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墉之父,大清重臣,刘统勋到底有多牛?

白话历史君


拜电视剧《宰相刘罗锅》所赐,刘墉刘罗锅成为了家喻户晓的清朝名臣,然而,很多人可能并不知道,真实历史上,他的父亲刘统勋,其名声和影响力,都远在其子刘墉之上。

历史上的刘统勋,乃是乾隆皇帝的股肱之臣,他一生政绩卓著,为官清廉,自奉节俭,更是乾隆年间有名的大学士、军机大臣。虽说儿子刘墉因为电视剧成为了家喻户晓的历史人物,但是,他的父亲刘统勋的事迹,其实丝毫不弱其子。那么,作为清廷重臣的刘统勋,在历史上到底有多牛呢?

刘统勋剧照

刘统勋于雍正二年考中进士,雍正皇帝在位期间,他担任过翰林院编修,入南书房、上书房为皇帝、皇子陪读,逐步获得清朝最高统治者的赏识。随后,他曾亲自前往河南、湖北等地担任乡试主考官,为朝廷选拔了不少优秀人才,深得皇帝好评。

乾隆元年,刘统勋被新继位的乾隆皇帝青眼有加,直接提拔为内阁学士;第二年,担任刑部侍郎的刘统勋,又前往浙江担任兴修水利一职。他到任以后,由于当时官员钻营之风大盛,败坏了清朝吏治,刘统勋上书乾隆建议废除一些用来培植亲信的职位,比如河功、军前效力等职,此举得到皇帝赞同,也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了官场上任用亲信的不良风气。

刘统勋画像

乾隆六年,回到京城的刘统勋,又被提拔为都察院左督御史一职,此后,他正式开启了严查、严办贪赃枉法官吏的“铁面御史”生涯。作为朝廷监察机构的重要人物,刘统勋在面对地方的贪官污吏之时,从来不留情面,对于那一些苛扣军饷、收取贿赂的官员,更皆按照律法处置。

不仅如此,刘统勋对于作风不正的朝廷重臣,也敢于向皇帝直接上书弹劾。在他尚书皇帝的奏章中,就弹劾过一位三朝元老张廷玉,此人借助自己的势力与联姻之名,为两个家族的亲信举荐、袭荫,导致冗员虚衔泛滥。此事过后,乾隆下令三年以内这些人停止升转,以正朝廷风气。

刘墉、刘统勋父子

刘统勋之所以能够闻名朝野,还有他清正俭朴的作风有关。据史书记载,刘统勋做官期间,每次外出巡视从不铺张浪费,只有两三仆从随同左右,到了地方也不滋扰地方官员,在吃喝住宿上也不多加讲究。更是注意与地方官员的私下往来,凡是有人请客或者馈赠礼物与他,刘统勋一概严厉拒绝。

正所谓富在深山有远亲,更何况,刘统勋担任还是位高权重的内阁大学士,没过多久,就有同窗好友托亲戚捎来重金拜托他,对于自己刚当上山西巡抚的儿子多加照顾,可是,刘统勋却当面拒绝了好友的礼金,并让送来礼金之人将这笔钱带回去送给生活贫苦的亲戚朋友。

刘统勋画像

在有着“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的清朝官场上,能够十年如一日坚持自己的廉洁与公正的大臣,实属不多、也实属不易,历朝历代官场上为权势索取者比比皆是,像他这样的清官确实难得。尤其是他在治水这样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上,刘统勋更是建树颇多。

担任工部尚书期间,刘统勋查办过侵吞公款的河道总督,更微服私访、暗中调查过向乡民所要贿赂的河吏,其雷厉风行的作风,实在是令人敬佩。刘统勋去世以后,在朝为官50年的他,家中一贫如洗,土地更是未增一寸,像他这样的“真宰相”,也难怪能够得到乾隆皇帝“终身不失正”这样的高评价。


鸢飞九天2018


刘统勋与刘墉是父子关系,刘墉是刘统勋的长子。

说起刘墉他们家,那可真的是称得上名门望族了,从刘墉这一代往上数,连者四代都是进士。刘墉是乾隆十六年进士,官至内阁大学士;他爹刘统勋是雍正二年进士,官至内阁大学士兼军机大臣;他爷爷刘棨是康熙二十四年进士,官至四川布政使;他曾祖父刘必显顺治九年进士,官至户部员外郎。

从地位和历史影响来看,刘统勋与刘墉无疑是他们老刘家最为出色的两位,都曾做到过内阁大学士。要知道这个官儿,可是妥妥的一品大员,乃是清朝单个官衔中的最高级别。其再往上,估计也就三师(太师、太傅、太保)这等虚衔能够压其一头了。而如果仅从知名度而言,刘墉无疑要比老爸刘统勋高很多,当年那部《宰相刘罗锅》可谓是家喻户晓。刘墉也和纪晓岚一样,成为了和珅的苦主之一。但事实上,真实历史上的刘墉,远没有那么厉害,其与和珅根本不是一个级别的人物。其终其一生,临到死八十多岁了,才被嘉庆皇帝给升到了内阁大学士的位置,而年纪更小的和珅三十六岁就已经坐上了大学士的位置。

而且刘墉早年多在外为官,与和珅打交道不多,待其调回京城,已经年逾六十。此时的刘墉早已经没有了当年的意气风发,争锋相对。其为人变得圆滑世故,面对朝中如日中天的和珅,刘墉并没有选择于其作对,而是“委蛇其间,惟以滑稽悦容其间”。

