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知道學習很重要,可就是不想學?不用逼自己,答案在大腦機制

“不要再玩了,明天還要早起上早自習!”

不知不覺中,又繼續刷起了手機,“真有趣,再看一會兒”;

“不要再拖了,否則作業就寫不完了!”

不知不覺中,又繼續盯著書本發呆,提不起筆;

“不要再做無關緊要的事了,會考砸的!”

不知不覺中,又繼續看課外書,說要“增加知識儲備”;

……

這樣的事情,我想很多人都經歷過,特別是正在求學的孩子,很容易陷入這樣一種尷尬的情境中:明明知道學習很好,學習很重要,可就是不想學。

明明知道學習很重要,可就是不想學?不用逼自己,答案在大腦機制

我也經歷過這樣的事,記得以前在放寒暑假前,我總是會制定這樣那樣的計劃,然後揹著一書包的書回家,期待著經過一個假期的努力,完成逆襲,讓同學和老師刮目相看。

可現實總是殘酷的,玩的慾望總是會戰勝理智,導致一次又一次的“明天再學”。直到開學前,我才想起自己的“宏偉”計劃,一點都沒有進行。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說,明明知道一件事很重要,需要去做,但是卻行動不起來,本質上是一種習慣性拖延,是由我們的大腦機制造成的。

想要與這種本能的力量抗衡,想要幫孩子更好地學習,需要我們提前瞭解一些與大腦相關的知識。

明明知道學習很重要,可就是不想學?不用逼自己,答案在大腦機制

學與不學,大腦機制才是掌控局面的“老大”

1. 學與不學,是感性腦與理性腦的較量

我們都知道,人的大腦是分為感性腦(情緒腦)和理性腦的。感性腦是由我們的本能控制著,我們的情緒、主觀想法,均由此而來。

理性腦比感性腦要高級一些,我們平時接收各種信息,進行思考,權衡利弊,並最終作出決定,依靠的都是理性腦。

所以,出於本能,我們更喜歡聽從感性腦的聲音,去追求充滿樂趣的事情,去刺激我們的大腦,令其產生更多的多巴胺,得到愉悅感。

  • 比如,看電視、刷視頻、吃零食,比學習更能讓我們獲得樂趣,我們就會傾向於做這些事情。這樣一來,就建立了大腦喜歡的反饋路徑。

從長遠來看,讓理性腦指導我們的生活,我們才能獲得更長期的快樂。但是比起想象中的快樂,大腦更相信體驗過的快樂,所以這種看不到的快樂很容易被當下的享樂打敗。

  • 比如,我們雖然知道學習很好,很重要,但是我們並沒有真正從學習中得到樂趣,“學習=快樂”是我們自己設想出來的,大腦並不認可。

所以當理性腦告訴我們,學習很重要時,感性腦卻引誘我們,玩手機、看電視、吃零食才多有意思,大腦根本抵抗不了,也不想去抵抗。

明明知道學習很重要,可就是不想學?不用逼自己,答案在大腦機制

2. 學習提不起勁,是大腦在自我保護

我們的大腦很小,重量只佔身體的百分之二;我們的大腦很大,運行起來要消耗身體百分之二十的血氧和百分之二十五的葡萄糖。

為了保護自己的正常運行,大腦會進行自我調節,比如限制思考,以減少大腦消耗,使體內的能量可以維持更長的時間。

我們想一想,學習是體力勞動,還是腦力勞動? 你一定也知道是腦力勞動,也就是說,會消耗大腦能量,你覺得大腦會喜歡這件事嗎?

所以有時候我們感覺累,出現不想學習的情緒,有可能是大腦造成的。大腦會故意給我們傳達錯誤的信息,讓我們覺得自己累了需要休息,這其實也就是假疲勞現象。

明明知道學習很重要,可就是不想學?不用逼自己,答案在大腦機制

3. 學習指令不清,讓大腦無法執行

同時面對比較複雜和比較簡單的事情時,簡單的事情完成的可能性會更大,因為它能給大腦一個非常清晰的指令,讓大腦可以迅速執行。

也就是說,我們的大腦不能自己行動,需要聽命於具體的指令,尤其是在進行需要神經元系統進行配合的學習活動時,更需要明確的指令。

當學習任務比較多時,孩子即使知道學習很重要,但卻不知道從哪裡下手,就會造成不想學習的局面出現,這一點一定要注意。

明明知道學習很重要,可就是不想學?不用逼自己,答案在大腦機制

在瞭解了大腦與學習之間的相關知識後,我們可以認識到,要想重新調動孩子的學習熱情和積極性,需要真的從學習中體會到樂趣,同時避免假疲勞的欺騙,利用清晰的目標讓大腦行動起來,才能從根本上解決這個問題。

具體要怎麼做呢?

