樹。小海橋公園的建成,成為當時桃源鎮令人矚目的地標物和歷史人文景點。

李向華:不復存在的公園

地標巨石兩面的大字是筆者冠字號“元輝”所題寫,石刻畫由廣州某藝術公司所繪,碑文是鶴山著名學者徐曉星先生所撰。

李向華:不復存在的公園

碑文內容摘要:“ 桃源小海河系沙坪河支流,自東而西穿越墟鎮北部,將桃源一分為二:河南為南頭市,河北為拱橋市,此亦為“祿洞”之起點……早年唯一木板便橋連通南北,乃南頭群眾出入沙坪之主要通道……解放初年,國道三二五經此,木橋得以擴建。七十年代,各界合力將木橋改造為水泥橋,上世紀未,城鎮建設步伐迅猛,地方政府再將小海橋擴寬……,鴻溝變通途,群眾出行極大便利…… 庚寅春,順應宜居城鎮建設之勢,鎮府再於橋旁建小海橋公園。為群眾提供一處優美之休閒場所,為囑後人繼往開來,特立碑誌之。桃源鎮人民政府,二零一零年春立”。

李向華:不復存在的公園

住在公園附近的桃源沐河人區國德先生當時賦詞一首:“《滿江紅・桃源鎮小海橋公園巡禮》 小海橋頭,新景點,公園開闢。循級上、小園幽雅,甘棠種植。壁畫意深人駐足,桃源字勁名嵌石。為陶潛,理想古藍圖,添新筆。憩勞苦,留比翼。觀夜景,聽鳴笛。約良朋三五,笑談今昔。常綠樹如睛雨傘,消閒身似陶彭澤。喜神州,處處現和諧,應珍惜!”

李向華:不復存在的公園

時至二O一八年,因國道325線的再擴建和建造“高架橋”的需要,小海橋公園被改變了原貌,標誌巨石在公園屹立九年之後,完成了它的歷史使命,現被移到附近的另一個“河濱公園”裡,重新演繹它的傳奇故事……

李向華:不復存在的公園

小海橋從木橋到小海橋公園,再到現在的變遷,令人似有“物換星移幾度秋”的感慨,但更多的是祈禱和祝福。

李向華:不復存在的公園

(作品,注:畫作局部)

筆者曾在桃源鎮工作十七年,對公園及周邊的景物,記憶猶新,不誇張地說,閉起眼睛也都能描畫出來。高聳的地標石、古樸的石刻畫、盛開的桃花樹等等,每每想起,歷歷在目。這幅《 小海橋公園記 》畫作,是筆者憑藉銘刻於心的記憶和情感描畫而成的,創作的過程、體會和所謂“藝術表現手法”等等,在此就不一一詳述了。

李向華:不復存在的公園

這幅畫作已經永遠定格在曾經的小海橋公園,就權當是過去的一項工作記錄和今後的一件歷史見證物吧!

寫於己亥秋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