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禪位嘉慶,當了三年太上皇,其中真相背後隱藏了怎樣的政治危機?


對於乾隆來說,其實沒啥政治危機,他只是遵循著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九月二十一日所頒佈的一道諭旨:“不知朕踐阼之初,曾焚香告天雲,昔皇祖御極六十一年,予不敢相比,若邀穹蒼眷佑,至乾隆六十年乙卯,予壽躋八十有五,即當傳位皇子,歸政退閒”,這道諭旨大意是說乾隆在初登大寶時曾向上天禱告,說如果上天眷顧,讓我能享國六十年的話,壽命達到八十五歲時,乾隆就會主動退位,傳位於皇子,然後自己歸政退閒。



說實在的,當時的乾隆若不想退位,則無人能逼他退位,這大清天下乾隆早已執掌六十年的時間,滿朝文武都是他的奴才,誰敢反他?誰敢忤逆他。當了六十年皇帝的乾隆在用人上,在操控文武百官上,他早已是爐火純青,試問就是這麼一個老辣的皇帝,他的晚年能有什麼政治危機呢?退位後的乾隆,雖名義上是太上皇,但實際上大清的朝政大權依然還是掌控在乾隆的手上。

當然對於乾隆來說這其中雖沒有啥政治危機,但對於嘉慶來說,這三年他的確是面臨著不小的政治危機,而這個政治危機就是來自於乾隆時期的大寵臣、大奸臣和珅。



嘉慶元年(1796年)正月初一日,乾隆在太和殿舉行禪位大典,顒琰(嘉慶)即帝位,授傳國玉璽,尊乾隆為太上皇。但是,此時乾隆雖退位,但朝政卻仍被其所控制,乾隆在圓明園召見屬國使臣就曾說:“朕雖然歸政於皇帝,大事還是我辦”,如此實際上在當時嘉慶只是一個傀儡皇帝,無實權,只有一個皇帝名分。

同時嘉慶不但得無時無刻面臨著乾隆的全面壓制,他還需時時刻刻的提防和珅這個臣子的“暗算”。當時退位後的乾隆已是85歲高齡,日益老邁,記憶力下降,更是“昨日之事,今日輒忘,早間所行,晚或不省”,因此你認為這樣的乾隆他能順利的去處理朝政嗎?顯然是不可能的,但是此時就是如此狀態的乾隆他依然是不願意放權,那他自己又沒有精力去處理朝政,可又不想放權,乾隆怎麼辦呢?很簡單那就是讓自己的絕對親信和珅去替他處理朝政。



因此擁有如此實權的和珅,那是藉著出納帝命,口銜天憲之權力,在朝堂上是頤指氣使,為所欲為,那是手握著文武百官的生殺予奪之權,如此當時的和珅是“封擅甚於前日,人皆側目,莫敢誰何”,朝中重臣皆畏懼和珅,或淪為其黨羽,或致仕歸隱,如大學士王傑稱病告退,董誥丁憂回老家。

而隨著朝堂上反對和珅的朝中重臣皆歸隱田園,和珅在朝中是說一無二,人稱“二皇帝”。想想看,乾隆是大皇帝,和珅是二皇帝,那嘉慶算什麼?三皇帝?如此可想而知嘉慶在乾隆最後三年的處境有多尷尬。



在當時可以說作為皇帝的嘉慶反而是像臣子,而作為臣子的和珅反而卻像是皇帝。自嘉慶元年到嘉慶三年,嘉慶為了不惹怒和珅,為了安撫和珅,是做盡了低三下四,委曲求全之事。比如當年曾有臣子數次向嘉慶上諫,希望嘉慶能嚴懲和珅,可是此時的嘉慶卻不敢有任何的異動,他明知那個大臣說的是對的,可是卻什麼也不敢說,他反而是訓斥那個大臣,違心的說道“我可是要依靠和珅來治理國家的,你們為什麼要反對他呢?”。

同時嘉慶每次有事要奏明乾隆時,為了不讓和珅懷疑,他每次都先跟和珅說,然後由和珅代他上奏乾隆。此外,嘉慶為了讓和珅完全的放心,他還特意下詔和珅除在公開場合外,其餘的時候皆不需行三跪九叩之禮。



想想看,這對於君主來說是何等的屈辱,嘉慶無時無刻都得提防著和珅做出一出逾越之事,可是他卻是什麼都不能做,他不能去對付和珅,而且不但不能對付,還得諂媚於他。在當時一旦嘉慶惹惱了和珅,恐嘉慶帝位都難保。

當然,嘉慶不虧是乾隆選出來的皇帝,他十分懂得隱忍,即使被和珅如此壓制著,他也從未在乾隆在世時與和珅發怒,如此正因嘉慶的隱忍,和珅最終被嘉慶麻痺,認為他太愚蠢,沒有資格與自己為敵,最終和珅也為自己的愚蠢付出了代價,他的勢力被隱忍三年的嘉慶連根拔起。


澳古說歷史


1796年,乾隆下詔退位,其十五子愛新覺羅永琰登基,取年號為嘉慶,乾隆成為太上皇,與趙構不同的是,乾隆退位但是沒有退權,在長三年半的時間內,乾隆依舊成為清王朝的實際最高統治者。那麼,既然不想著放權,又為何將皇位禪位給自己的兒子呢?

