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老话说“兄死叔就嫂,姐死妹填房”是什么意思?有道理吗?

农村老俗话


古代经济比较困难老百姓家庭条件不怎么好,而且在观念上面基本上都是比较严肃,所以在古代就有那种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的说法,这种观念在现在早就被丢到九霄云外去了,但是在古代这些非常的严肃,并不是说像现在的这个样子,而且在古代还有不少叔嫂联姻的事情发生,这说明了古代社会的一种特殊现象。



古代有兄死叔就嫂,姐死妹填房的说法,其实就说明了古代社会经济约束,家里面一般长子是有各种优先权,在继承遗产或者婚姻方面,长子都会比次子高一点,家庭条件好一点的,在长子结婚后次子还有机会获得婚姻,如果家庭条件差一点,那次子没办法成家,如果兄长去世那为了家庭完整和和睦,次子会跟嫂子生活在一起,维持家庭圆满。


传统文化里面叔嫂之间在兄长在世的时候,两者之间的关系就是长兄如父,嫂子如母的说法,兄长去世后,嫂子属于寡妇,叔子是单身,那用传统文化来说,维持原有家庭圆满,解决小叔子婚姻问题,解决嫂子丧夫的问题,为了不让人看不起,所以长辈会动员叔嫂结合成为家庭。

其实这些都是对现实社会的一种无奈,婚姻的不自由,基本上都是属于一种长辈之间主导的婚姻,不像现在的婚姻自由,也是反应了当时社会观念是比较保守的,现在的社会开放自由,基本上没有这种类似的情况,就算有大多数也是自愿,加上经济条件各种问题的综合因素导致,但是比较稀有。



姐死妹填房,其实意思和兄死叔就嫂是一个道理的,在自己姐姐去世后,做妹妹的还没有嫁人,家中长辈会考虑到面子和家庭观念问题安排小姨子去代替姐姐的位置继续保持家庭原有的关系,其实就是一种长子长女为大的思想观念,也表现出来了家庭和睦的重要性,年轻人对自己的婚姻基本上没有发言权。


现在的社会这种现象就真的会稀有了,婚姻基本上都是自由的,家中长辈主导婚姻的事情已经不多,但是并不是没有,至少比过去少很多,现在的婚姻只要自己有能力基本上绝大多数的父母不会去干涉,婚姻自由已经基本上达到,但是婚姻自由带来的后果是家庭的神圣观念变得不值钱,各种各样的问题最终导致现在的一些社会现象。


无法超越的足迹


农村老话”兄死叔就嫂,姐死妹填房”,意思是说哥哥不幸死亡,小叔子附就嫂子登记结婚过日子;姐姐不幸死,妹妹就去顶替姐姐的位子,嫁给姐夫。当然这两者的前提条件,必须是年龄相当,两相情愿,也是为了双方的家庭和未成年的孩子少受委屈。不能强迫,也并不是一种风俗。

以前,我们家族里,一个大哥去荒郊野外刨荊子当柴禾,不慎从悬崖上掉了下去,摔成了重伤,那时候农村缺医少药,也没钱医治,不久就去逝了,撇下了一儿一女,在父母的撮合下,二哥跟嫂子重新组织了家庭,二哥比嫂子小两岁,婚后又生了两儿仨女,共七个孩子,叔嫂重组,两人齐心协力,小日子过的风声水起,儿女成家后都懂孝顺知感恩,两人晚年生活很幸福,前年冬天,两个人相隔四十天相继去逝,大嫂九十岁,二哥八十八岁。

我的一个王姓邻居的儿子五年前 ,媳妇因肺癌去逝,年仅28岁,留下了一个二岁的女儿。当初谈恋爱时,娘家人就不同意,结婚时更百般阻拦,两亲家打得不可开交,可是女儿非他不嫁,结婚后三天回门,都没让进家门,等于断绝了母女关系。如今女儿去逝,岳父岳母觉得很对不起女婿,于是就让小女儿(比女婿小四岁)嫁给女婿,一是为了小外甥女不受委屈,二是为了拟补以前的过错。

