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墜入虛無又守護純真|《麥田裡的守望者》:少年的反抗與追尋

既墜入虛無又守護純真|《麥田裡的守望者》:少年的反抗與追尋

近期,《少年的你》熱映,置身緊張的電影情節之中,觀眾們彷彿又回到了那個柔軟青蔥但同時又灼熱難耐的青春歲月。

電影中周冬雨飾演的陳念與易烊千璽飾演的小北在陽臺上眺望夜景,小北問陳念有什麼願望,陳念說:“讀書,考試,上好學校,變成最聰明的人。可以的話保護世界。”

小北緊接著眼神堅毅地看向陳念,說:“你保護世界,我保護你。”

彷彿是面對著世界宣誓,兩個孩子相視一笑,此時此刻,他們就是彼此的堡壘。青春看似甜美,實則殘酷,二人在成長的道路上相攜,自學如何變成大人這一課。

而談及“守護”這一話題,68年前,一部風靡一時的暢銷文學作品中的主人公也表達過自己對於保護他人的願景。

他就是霍爾頓·考爾菲德——美國作家J.D.塞林格所寫經典小說《麥田裡的守望者》當中的主人公。

既墜入虛無又守護純真|《麥田裡的守望者》:少年的反抗與追尋

不管是《麥田裡的守望者》中的霍爾頓,還是《少年的你》中的小北,少年的特質在他們身上都體現得十分明顯,而既墮入虛無又渴望純真的矛盾心理更是貫穿作品始末。

小說借少年霍爾頓之眼,揭示出成人世界的虛偽與精神荒蕪

《麥田裡的守望者》採用第一人稱的敘事視角,借少年霍爾頓之眼,深刻犀利地剖析了成年人膚淺虛偽的一面。這本書雖然只有十幾萬字,且敘事的時間跨度極短,但小說問世後引起的轟動卻是巨大的。《麥田裡的守望者》被認為是二十世紀美國文學最經典的作品之一,它出版於1951年,但是直到今天,它仍然經久不衰,在各地暢銷榜上佔有一席之地。

全文以回憶的口吻展開,主人公霍爾頓是一名只有16歲的中學生,他出身富庶,長得也比同齡人高,但是他對於在潘西中學安穩上課毫無興趣,他討厭老師、同學、功課等學校裡的一切,經常功課不及格以至於屢次被學校開除。又一學期結束,霍爾頓5門功課中有4門不及格,還是難逃被開除的命運。

而霍爾頓與老師談話完畢後回到宿舍,得知同學斯特拉德萊塔與其喜歡的琴·迦拉格約會等事情,霍爾頓與斯特拉德萊塔起了爭執打起架來。鼻青臉腫的霍爾頓走在寂靜又寂寞的走廊上,做出了一個決定:離開這裡回紐約。

但是他回到紐約之後不想回家,只得住旅館,在街上游蕩。不管是霍爾頓在學校的見聞,還是他在紐約短短3天所經歷的,我們都能通過他的視角看到:彼時的成人世界是虛偽且精神一片荒蕪的。

(一)只看到自己想看的事,目光短淺

霍爾頓去向他的歷史老師老斯賓塞告別,閒談中,霍爾頓自己心裡想到:“人們總以為某些事情是完全對的。我壓根就不理這個碴兒,除非有時候人們說我,要我老成些,我才冒起火來。有時候我的一舉一動要比我的年齡老得多——確是這樣——可人們卻視而不見。他們是什麼也看不見的。”

是啊,大人們只想看到自己想看的事,只願意相信自己願意相信的事,然而真相是怎樣他們充耳不聞,目光短淺,只能看到眼前利益。

霍爾頓雖然不愛上課,但他並非排斥讀書,他閱讀從圖書館借來《非洲見聞》,看《還鄉》《人類的枷鎖》《永別了,武器》,看戰爭小說和偵探故事,還看其他經典的文學作品。他看書並不少,且有自己的見解:“真正有意思的是那樣一種書,你讀完後,很希望寫這書的作家是你極要好的朋友,你只要高興,隨時都可以打電話給他。可惜這樣的書並不多。”

但是沒有人來關心霍爾頓讀什麼書,沒有人關心他的內心世界。大人們只關心考試成績如何、球賽成績如何、能否順利畢業……真正能影響孩子一生的談心,幾乎是沒有的。

既墜入虛無又守護純真|《麥田裡的守望者》:少年的反抗與追尋

(二)看人下菜碟,表裡不一的偽君子

歷史老師老斯賓塞不懷好意地問霍爾頓之所以離開之前的學校是不是也是因為被開除的?霍爾頓覺得即使說了真正的原因,老斯賓塞也不會理解,但他還是訴說了他離開愛爾敦·希爾斯中學最大的原因之一:因為他的周圍全都是偽君子。

愛爾敦·希爾斯中學的校長老哈斯見到開著汽車來送孩子上學的家長,就趨炎附勢、點頭哈腰地上去握手攀談;但若是見到穿著粗布麻衣,長相稍胖或粗野的家長,他就只是假惺惺一笑,象徵性地握一下手。

而霍爾頓現在所處的潘西中學,也不乏假模假式的這一類人。從潘西畢業的校友奧森貝格做殯儀館生意發了橫財,答應別人把家屬好好埋葬,實則私自往河裡一扔,錢還不少收。在外逢人就說自己信奉上帝,虛偽地裝作一副虔誠的樣子,實則背地裡幹盡了投機取巧的壞事。

大家都嘲笑、斥責霍爾頓的不務正業,卻看不穿這些虛偽成人的醜惡嘴臉,或者說,他們因為利益牽連,即使看穿了也假裝沒看見。霍爾頓敢於戳穿這一切虛偽,不得不說他比大多數人都要坦蕩。