1、太上皇介紹

我國曆史上,存在著幾十名太上皇,當然成為太上皇的原因不同。有的是被後世追封,例如老子、秦始皇的父親以及朱元璋的父親等;有的是被迫無奈成為太上皇,例如李淵、司馬衷與朱祁鎮等人;有的是自己退位成為太上皇,例如轉嫁責任的趙佶、殺害岳飛的趙構、以及為了兌現其年輕諾言時候的愛新覺羅弘曆等人。

被追封的以及被迫無奈退位的太上皇,當然沒有實權,而被迫無奈成為太上皇,往往在屈辱中去世,例如李淵與李隆基等人。

而主動退位的皇帝,是否有實權,還是看太上皇的意願。例如趙佶,將皇位交給自己的兒子之後不久,國家就被金朝滅亡,當然沒有實權。

56歲的趙構,在退位之後,聲稱自己頤養天年,不再過問政治,雖然趙構在25年太上皇歲月中,偶爾干預一些人事任免,但是大權完全被其養子以及後來的繼承人所控制,例如其養子為岳飛平反以及北伐等,趙構完全沒有過問。

而乾隆退位為太上皇之後,仍然牢牢的把握著皇權,永琰只不過是他的代言人罷了。

2、乾隆成為太上皇時候的政治危機

乾隆成為太上皇,雖然清朝還是在鼓吹天朝上國,但是已經面臨著危機四伏的局面。

一是乾隆年輕時候的承諾,具有乾隆在與大臣談論康熙帝的時候,乾隆感慨其爺爺取得豐功偉績,說了一堆的奉承話語。

最後說自己沒有德與能在皇位年限上超越自己的爺爺,因為古代具有人活七十古來稀的規律,而古代的皇帝壽命一般都不是太長,活到七十的屈指可數,而乾隆繼位時候已經25,如果在皇位上60年,那麼其壽命達到85,這已經超越了古代任何皇帝的壽命了。

但是乾隆會養生,壽命比較長,在85歲的時候,依舊不糊塗。為了兌現君無戲言的承諾,乾隆下詔退位,當然沒有將權力交給自己的兒子。

二是清朝危機四伏,雖然乾隆帝自詡十全武功,但是在乾隆末期,土地兼併非常嚴重,朝廷腐朽,因此清朝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危機。尤其是在退位時候,四川與湖北地區爆發大規模的農民起義,八旗軍前去鎮壓,結果節節敗退。在鎮壓白蓮教起義過程中,充分體現了八旗軍已經走向沒落了。乾隆皇帝學宋徽宗,在危機時刻,將皇權讓位給自己兒子。

三是北部灣戰役,法國對於北部灣地區垂涎欲滴,先後向清軍多次挑釁。儘管清朝宣佈抵三是北部灣戰役,法國對於北部灣地區垂涎欲滴,先後向清軍多次挑釁。儘管清朝宣佈抵抗法國取得了勝利,但是清朝損失非常的慘重。在這場戰役結束之後,拿破崙感嘆道,清朝是一個熟睡的獅子。

在乾隆成為太上皇之後,仍然牢牢的掌握著大權。嘉慶雖然坐在龍椅之上,但是沒有一點兒實權。決策等都由乾隆制定,而嘉慶只要有一點想要奪權的意思,就會被乾隆大聲呵斥,成為這樣的皇帝,嘉慶自然非常委屈。不僅如此,嘉慶還受權臣和珅的欺負。

而和珅成為了首席大學士與軍機處大臣,權傾天下,即使嘉慶帝也要對於和珅畢恭畢敬。當然嘉慶對於和珅的飛揚跋扈非常的反感,嘉慶越是對於和珅謙卑,和珅越是得意忘形,甚至騎馬到圓明園等。這也為嘉慶後來除掉和珅埋下伏筆。


小小嬴政


乾隆六十年即1795年九月三日,乾隆帝御勤政殿宣示建儲密旨,立皇十五子永琰為皇太子,定於1796年歸政,改為嘉慶元年。表面看上去乾隆帝要交出大權,安心當他的太上皇,但是在嘉慶元年即1796年正月十九日,太上皇在圓明園召見屬國使臣,告訴他們:朕雖然歸政於皇帝,大事還是我辦。言外之意就是大清王朝還是我說了算,只是讓位不讓權。

乾隆


那為何乾隆要這樣做,一直當皇帝到去世不就得了,乾隆給出的解釋是自己能力不及爺爺康熙,所以執政時間不能超過爺爺康熙的執政年限。但我認為這只是最表面的理由,並未觸及到真正的原因,我認為深層次的原因是背後一系列的危機。

嘉慶


【1】整個大清王朝實力的迅速下滑的危機。

縱觀乾隆王朝我們會發現,乾隆帝只打了半局的好牌,餘下的半局打的一團糟。繼位之初,在父親雍正帝的積累下,乾隆也算是一位勤政廉政之君,對社會各方面的改革發展都十分重視,鼓勵發展生產,減輕賦稅,注重軍隊建設等等,這些都讓大清帝國實力在雍正朝的基礎上又上了幾個臺階,如雍正二年,全國可耕面積683萬餘頃,到乾陵三十一年擴大到741萬公頃,國家財政從乾隆二十八年開始逐年提高,由原來每年的三四千萬兩,二十八年就達到47063610兩,四十二年達到最高點81824044兩。

下江南


但是,在成績取得的同時,本來勤政廉政的乾隆皇帝開始變得驕奢淫逸起來,他一生六下江南,這六次江南之行中一方面花費國庫中大量金銀,另外一方面也對地方上造成了巨大的負擔,建行宮、接待南巡隊伍等等,給百姓帶來了巨大的苦難。同時,晚期窮兵黷武,發動安南之役、廓爾喀之役,以及平定國內的蘇四十三起義、四五起義和湘黔苗民起義等,耗費了國家的大量人力物力和財力,讓本來就薄弱的大清財政更加雪上加霜。

影視劇中的和珅


【2】國內民間積怨叢生,農民起義爆發的危機。

而與此同時,大清的官僚隊伍已經出現很大的變質,如朝中有和珅這樣的大貪官,地方上各級官吏都搜刮民脂民膏。乾隆中期以後,官場中形成了層層陳規陋習,下級官員覲見上司時,要饋送銀錢;年節生辰,要進送禮品;官員外放,要通賄吏部官員及京中大員;欽差及督撫大員赴仕途經地方,地方官員必須饋贈盤費。因此“州縣有千金通融,則胥役得乘而牟萬金之利;督撫有萬金之通融,州縣得乘而牟十萬之利”,這進一步加重了官與民之間的對立和衝突,可以說乾隆晚期的大清王朝是矛盾叢生,起義橫行,此消彼長。而面對如此混亂之勢,乾隆老爺子早已無心去應付,也沒有精力去應對。