邻居的儿子欣然同意,婚后又生了个儿子,等于儿女双全,两亲家也重归于好,日子过得有滋有润。




落英乡间


这个说法在过去农村是很有道理的。並且受到家庭和邻里提倡的。

1,孩子们不会受后爸后妈的虐待。亲叔和亲姨毕竟也是亲情。

2,家产不外流。

3,有一定的感情基础。

我来说一下两家的婚姻逸事。

老王和老李两人从小就是师兄弟,感情一直很好。

两人后来娶妻生子,老王生了四个儿女,两男两女,老李生了一男一女。孩子们从小在一块玩耍,好的象一家人一样。

孩子们慢慢长大了,后来逐渐产生了感情。老王和老李看在眼里,心里都有了些默契。

同一天,老王托媒人到老李家说亲。老李托媒人到老王家说亲。实际上就是走个形式,婚期很快就定下来了。

当年八月,两对新人同一天结婚。两家都是又娶媳妇,又聘闺女。热热闹闹,欢欢喜喜。

婚后,两对新人相敬如宾。不久一家生了一个大胖小子。老王和老李更是高兴的不得了。又亲孙子又亲外孙。

天有不测风云,老王家的大儿子在窑场燒砖,砖窑倒塌!大儿子被埋在底下,救出来时已气绝身亡。时间不長,老李家的媳妇也因病身亡。两家都沉浸在痛苦之中。两个孩子更是让老王和老李心疼。

丧事办完,老弟兄俩坐在一起默黙抽烟。两家都象塌了天一样。这时老王本家大爷过来和他俩说:不如按老传统让兄弟娶了嫂,让小姨子嫁给姐夫。老王老李心里愿意,但又怕孩子们委屈。本家大爷说,孩子们的事我找人探探底。结果几个孩子都沒有意见。找了几个本家亲戚,在一起吃了顿饭,就算办了婚事。

两个孩子,一个叫叔叔叫爸,一个叫姨姨叫妈。日子又恢复了往日的红火。


朱增林呀


先说一下“兄死叔就嫂”的意思。这话就是说,如果哥哥因某种情况突然去世,撇下嫂子一个人带着孩子过日子不容易,作为丈夫的弟弟,嫂子的小叔子,如果还没有成家的话,有责任帮助哥哥照顾嫂子,把孩子拉扯大。生活中这样的事情,还真是不少。嫂子嫁给小叔子也算是适得其所,孩子不用改姓,还是丈夫家的孩子,公公婆婆也还是原来的公公婆婆,大家还是原来的一家人。而且作为孩子的叔叔,照顾自己的侄子侄女,也是心甘情愿,毕竟有血缘上的关系。


姐死妹填房这样的事情,在农村同样的屡见不鲜。假如姐姐因病去世,撇下亲外甥无人照顾,再给亲外甥找个后妈,还不如让自己的亲姨妈来照顾更放心一些。如此说来,也是一件两全其美的事情。问题是有的小姨子,等不到姐姐死就想去填房。有的人姐姐还活着的时候,妹妹就想雀占鸠巢,实在是荒唐之情。

记得在我上学的时候,我们村里就有这样一对姐妹,姐姐没有公公婆婆,生完孩子坐月子的时候,就把妹妹叫到自己家里来伺候月子。一个月子伺候下来,妹妹的任务完成了,本该回家了,可是这个时候的妹妹却离不开姐夫了。等姐姐回过味来的时候,什么都晚了,只好出了月子直接去离婚,把家倒出来给妹妹。这件事情已经过去很多年了,那时候的人还没有现在这么开放,那个小姨子还会感到羞耻,觉得自己对不起姐姐。


现在有的小姨子,似乎就没有了这份羞耻之心,跟姐夫睡在一个被窝里的时候,丝毫没有觉得自己是缺德鬼。我就认识这么一个小姨子,仗着自己比姐姐年轻有文化,跟姐夫勾搭在一起六七年。后来被姐姐知道了,姐姐回家求助于父母,但是妹妹根本不听劝阻,照样跟姐夫混在一起。她这个姐夫挣钱也比较多,给小姨子花起钱来丝毫不心疼,真是做到了心在哪里钱就在哪里。上世纪90年代的时候,农村人还是比较贫穷落后的,那时候很少有人穿真皮衣服,人家小姨子就穿着价值几千块钱的真皮貂领大衣。


听说她姐姐为了供两个外甥读书,省吃俭用,每年春节连件新衣服都舍不得买。我们这里有正月初三闺女回娘家的习俗,每年正月初三,这个小姨子的三个姐姐姐夫,都要回娘家。所以每年正月初三这一天,为了避开凑在一起的尴尬场面,这个小姨子就躲出去不回家。等到姐姐姐夫们都各自回家了,她才回来。他们的关系一直持续了很多年,直到这个小姨子重新嫁了人以后,才慢慢疏远了。