1. 想從學習中體會到樂趣,需從簡單開始

當孩子不想學習的時候,別說體會學習的樂趣了,能讓孩子行動起來就已經謝天謝地了。我們大人有時候還能咬牙堅持,可是對於沒有什麼學習動機的孩子來說,太難了。

(1)先別對自己期望太高,從簡單的題入手

先說一個不想學習的概率最大的原因——其實不是不想學,是學不會。為什麼學不會?因為基礎落下太!多!了!

這種事情我是經歷過的。做著做著題,發現不會做了,換下一道題;結果,讀完題目後發現,又不會做,繼續換下一題;可是這一次,還是不會做……幾次下來,就真的不想學了。

如何解決這個問題呢?

但凡基礎不是太差,簡單的題目還是能解出一些的。可有些人會認為,只做簡單的題有什麼用?考試又不會只考簡單的題目。

這是因為,做簡單的題目能夠增加信心,能夠鞏固基礎知識,為下一步做複雜一點的題目做好準備。

明明知道學習很重要,可就是不想學?不用逼自己,答案在大腦機制

(2)及時複習,看看自己學會了多少

會的知識點不多,也需要複習嗎?答案是,當然需要。記憶是存在遺忘規律的,不會因為記住的內容少就不會忘記。

本來記住的知識點就不多,再忘了,就太可惜了。所以,一定要及時複習,把學到的東西牢牢地記住。

另外,及時複習還有一個好處,就是能夠了解自己學會了多少,實現從“我什麼都不會”這樣絕對化的語言,到“原來我已經掌握這麼多知識了”的轉變,是增強自信的一個好方法。

明明知道學習很重要,可就是不想學?不用逼自己,答案在大腦機制

(3)設定時間,把學習當成一次挑戰

在學習一些文科知識,比如背誦課文、單詞等,用到的平均時間是差不多的。所以可以在學習前,預估一下所需要用到的時間,並且計時,等到完成時,看看自己究竟用到了多長時間。

比如第1次背10個單詞,用了10分鐘時間。那麼下一次再背10個單詞時,試試在9分鐘內能不能背出來。然後繼續自我挑戰,直到用時越來越少,效果越來越好。

如果理科題目、理科知識點所用時間也差不多的話,也可以進行量化。但是注意不要找難易程度相差太大的內容,因為沒有可比性。

如果偶爾出現一次時間懸殊過大的情況,也不要懷疑自己,有可能是學習內容的難度有所增加。這種時候,能自我激勵就不自我否定,信心比什麼都重要。

明明知道學習很重要,可就是不想學?不用逼自己,答案在大腦機制

2. 跳過大腦發出的疲勞信號,避免假疲勞

假疲勞,顧名思義,是指虛假的疲勞,是說當一個人感覺到累了,甚至覺得自己已經疲憊不堪、動也不能動時,其實並不是真的累了。如果意志堅定或者有外界因素刺激,還能堅持很長時間。

但是,本來就不想學習的人,在遇到大腦發出的疲勞信號後,幾乎都會立刻停下來。好不容易有了可以休息的理由,怎麼會錯過呢?

一邊告訴自己“我累了,我需要休息一下,休息好了,才能學好”,一邊玩起手機,浪費了大量時間。

但是,當我們知道了有假疲勞這回事之後,就要提醒自己,進行自我暗示,“我還可以再學一會兒,我現在精力充沛。”

如果自我暗示沒有效,可以複習一下知識點,或者翻一翻教科書、試卷等,做些難度很低的事情,讓大腦重新獲得掌控感,願意繼續學習。

明明知道學習很重要,可就是不想學?不用逼自己,答案在大腦機制

3. 制定小而清晰的目標,讓大腦更易行動起來

學習指令不清,會令大腦無法開展學習活動。這樣的情況持續時間越長,會讓我們變得越焦慮,更加不想行動。

制定小而清晰的目標,其實是先幫助大腦掃除行動障礙,避免大腦發出“太難了,我做不到”的信號,影響孩子的決心和意志力。

什麼叫小?孩子認為自己能做到的,或者是自己稍一努力就能夠做到的。

什麼叫清晰?就是孩子閉上眼睛,就能知道自己下一步要做什麼:

  • 是要去記一個公式,還是要做一道數學題?是要背一篇課文,還是要去寫一篇作文?是要記幾個英語單詞,還是要記幾條語法?
  • 記一個公式的話,是記哪個公式?背一篇課文的話,是背哪篇課文?是要一次從頭背到尾,還是隻背誦其中的一個段落?

只有目標真的具體了,大腦才能知道自己應該怎麼做。而且當心中有了目標後,我們自己也能有緊迫感,也會督促自己去行動。

明明知道學習很重要,可就是不想學?不用逼自己,答案在大腦機制

明明知道學習很重要,可是就是不想學,這種情況在誰身上都有可能發生,哪怕是學霸也不例外。所以,不管是我們自己,還是孩子,都不要太焦慮。

我們需要做的是,記住這種習慣性拖延,是由大腦機制造成的。把大腦“伺候”好了,學習也就變得簡單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