唯一值得一提的就是在乾隆死后,嘉庆着手收拾和珅,而查办者正是刘墉。

所以,刘墉其实没有电视剧里面那么厉害。相对而言,他老爸刘统勋其实要更厉害。

相比刘墉靠着老爸的关系以恩荫举人的身份直接越级参加科举,而且顶着“宰相之子”的名头到处伸张正义。这么多外力加持,才博得了一个大学士的地位。

刘统勋可以算得上是白手起家了,虽然自己也是官宦世家出身,但谈不上恩荫。只能说是书香门第带来了良好的培养环境。刘统勋可是一步一个脚印,从秀才到举人,最后中的进士。那一年他才26岁。这个年纪在进士里面已经算是了不起了。

他儿子刘墉走后门,都得32岁才考上。

刘统勋比较幸运,在雍正朝没有被外派,而是一直在宫里办事儿,比如南书房行走、上书房行走等,官衔不高,但近水楼台,地位可不低。

由此,其在乾隆时期被当成了新班组成员的重点培养对象。乾隆刚登基,他就被拜为内阁学士,开始跟着大学士嵇曾筠下地方调研去了,第二年就升了刑部侍郎,乾隆六年便被升为了都察院左都御史。这个官儿可厉害了,从一品啊。而且具有监查百官之责,相当于今天的纪委书记,这个地位可不低啊,可谓是官运亨通。

而且这还是中间他母亲去世回家守了一年孝的结果。

而在担任左都御史期间,刘统勋也是不含糊,居然直谏张廷玉,说其晚年骄横,不宜重用。张廷玉是谁啊?三朝元老,清朝唯一一个配享太庙的汉臣。雍正年间他就是内阁大学士加军机大臣,位极人臣。而雍正驾崩前更是任命其为顾命大臣,辅政乾隆,有点托孤重臣的感觉。而在刘统勋上谏之时,他已经是总理事务大臣,可以说是为臣者之顶峰。论权力、论地位,十个刘统勋都不够看的。可是刘统勋就是不畏权贵,一切坦白讲。

当然,乾隆无疑是十分开心得,他正愁怎么大权在握呢,刘统勋这一出,直接给他机会,把张廷玉给革职了。三朝元老,就这么被刘统勋和乾隆这两个小年轻给绊倒了,刘统勋因此闻名朝野。当然,更多的是得到了乾隆的信任。

刘统勋也因此走上属于自己的历史大道。

这个人为人正直,且颇有能力,其最大的功绩就是治水。运河疏浚,黄河水患、江南决口……每一个事关万千百姓生命的大灾,都是在他的带领下渡过的。而且在这个过程中,少有出现咱们再历史上所常见的豆腐渣工程,亏空赈饷,腐败贪污。因为刘统勋眼中揉不得沙子,只要被他发现,绝对严惩不贷。他经常微服私访,暗地查探,揪出了一大批贪赃渎职的官员,深得当地老百姓的爱戴。

由于地方上的出色政绩,刘统勋后来又被调职入京,正是进入到清朝的权力中枢——军机处。这地方,刘墉终其一生,都没进来过。更值得一提的是,当时的刘统勋还没拜大学士,这在军机处里是比较罕见的,可见其能力。后来刘统勋又升任东阁大学士,加上其军机大臣的职位,在当时的清朝,差不多已经是位极人臣了。大学士加军机大臣,在清朝就相当于宰相。这个高度刘墉可没达到过。

“世谓大学士非兼军机处不得为真宰相”(《清史稿》)

由此可见刘统勋之地位。

1773年,刘统勋于上朝路上去世,享年75岁。乾隆悲痛不已,亲自上家悼念,并作挽联。

此外,他还追授刘统勋为太傅,并赐谥号“文正”,这个谥号是古代文人做官的最高褒奖,是每个文人都梦寐以求的死后哀荣。

司马光曾说过,“文正是谥之极美,无以复加。”

由此可见,刘统勋不失为清朝一代名臣!


白话历史君


首先,我们从刘统勋担任过的职位来看,他历任刑部尚书、工部尚书、吏部尚书、内阁大学士、翰林院掌院学士及军机大臣等要职。另外从给他的谥号也可以看的出来,刘统勋的谥号是文正,在古代文正是对人臣极美的谥号,可以看出刘统勋生前是多么牛才能得到朝廷如此褒奖。

直言敢谏,参奏张廷玉和讷亲

刘统勋在做监察御史的时候,向皇帝上疏参奏大学士张廷玉和尚书讷亲,说当时已经在晚年的张廷玉不够谦谨。朝廷外面对他的责备很多,让乾隆三年内不要再提拔重用张廷玉。对于讷亲,他同时管理吏部和户部,在部里讨论大事的时候,讷亲说什么就是什么,没有心存谦诚,集思广益,让乾隆批评讷亲,让讷亲改正。

奏章上了之后,乾隆认为如果张廷玉和讷亲没有作威作福的话,刘统勋是不会上这样的奏章的。后来乾隆确认之后,确有其事,就将张廷玉和讷亲革职了,并把刘统勋的奏疏公开给众臣看,自此之后刘统勋闻名朝野。

深受百姓爱戴,治水有功

刘统勋在乾隆十一年出任漕运总督开启了,开启了督修河道,治理水患之路。不论是古代还是现代漕运河治水都是国家大事。每年夏天的长江汛期,黄河汛期,对现代社会来说都是一件非常重要和棘手的事情。在古代生产力并不发达,导致资源也比较匮乏。漕运河治水更是重中之重。

刘统勋自乾隆元年随大学士嵇曾筠赴浙江学习海塘工程,到乾隆三十四年受命勘察疏通运河,前后督修河道、治理水患长达三十余年。在这期间始终秉公办事,惩治贪官污吏,为清朝政府挽回损失。同时兴利除弊,亲自监督并按期完成堤坝运河的修筑维护,为国家的长治久安提供保障,可谓治世能臣。