灵子


兄死叔就嫂,姐死妹填房,这是旧社会的风俗,在一定的程度上维持了家庭的完整,使孤儿寡母不在遭受外人的欺负,在维护残缺家庭的完整上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前题条件必须是叔嫂之间,姐夫与小姨之间要情投意合,否则就是一句空话。


在我们老家就有这样的一户人家,父亲身居要职,大儿子不但一条腿有残疾,而且长相也不怎的,但家庭条件优越,父母还是给他娶了位貌美如花的媳妇。这户人家的二儿子与哥哥正好相反,十六七岁就一米七的大个,眉清目秀,仪表堂堂,在学校成绩优秀。自打这位嫂嫂进门后,对小叔的关心是无微不至,胜过自已丈夫的百倍。小叔也乐与接受嫂嫂的关爱,比亲兄妹还亲。

天有不测风云,这位腿有残疾的哥哥在一次酒后失足跌入河中不幸俺死,留下了娇美的妻子和一位才六个月的儿子。父母在悲痛之中处理完儿子的丧事,並对儿媳说“孩子是咱家的根必须留下,你自己去留自由”,可不知是何原因,儿媳妇并没有选择离开。



自打哥哥死后,小叔对嫂嫂娘俩更是疼爱有加,有事没事往嫂嫂房里钻,在外人耳中传出了许多风言风语。父母知道后对小儿了进行了训话,“你年纪还小,要认真读书考大学,你哥已去我们全家的希望就在你身上了,你嫂就是你嫂,她是要嫁人的,跟你相差六岁,你不要有非份之想,这是不可能的事,要使那样你爸在外的脸面不是让你们给丢光了"。几天后老公公给大儿媳妇在县城找了份很体面的工作,叫她离家去上班,言下之意可想而知。


自从嫂子离家后,这位小叔整天的恍恍惚惚,人就象掉了个魂似的,星期天就到县城看嫂子去了,有时晚上还不回来,父母为他牙都气氧了。后来干脆跟父母摊牌,他要跟嫂子一起过,非她不娶。在被逼无奈下,父母答应了他们,但前提是必须读完大学才能给他们成婚。三年大学很快毕业了,这一对叔嫂也如愿的走进了婚姻的殿堂,后来他们又生了个女儿,家庭幸福,婚姻美满,夫妻俩走出去人人都夸郎才女貌,父母的脸上也露出了久别的笑容。


“兄死叔就嫂”今天就给大家讲到这,有机会再给大家讲“姐死妹填房"的故事。


百花争春我为先


农村老话说‘’兄死叔就嫂,姐死妹填房‘’是什么意思?有道理吗?

这是过去农村出现的情况,在贫穷时期,娶媳妇不容易,有些家庭遭遇了不幸以后,就会用这种小叔子娶嫂子,小姨子嫁姐夫的方式来解决问题。

过去儿子好几个的家庭,娶媳妇是当娘最愁的一件事情,假如家中的长兄如果遭遇不测,特别是已经有了孩子的长兄,家里留下来嫂子和侄子,此时,做为兄弟的小叔子就应该担起替哥哥扶养孩子的义务,照顾嫂嫂养大侄子侄女,而且对于家庭来说,也不用费事去找媳妇了,应该是两全其美的办法。

嫂子愿意嫁给小叔子,多半是为了孩子,因为守寡的她自己可能养不起孩子,要是改嫁别人,孩子会是拖油瓶,会被人家嫌弃,更怕被人家虐待,当娘的为了孩子,觉得嫁给小叔子最合适不过了,一家人了解脾气,小叔子也肯定会对孩子如亲生,所以这样的兄长没了,嫂子和小叔子结婚过日子的事有。

姐死妹填房,过去的农村姑娘接触人不多,接触的男人更少,姐夫大概是她们接触最多的外姓男子了,一般情况下对姐夫印象不错。

当姐姐意外去世以后,留下可怜的外甥和姐夫过日子,丈母娘心疼外甥们,更害怕女婿另找媳妇,俗话说的好,有了后娘就有了后爹,意思是说如果男人再找个媳妇回来,肯定对孩子们不好,那么孩子的亲爹也会慢慢对孩子不好了,只挂着疼媳妇。

