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一代谏臣魏征死后被唐太宗砸掉了坟前的墓碑?

月光侃历史


李世民与魏征,千百年来这两个明君与诤臣之典范的响亮名字,在历史上被广为传颂并且称道至今。可为什么魏征死后不久,李世民就下令推倒魏征墓碑呢?

李世民为什么会推倒魏征的墓碑?史书对此早有明确记载:“尝密荐中书侍郎杜正伦及吏部尚书侯君集有宰相之材。徵卒后,正伦以罪黜,君集犯逆伏诛,太宗始疑徵阿党。徵又自录前后谏诤言辞往复以示史官起居郎褚遂良,太宗知之,愈不悦。”

我们先来看看第一条,魏征秘密举荐侯君集和杜正伦。然而这两个都卷入了太子李承乾的谋反之举中,侯君集更是直接参与其中。太子李承乾因担心自己被废,与侯君集策划谋反,不料事情败露,太子被流放,侯君集被处死。而杜正伦呢?《旧唐书·杜正伦传》中如此记载:“后承乾构逆,事与侯君集相连,称遣君集将金代遗正伦。”李承乾曾经派遣侯君集给杜正伦送过金腰带,可见太子谋反与身为太子左庶子的杜正伦也有关系,杜正伦因此被流放驩州。

《旧唐书·魏征传》中记载:“(贞观)十六年,拜太子而师,知门下省事如故。”可见当时魏征是担任太子的老师。魏征、侯君集、杜正伦这三个人都与太子李承乾有关,魏征又举荐过侯、杜两人,而且是秘密举荐。后来太子造反,我们站在李世民的角度,怀疑魏征与太子叛乱有关,是有一定道理和依据的,而且李世民一向忌讳人臣结党,对此自然非常愤怒。

再来看看第二条,魏征把一些资料给褚遂良,这些是什么资料呢?“前后谏诤言辞往复,”这些不是指魏征的谏言,而是魏征进谏与唐太宗吵架的过程,类似于魏征与李世民互相指着鼻子破口大骂,最后李世民同意了魏征意见。魏征做这些事,说明了他对李世民提建议的目的不再单纯。如果仅仅为了国泰民安,我们需要的是结果而不是提建议的过程,然而魏征现在想把这些过程放入史书,目的何在?是为了让后世歌颂自己,丢李世民脸吗?当然我们从另一个角度来看,魏征此举的用意也可能是原原本本还原历史,或许是为了让后世皇帝勇于纳谏,也可能是为了歌颂李世民的明君形象。

但我们从李世民的角度来看,当他听说这些事情,是否会认为魏征名流千古是建立在自己的丢人上。另一方面,李世民作为一个杰出的皇帝,他明白皇权是最重要的,皇帝主动采纳谏议,主动权应该在皇帝手上, 魏征将他们争吵的事情流传下去,后世的君臣关系是否会扭曲,皇权是否会受到威胁,这些都是李世民要考虑的。

更何况,李世民极为看重君臣坦诚相待,魏征此举李世民并不知道,这就犯了李世民大忌。“太宗移旧阁”事件中,因为魏征对李世民有所隐瞒,

李世民大怒:“昨问卿事,遂隐不言,朕今思量深可怪恨,向若遂即不道,终不与卿相见。”并正式启动给魏征的治罪程序。当时魏征还在世,可见李世民对君臣坦诚相待的重视。然而魏征事后不改正,李世民在魏征死后得知这件事,当然愤怒。

李世民在推翻魏征墓碑后不久就后悔了,直到征高丽铩羽而归,李世民感叹道:“魏征若在,不使我有是行也。”于是立马驰驿以少劳之礼祭祀魏征,又重立墓碑,给了自己一个台阶下。敢打自己的脸,李世民不愧是英雄人物,历史上多少君王能够做到。


邓海春


【文藏来答】魏徵一生,跟两位失败的太子——太子李建成、太子李承乾息息相关。李建成夺位失败,魏徵跟随了唐太宗李世民,成一代名臣;李承乾夺位失败,魏徵死了都被唐太宗李世民砸烂墓碑。

魏徵以直言善谏著称,但从来没弹劾过太子李承乾。反而是于志宁、孔颖达、张玄素等人,接连上奏严厉批评李承乾。当时李承乾的亲弟弟李泰,处处与李承乾作对,夺嫡之心人尽皆知。眼看着李承乾与李泰,就要重蹈玄武门之变的覆辙。

贞观十六年(642年),唐太宗想要遏制改立李泰为太子流言蜚语,便请魏征做太子太师。魏征因病请辞。唐太宗说:“刘邦想改立太子,但看到有商山四老辅佐太子,所以打消念头。现在朕依靠您,就是这个道理。朕知道您患病,但你卧病在床也能保全太子。”魏徵这才答应。