乾隆三十八年,刘统勋因为操劳猝逝,乾隆自作挽联和怀旧诗,将刘统勋列为五阁臣之一,追授太傅,赐谥号文正。通过这些就能看出当时的刘统勋到底有多牛了。


月古史话,欢迎大家一起多角度畅谈历史文化,欢迎【评论】、【点赞】、【关注】。

月古史话


刘统勋为相近二十年,成为乾隆皇帝的肱股之臣,一生操劳,以七十五岁高龄猝死于上朝途中。刘统勋是为官清廉,为人刚直,为政出众,在德和才两方面都做到了极致的大臣。乾隆皇帝评价刘统勋:“遇事既神敏,秉性原刚劲。进者无私感,退者安其命。得古大臣风,终身不失正。”

刘统勋雍正二年考中进士,选庶吉士,出任编修。整个雍正王朝,刘统勋一直默默无闻,直到乾隆登基后,他被提拔为内阁学士,仕途才开始走向快车道。

乾隆二年,学习完治水之法的刘统勋,被提拔为刑部侍郎,副部级;乾隆六年,丁忧期刚过,他又立刻被任命为都察院左都御史,跨入正部级行列;乾隆十七年,入阁军机处,步入乾隆朝政治核心圈。

那么,刘统勋到底做过什么?以至于乾隆帝因为他的去世涕泣不止呢?

刘统勋为官清廉,堪称士林表率

大清王朝的腐败,在列朝列代中属于比较严重的,官员们一个个都养得肥肥的。其实大清的官员们,待遇要比大明好得多,除了高工资,还有很多默认的官场潜规则,比如火耗银等。可是人的欲望无止境,大清的高福利还是没能止住官员们的腐败。

刘统勋比较另类,为官清正廉洁,一生无所积蓄。到他去世后,乾隆皇帝亲自上门吊唁,才发现刘统勋家门楣低矮,陈设简朴,完全不像个宰相之家。

也正是他几十年如一日的清廉作风,让他保持了高贵的品性。满清的腐化堕落,从最鼎盛的乾隆朝开始,越发不可收拾,形成一股不可遏制的歪风邪气,败坏了士林风气。

即便像张廷玉这样的国之柱石,晚年也没有摆脱营私的窠臼!

刘统勋为人刚直,堪称贪官伐木机

弹劾张廷玉和讷亲,堪称刘统勋的经典之作。张廷玉晚年通过家族联姻的方式,自肥家族。当时的舆论矛头直指张廷玉,抨击他的家族在他的护佑下,相互举荐。讷亲专横跋扈,只要他的命令,无论是否合理合法,都要求下属必须照办。

刘统勋建议乾隆,三年内不要提拔重用张廷玉,对讷亲严厉批评!

张廷玉和讷亲都是宰辅级忠臣,前朝元老,刘统勋顶多是政坛新星,刚刚步入正部级,资历浅得很,就敢直接弹劾帝国宰相,而且用词如此尖锐,毫无顾忌。

乾隆选择了力挺刘统勋,他出人意料地直接将张廷玉和讷亲免职!刘统勋虽然对二人的作为很反感,但一棍子打死恐怕也不是他的意愿,或者不是他敢想的。估计跟乾隆皇帝想清洗前朝旧臣,建立自己的班子有很大关系。

但不管怎么说,刘统勋在乾隆的襄助下,一炮打响了自己的“品牌”,从此贪官污吏们,听到刘统勋的名字脑瓜就嗡嗡的!

刘统勋作为宰辅,不是死守在京城,一遇到疑难杂症,他就被乾隆派遣到地方解决问题。刘统勋每到一处,就成了贪官们的伐木机,成片成片地往下倒!

刘统勋为政出众,堪称治国能臣

最难能可贵的是,刘统勋不是死守道德说教的书呆子,他之所以能成为乾隆的肱股之臣,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他有极其出色的能力。


《清史稿》说刘统勋“以决疑定计见契於高宗”,被乾隆誉为“真宰相”。科举制四书五经体制选拔出来的官员,有一个很大的弊病就是,很多官员能说不能做,“高分低能”,理论一套一套的,到实际工作中就抓瞎。

比如,刘统勋治水患,每到一地他总能发现天灾背后的人祸——官员们的不作为,甚至贪污腐败!这些地方官很狡猾,他们一般都团伙作案,形成复杂的利益链,外人一般很难查出漏洞。监察官员很容易被迷惑,往往治标不治本,甚至弄成糊涂案。

我们发现,刘统勋自乾隆十一年,担任漕运总督开始,他每到一地,从来都是天灾人祸一把治。最典型的就是河南祥符黄河决堤,刘统勋到达后,地方官员抱怨治河的干草收不上来,导致了工程延误。

刘统勋很聪明:干草不是稀奇的东西,朝廷有拨款,为何收不上来呢?他来了个微服私访,结果看到了不一样的东西,在某个地方聚集了几百辆车的干草,送草的百姓在那里哭。刘统勋私下一打听,原来是收草的官员向他们索要贿赂,否则就不要。

老百姓辛辛苦苦将草大老远送来,给贿赂就所剩无几,不给贿赂就卖不出去,再拉回去两头损失!这些官员就这么可恶,拿准了老百姓的心理,死劲卡脖子!

刘统勋一次私访,就搞清楚了渊源,回到衙门就绑人!