既墜入虛無又守護純真|《麥田裡的守望者》:少年的反抗與追尋

(三)只注重感官享受,精神世界荒蕪

霍爾頓在紐約的3天遊蕩,見證了各式各樣紅燈綠酒的墮落人生:電梯工毛里斯欺軟怕硬、貪婪又懦弱;在紫丁香廳酒吧裡喝酒的女人們假模假式,自私地讓霍爾頓一個人掏腰包;維格酒吧裡的人們浮華度日、虛擲生命……在霍爾頓眼裡,這些人都只注重感官享受,哪怕是看戲這種比較靠近精神世界大門的活動,也被拿來進行誇張、虛偽、勢利的談話和附和。

人們墮入享樂主義的無盡虛空,精神世界一片貧瘠荒蕪。

“我那時都哭出來了。我不知道為什麼哭,可我的確哭出來了。”在見識了太多裝腔作勢、遊戲人生的他人的生活之後,有那麼一瞬間霍爾頓感到孤獨與難過。遊蕩的這3天,他在偌大的紐約城找不到安身之處。

既墜入虛無又守護純真|《麥田裡的守望者》:少年的反抗與追尋

既墜入虛無又守護純真,少年通過與世界對抗來尋人生使命

整部小說充斥著霍爾頓少年式的憤怒與焦躁,字裡行間時不時出現的髒話也成為這部小說出版伊始被詬病的地方,但正是這種青少年的口吻與說話方式,引起了少年群體情感上的強烈共鳴。許多青少年讀者內心有著同霍爾頓一樣的困惑與憤怒,霍爾頓做成了他們想做的事。這說明T.D.塞林格深入地探索了青少年的內心世界。

而在所有的憤怒語言之外,小說也不乏溫馨柔軟的描述——那便是霍爾頓關於妹妹菲芘的回憶。一提到菲芘,感覺整段文字的氣質都與之前的截然不同。

在霍爾頓眼裡,妹妹漂亮可愛、歡快懂事。一個憤世嫉俗的少年面對妹妹,突然變得內心柔軟、充滿憐愛,這是一種對比,也是小說的巧妙之處。

既墜入虛無又守護純真|《麥田裡的守望者》:少年的反抗與追尋

霍爾頓作為一名未成年的少年,有著極強的少年特質,而這個特質最主要的部分就是不穩定、矛盾。一方面,他以自身的墮落來反抗周圍整個成年世界的墮落,他被當作差生開除出學校,在對紐約紅燈綠酒生活的試探裡墜入虛無的深淵;另一方面,他又渴望純真,他看透了成年世界的虛偽與精神荒蕪,拒絕長大,想守護住內心最赤誠天真的那一方淨土。

如他同菲芘所言自己想成為“麥田裡的守望者”的願景:“不管怎樣,我老是在想象,有那麼一群小孩子在一大塊麥田裡做遊戲。幾千幾萬個小孩子,附近沒有一個人——沒有一個大人,我是說——除了我。我呢,就站在那混賬的懸崖邊。我的職務是在那兒守望,要是有哪個孩子往懸崖邊奔來,我就把他捉住——我是說孩子們都在狂奔,也不知道自己是在往哪兒跑,我得從什麼地方出來,把他們捉住。我整天就幹這樣的事。我只想當個麥田裡的守望者。我知道這有點異想天開,可我真正喜歡乾的就是這個。我知道這不像話。”

這一段話是點題之精華,也是最讓人動容的描述。少年之眼所看到的世界,是虛假微笑背後的貪婪、不堪與貧瘠,這就像那懸崖峭壁,有的孩子長大成人會墜入這慾望的深淵,

而霍爾頓的追尋是想通過自己的守護來為世界多留住一份真誠與真心,他守在懸崖旁,防止孩子們墮落,這是他心中理想,更是他同這個浮華世界所做的最倔強的抵抗。

既墜入虛無又守護純真|《麥田裡的守望者》:少年的反抗與追尋

而小說的結尾,也為我們提供了無限想象的空間。怕自己因感染肺炎死去惹妹妹傷心,霍爾頓決定偷偷回家一趟。妹妹在收到哥哥紙條後也拖著行李箱要離家出走,霍爾頓最終沒能狠心離去,他迴歸了家庭,但不久之後他得了一場大病,在療養院中度過了大段光陰。

有人評論說霍爾頓最終還是與世俗妥協,乖乖成長為一個大人;也有人評論說霍爾頓追尋的理想在現實面前化為泡影,精神與現實的矛盾拉扯著他,他徹底崩潰,倒在病房。

無論是哪種想象,小說都早已在結尾戛然而止。但是它帶給我們的思考卻歷久彌新,直到今天都具有教育意義:物質世界再豐富,精神世界的荒蕪也會導致人的畸形,想要穩定進步,就必須關注人的內心與精神需求。

既墜入虛無又守護純真|《麥田裡的守望者》:少年的反抗與追尋


《少年的你》裡,陳念說:“高考完,我們就變成大人了,但是,從來沒有一節課教過我們,如何變成大人。”

《藍色大門》裡,孟克柔說:“三年、五年以後,甚至更久更久以後,我們會變成什麼樣的大人呢?”

成長道路上,每個人都會經歷由青春期邁向成年期的陣痛,有疑問、有反思、有抵抗、有追尋,而若再遭遇《麥田裡的守望者》裡那個物質高速發展但精神極度匱乏的社會,這種疼痛會更劇烈。

每個人都有與生俱來的使命,或許反抗與追尋讓霍爾頓經歷了痛苦,但越過痛苦認清了自己作為“守望者”的使命,這可能就是所謂苦難所帶來的財富與價值吧。

既墜入虛無又守護純真|《麥田裡的守望者》:少年的反抗與追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