影視劇中的乾隆


【3】父與子之間覬覦權力的危機。

爺爺康熙之時的九子奪嫡,最後父親從九子中脫穎而出後,對其餘皇子的打壓和迫害,乾隆應該瞭解得一清二楚,在皇權面前,父子之間的那種感情早被權力的慾望所泯滅,只不過還沒有到爆發的臨界點,一旦達到臨界點,後果將不堪設想。雖然此時乾隆帝繼承父親秘密立儲的方法,但是隨著自己年事已高,諸皇子對於權力的覬覦是始終存在的,都在躍躍欲試,尋找合適的時機,通過各種方法來攫取皇權和皇位。

所以,乾隆對於權力的透徹的認識,讓其決定了在自己還能夠掌控大局的前提下,提前公開太子之位,並禪位給太子,一方面實現權力的平穩過渡,另外一方面自己還能夠繼續掌握大權,何樂而不為呢?

影視劇中的乾隆


【4】乾隆帝自己的私心作祟。

乾隆自己號稱“十全”老人,闡明自己這一生的十大所謂的經典戰役,實際上裡面貨真價實的沒有幾個,但皇帝自己總結的誰敢不認。而此時的大清王朝,民間起義經常爆發,而且表現出勢力強、持續時間久、戰鬥力強的特點。面對如此形勢的大清王朝,如果乾隆一直佔著位置,而不能夠順利的平定民間的各種起義力量,那豈不是對其所謂“十全武功”有很大的損傷。所以,他也可能通過當太上皇的方法,如果平叛勝利則記在他的頭上,如果失敗,那是嘉慶王朝的事情,自己怎麼都是受益者。



乾隆從小就和他祖父康熙“混”,康熙的一言一行都深刻影響著乾隆,可以說康熙是乾隆最大的偶像。乾隆也夢想著能達到祖父的高度,所以他曾許下願望,若是上天給機會,讓自己能在位六十年(康熙在位六十一年),此生就圓滿了。就算是不能執政六十年,至少是在壽齡上能超過祖父也行(乾隆即位25歲,康熙即位時8歲)。

但是,隨著自己執政時間越來越長,他漸漸感到權力的好處。他也自認為自己平生的功績甚偉,一直當皇帝也是順應民意。

他這麼想,可大臣們就不這麼想。乾隆在位三十多年都沒冊立儲君,這讓大臣們感到乾隆是個貪戀權力的皇帝。乾隆漸漸感到壓力,最後在乾隆三十八年,宣佈已然冊立儲君。在乾隆六十年,乾隆取出藏在光明正大背後的詔書,宣佈嗣皇帝是皇十五子永琰。

但在這之後,乾隆當了三年太上皇,而且軍政大權全部牢牢把控在自己手中,一切規格禮儀都比嘉慶要高。乾隆如此迷戀權力,但又因為年老,許多事執行起來力不從心,導致危機重重。

危機1

滿漢仇怨越來越嚴重

清朝的統治者是滿族,在中華民族中屬於一個少數民族。因此,他們要想維持自己的統治,就不得不抑制多數民族漢族的勢力。

這個現象在清朝開國時就一直存在,而在乾隆一朝發展到頂峰。

乾隆在即位之初,就出臺一系列尊滿抑漢的政策。這就比如,在同等條件下競爭官職滿族人優先,將原來“內滿外漢”的制度改為“內外皆滿”。

後來,這些個政策在乾隆的大力支持下嚴格執行了幾十年。許多漢族官員看不下去,就紛紛向皇帝諫言,但乾隆卻振振有詞的說:

滿族人不一定不如漢人

並且,他還把上書進言的漢官都治了罪。

乾隆如此扶植滿族官員,但滿族官員又個個不給力。由於他們本身就是“貴族”,所以又要去管理“貴族”,若是要管理起來就很困難。久而久之,官官相護,結黨營私,貪腐之風盛行。由此,漢族官員個個都有怨言,乾隆皇帝治了那些個“代表”才平息了民憤。

可隨著乾隆的執政時期越來越長,滿族人口越來越多。而他們只會放牧,也不懂種植和經商,自己又是“貴族”,所以生計問題又成了一大難題。沒辦法,乾隆只好把他們安排到管理部門來。

乾隆皇帝尊滿抑漢,至後期,朝廷之上皆是一群無能之輩。而滿族官員和漢族官員的矛盾又越來越深,大臣對皇帝的怨言越來越重,導致乾隆皇帝的一些政策也無法徹底執行。不得不說,乾隆皇帝尊滿抑漢,真是一大失敗。

危機2

貪汙之風盛行

  • 科舉夾帶之風盛行

在清朝,滿族人當官,幾乎沒什麼壓力。科舉考試,對他們來說也僅僅是走個過程。可當的官就那麼點,又被滿族人佔了一大半,殘存的幾個名額才留給漢族人。

因此,漢族人想要當官一點都不容易,競爭比當今高考還要激烈數倍。

雍正早就意識到了這一點,所以在他執政期間,就對科舉考場上的作弊行為進行過大力打擊。在乾隆即位以後,皇帝又施行寬仁的政策,作弊行為又開始肆虐考場。

前面也說了乾隆是“尊滿抑漢”的“集大成者”,因此漢族人想要通過正規的科舉考試入朝為官就極其困難。

因此,這些考生在考場上無所不用其極,什麼都可以當做他們打小抄的材料——衣服、帽子、筆墨硯臺。因此,乾隆皇帝規定在考場之上僅僅允許穿單薄的衣服,不準戴帽子,筆墨紙硯皆為朝廷提供,並讓主考官即檢查官員嚴格執行。

