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银行悬疑劫案:人质自觉喝下毒药,“凶手”疑被冤判死刑

71年前,日本发生了一起惊天银行抢劫案。劫匪光明正大地让银行员工心甘情愿喝下毒药,取走巨款。

最后抓捕的罪犯却是一名对毒物不甚了解的画家,他入狱39年后被认为“含冤”死去。这背后隐约有一股强大的力量压制住了案件中重重疑云。

日本银行悬疑劫案:人质自觉喝下毒药,“凶手”疑被冤判死刑

二战结束后,日本作为战败国,无论经济还是政治都饱受重创。人民在缺粮、断电、高物价的水生火热中艰难生存。而美国政府实施“单独占领日本”的政策,在日本东京都建立了盟军最高司令官总司令部(GHQ)。GHQ掌管了对日本的军事占领,手中掌握的权力份量甚至比日本政府还重。

1948年1月26日,帝国银行椎名町支行发生了一件匪夷所思的惨案。15名银行职员和1名孩子同时服用了剧毒的氰化物,其中12人当场丧命。劫匪采用如此残忍的手法毒杀众人,盗走了银行17万多日元的资金。但奇怪的是,案发当时受害者们是自愿服下毒药的。这起悬疑案件被称为帝银事件。

日本银行悬疑劫案:人质自觉喝下毒药,“凶手”疑被冤判死刑

下午3点半左右,银行职工准备收拾结束一天的营业。这时,一位穿着得体,甚至算得上华贵的中岁男子走进了银行。这位看上去四、五十岁的男子一身适身的衬衫、领带、长风衣,强大的气场让职员怯于驱赶。最重要的是,他左臂的臂章上赫然写着“厚生省东京都防疫班”。

还没等职员表露疑惑,男子就率先递上名片,名片上写着“厚生省技术官医学博士 山口二郎”。随后,他下达了一个全员集合的命令,像是有紧急情况要宣布。确认是政府人员后,当时在场的15名职员以及行长8岁的儿子也就乖乖集合了起来。

日本银行悬疑劫案:人质自觉喝下毒药,“凶手”疑被冤判死刑

山口二郎言简意赅又不失威严地说明了此行意图。他说最近痢疾肆虐,在附近就有4人不幸感染上,而其中一人在一个小时前曾经来过这家银行。于是GHQ要求他来给大家派发预防痢疾的药物并监督服用,过后相关人员会再来进行消毒。

战后街道上一片衰败,由于脏乱差导致细菌滋生,引发痢疾似乎也说得过去。而当时经济形势严峻,要是不小心再患个病可就无形加重了生活负担。

山口二郎带着预防药的出现,就成了职员们眼中的救命绳索。他从包里拿出两瓶药剂,解释说盛装透明液体的是预防药,相对浑浊的一瓶是中和剂。先要喝下味道浓烈预防药,一分钟后再喝中和剂,才能达到预防效果。

日本银行悬疑劫案:人质自觉喝下毒药,“凶手”疑被冤判死刑

首先他自己先用滴管取了一些预防药,用舌头缠扰药物的怪异姿态亲自喝下以作示范。然后他给16个杯子都盛上,让职员们服用。他还细心地叮嘱要一口服下,不要让药物触及牙齿,否则会损害牙齿中的珐琅质。

职员们服下第一种药物后,果然一股强烈的灼烧感在喉咙中滋生,甚至还会出现恶心、头痛等症状。但这都和山口二郎先前描述的症状一致,唯一的缓解办法就是忍受一分钟,然后赶快服用中和剂了。然而服用中和剂之后,痛苦并没有按照山口二郎所说的减轻,反而出现了意想不到的结果。

这时候一名职员想去漱口减缓不适的感觉,刚迈开步子却还没站稳就瘫倒了。其他人才意识到中招了,逃离眼前这个杀人凶手成了当务之急。但毒药攻心,他们连银行的门都走不出去就纷纷倒下。

当警察赶到现场时,发现16人杂乱地躺在地上,有11人已经死亡。还有1人在送往医院的途中也不治身亡。

日本银行悬疑劫案:人质自觉喝下毒药,“凶手”疑被冤判死刑

案发现场示意图

此前谁也没料到,原来来自防疫班的关怀背后暗藏着死亡的威胁。实际上并没有所谓的痢疾危情,在那个年代也还没有研制出预防痢疾的药物。他们误以为服下的救命药,其实是置人于死地的毒药。

而号称技术官的山口二郎,分明是个为了抢劫银行而大开杀戒的杀人犯。当职员通通倒下后,他拿走了银行里的16万日元现金和一张1万7450日元的支票。

这起事件轰动一时,残忍的杀人手段和大规模的谋杀触目惊心。警方迅速投入了搜证调查。通过在现场残留的药剂来看,凶手使用的所谓“预防药”其实是具有剧毒的氰化物。而“中和剂”的主要成分也只不过是普通的水。

日本银行悬疑劫案:人质自觉喝下毒药,“凶手”疑被冤判死刑

这个量的氰化钾晶体就足以致死

这么看来,凶手非常了解氰化物的毒性原理。他既知道多大的剂量能让人致死,又巧妙设计了服毒1分钟后再服用中和剂的谎言。这就避免了中毒者立即察觉不妥而立即寻求援救。拖延的时间几乎足够让他们愣在原地静待死亡。

这条线索让嫌疑犯的范围缩小了许多。因为在那个年头,能够熟练使用氰化物的人不多,而要获得氰化物也不容易。于是具有化学、药剂学背景的医护人员,或者是曾在军队特务机关工作的人员成了主要怀疑对象。而要说运用氰化物熟练杀人出了名的,还数原731部队的成员。