他的这种敏锐和亲身调研的精神很难得,乾隆十七年,为了编撰《西域图志》,已经五十五岁的刘统勋,带着测量队,亲自爬遍了天山、喀什湖地区。

刘统勋为官五十年,为相十几年,光治水就治了三十几年,几乎成了清王朝的“大禹”,就是因为他真能解决问题,无论多复杂的情况,他一到,总能找到根源,总能对症下药。

这就是刘统勋牛的地方,他既是能力出众的专业型人才,同时又有不畏权贵的刚直不阿,和个人清正廉洁的作风,这些条件加在一起,让他能做到不受外界干扰,专心致志地为民请愿,为国尽忠!


寻根拜祖


电视剧中我们经常看到刘罗锅——刘墉的故事,感觉刘墉上能忽悠皇上,下能惩治和珅,非常牛气。然而历史上刘墉却没有这么牛,牛的是他的父亲刘统勋。

刘统勋是雍正二年考取进士,被翰林院选为庶吉士,担任编修,在雍正时期,刘统勋历任南书房行走、上书房行走和詹事等职务。看上去品级不高,但是由于上书房是清代皇在宫中读书上学之处,所以上书房行走是实际上就是清朝时候皇子师傅的副手,职位不高但是能接触到皇子,所以在雍正时期,刘统勋就有很多机会接触到宝亲王弘历,也就是后来到乾隆皇帝。

也是有了这层关系,弘历对刘统勋就很赏识,到乾隆继位之后,就将刘统勋提拔为内阁学士,跟随大学士嵇曾筠到浙江学习海塘工程和治水之法,这刘统勋将来治水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治水学习完成之后,乾隆就将刘统勋升为刑部侍郎,成为了一个副部级官员。后来刘统勋因母亲去世回家守孝三年,守孝期满,乾隆有将他升任为都察院左都御史,成为了国家的正部级官员。

乾隆如此提拔刘统勋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因为乾隆要提拔年前的臣子来撼动当时朝廷的两位元老,即张廷玉和鄂尔泰。刘统勋也很懂乾隆,所以他上书参奏大学士张廷玉,而张廷玉当时的门生故吏遍布朝野,刘统勋这样被乾隆当做棋子是很容易翻船。不过在乾隆的力挺之下,张廷玉最后还是被迫辞职回家,这也章刘统勋有了直言敢谏的名声。

刘统勋不仅仅直言敢谏,而且为官清廉,他一生无所积蓄。到他去世后,乾隆皇帝亲自上门吊唁,才发现刘统勋家门楣低矮,陈设简朴,完全不像个宰相之家。刘统勋清廉和满清的腐化堕落形成明显对比,而刘统勋也非常痛恨贪官,他每到一处,就成了贪官们的伐木机,成片成片地往下倒!

如果你认为刘统勋只是这样那就他小巧他了,刘统勋同样还是干吏,他学习了治水之法在乾隆十一年派上了用场,这一年他担任漕运总督,他开启了自己督修河道、治理水患之路。

乾隆十三年,刘统勋巡查山东赈灾情况,并勘察河道。当时运河涨水很快,刘统勋上疏请求通过濬聊城引河分流,将运河之水引出大海。并下令将德州哨马营和东平戴村两处堤坝的高度降低,秋天后又将沂州江枫口两处堤坝的高度提升,使得河水有所阻截,防止了溃坝和水灾。

乾隆二十一年,河南祥符黄河决堤,刘统勋到达后,地方官员抱怨治河的干草收不来,导致了工程延误。其实干草不是稀奇的东西,朝廷有拨款,应该很好收,那为何收不上来呢?刘统勋就来了个微服私访,结果看到在某个地方聚集了几百辆车的干草,送草的百姓在那里哭,刘统勋私下一打听,原来是收草的官员向他们索要贿赂,否则就不要。于是刘统勋将当事官吏捆起论罪,称要处斩,后因巡抚等人求情才免除一死,结果干草一晚上就全收上来了,一个月后工程完毕。

刘统勋为官五十年,为相十几年,光治水就治了三十几年,几乎成了清王朝的“大禹”,就是因为他真能解决问题,无论多复杂的情况,他一到,总能找到根源,总能对症下药。

乾隆十七年,刘统勋进入帝国的核心权力机构,担任军机处行走,从此成为皇帝的左膀右臂,但是为了编撰《西域图志》,已经五十五岁的刘统勋,不顾年纪大,也没有因为自己是身居高位就不亲力亲为,而是亲自带着测量队,爬遍了天山、喀什湖地区。

刘统勋既是能力出众的专业型人才,同时又有不畏权贵的刚直不阿,和个人清正廉洁的作风,是清朝不可多得的能臣干吏,是一位官员的楷模,是一位“牛”官,他也为大清奋斗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乾隆三十八年十一月十六日,刘统勋赴紫禁城早朝,行至东华门外时,轿内忽然倾斜,抬轿人拉开轿帘发现刘统勋双目紧闭,离开了人世。乾隆将刘统勋列为五阁臣之一,追授太傅,赐谥号文正。(文正是古代臣子最高的荣誉)


帝国烽火


刘统勋有多厉害?大家都知道刘墉和纪晓岚吧,刘墉是他的儿子,纪晓岚是他的学生。你说他厉不厉害。

刘统勋去世后,被朝廷追赠其为太傅,并授予文臣最高荣誉“谥文正”。清朝有史以来,只有8位大臣得此谥号,而刘统勋是乾隆朝唯一一位。

据史料记载,刘统勋出身书香门第,祖父、父亲都是进士出身,做过地方官。刘统勋也继承家族传统,于雍正二年考取进士,后到翰林院做编修。不过刘统勋很快引起雍正帝的重视,历任南书房行走、上书房行走,侍奉皇帝、皇子读书,官职虽然不高,但能够接近皇帝以及未来的皇帝。