不過,乾隆皇帝想的太簡單,考生往往會做兩手準備,除了打小抄以外,他們還會賄賂檢查、巡邏人員,甚至是主考官。

因此,有志之才被埋沒,無用庸才反而當上了官。這些靠著賄賂、作弊當官的人,自然也把貪汙腐敗之風帶到了朝堂之上,清朝也開始走向下坡路。

  • 官場之上,賢臣少,“和珅”多

乾隆皇帝早年間嚴打貪腐之風,可以說是親賢臣遠小人的典範。但是,隨著年齡的增大, 乾隆漸漸開始好大喜功。那些能說會道的小人自然就討得了乾隆的喜歡,比如說和珅。

和珅和乾隆第一次相遇時25歲,乾隆65歲。和珅雖是滿洲八旗人,但是他的出身卻並不算高。在和乾隆見面後,靠著一番溜鬚拍馬的本事,哄得老皇帝開心了,這才一路青雲直上。

而這個人又特別懂得經營,他大量地囤積土地,並把他租給農民,在京城裡還買了大量的典鋪。而且,他又靠放高利貸迅速累積財富。因此短短十幾年,和珅就已經富可敵國。

再加上得到皇帝賞識,和珅漸漸成為朝中最大的勢力。不少官員想要加官進爵,都得先去拜訪一下和珅。所以,朝堂之上結黨營私之風盛行,貪汙腐敗之風盛行。

乾隆越來越老,對和珅等人又睜一隻眼閉一隻眼,這讓貪官汙吏們更加猖狂。因此,清朝表面上一片太平,實則危機重重。

危機3

四處起義不斷

  • 清水教起義

乾隆渲染的盛世,不過只是自吹自擂,許多百姓連溫飽問題都無法解決,這種現象在乾隆末年愈演愈烈。

白蓮教起源於宋朝,宣揚佛法,起初只是個小門派。在乾隆末年,災荒不斷,官員不但不幫助百姓解決糧食問題,反而加重賦稅。白蓮教在這個時候走進這些普通人中間,逐漸發展壯大。

乾隆三十九年,山東連年歉收,無數人因饑荒而死。而官員又不把實情上報朝廷,百姓忍無可忍,這才發動了叛亂。清水教(白蓮教支派)首領王倫和數千教徒發動了叛亂。

起義軍聲勢浩大,一鼓作氣攻佔了幾座縣城。只可惜,由於起義軍經驗不足,沒過多久就被鎮壓。

乾隆皇帝在事後選擇了野蠻鎮壓,凡參與此事者無不被流放或是斬殺。其實他也意識到是官員隱瞞災情,百姓無可奈何才發動了叛亂,但是這個“十全老人”囿於自己的面子,不相信大臣會這麼不盡心辦事,僅僅把原因歸結為百姓尋釁滋事。所以,他下令:

百姓不可持鳥槍等武器,一律上繳朝廷。若有私藏者,必將嚴懲之。
  • 白蓮教起義

1793年,法國國王路易十六被處決,身死國亡。路易十六的死,不但沒有引起乾隆皇帝的反思,反而加強了他對於權力的控制。他認為,應該把一切“反動勢力”掐死在搖籃之中。

於是,在清朝末年不斷髮展壯大的白蓮教就成了他的清繳對象。

不過,由於白蓮教教徒甚眾,清理起來不容易,再加上前線將領皆是一群只會爭搶戰功的小人,真正有能力的指揮官卻先後戰死,清軍一度節節敗退。

從嘉慶元年,白蓮教發動起義開始,僅僅過了三年,動用的糧餉就達7000萬兩。乾隆在早年積累下來的財富,就這樣白白流失。

而且,直到嘉慶九年,起義才被鎮壓完畢。由此可見,康乾盛世已經一去不復返了。

看來,乾隆也難逃老皇帝詛咒(如漢武帝、唐玄宗、康熙)

《乾隆六十年

《乾隆大帝》

《清仁宗嘉慶》

我是小豪說歷史,歡迎點贊,歡迎關注!

小豪說歷史


乾隆在位六十年間,文治武功都有所建數。他對此十分滿意,自詡“十全老人”。正當天下臣民以為乾隆還會再創輝煌時,他卻突然宣佈要禪位給嘉慶,自己去當太上皇。歷朝歷代很少有皇帝主動退位,乾隆為何如此呢?

第一,為自己博取一個空前的美名。

禪讓這種事,都是堯舜時代的事。在古代,人們讚美一個君王,往往都說他有堯舜之風。可以說,堯舜是古代君王的楷模。

乾隆比較自負,是一位好大喜功的君王,對名聲看得也很重。他從上位之初就就想著建功立業,還不斷地自封頭銜。禪讓之前,他就得意地說出心裡話:

秦皇之後,禪讓都是徒有虛名的。上古雖有堯舜禪讓的美談,但都是異姓之間的“外禪”。而他舉行的禪讓,才算實至名歸,“以視堯舜,不啻過之”。

言外之意,乾隆覺得自己比堯舜更高一籌。因此,乾隆在禪讓時,還不忘自我吹噓,“今明足授受,為千古第一全人”。乾隆認為,他已經獨步古今,完美得不能再完美了。

第二,在世時就解決繼位問題,避免權力交接時的震動。

清朝自努爾哈赤開創基業以來,每次權利交接都會伴隨著比較大的波動。尤其是康熙晚年的九子奪嫡,乾隆見識過其中的殘酷。所以,乾隆提前讓位,既可以降低風險,也能讓新皇帝有一個適應期。

第三,拉弓沒有回頭箭,放出去的話,到了該兌現的時候。

早在乾隆剛上位時,他就焚香祈禱上天:

昔皇祖御用極六十一年,予不敢相比,若邀穹卷眷佑,至乾隆六十年乙卯,予壽躋八十有五,即當傳位皇子,歸政退閒——《清高宗實錄》

這意思是說,他要將在位時間最長的帝王記錄留給康熙。堂堂天子,說話不能出爾反爾。

第四,他自己年事已高,也沒精力處理一些禮儀性質的工作,不如退居幕後遙控。

在退位前,乾隆為了權力不旁落,已經做了很多準備。他曾明確宣佈,只是將一些開會、祭祀等形式上的工作交給嘉慶,至於“軍國大事及用人行政諸大事端,”還是繼續由他說了算。

