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走来时路》:让生活焕发信仰之光


《重走来时路》:让生活焕发信仰之光


随着政策的引导与市场的拓展,中国纪录片产业正迈入了历史最好阶段。越来越多的制作者们开始选择用富有人文情怀与文化积淀的纪实影像方式来表达他们对人、社会、国家的感想。以个体化视角审视国家的快速发展,讴歌新时代的变化;以个体经验映衬历史与现实,洞察时代变化的脉络。


《重走来时路》:让生活焕发信仰之光


《重走来时路》正是其中的一个最新的代表。整部纪录片以一位老者重走长征路的历程,为长征精神在当代中国的传承赋予了一个新的注解。

两次重走,换了人间

《重走来时路》,最重要的是一个「重」字。

整部纪录片讲述了62岁的宁夏隆德县文化馆原副馆长张国勤再一次踏上了重走长征路的旅程。2000年,他从宁夏出发,靠着一辆摩托车,用整整一年时间单骑重走长征路。19年后,他再次出发,寻访那些当年的知己故人,重温长征精神。


《重走来时路》:让生活焕发信仰之光


所以,「重」字一语双关:它既是张国勤重走自己寻访之路,同时也是重走长征来时路。《重走来时路》以张国勤的46盘录像带和5400张照片为引子,以新的旅途为线索,在不断「重走」之中,实现了过去与现在、历史与现实的对话。

十九年的时间,张国勤发现,当年重走长征路这一路上遇到的人与事,早已物是人非。但没有被时光雕琢所带走的,是因为长征而结下的珍贵友谊。在张国勤眼里,热水镇的张顺友虽然经历了人生的蹉跎坎坷,但他吟出「重走长征路、今日又相逢」时,他知道今天张顺友依然会像当初那样热情款待自己。


《重走来时路》:让生活焕发信仰之光


热水镇的黄理鑑在张国勤深陷身体和精神的低谷时给予他无私的帮助。如今,再次相逢时虽然黄理鑑已在商业领域小有成就。回顾往昔,当时的黄理鑑仅仅处于对张国勤重走壮举的敬佩就为他免费提供食宿。直到今天,张国勤都对黄理鑑当初的那份善良初心记忆犹新。


《重走来时路》:让生活焕发信仰之光


在黑水县,张国勤见到了当年和他一起翻越雅克夏雪山的班德塔。虽然血压略微有点高,但两人在做好充分医护准备后,再次携手登上雅克夏雪山。在那里,伫立着海拔最高的长征烈士墓。今人再次祭奠烈士,以纪念长征精神永存。


《重走来时路》:让生活焕发信仰之光


当然,这次的重走,也有许多遗憾。在到达红军召开过毛儿盖会议的索花县时,张国勤不巧地与曾带他参观会议会址的窝热师傅错过。与当地老乡的交流中得知,19年前留下合影的照片里已经有诸多朋友相继过世。斯人已逝,空留生者自嗟叹。


《重走来时路》:让生活焕发信仰之光


但最令张国勤触动的,是他所遇到的每一个当年帮助过他的人,虽然他们的生活各自相异,人生有着不一样的起伏,如今的情绪和当年并不相同,但大家都依然积极地面对生活,面对困难都不所畏惧。这恐怕就是长征精神在普通人身上发出的润物细无声般的回响。

除了人的变化,当地的变化也被《重走来时路》的镜头细腻的捕捉。十九年前,那时的黑水镇还是一派原汁原味的田园风光,当张国勤看到了用天然火锅煮食的年糕时兴奋不已。而如今,道路已经联通了偏远乡镇,新修的白墙黑瓦犹如新时代的桃花源。城镇的快速发展也变相的增加了张国勤寻找故人的难度。


《重走来时路》:让生活焕发信仰之光


在《重走来时路》里,张国勤既是一个向导,我们跟随镜头走进了他的生活世界,跟随他走访了两万五千里长征路往日与今日的时移世易。张国勤又同时是一面镜子,在他无畏的「重走」中,折射出了十九年、乃至八十三年间中国社会发生的巨大改变。如果说应接不暇的大国重器们是纪录片记录时代的宏大叙事符号,那么张国勤的重走来时路就是见证伟大时代的人民视角。两次重走与当年的红军长征,共同构成了整部纪录片谱写中国社会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三重变奏。

信仰力量的传承

《重走来时路》离不开两个字:信仰。而在张国勤身上,信仰的具体表征则是四个字:长征精神。

长征是中国历史上无与伦比的辉煌,是世界军事史上的奇迹,更是深刻在中国人心中不抛弃不放弃的精神。但对于现代人来说,诞生于革命时期的长征精神,在当下究竟是什么,对每个普通人而言,又意味着什么?