果然乾隆帝一即位,就提拔刘统勋为内阁学士,第二年又提升为刑部侍郎,留在浙江办理海塘工程。乾隆六年,服丧期满的刘统勋升任左都御史,执掌督察院,在此期间,他不避权贵,敢于弹劾张廷玉、讷亲等人,得到乾隆帝的嘉奖。之后又担任漕运总督,办理漕运、水利工程。

刘统勋也历经宦海沉浮,在陕甘总督期间负责西征大军的后勤,因直言上奏,被乾隆帝一度逮捕罢官。之后乾隆帝又命刘统勋为刑部尚书,负责运河治水工程,多次得到皇帝的赞赏。乾隆十七年,刘统勋进入清朝最高权力核心——军机处,乾隆二十六年,“拜东阁大学士,兼管礼部、兵部”。

后来刘统勋又被授予“充上书房总师傅,兼管刑部,教习庶吉士”,之后他又成为领班军机大臣。要知道清朝统治向来是“重满轻汉”的,而刘统勋以一介汉臣出任领班军机大臣,管理礼部、兵部、刑部,可以说他已经成为大清朝的宰相。

乾隆三十四年,刘统勋七十大寿,乾隆帝亲笔御赐“赞元介景”四字匾额。四年后,刘统勋乘轿上朝时病故。乾隆帝当即做出决定,追赠其为太傅,并将文臣最高荣誉授予刘统勋,“谥文正”。清朝有史以来,只有8位大臣得此谥号,而刘统勋是乾隆朝唯一一位。

几天后乾隆帝亲临刘统勋家吊唁,“见其俭素,为之恸”。回宫后,乾隆帝流着眼泪对群臣说:“朕失一股肱!”一会又说道:“统勋乃不愧真宰相!”刘统勋为官五十载,清正廉洁,秉公无私,对此乾隆帝称赞他有“古大臣风,终身不失正”。

正所谓爱屋及乌,当刘统勋之子刘墉服丧期满后,乾隆帝特意加封刘墉为“内阁学士,直南书房”,将其从地方调入京城,自此才得到乾隆帝的重用。


东海裔族


在1996年电视古装连续剧《宰相刘罗锅》热映,电视剧中讲述了乾隆年间刘罗锅(刘墉)与当朝一品大员和珅在多个方面进行斗智斗勇的民间故事。这部连续剧中的主人公刘墉机智果敢、不畏强权,深得观众的喜爱,因此圈粉无数。历史上真实的刘墉是出自书香门第之家,祖上几代都在朝廷为官。今天观景要说的主人公就是刘墉之父刘统勋。

刘统勋出生在书香门第之家

刘统勋(1698年—1773年),山东诸城(今山东高密)人,出生在一个书香门第之家。从刘统勋祖父到刘统勋孙子这一代,刘氏一门五代进士,被誉为佳话。

  • 刘统勋祖父刘必显(1600年–1692年),是明朝天启四年时的举人,在清朝顺治九年中进士,官至户部广西司员外郎,阶奉直大夫(正五品官衔)。
  • 刘统勋的父亲刘棨(1657年–1718年),是清朝康熙二十四年进士,为官清廉,官至四川布政使(从二品官衔)。
  • 刘统勋大儿子刘墉(1720年-1805年),是乾隆十六年进士,历任工部尚书、礼部尚书、体仁阁大学士等职,刘墉后期官衔为正一品。刘墉为官奉公守法、清正廉明,死后被追封为太子太保,赐谥号文清。

  • 刘统勋孙子刘镮之(?—1821年)是乾隆四十四年进士。历任户部尚书、顺天府尹、吏部尚书、太子少保等职,刘镮之最高官阶为正二品,死后赐谥号文恭。
《清史稿 刘统勋传》:统勋,雍正二年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先后直南书房、上书房,四迁至詹事。

  • 刘统勋在康熙五十六年中举人时19岁,雍正二年考取进士时才26岁。刘统勋先后任军机处行走、东阁大学士兼礼部、兵部事务、翰林院掌院学士、尚书房总师傅、殿试阅卷大臣、国史馆总裁、《四库全书》总裁官等重要官职,刘统勋官衔为正一品大员。死后追授太傅,赐谥号文正。下面我们就一起去看看刘统勋到底有多厉害?

尽忠职守,不畏强权,敢于弹劾朝廷重臣

《清史稿 刘统勋传》:六年,授刑部侍郎。服阕,诣京师。擢左都御史。

乾隆六年,刘统勋在担任都察院左都御史期间,尽忠职守,负责监督朝廷官员的言行举止。没过多久刘统勋就干了一件大事,他把三朝元老大学士张廷玉给参了,说张廷玉身为三朝元老,被朝廷重用,名望很高,在晚年理应谦虚谨慎,结果他反倒是利用朝廷对他的恩宠,与缙绅望族里的姚姓相互之间联姻,在官场上更是相互勾结包庇。因此刘统勋上奏请求皇上三年内不要提拔重用张廷玉。



接着刘统勋又上奏弹劾尚书讷亲,说他在管辖吏部和户部时,完全是在搞一言堂,什么事都是他一个人说了算,部下之人必须照办,完全没有集思广益,采纳忠言的作风。他请求皇上对他进行批评教育,让他能及时的反省改正错误。

《清史稿 刘统勋传》:上谕曰:“朕思张廷玉、讷亲若果擅作威福,刘统勋必不敢为此奏。大臣任大责重,原不能免人指摘。闻过则喜,古人所尚。若有几微芥蒂於胸臆间,则非大臣之度矣。今见此奏,益当自勉。至职掌太多,如有可减,侯朕裁定。”寻命以统勋疏宣示廷臣。