1796年正月初一,乾隆帶著嘉慶到奉先殿,舉行禪位典禮。隨後,乾隆到太和殿,親手將皇帝玉璽傳給嘉慶,由此標誌著歷史上最平穩的權利交接完成。

乾隆禪讓前後,大清看似四海昇平,實際上已經危機重重。清朝經歷幾代皇帝的勵精圖治,在乾隆中期達到頂峰,緊接著就是掉頭向下。

朝堂之上,君臣自欺欺人,不願承認潛伏的危機,由此誕生無數個“和珅”那樣的人

清朝的財政沒有嚴格的監察審理機制,到處都是漏洞,一個正常人只要動了歪心思,撈一點錢財都不是問題。尤其到了乾隆中後期,皇帝對下面放縱,很多事情都是睜隻眼閉隻眼,甚至連乾隆本人也樂於接受臣子的禮物。上行下效,臣子也都積極踴躍為自己謀福利。

乾隆朝中後期的貪官汙吏層出不窮,還有一個重大原因,那就是盛世經濟大發展。蛋糕做大了,可以搜刮的空間也變大了;臣子經手的錢財多了,數目也大了。

在這些因素的合力下,“和珅們”以驚人的速度成長、擴散。在很短時間內,乾隆王朝就完成從前期的紀律嚴明到後期的遍地“和珅”。和珅的橫空出世,就是乾隆晚年社會情景的真實寫照。

此外,和珅還創造性地發明了“議罪銀製度”。所謂議罪銀,就是臣子犯錯,花錢就能解決問題。而且議罪銀全部進入乾隆的個人口袋,過程以及數額都不必公開。

“議罪銀”不僅降低了臣子犯罪的成本,還助長了他們違法的風氣。有些聰明的大臣發現其中的妙處,為了討好皇帝,故意犯小錯而出大錢,搞得乾隆都不好意思了。

這些弊端,沒人知道嗎?也有明白人,有位叫尹壯圖的臣子就對乾隆提過,議罪銀問題很大,結果被處分。後來,大家乾脆裝聾作啞,報喜不報憂,乾隆也繼續陶醉於盛世的幻覺之中。

增設兵額,卻收不到平白蓮教的捷報

清兵入關後,旗人的數量不斷增加。人多了,但兵額有限,有些閒散的滿人就當不了兵。不當兵就收入微薄,窮困者也越來越多。八旗貧困化,直接動搖大清的基礎。

乾隆為了鞏固通知,給旗人找出路,不斷地增加兵額,企圖以兵餉養活八旗人口。到了乾隆後期,還增設綠營兵,甚至還給武官增加養廉銀。

但是,國庫畢竟有限,為了不讓國庫虧空,朝廷只好一邊擴大兵額,一邊壓縮基層兵餉。只是這支看似強大的部隊,到乾隆去世也平定不了白蓮教。

白蓮教起義,其實是乾隆晚年社會危機的一個體現。乾隆晚年,社會人口急劇增加,可以耕種的田地卻開發完了。許多人流離失所,躲進一些川鄂陝邊界的原始森林。

無處謀生的人多了,自然就會滋生問題。乾隆禪位沒幾天,就發生了白蓮教起義。

乾隆在當太上皇的三年期間,除了享受生活,其他精力幾乎都用於平定白蓮教。僅僅三年時間,朝廷出動十萬軍隊,花掉軍餉七千萬兩。乾隆雖對捷報望穿秋水,結果卻適得其反,白蓮教的實力還在蔓延。

滿朝文武,關係到這場戰爭的每個人,都將其當成了中飽私囊的機會。八旗、綠營已經迅速墮落,基本喪失戰鬥力。

這次起義,撕掉了盛世的面紗。

拒絕了馬嘎爾尼,也拒絕了時代,讓大清與世界潮流擦肩而過

乾隆不瞭解世界形勢,對世界的變化一無所知,缺乏與時俱進的能力。所以,馬嘎爾尼送帶來的先進科技,並未引起乾隆的重視,也沒讓他看到大清的落後。

乾隆一生都致力於排除大清的威脅,可面對最大的威脅——時代,他卻無動於衷。

秋媚說:乾隆晚年,盛世的本質已經變成一件皇帝的新衣。乾隆樂在其中,臣子看破不說破,只圖一時安逸,哪管死後洪水滔天。人口壓力、“和珅們”湧現、與世界潮流漸行漸遠、君臣愚昧等問題潛伏於大清朝水下,一旦遇事,就會不堪一擊。


秋媚讀史


乾隆退位做太上皇不過是為了當初的一個承諾,乾隆皇帝登基後,便承諾:康熙皇帝是千古一帝,他在位六十年,我是絕對不能超過他的。乾隆爺當初說這句話的時候,根本沒有想到自己會真的做皇位六十年,康熙皇帝之前根本沒有一位皇帝,在龍位上做了六十年之久的人,但禪讓皇位之後,嘉慶皇帝有實權嗎?問題中政治危機到底是怎樣的呢?

乾隆皇帝退居太上皇后,嘉慶皇帝有實權嗎?

1796年,乾隆下詔書退位後,嘉慶皇帝成為皇上,乾隆自立太上皇。乾隆退位後本想放權給嘉慶,可和珅建議:昔日李淵退位成為太上皇,將權利全數給了李世民,最終還不是孤獨終老,鬱鬱寡歡而死嗎?


