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向东:30年走街串巷,整理14700条宿迁方言

方言是一座城市的灵魂。无论走到哪里,只要听到乡音总让人无比温暖,这就是方言的魅力。那么,对于咱们宿迁方言,您都了解多少?宿迁方言内部如何分类,和普通话又有哪些异同呢?这么一问,您也开始好奇了吧。今天,咱们就带您认识一位研究宿迁方言的达人,他花了30年时间,搜集整理了14700条方言,一起听听他的研究成果。

朱向东:30年走街串巷,整理14700条宿迁方言

昨天,记者见到了63岁的朱向东,他正在翻看的这本《宿迁方言志》,正是老人花费30年的研究成果之一。在这本书中,朱向东以“有无入声”为界限,将宿迁方言划分为东西两片。

宿迁方言研究者 朱向东:

我们市区以及周边地区说的都是中原官话。我们把它归为一个大类,叫做北方方言区,而且它是属于最南沿。东片包括沭阳,泗阳以及泗洪的一部分,他们说的是江淮方言,但是跟长江两岸的人说的江淮方言是有区别的。所以我们把它称作为江淮方言的北沿。

朱向东:30年走街串巷,整理14700条宿迁方言

朱向东出生于1957年,是湖滨新区黄墩镇人,从淮阴师范学校毕业后,一直从事中学语文教学。在教学过程中,他对宿迁方言逐渐产生了兴趣。

宿迁方言研究者 朱向东:

宿迁当地的学生在写作文的时候,时常使用到方言词,引起了我的兴趣。本身对于语言也有特殊的感情,我就注意搜集宿迁方言词。

朱向东:30年走街串巷,整理14700条宿迁方言

1986年,30岁的朱向东正式着手积累宿迁方言,他选取的方法是走街串巷,挨家挨户的找一些老宿迁人去听他们的口音,整理他们日常使用的词汇,以及语法表达。搜集素材多了以后,他系统性地把宿迁方言和普通话的差异分为五种类型:对应型、对立型、交叉型、并用型和补充型。其中对应型是指意义相同的词汇,宿迁方言和普通话有不一样的表达方式,这种情况在其他地区的方言中也大量存在。

朱向东:30年走街串巷,整理14700条宿迁方言

宿迁方言研究者 朱向东:

比如说这个粥烧的是“稠”还是“厚”?普通话是用“稠”,但是我们宿迁人用的是“厚”。再比如香皂,我们叫“胰子”,毛巾我们叫“手福子”。

最让朱向东着迷的是,宿迁方言中有些词语和普通话字形相同,意义却不一样,甚至是相反的。

朱向东:30年走街串巷,整理14700条宿迁方言

宿迁方言研究者 朱向东:

例如,宿迁方言中的“爷”一般指父亲辈分的男性,而“爹”指的是与祖父辈分的男子。而在普通话里,这两个字的意思正好相反。再比如说宿迁话里的“鼻涕”叫“鼻子”,宿迁人说擤鼻子,不说擤鼻涕。

朱向东说,这种情况的出现是因为宿迁身处古楚大地,口语中保留了不少古汉语中的意思。另外,一些和普通话并用型的宿迁方言正在渐渐消失,朱向东特地把它们整理出来。

朱向东:30年走街串巷,整理14700条宿迁方言

宿迁方言研究者 朱向东:像这样的语句比如说“你头前走”,其实也就是“你在前头走”。从长远来看“头前”要被“前头”来取代。

从1986年到2013年,朱向东形成手稿百万余字,整理出14700条宿迁方言,使用国际音标注音,编著了《宿迁方言词典》。

朱向东:30年走街串巷,整理14700条宿迁方言

宿迁方言研究者 朱向东:

大家比较熟悉的是拼音,但是用拼音标注会让读音慢慢遗失,就不会读了。使用国际音标可以把方言的读音固定,外国人来读,也能准确的读出方言。

朱向东又全面系统的对宿迁方言的语音、词汇和语法,三大类别进行论述,编著了《宿迁方言志》,这两本书由江苏人民出版社于2017年出版,目前已被宿迁史志办收藏。

市民 王立顺:

宿迁方言是我们从小到大,祖祖辈辈留下来的,下一辈小孩子很少会说了,马上就要遗失。朱老师花了这么多心思写成书。是为了我们宿迁更好的走向外面,保护我们地方的方言。

而经过他最近几年的走访发现,随着城市化的脚步,宿迁方言仍然在不断变化,这也吸引着他继续研究下去。

宿迁方言研究者 朱向东:

比如宿迁人的特点就是“h,f”不分,但是现在的一些年轻人在发音的时候有“f”这个音了,也就是说宿迁的方言在不断的变化,作为一个语言工作者,我们有必要长期跟进,为宿迁的方言文化服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