邳州良壁古槐树

家乡美景__邳州良壁古槐树

邳州北部有一个古老的乡村集市良璧村。村北头有一棵千年不老之古槐树,良璧村因有槐树的存在而彰显厚重的文化底蕴,古槐因良壁的历史悠久而使人感到。

大槐树植于何年代,未留下任何历史文字记载。在大槐树下居住几代的郭姓及傅姓两户人家,他们祖上就定居在大槐树旁也说不清。只记得一代一代人传说,“打马看古槐",即是这棵老槐树。

家乡美景__邳州良壁古槐树

据正史记载,唐代大将军尉迟恭(字敬德)曾于贞观十九年随唐太宗李世民东征高句丽(即今),所以民间传说他在行军途中曾于此树下歇息。东征队伍从洛阳出发一路奔向高句丽,途经河南、安徽北部,淮海地区,一路上留下许多古槐树传说。尉迟恭长得五大三粗,面如黑炭,是胡人的后裔,所以百姓称他胡敬德。根据有关资料推算一下,这名将军行军途径邳州距今有1370多年历史了。而流传至今胡敬德当年看的槐树现还在。以此说法诠释,这棵古槐的栽植年代扑朔迷离、时间更加久远。

民间还流传一个更神奇的故事。这棵老槐树故乡在南方,那里有他青梅竹马的恋人,自从人们把他栽在北方后两树天各一方,非常思念昔人的恋人。有一天他鼓足勇气去南方与恋人约会,这一走就是十年。在这十年间无论春夏秋冬,老树一直处于休眠状态,未见长出一枝半叶。十年后一个春天,槐树回来了,又奇迹般地长出又嫩又绿的枝叶。从此人们对这棵树更加敬重,视他为神灵不可冒犯。

槐树为什么在古代受到人的恩宠?在有关资料中有说明。古代槐代表“三公"为禄字、是神的象征。汉武帝建上林苑时命各地献奇树,而槐树作为异树献了600多株。槐还蕴含着科第吉兆之意,唐代槐花为科举之花,原因是每逢考试的月份正是槐花盛开之时。后来著名诗人黄庭坚感叹道“槐催举子著花黄,来时邯郸道上梁。"这两句诗形象地将槐树这一功名利禄的象征比作邯郸道上那个黄梁一梦。可见槐树在古代人心目中多么珍贵。

良璧大槐树历经多少朝代的更迭,见证了苏北大地的兴衰荣辱,记录了良壁村百姓的悲欢离合。记得六十年代每逢集日树下成了说书场:三角架支起大鼓、两块月牙形的铜板在手中叮当响、一根光滑的鼓棒,说书人凭着三寸不烂之舌,引来众多男女老少来树下听说书。夏在树下话桑麻,冬在树下叙乡情。南来北往赶集上店的放下担子在此歇息,有的农家女儿也会选择大槐树下,求槐树当月老牵红线,许得天长地久、美满。方圆百里百姓只要提到良璧就会想到这棵大槐树,它已成为良璧村的一张名片。

据一些文章介绍,称之为"胡敬德打马看古槐"的古槐树不止良璧一处,邳州市戴庄镇山窝村也有一棵,江苏北部、安徽北部一些地区也有古槐树,传说故事几乎雷同。胡敬德行军途中本人栽槐树之说本人感到有些荒诞。跃马看古槐或命士兵栽槐树,这些情节让人可信。读崔学法先生《敬德打马看古槐一尉迟恭治泗水运道》一文,书中记述:尉迟敬德当年为了治理泗水曾带兵驻扎过邳州一些地方。当年的胡敬德为何频频出现在这些地区?为什么槐树又和扯上关系?他为什么对槐树情有独钟?他陪皇上东征是否路经邳州?是否栽过槐树或在槐下拴马之举?史书和地方志中几乎空白。这留给后人无限暇思,也给无数大槐树的景仰者编织夜话提供了话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