乾隆皇帝接到刘统勋的这两道奏章后,心里很不是滋味,张廷玉和讷亲都是朝廷重臣,是他给予很大厚望的重臣。同时乾隆也认为如果不是张廷玉和讷亲平时作威作福,身为都察院左都御史的刘统勋也不敢上这样的奏章弹劾他们两。乾隆皇帝对事情调查一番后,将两人革职,并把刘统勋不畏强权敢于上奏的折子给大臣们看,刘统勋由此名闻朝野。

刘统勋成为乾隆帝的治水大臣

乾隆十一年,刘统勋被乾隆皇帝任命为漕运总督,开启了他在治理水患、修筑河道之路。身为朝廷主管漕运的官员,刘统勋尽忠职守,做出了很多有目共睹的贡献。

乾隆十三年,刘统勋与大学士高斌前去山东视察灾情,并对当地的河道进行检查。当时运河涨水过猛,刘统勋上奏请求通过濬聊城引河分流,将涨势过猛的运河水引入大海中。

《清史稿 刘统勋传》:十八年,以江南邵伯湖减水二闸及高邮车逻坝决,命偕署尚书策楞往按。合疏言河员亏帑误工,诏夺河督高斌、协办河务巡抚张师载职,穷治侵帑诸吏。

乾隆十八年,已升任翰林院学士的刘统勋前往视察江南邵伯湖减水二闸和高邮车逻坝决口,期间查出了河道官员私自挪用公款等情况,刘统勋如实上报。贪污官吏被乾隆严惩,同时把河道总督高斌和协办河务巡抚张师载撤职。

刘统勋在此后多次被乾隆委派前去疏通运河水道以及各地河道督察工作,乾隆皇帝对他的治水之功是非常的赞赏。他因功劳巨大,逐渐的从一个地方官员进入到了大清朝廷的核心权力机构。


刘统勋成为朝廷重臣

乾隆十七年,刘统勋被乾隆任命为军机处行走,从此成为乾隆皇帝的左膀右臂。在乾隆下旨修纂重要文献《西域图志》时,刘统勋亲自带队前往天山以北地区进行实地测绘,此书后来成为了新疆地图的蓝本。

在乾隆三十八年,已经74岁高龄的刘统勋被任命为《四库全书》总裁官。从乾隆十七年起,刘统勋先后任刑部尚书、东阁大学士兼礼部与兵部事务、翰林院掌院学士、尚书房总师傅、殿试阅卷大臣、东阁大学士、国史馆总裁。

《清史稿》:上临其丧,见其俭素,为之恸。回跸至乾清门,流涕谓诸臣曰:“朕失一股肱!”既而曰:“如统勋乃不愧真宰相。”

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11月16日),刘统勋在前去上早朝途中去世,享年75岁。乾隆皇帝闻此噩耗,亲自前往刘统勋家吊唁,发现刘家简朴,深为感动,特地亲自为其作挽联和怀旧诗,把刘统勋定位为五阁臣之一,追授太傅,赐谥号文正(文臣最高的谥号,在清朝的历史上只有八个人获此虚荣)。


资料参考:《清史稿》


观景说史


“服官五十余年,居相位十余年,朝廷依赖之如肱股”,刘统勋可以说是乾隆时期,自张廷玉之下最受信任的汉臣,被乾隆视为最信赖的肱股之臣,乾隆曾当着群臣的面盛赞刘统勋“如统勋乃不愧真宰相,汝等宜法效之”,能让乾隆如此信任的刘统勋,他能不牛吗?



当然刘统勋最牛的还不是这个,而是他死后得到的谥号,他是清朝二百余年间八个得到“文正”谥号的官员之一。大家可别小看这“文正”二字,它可是历朝历代的文官中所能得到的最高的谥号,司马光曾言:“文正是谥之极美,无以复加”,因此历代文官自当官起就梦寐以求地想得到这个谥号。

也正是如此,历朝历代对于“文正”谥号的给予都是十分严格的,北宋只有李昉、范仲淹、司马光、王旦、王曾、蔡卞、黄中庸、郑居中、蔡沈等九人获得,元朝只有吴澄、耶律楚材、刘秉忠、许衡、廉希宪、贾居贞等六人获得,明朝只有方孝孺、李东阳、谢迁、倪元璐等四人,而清朝也只有汤斌、刘统勋、朱珪、曹振镛、杜受田、曾国藩、李鸿藻、孙家鼐等八人。从中可以看出受赐“文正”谥号的无一例外是当时的忠贞不渝之臣,皆为当世名臣,无一例外都深受当世皇帝的厚宠。



因此,刘统勋能得授“文正”谥号,这就足以说明他的牛,他的厉害。

那为何刘统勋在乾隆能这么牛呢?他到底有何过人之处能受到乾隆如此的厚待呢?

“统勋自十四年长工部,二十四年拜协办大学士,二十六年拜东阁大学士。兼管礼部兵部,屡出勘河工事宜,皆能筹划周详,革除积弊”,刘统勋最厉害的地方就在于他治理水患的能力。自乾隆十一年(1746年),刘统勋出任漕运总督开始,他就开启了治理水患之路。当时山东运河河水疯涨,稍微应对不力,就极有可能引发一场大规模的水灾,此时刘统勋快速应对,他先是上疏朝廷请求通过濬聊城引河分流,将运河之水引出大海,同时下令将德州哨马营和东平戴村两处堤坝的高度降低,秋天后又将沂州江枫口两处堤坝的高度提升,如此正是刘统勋应对得当,山东才避免一场特大水患的发生。



此后十余年的时间,刘统勋先后完美的处理了乾隆十八年(1753年),江南邵伯湖减水二闸和高邮车逻坝决口、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六月,铜山县孙家集黄河漫溢等事件。