《重走来时路》:让生活焕发信仰之光


对此,张国勤给出了自己的答案。2000年,他用整整一年时间单骑重走来时路。19年后,他再次出发。19年前,即使有时候一天只能吃一顿饭,即使得靠不停的投宿解决睡觉问题,即使摩托车不停的遇到故障,他都坚持走完不轻言放弃。十九年后,尽管自己的身体状态不算特别良好,为了兑现当年与朋友们之间的承诺,为了再次实现自己的心愿,张国勤又一次踏上了来时路。「重走」,既是长征精神的实践,也是长征精神的象征,更是长征精神在自我身上的传承。


《重走来时路》:让生活焕发信仰之光


张国勤践行长征精神,最直接的触动者是他的家人。此次重走长征路,最令张国勤感到开心的是自己的儿子张晓光在旅程中途赶来与自己会合。虽然张晓光一直担心张国勤的身体,怕六十二岁的他身体条件已不适合再次体验「爬雪山、过草地」,但张晓光对于父亲的重走来时路的心愿却是一如既往的支持,正如十九年前张国勤第一次重走长征路时,拉着欢送横幅的张晓光心中所想第一件事是「能否带上自己」。

这一次,张国勤在张晓光的陪同下再次登上了雅克夏雪山,他不禁勾画出一个美好的愿景:在未来,自己的儿子能够带上孙子、孙女重走长征路,了解长征这段历史,用心领会长征精神。长征精神至少能够在他们家里得到延续和传承。


《重走来时路》:让生活焕发信仰之光


张国勤也让长征精神在当代得到了更多人的认同。十九年前,当张国勤宣布自己要重长征路时,就吸引了众多市民和媒体的关注,摩托车友们甚至自发为张国勤开路,将其护送至宁夏的省界线。而在十九年后,当张国勤再次从长征路归来时,车友们又一次极具象征性地为张国勤举办了欢迎仪式,让张国勤再次骑上摩托车,化身为长征精神的移动坐标。


《重走来时路》:让生活焕发信仰之光


我们或许会认为,承载红色记忆的长征精神,似乎很难在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中发现它的痕迹。然而,张国勤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告诉我们,那些长征沿线居住的居民,很多人都认可他、尊敬他。一开始,他认为自己的旅程会比较孤独,但越来越多的人对他的关心让他感到,长征精神其实就如同一枚种子,种在了普罗大众尤其是长征沿线群众的心中。


《重走来时路》:让生活焕发信仰之光


而在纪录片的末尾,《重走来时路》塑造了一个有趣的对比:当张国勤在机场准备踏上回去的旅程时,偶遇了一大批追星的粉丝们。看着粉丝们对于偶像热烈的追逐,张国勤脸上流露出一丝的不解。不过,他并没有选择将长征精神与当代的追星现象对立起来,而是强调自己「其实也理解这些孩子们」。只不过,张国勤持有一种质朴而真诚的信念:在他看来,红色记忆、长征精神需要后继有人。

「我们的国家走到现在经历了多少,他们应该了解一下,或许了解以后,他们的人生会不一样」。


《重走来时路》:让生活焕发信仰之光


每一个时代都会有属于自己的潮流与烙印,但信仰的力量却能够超越时空。正如坚忍不拔、自强不息、勇往直前的长征精神其实早已流淌在我们每个人的体内,穿透骨肉,融于血液,随着时间的流淌更加醇厚有力。

1号结语

在一个「全民纪录」的时代,如何纪录一个人,看似简单,实则不易。一方面,对于人物故事性的挖掘立意甚高却在实践中浅尝辄止,导致生成了一股「强赋新词」的尴尬感;另一方面,光有人物故事的挖掘还不够,更重要的是让人物成为连接时代发展与社会变革的枢纽,找准人相对于历史进程的坐标。


《重走来时路》:让生活焕发信仰之光


从这一点来说,《重走来时路》必定是一部优秀且良心的纪录片。张国勤的两次重走长征路令人震撼,而他艰苦奋斗、一往无前的精神正是当代长征精神的鲜明注脚。我们跟随着张国勤的双眼,追寻着昨日道路的记忆,见证着今日道路的变化,憧憬着明日道路的未来。而在见证张国勤「重走来时路」的历程同时,长征精神犹如一场精神洗礼灌注于我们每个人的内心。

张国勤生于斯长于斯的土地是宁夏六盘山,这里却吹来了江西瑞金的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