乾隆皇帝聽了和珅的話後,認為還是很有道理的,畢竟和珅非常受乾隆歡迎,有人歡喜有人憂,對於沒有實權的嘉慶皇帝,對於和珅是非常憎恨的,畢竟自己成為了一個傀儡皇帝,與做太子時無異,加上乾隆皇帝的身體非常好,何日西歸,還是一個未知數。


因此嘉慶皇帝沒有實權,還好乾隆皇帝在當太上皇並沒有多長時間,相信時間再多一些的話,嘉慶很有可能篡位,畢竟這種等待是非常痛苦的,嘉慶一上位就殺和珅,與建議乾隆繼續掌權脫不了干係。


乾隆退居太上皇本就是想頤養天年,不過由於和珅的經驗,嘉慶皇帝失去了這次提前實踐的機會,在乾隆的庇佑下,和珅我行我素依舊不把嘉慶這位皇帝放在眼裡,但此時的嘉慶並無實權,這樣被對待也算意料之中。

政治危機

我覺得當時最大的政治危機那便是大清王朝表面的強盛,實則特別腐敗。天朝上國都是清朝統治者自居的,從沒有人承認過,乾隆晚年大批的宗教、農民起義,將腐敗的大清王朝差一點就要推翻,可見大清是多麼慚愧,當時的八旗兵已經沒落。


可以說此時的大清已經不是當初入關時鼎盛的大清了。



北部灣戰役,法國對於北部灣地區垂涎欲滴,先後向清軍多次挑釁。儘管清朝宣佈抵抗法國取得了勝利,但是清朝損失非常的慘重。在這場戰役結束之後,拿破崙感嘆道,清朝是一個熟睡的獅子。此時的清朝就已經成為獅子了,拿破崙曾說過:中國是一個沉睡的獅子,一旦醒來必定矗立東方,但我們一定不會讓他醒來。

相信乾隆並不想退位,只不過是由於自己當初的一個承諾,對此大家是怎麼看的呢?


摯潷畫畫紅塵


乾隆是清王朝乃至整個中國歷史上比較幸運的皇帝,在那個“人活七十古來稀”的年代,他在八十五歲時依然明白事理,這是非常難得的,二十五歲登上皇位,一直持續了六十年,最後乾隆竟然選擇以禪讓的方式將皇位讓給嘉慶帝,著實令人費解。乾隆在位時清王朝還算政通人和,整體上的發展狀態很好,他完全可以名正言順的讓出皇位,不再幹涉朝廷事務,然而他卻把皇位禪讓給嘉慶帝,自己當了三年太上皇,把握著政治實權,這件事就變得沒那麼簡單了,乾隆帝必定別有用心。


第一,歲月不饒人

年過八十歲的乾隆皇帝已經沒有精力繼續處理朝廷事務,各種繁瑣的工作顯然不適合這個年齡的乾隆,於是他選擇將皇位禪讓給嘉慶帝,瑣碎事務交由他去處理,自己在幕後把控著政權。與歷史上很多其他的太上皇不同,乾隆為期三年的太上皇是有著政治實權的,嘉慶帝只是一個名義上的皇帝,他的政治權利是虛的,真正決定政治走向的,依舊是乾隆,只要嘉慶帝有一絲掌控政權的想法,乾隆帝就會大加批評。儘管乾隆已經如此高齡,好在他的意識還算清醒,把控政權也並沒有胡作非為。

第二,乾隆帝愛慕虛榮,禪讓能夠為他留下一個好名聲。

乾隆皇帝對名聲的重視程度想必無需多言了,常常拿自己與堯舜皇帝相比,甚至吹噓自己要強於堯舜二帝,禪讓皇位也是效仿堯舜二帝的做法,希望讓後人稱讚他,可見乾隆帝有多麼好大喜功,在位期間建功立業也無非是為了留下一個好名聲,乾隆帝對名聲的重視,在史料上也不難看出,因此追求名聲絕對是乾隆帝主動禪讓皇位的重要原因之一。

第三,當時的清朝統治已經搖搖欲墜,乾隆皇帝也是無力迴天,同時為了不讓皇位繼承出現問題,他選擇在自己有生之年將皇位禪讓給嘉慶帝。

乾隆時期的清王朝不再是那個政治清明,國泰民安的朝代,國內國外都出現了一系列威脅清朝統治的勢力,白蓮教起義給了八旗軍一次慘痛的教訓,同時也讓人們清醒的認識到王朝統治危機,由法國挑釁發起的北部灣戰役更是重創清軍,這些事情乾隆帝都看在眼裡,但是也無能為力,他不想讓清朝毀在自己的手裡,於是藉機讓嘉慶帝承擔這一切後果。此外乾隆帝考慮到皇位繼承時可能會出現的差錯,儘快將皇位繼承的事情定下來,禪讓皇位不失為一種明智的選擇。

看似簡單的一次皇位禪讓,背後卻隱藏著重重危機,乾隆皇帝已經沒有足夠的精力,而政權交到其他人手中又覺得不放心,自己統治下的清王朝一片繁華,可如今完全變了模樣,清王朝的統治隨時都有可能被終結,一世英名也不復存在,乾隆帝自然是不甘心,他可是講究名聲的人,經過權衡之後他終於將皇位禪讓給嘉慶帝,自己在背後掌權。這件事也正應驗了一句話,一個簡單的歷史真相背後往往隱藏著更深的歷史背景。


尚武菌


愛新覺羅·弘曆,年號乾隆,是中國有文字記載以來享年最高的皇帝(89歲),同時也是中國歷史上實際執政時間最長的皇帝(63年)。
(乾隆皇帝)


劇照

乾隆的一生,可以說是一場“馬拉松”式的長跑,他“跑”到了康乾盛世的頂峰時期,但卻沒能趕上當時世界大勢的發展潮流!

我們先捋一捋乾隆的“馬拉松”長跑,和為什麼他會選擇禪位了?

乾隆25歲即位,執政60年,身位一國之君,活了89歲,這算是對他“長跑”的一個完美落幕,他能在有生之年做出禪位的決定,是尤為難能可貴的!