当然,刘统勋除了拥有不俗的治理水患的能力外,还是为刚正不阿,秉公执法,不事权贵,廉洁奉公的好官。当年刘统勋初任都察院左都御史,他就弹劾大学士张廷玉、尚书讷亲,说“大学士张廷玉历事三朝,遭逢极盛,然晚节当慎,责备恒多。窃闻舆论,动云‘张、姚二姓占半部缙绅’,张氏登仕版者,有张廷璐等十九人,姚氏与张氏世婚,仕宦者姚孔鋹等十人。二姓本桐城巨族,其得官或自科目荐举,或起袭荫议叙,日增月益。今未能遽议裁汰,惟稍抑其迁除之路,使之戒满引嫌,即所以保全而造就之也。请自今三年内,非特旨擢用,概停升转”,说晚年的张廷玉为官期间,在外过于招摇,且多有包庇本家子弟的事情发生,甚至是公器私用,私自举荐本家子弟,让其在地方为官,所以希望乾隆三年内不要提拔重用张廷玉。



“刘统勋为官近五十载,清正廉洁,秉公无私。一生多次奉命审理官员贪渎案件,所拟判决多得皇帝嘉许”(《中国名人志》),正是因刘统勋的忠君体国,乾隆才会如此信任于他。乾隆每次交代刘统勋的旨意,刘统勋都能完美无瑕的完成,且从不徇私枉法,而是秉公执法,无论对方的势力有多大,他都能无惧无畏的去法办他。



如此,这么一个颇有能力,又忠君体国,同时从不贪赃枉法的好官,乾隆自然就十分宠信于刘统勋,而刘统勋因此也得到了较之常人更高的地位。


澳古说历史


刘墉的大名我想诸位读者都不陌生,电视剧《天下粮田》和《大清官》中刘墉清正廉洁的形象格外鲜明,是个受百姓爱戴的好官。历史中的刘墉亦是如此,两袖清风却又爱国爱民,曾与大贪官和珅抗争到底,但又不带有私人情绪,不得不说,刘墉就是古代清官的典型代表。

不过有道是:“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既然刘墉如此优秀,那他的父亲自然也不会差到哪里去。事实上,刘墉的政治地位和成就远远不及他父亲刘统勋,刘墉能够在官场上顺风顺水离不开刘统勋的荫庇。那么问题来了——这个刘统勋到底有多厉害呢?

刘统勋的厉害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察颜观色,善于把握人心。

《清史稿》中刘统勋被誉为当政既“缜密”又“通敏”,也就是说他有主见有原则,办事又很利索,要知道《清史稿》几乎惜字如金,很少赞誉某个官员,所以这种评价不可谓不高。

刘统勋能够得到如此美誉与他善于把握人心密切相关。乾隆皇帝刚刚上位时,由于资历太浅还无法使所有人心悦诚服,尤其是鄂而泰、张廷玉、讷亲这些前朝元老,仗着自己门生故吏遍布朝野行事嚣张跋扈,让乾隆感到很不舒服。

所以,乾隆将刚正不阿的刘统勋任命为“督察院左都御史”,表面上是对他的提拔,其实更主要的为了震慑那些倚老卖老的大臣,让他们收敛一下自己乖张的作风。

善于察颜观色的刘统勋领会了乾隆做法的内涵,所以他顺着乾隆的意思上疏提醒张廷玉“历事三朝,晚节当慎”,警示讷亲“同僚争避其锋,请加训示”。

看到奏折以后乾隆顿时龙心大悦,刘统勋没有明确指出这些大臣有什么过错,但是却提醒他们言行举止要慎重,同时给乾隆留下后续处理的余地,简直贴心无比。最后乾隆只是让那些大臣自勉,而没有加以惩处,如此一来不但凸显了自己的仁慈,又成功警示那些“嚣张跋扈”的重臣,可谓是一举两得,试问这样缜密通敏的刘统勋怎么会不得到乾隆的喜欢呢?所以刘统勋后来的仕途生涯一直顺风顺水,直至离世。

深得乾隆信任

升任“督察院左都御史”以后,刘统勋便全心全意地开始检举工作,他甚至还上述乾隆称张廷玉举荐贤臣时参杂个人情绪有失公允,按理来说张廷玉作为前朝重臣乾隆不应过分触犯其利益,可考虑到刘统勋的心思他最后还是将张廷玉罢免,由此可见乾隆对刘统勋的信任。

后来乾隆又任命刘统勋为漕运总督,负责疏通河道治理水患,适逢孙家集沿岸黄河水泛滥淹没良田,乾隆又命他暂代河务总督一职,接到任命后刘统勋立刻赶赴现场修筑大坝疏浚河道,由于当地官员不作为使得疏通工作一直无法顺利开展,即使完工没过多久堤坝又会重新崩溃。

刚正不阿的刘统勋立刻派人查明事情真相,那些贪污受贿的官员才慢慢浮出水面,他将这些人的名单记住上疏乾隆请求惩处,乾隆二话不说就将这些人要么革职、要么处死,显然对于刘统勋无比信任。

死后享受殊荣

刘统勋逝世后,乾隆亲自前来吊唁并赏赐他的家人两千两白银,同时给予他“文正”的谥号,允许其入祀贤良祠。这可是莫大的荣耀,要知道古代文人所能得到的最高谥号就是“文正”,纵观历史只有那些对王朝作出巨大贡献之人才有资格享有它,前朝重臣张廷玉为了这个谥号还差点与乾隆闹翻,但最后仍然没有如愿,我们不难看出刘统勋在乾隆心中的地位。

不仅如此,刘统勋逝世后六年,乾隆在一次吟诗作对中突然想起他,便将其写进诗中称“得古大臣风,终生不失正”,一位大臣死后六年皇帝都无法将其忘却甚至还无比缅怀他,刘统勋的厉害可见一斑!