年底,魏征病重。第二年(贞观十七年)初,唐太宗亲自出宫看望魏徵,他屏退左右,跟魏徵谈了一整天才回宫。不久,唐太宗又带着皇太子李承乾、衡山公主(李承乾同母之妹)一起去看望魏徵。唐太宗哭着问魏徵还有什么要求。魏徵说:“嫠(lí,寡妇)不恤其纬,而忧宗周之陨。”此话出自《左传》,意思是说寡妇不怕丝线不够织布,而是担忧国家危亡。其实,当时魏徵就已经预料到自己去世后,再无人保太子李承乾,大唐恐怕会有一场新的腥风血雨。唐太宗想把衡山公主嫁给魏徵的长子魏叔玉,拉衡山公主到魏徵床前,对魏徵说:“您勉强再睁眼看看新儿媳妇吧!”此时魏徵已经无法答谢。

当晚,魏徵就去世了。唐太宗亲自到魏府吊丧,为魏徵之死罢朝五天。皇太子李承乾在西华堂给魏徵举哀,唐太宗亲自给魏徵题写碑文。文武百官都前往发丧,唐太宗登上禁苑西楼,遥望灵车痛哭。此外,唐太宗还赐给魏家实封九百户。后来上朝时,唐太宗感叹:“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如今魏徵去世,朕又失去了一面镜子……”

可是,这一切美好,都在魏徵下葬不久后被打破。同年四月,没有魏徵作为依靠的皇太子李承乾,终于被逼到迈出最后一步——谋反。可惜谋反未成功,从此错失皇位。而与太子谋反一案密切相关的杜正伦和侯君集,都是魏徵生前极力推荐给唐太宗的,魏征说他们有宰相之才。人走茶凉,很多人早就嫉妒魏徵生前的荣宠,此时纷纷攻击诬陷他。再加上有人说出魏徵曾拿着自己的谏辞给史官褚遂良看,于是,唐太宗深深怀疑起魏徵,一气之下,推到了写给魏徵的墓碑,并取消了衡山公主与魏徵长子的婚事。

不过,第二年(贞观十九年)唐太宗就后悔了,他派人重新给魏徵立碑,又亲自召见魏徵的家人,慰问赏赐。

想了解更多艺术推介与艺术收藏,欢迎使用【文藏APP】!


文藏


因为当时在清算侯君集谋反案,魏征是侯君集的推荐者,以前天天给侯君集点赞,把侯君集送上时间线,群议是不会放过他的。李世民也不会放过他,要对他进行封号处理。

侯君集干了什么?侯君集一直是个野心很大的人,但在贞观年过得不舒坦,因此支持太子李承乾谋反,因为李承乾比较劣质,容易对付,预备等李承乾坐上皇位后,他再夺了李承乾的权——这太坏了。

与此同时,还有一位杜正伦,是太子的老师,最后弄了个教导无方和瞎鸡巴传话罪。本来也没魏征什么事儿,可惜这个杜正伦,也是他推荐的。你看,你推荐的大将,支持太子谋反;你推荐的太子老师,把我和他有关太子太难管的私聊记录给太子看。你说这是群什么人啊!

与此同时,有人爆料说,魏征写给太宗的谏言,都是抄录两份,一份给李世民看,一份给史官看。魏征这么做的原因就不揣测了,不过在李世民看来,魏征的行为就是光顾着自己名垂千古。既然是谏言录,一定是李世民做了什么错事,魏征就此说了什么铁骨铮铮的话。

加上前面那两档子事儿,魏征这个死乡巴佬(田舍翁)真是太差劲了,太坏了。但贞观年的朝廷决意,不会冲昏了头公报私仇就这么干了。主要原因应该和高票说的一样,就是想警示臣下,不要干那些投机取巧一肚子坏水的事。他不仅取消了衡山公主与魏征长子魏叔玉的婚约,而且下令推倒了魏征的墓碑。

推完不久后就后悔了,只是人都死那么多年了,又是沾的谋反案,一直没人敢提。直到征高丽铩羽而归,李世民才给了自己一个台阶下,重新给魏征立碑并劳赐家属。同时暗示群臣,你们要谏诤啊!

在本朝翻本朝的案,是需要很大魄力的,是自己打自己的脸。不信请放眼看世界,只不过是“知错能改”四字,难倒了多少英雄好汉?


范世集团


旧唐书·魏徵传》李世民说:“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徵殂逝,遂亡一镜矣!”