1778年9月21日,乾隆宣諭:至六十年禪位

他這樣說到:“昔皇祖御政六十一年,予不敢相比。若邀穹蒼眷佑,至乾隆六十年,予壽八十有五,即當傳位太子,歸政退閒。”

這道諭旨什麼意思了,大概就是說,他爺爺康熙在位六十一年,自己不敢和他老人家相比,如果自己能夠在位六十年,那就應當傳位給太子。

時間轉眼即逝,為了兌現自己的承諾,在1795年,乾隆爺便在圓明園勤政殿,宣佈立皇十五子嘉慶王——顒琰為皇太子,舉行內禪大禮,顒琰即皇帝位,尊弘曆(乾隆)為太上皇,訓政!
(乾隆皇帝)


劇照

但乾隆的禪讓,真的就只是因為自己曾經的“君無戲言”嗎?背後究竟還有什麼複雜的因素了?

其實我們可以透過嘉慶來窺探乾隆禪位背後深層次的原因!

嘉慶從乾隆手中接過權力,也同時接過了乾隆盛世外衣下掩藏的一連串危機,其中在嘉慶登帝初期,最緊迫的就是解決和珅問題!

說起和珅,今天人們從電視上看到的,滿是油頭滑腦、阿諛奉承、不學無術又常常被正直大臣捉弄的奸臣形象,但事實究竟是這樣嗎?

史書這樣記載到和珅:“少貧無籍,為文生員。”

區區十個字,就可知曉和珅既沒有高大的貴族家庭背景,也沒有進士出身的學歷,如果他沒有一身真實本領,又怎麼會做到內務府大臣、御前大臣、議政大臣、戶部尚書等等高官了?在乾隆在位時期,穩穩的坐起了“二皇帝”,就連嘉慶也沒放在眼裡。
(嘉慶)
劇照

嘉慶早在做皇子——嘉慶王時,就對和珅不滿。所以在嘉慶登帝初期,乾隆就留給了他一個重大的政治考驗,如何來處理位高權重的和珅!此為政治危機。

除比之外,乾隆留給嘉慶的考驗還在後頭。

乾隆禪位後的翌年,(1796年)白蓮教爆發大起義,戰火遍及川、豫、甘、陝五省,參加起義的群眾多達數十萬,綿延近十年,這對才登帝的嘉慶來說,無疑是當頭一棒!

然而,白蓮教的事情還沒解決,在1813年,又爆發了天理教起義,這次起義就發生在嘉慶的家門口(京師),當時起義軍頭子林清率領著北京郊區的一支兩百人隊伍,在宮內太監的協助下,一舉攻入紫禁城,在隆宗門一帶與清軍展開激戰。這不得不讓後來的嘉慶驚呼:“這是漢、唐、宋、元、明以來未有之禍”!這是嘉慶即位後,面臨的重大政治危機!

然而除了國內戰亂不斷,乾隆晚年時期,國際上發生的事,更讓他顯得一臉懵逼!
(西方工業革命)

為什麼我要這麼說了?且看當時西方到底都發生了些什麼事兒。

乾隆三十年(1765年),英國紡織工哈格里夫斯發明了珍妮紡紗機; 1776年,美國發表了“獨立宣言”,在美洲建立了獨立的資產階級共和國——美利堅合眾國; 1789年,法國爆發資產階級革命並發表《人權宣言》; 1780年, 美國科學院在波斯頓建立; 1784年,哥倫比亞大學成立; 而反觀此時的中國了,尚還陶醉於曾孫打著“百歲觀場”的燈籠,照著太爺爺參加科舉考試的“盛世”呢!

晚年乾隆統治下的“盛世危機”已經充分暴露,表面上乾隆是為了兌現當初自己的承諾,展現自己“賢君”的形象,但實際卻是把這個“爛攤子”,扔給了他的兒孫去承擔和收拾!


文史金蟬


政治陰謀也談不上,畢竟說實話嘉慶對於一個人的處理已經很證明問題了。

很多人都在想乾隆這麼老了,然後又被嘉慶抬出來做了太上皇,而嘉慶自己做了皇帝,那是否說明乾隆最後就已經被架空權力成為了一個傀儡呢?

那大家想想當時在朝廷內誰最活躍誰又是群臣之首,毫無疑問就是和珅,和珅是在乾隆死了以後才被嘉慶處理的,和珅這個人代表的什麼東西代表著乾隆在朝廷內部的眼線,在朝廷內部的事例和生這個人這一生最大的本事不是說斂財,也不是說如何去治理朝政,而是如何去迎合乾隆的意思,乾隆想什麼他就做什麼,所以乾隆一直這麼無條件的信任他。

因此和珅的存在與否證明著乾隆是否放棄朝政,我們必須得說的一件事情便是乾隆這個人,雖然他嘴頭說的特別好,聽說自己當皇帝當了這麼多年肯定不能夠超越康熙爺,所以他才退位當了太上皇,可是他名義上面是太上皇,可實際上他還是皇帝,嘉慶雖然是皇帝,可他還是太子,這種情況之下,嘉慶有什麼能力去搞什麼政治陰謀?他如果真的能搞政治陰謀,那就算乾隆還活著,只要她當了太上皇,嘉慶把權力攥在自己的手裡面,和珅必須死。

其實乾隆這麼做很大一部分原因,也是因為自己曾經誇下海口,沒辦法得兌現諾言,所以才做出了這樣的事情,可是這種事情呢,其實是換湯不換藥,你如果真的把權力交給你的下一代,那你會發生什麼樣的事情?很難想象。

尤其是嘉慶和乾隆之間,(今日頭條漩渦鳴人yy首發於悟空問答)是存在著政治裡面的差距的,這個差距最終造成的結果是二人的政治理念背道而馳,雖然並不是生死大仇這般的差距,但是總有可能造成一個人會傷另外一個人,一個巴掌這樣的情況出現。

歷史上面,當太上皇的有這麼幾位,一位是唐玄宗,唐玄宗的是被逼無奈自己的權利被自己的兒子給架空了,然後自己只能去當太上皇了,然後自己這個兒子也不把自己當回事兒。

第二位是宋徽宗,宋徽宗面對女真人進攻的時候,直接把自己的兒子宋欽宗扔在了汴京,自己淘到江南去了,後來自己的兒子在別人的幫助之下把女真人給逼退了,宋徽宗回來自稱自己是老朽,而且自降身份想要去江南,他這個兒子死活不同意,結果雞蛋全部放在一個籃子裡面,被女真人一窩給端了。