日本银行悬疑劫案:人质自觉喝下毒药,“凶手”疑被冤判死刑

731部队

731部队是二战期间日本一支主要开展研究为目的的部队。他们在战场幕后研发生化武器,还曾在我国哈尔滨、宁波等地开展过残忍的人体实验。而把氰化物作为化学武器,用精准的剂量对敌方进行毒害攻击也早有先例可循。于是原731部队的成员一度成为了警方的重点怀疑对象。

其实就在案发第二天下午,凶手还把抢劫得到的支票兑换成了现金。但这时警方还没来得及在支票兑换的方向做好拦截,就此错过了一个好时机。而当时凶手兑换支票所用的姓名和地址都是虚假的,也无从追查。警方只得到了根据目击者描述拼凑出的模糊画像。

但正当警方沿着这条逐渐明晰的线索追查下去时,却突然遭到权威的阻拦。GHQ下令停止对原731部队的前特务机关人员进行排查。他们给出的理由是,要保护原军方人员曾经在战场上留下的记忆创伤。迫于GHQ的强权压制,警方只好放弃这个方向,再寻找案件突破口。

日本银行悬疑劫案:人质自觉喝下毒药,“凶手”疑被冤判死刑

嫌疑人画像轮廓

原来这起案件不是个例,曾经也有两起试图用类似的手法抢劫银行的事情发生。

第一次在三个月前,一名持有“厚生省技术官 医学博士 松井蔚”的男子出现在安田银行。他同样声称出现痢疾疫情,要求服用预防药。但或许是因为剂量太小,服用后银行职员并没有出现异常。所以在受害者误以为真的服用了痢疾预防药后,凶手未得逞而离开了。

第二次就发生在帝银事件前一个星期。他依然拿的是山口二郎的名片,到三菱银行行骗。然而在场的银行职员并不相信他的说辞,没有喝下毒药。于是他装模作样地往地上撒了些透明液体,就离开了。

三起案件手法如出一辙,合理推测前两次事件或许是凶手在为最终的犯罪进行的练习。

而两张不同的名片,也成为了案件的侦破口。凶手机智地选用了的两张名片都确有此人,或许是想到把嫌疑转移到名片主人身上。但通过检验,证实“山口二郎”的名片是凶手刻意伪造的。所幸的是,“松井蔚”的名片确实是由松井蔚本人派发的,这也成了最关键的线索。

日本银行悬疑劫案:人质自觉喝下毒药,“凶手”疑被冤判死刑

根据求证调查,松井蔚原本印刷的100张名片中派出了94张。其中有32位接收过名片的人称名片已经遗失,而只有24人能提出明确的丢失证据。经过排查,最终嫌疑犯锁定在剩余8张失踪名片的持有者中。在帝银事件发生7个月后,警方追踪到了北海道的一名画家,平泽贞通。

平泽几乎符合案件的一切嫌疑特征。他与松井蔚曾交换过名片,名片却丢失了且没有证据能证明;他称案发时在家和妻女在一起,但直系亲属的不在场证明不具效用;最关键的一点,是在案发之后两天,他的银行账户中多出一笔来源不明的18万存款,这与被劫走的17万7450日元十分接近。

日本银行悬疑劫案:人质自觉喝下毒药,“凶手”疑被冤判死刑

于是警方对平泽贞通实施了抓捕。但这名最可疑嫌疑犯的出现,反而让案件增添了许多难以解释的疑团。即便看似与案件一致契合的罪证摆在面前,平泽也坚决不承认自己是帝银事件的凶手。

11名目击者的指认比对中,5人表示平泽与犯罪者相貌相似,而有6人认为他们不是同一个人。几乎相等的指认比例也难以确定平泽的嫌疑犯身份。

而民间一些专业人士也都认为平泽一案有冤情。最显著的可疑点还是落在氰化物的使用上。作为画家的平泽此前并没有使用氰化物的经验,而氰化物在市面上也并不是轻易能买到的。再结合对毒药用量和时间的精确把控,这么一个毒药高手的形象似乎与平泽完全不着边。

日本银行悬疑劫案:人质自觉喝下毒药,“凶手”疑被冤判死刑

然而经过一个月的艰难审讯,警方的口供记录显示,平泽贞通承认了这起罪行。但一波三折的案件到此还没有停止反转。上庭之后的平泽再次推翻了之前承认的口供,案件又再陷入僵局。

直到1950年,法庭一审判处了平泽死刑。此后五年间,平泽仍坚持不懈地提出上诉,却无一例外地通通被驳回。1955年,法庭才最终确认了死刑的判决。

但审判的结果显然不能让大众信服,当时日本许多专业人士也都对裁决强烈质疑。甚至有声音直接把罪名指向神秘的731部队。于是平泽的死刑始终没有落地执行。

背负着罪名的平泽贞通在狱中度过了39年。他始终不承认自己是帝银事件的凶手,还以3次自杀未遂的行为企图以示清白。而他的死刑也延缓了32年都没有执行,这创下了世界最长的记录。1987年,95岁高龄的平泽贞通因为肺病死于狱中。

日本银行悬疑劫案:人质自觉喝下毒药,“凶手”疑被冤判死刑

半个世纪过去了,帝银事件中的平泽贞通是否蒙冤的真相已经无从查证。

但在人们对于真相的追求,也催促着办案手段往更加严谨与科学化的方向发展。罪恶与正义这杆标尺从来就不该有失偏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