李世民对魏征的评价,使得魏征成为历史上著名的臣子。有点报复或者喜欢文饰自身的皇帝,都会假装自己喜欢劝谏,model就是魏征。


但这个model在死后,却被唐太宗砸掉了墓碑,以此泄愤。


身前死后待遇反转,也算魏征倒霉了。


出现这种情况是两个原因。一是魏征无辜受到牵连,犯了皇帝的大忌。当皇帝做怕的就是臣子或者儿子造反,革自己的命。侯君集和杜正伦两个人同废太子李承乾谋反案有关。而魏征身前有曾经举荐过这两个人,认为他们有宰相之才。事发后,唐太宗想起魏征举荐了两个反贼在自己身边,不气才怪。


第二是有人偷偷回报说,魏征偷偷把自己劝谏的奏章副本交给史官。李世民最看重史官评论,曾经干涉史官修史。后世因此有人认为唐太宗打破了帝王在世不能过问史官书写春秋的潜规则。从此,历史书可信度进一步下降。


李世民自己这么干,但并不允许被人依葫芦画瓢。在他看来,魏征屡屡劝诫自己,让自己不痛快。自己还把这些不痛快忍下来了。结果,李世民发现自己拼命忍耐,反而成了魏征沽名钓誉的道具,可能觉得受到了愚弄。


两件事情加在一起,唐太宗取消了自己公主和魏征儿子的婚事,名人毁掉了魏征的墓碑。

不过,事情又有反转。唐太宗晚年亲征高丽(现在的朝鲜半岛),战况惨烈,感慨之际,表示如果魏征尚在,有可能会劝住自己,不至于战败至此,又命人重新为魏征立了墓碑。


熊沾沾


李世民并也有阴暗的一面。


邹謇


因为当时在清算侯君集谋反案,魏征是侯君集的推荐者,以前天天给侯君集点赞,把侯君集送上时间线,群议是不会放过他的。李世民也不会放过他,要对他进行封号处理。

侯君集干了什么?侯君集一直是个野心很大的人,但在贞观年过得不舒坦,因此支持太子李承乾谋反,因为李承乾比较劣质,容易对付,预备等李承乾坐上皇位后,他再夺了李承乾的权——这太坏了。

与此同时,还有一位杜正伦,是太子的老师,最后弄了个教导无方和瞎鸡巴传话罪。本来也没魏征什么事儿,可惜这个杜正伦,也是他推荐的。你看,你推荐的大将,支持太子谋反;你推荐的太子老师,把我和他有关太子太难管的私聊记录给太子看。你说这是群什么人啊!

与此同时,有人爆料说,魏征写给太宗的谏言,都是抄录两份,一份给李世民看,一份给史官看。魏征这么做的原因就不揣测了,不过在李世民看来,魏征的行为就是光顾着自己名垂千古。既然是谏言录,一定是李世民做了什么错事,魏征就此说了什么铁骨铮铮的话。

在李世民的视角,魏征这么干的效果是这样的:





和杜正伦一个德行,你说太宗能不生气么?

加上前面那两档子事儿,魏征这个死乡巴佬(田舍翁)真是太差劲了,太坏了。但贞观年的朝廷决意,不会冲昏了头公报私仇就这么干了。主要原因应该和高票说的一样,就是想警示臣下,不要干那些投机取巧一肚子坏水的事。他不仅取消了衡山公主与魏征长子魏叔玉的婚约,而且下令推倒了魏征的墓碑。

推完不久后就后悔了,只是人都死那么多年了,又是沾的谋反案,一直没人敢提。直到征高丽铩羽而归,李世民才给了自己一个台阶下,重新给魏征立碑并劳赐家属。同时暗示群臣,你们要谏诤啊!

在本朝翻本朝的案,是需要很大魄力的,是自己打自己的脸。不信请放眼看世界,只不过是“知错能改”四字,难倒了多少英雄好汉?


历史馆长


这说明太宗对魏征积压的不满。

不满来自魏征的直言,(直言刺激太宗的事就不说了)为什么积压?太宗隐忍,因为唐初,国家弱,人口比开皇少九成;军队弱,征战多年,疲惫不堪,不能再打了,太宗渭河也还要谈而不是打;政府弱,以秦王天策府为核心的新政府没有压倒性的政治力量,甚至很难说是大多数,王世充窦建德集团还有很多遗留,更不要说太子府齐府的力量,和平是必须的,团结是必须的,妥协是必须的,魏征王珪代表太子齐王府王世充窦建德的遗留力量,就是太宗团结大家的象征!典型!给予最大的包容,以安天下之心!

贞观之治有效,国家军队力量增长,太子齐王等力量渐渐淡化到可以忽略不计,太宗发泄的机会来了,墓碑砸了,征辽失败,力量受损,再修好。


库充村人


人没死,人要脸,树要皮,君臣和谐,千古佳话。人死了,没用罢了


clearsway


因为这是皇帝真实的心态反应,之前不过是沽名钓誉


无欲金刚


虽说太宗表面从善如流,其实对揭自己的短的人,只是一时压着火,等待一个爆发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