刘统勋能够得到如此高的赞许,一切都是自身努力的结果。他不但清正廉洁一心为国为民,又刚正不阿敢于与恶势力作斗争,同时还擅长察颜观色揣摩皇帝的心思,这样的优秀人才放在哪里都会闪闪发光。诸位看客,你们说呢?


执笔灬写史


刘统勋出身于书香门第,自幼得到良好的教育。祖父、父亲都是进士,按照现在的理论来说,他就是官三代。父亲刘棨是康熙时期著名的清官,从小受到父亲的影响,也让刘统勋养成了刚正不阿,为官清廉的品德。

(刘统勋剧照)

乾隆三十八年,刘统勋猝死在上朝途中,乾隆帝亲往吊唁,追授太傅,赐谥号文正,这是文臣身后可以得到的最高谥号。而在清朝270余年历史上,仅有八位文臣获得这一荣誉!可见乾隆皇帝非常惋惜刘统勋的突然离世。当然乾隆帝这么高的评价是建立在刘统勋为官几十年的兢兢业业!

《清史稿 刘统勋传》:上闻,遣尚书福隆安赍药驰视,已无及。赠太傅,祀贤良祠,谥文正。上临其丧,见其俭素,为之恸。回跸至乾清门,流涕谓诸臣曰:“朕失一股肱!

刘统勋作为大清重臣,到底有多牛?当然这里说的是他的政绩上。主要两个方面:治理水患及漕运、不畏强权!

治理水患及漕运

自古以来,漕运和治水都是国家大事。我们也听说过很多,大禹治水,李冰都江堰工程等。封建社会大部分人都是靠天吃饭,水灾,水路不通都会阻滞国家经济的正常发展。但由于科技水平受限,水患跟漕运都是老大难的问题。刘统勋疏通运河,前后督修河道、治理水患长达三十余年。试想下一个人能坚持做一件事长达几十年之久是件多么不容易的事。据《清史稿 刘统勋传》记载:

  • 乾隆十一年(1746年),刘统勋出任漕运总督,这是他正式开始修河道、治理水患的时间,也是他之后几十年都不知疲倦,甚至是将生命的一大半都献在上面的基础;

  • 乾隆十三年(1748年),刘统勋与大学士高斌巡查山东赈灾情况。因运河涨水很快,严重危害人民的生命及财产安全,刘统勋上疏请求通过濬聊城引河分流,使得河水有所阻截,防止了溃坝和水灾,当地民众纷纷赞美刘统勋为民请命的态度。
  • 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六月,铜山县孙家集黄河漫溢,河务总督富勒赫因无能被撤职,刘统勋暂代其职,督促修筑堤坝事宜,至到冬天得以竣工,也是防止了水患,保证了人民安全。

从各种实例可以看出,只要刘统勋管辖的地方必先重水务,漕运。毕竟这个是人民的根本!刘统勋不管条件有多么艰苦,都能按期完成堤坝运河的修筑维护,将危险扼杀在摇篮里。同时刘统勋为帝国长治久安提供保障,可谓治世之能臣,深受百姓爱戴。

(刘统勋治理河道前线)

不畏强权,整治贪官污吏

在治理水患及漕运的时候,他都能始终秉公办事,惩治贪官污吏,绝不像困难和权贵低头。就算是面对被雍正钦点享配太庙的张廷玉,他都敢直言,向皇帝投诉。

  • 乾隆十八年(1753年),江南邵伯湖减水二闸和高邮车逻坝决口,刘统勋与尚书策楞代天视察,最终查出河道官员账目亏空,贪污、延误治河,最后据实上奏,不被任何人所影响诱惑。
  • 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秋天,河南黄河漫溢,水退后需要修筑堤坝,河道官吏却以修坝的干草不够为托辞。跟河道打交道许久的刘统勋,知道当中肯定有问题,由于偷偷去堤坝发现有大小车数百辆满载干草,捆好后却被搁置。经查实,是官吏索贿不成、拒而不收干草。于是一气之下,将当事官吏捆起论罪,称要处斩,后因巡抚等人求情才免除当事官员一死,结果干草一晚上就全收上来了,一个月后工程完毕。

敢于直谏言举报张廷玉

《清史稿 刘统勋传》疏言:“大学士张廷玉历事三朝,遭逢极盛,然晚节当慎,责备恒多。

面对张廷玉,刘统勋不畏强权向皇帝上疏说,张廷玉作为三朝重臣,本应该作为朝堂表率,可他却存在举官包庇,希望乾隆皇帝三年之内不能重用他。乾隆皇帝经过调查,最后将张廷玉革职,在当时引起非常大的轰动!要知道张廷玉当时可是清朝的一面旗帜,连雍正帝临死前都要特别的人,也是一个政治家。但即使知道张廷玉的跟脚,他都敢直言,可见他的眼里容不下沙子,看不得朝廷上有蛀虫的存在。

刘统勋为官近五十载,清正廉洁,秉公无私,也难怪他死后,乾隆叹息说自己失去了股肱之臣。这样一心一意为国为民的大臣真的死的太可惜了!

刘统勋这一生历任刑部、工部、吏部尚书,最后官至军机大臣等要职,而六部尚书相当于现在国家各部委的部长,可见他是全能性臣子,是乾隆皇帝非常倚重的要员。他在治河、吏治、军事上都有很高的成就,说文武全才也不为过,所以说刘统勋真的很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