第三位宋高宗趙構,這一對是已經算得上是能夠有一些人情味兒的,但是最終結果呢,是自己的繼任者對女真人的仇恨態度和自己對於女真人的妥協態度,最終導致了兩種不同程度的差距,最終造成的結果就是無論自己對自己的繼任者多麼的好,哪怕這個繼任者本來不應該登上皇帝的位置,自己硬把他給抬上這個皇帝的位置,可面臨國家大政方針的時候仍然還是藥材。帶著前任的屍體往前走,宋高宗趙構也成了這種屍體,當然這個罪責他必須得帶,這是他殺了岳飛所必須要負的責任,這一點無可厚非,但是一般來講這個罪責可以稍微減輕一點,可是卻偏偏被他的繼任者一五一十的全部訴說給了後人,由此可見他的繼任者就是直接狠狠地扇了她一個巴掌。

所以說大權旁落這可是一件很危險的事情,有可能會造成你晚節不保的命運,所以乾隆雖然他這一生看起來有一些傻,但是其實乾隆對權力這個東西抓的特別緊,這麼多的潛力放在前面,乾隆也自然不願意把權力給放鬆,所以無論是合身還是整個國家的行政大權全部掌握在乾隆的手裡面,加慶表示,你們鬧騰,隨意,我就旁邊在那裡看看。


漩渦鳴人yy


嘉慶元年(1796年) 正月初一,風和日麗,在太和殿內,85歲的乾隆舉行隆重的歸政大典,他正式升級為太上皇帝。他在皇位上已經工作了六十年,乾隆授傳國玉璽後,禮部鴻臚寺官員大聲宣讀,乾隆的第十五子顒琰(嘉慶帝)欽奉太上皇帝傳位詔書,金鳳頒詔,天下皆知。

(乾隆晚年畫像)

這次禪位可是乾隆爺主動禪位,讓人感到他和歷史上大多數皇帝的腦回路不同,縱觀歷史無數的皇帝都是死死地護住皇位,有的為了保住地位不惜血洗皇宮。

即使有少數讓位給兒子的皇帝也多是無奈,例如李淵讓位李世民,那是因為玄武門之變,李世民把自己的兄弟李建成和李元吉都殺了,李淵一看情況不妙不得不讓;北宋宋徽宗時,內憂外患,農民起義不斷,梁山起義和方臘起義爆發,金軍兵臨城下,宋徽宗才匆匆把皇位傳給太子。

作為和平年代的乾隆主動禪位,這是怎麼個情況呢?

原因及其中包含的政治危機歸納為以下幾點:

一、乾隆對康熙大帝的崇拜

原來乾隆非常崇拜他的爺爺康熙,他爺爺康熙在皇位上工作了61年,是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他8歲登基。16歲鬥敗鰲拜奪回大權,軍事上削三藩,收臺灣、驅沙俄,被尊為“千古一帝”。乾隆在位期間也一直學習康熙的治國之道,就連自己的墓地也是選在康熙的清東陵。乾隆不想讓自己的在位時間超過自己的爺爺,這有很重要的意義。此外,為了給雍正和自己的皇位再一次正名。

(康熙畫像)

二、藉助禪位為父親雍正和自己的皇位正名

由於康熙在位時間太長,這讓他的太子爺胤礽非常焦急,熬到30多了還是太子,不知何時是個頭。所以康熙最愛的兒子太子胤礽想要提前上位,表現太露骨被康熙廢了,還一連廢了兩次。皇子們之間鬥得你死我活,觸目驚心,康熙為此心力交瘁,因此到死都沒有明確確立皇位的繼承人,導致最後發生了更為慘烈的皇權之爭。

所以很多人認為乾隆的父親雍正的皇位來的名不正言不順,他的上位經過慘烈的“九子奪嫡”手足相殘,讓天下人懷疑,爭議他“矯詔”。試想,自己父親的皇位都不正,自己的皇位能正?乾隆曾多次向大家展示“康熙對自己的喜愛和親自撫育,祖孫情深”,也多是這個原因。


三、乾隆曾經的誓言:

乾隆剛一上位就對列祖列宗焚香立誓,為了尊敬自己的皇爺爺康熙,為了大清江山的穩固他決定只在位六十年,絕對不到第六十一年。但他怎麼也沒有想到自己會活這麼大年紀85歲了還很健壯,超過了自己的爺爺康熙(69歲駕崩)和父親雍正(45歲登基58歲駕崩)。他心裡後悔自己當初嘴賤發了這麼個誓言,禪讓皇位自然不是真心。

在禪讓大典上他下詔說:

“我25歲繼位時,曾經對天發誓,我如果能在位60年,就一定會傳位給皇太子不敢和皇祖(康熙)在位年數一樣,現在我已經在位60年了,不敢食言,決定禪位於皇十五子永琰,他如一時難以處理朝政,由我訓政。”

從詔書中可看到,乾隆的禪讓只是個形式。實際上乾隆也並沒有讓出皇權,朝政仍被太上皇乾隆爺控制,顒琰暫時居住在毓慶宮,顒琰成了標準的傀儡皇帝。
(嘉慶畫像)

嘉慶在聽乾隆的訓政時恭敬慎重,一點都不敢違備。

《清史稿·仁宗本紀》載:“初逢訓政,恭謹無違。”

其他史料也有記載,嘉慶帝侍坐乾隆旁邊,乾隆笑他就陪笑,乾隆憂他就陪憂,就像個木偶。直到禪讓又過了3年零4個月後(1799年),這位中國歷史上實際執掌國家最高權力時間最長的皇帝、最長壽的皇帝、乾隆駕崩,39歲的顒琰才開始親政,誅殺權臣和珅……忙的一塌糊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