为了杜绝这种现象,往往丈母娘会打自己家没出嫁的闺女主意,惦记着让闺女去替姐姐养大孩子,反正也是要嫁人的,嫁给姐夫还能照顾自己亲外甥,于是就有妹妹去给姐夫填房的事发生了,当然了姐夫更是何乐而不为呢,小姨子再怎么说也是黄花大闺女,比自己死去的媳妇年轻,往往还更漂亮。

意思是为了不让缺了父亲或者母亲的孩子们别受委屈,哥哥的责任由弟弟来担起,姐姐的任务由妹妹来完成。

应该说这种做法在过去还是靠谱的,悠然附近村里有小叔子和嫂子一起生活的,孩子培养的很优秀,而小姨子嫁姐夫更不消说,亲姨娘亲姨娘,肯定对姐姐留下的孩子尽心尽力扶养。



悠然见东山


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哥哥死了,小叔子要娶嫂嫂为妻;如果姐姐死了,妹妹要嫁给姐夫。


这句话不存在“有没有道理”的问题!因为,这既不是“硬性”的约定俗成;也不是法律规定。毕竟婚姻是自由的,愿意娶谁和愿意嫁谁都是自己说了算。

不过,在现实生活中的确有这样的事情发生。

我们同一个村民组的胡某某在十多年前驾驶拖拉机上山拉石头,因刹车失灵翻车坠沟。胡某某当场死亡。

胡某某死后,剩下老婆带了两个儿子艰难度日。半年后,经家人提议,将胡某某的老婆与其打“光棍”的哥哥胡小某撮合。谁知竟撮合成功了。现如今,哥哥与弟妹在一起已经十多年了。至于说幸福不幸福老胡不知道,反正他们还在一起生活着。



我以前有个女同事李某某就是在姐姐死后嫁给姐夫的。据她称,她的姐姐死于难产。在姐姐死后,她仍然把姐夫当亲戚看待。在她年满19岁的时候,他的姐夫仍然没有再婚,她出于对姐夫的“同情”(她的原话),她决定嫁给自己的姐夫。刚开始她的父母并不同意,后来在她的坚持并且已经怀上姐夫的孩子后无奈同意了她的决定。不过,据她自己声称,她与姐夫的结合也许是一种错误。因为,他们过的并不幸福。


在农村的许多老人看来,这种婚配是亲情的“延续”,是一种“最佳”的结合方式。这些老人的理由是:兄弟姐妹之间有血缘关系,如果一方有孩子,另一方会“视如己出”,会使血缘关系得到“延续”。

不过,在老胡看来,这种结合方式不一定很科学。因为婚姻的“稳固性”是需要“爱情”的,这样的结合方式不一定就有“爱情”。正如我以前的女同事所说——后悔死了!盲目嫁给姐夫后连半点儿幸福感都没有。因此,老胡并不赞同这样的婚姻。


综上所述,这种婚姻结合方式在有些农村老人看来是非常不错的结合方式。但老胡并不赞同有些农村老人的观点。毕竟婚姻是两个人一辈子的事情,有谁能够保证这种结合能使两个人都得到幸福呢?


老胡说三农


开篇语:


“兄死叔就嫂,姐死妹填房”,主要还是封建思想遗留的产物。在古代女人地位一直比较低,甚至女人是男人的财产,结婚前在家要三从四德,结婚后在夫家也要三从四德。很多生活不是自己可以选择做主的,这是一时代女性的无奈与悲哀。


兄死叔就嫂

意思是:家里有兄弟两个人,大哥如果去世了,小叔子如果未婚,可能就会被撮合跟嫂子一起过日子,结成新的夫妻。

第一、在很多朝代弟弟娶哥哥的遗妻,是被整个社会认可的,这不是道德问题。因为弟弟继承哥哥的东西,哥哥的遗妻也算是一种继承品。和现在妻子能继承家不一样,这是一直社会时代的问题。“女人如衣服,兄弟如手足”在过去的某些时期,女人可以说是男人的附属品,就像衣服一样和首饰一样,地位低的可以随时休掉或者送给别人。

第二、如果大哥有生下孩子,撇下嫂子一个人带着孩子过日子不容易。作为丈夫的弟弟,如果还没有成家的话,有责任帮助哥哥照顾嫂子把孩子拉扯大。嫂子嫁给小叔子也算是适得其所,孩子不用改姓,还是丈夫家的孩子,公公婆婆也还是原来的公公婆婆,大家还是原来的一家人。而且作为孩子的叔叔,照顾自己的侄子侄女,也是心甘情愿,毕竟有血缘上的关系。所谓“肥水不流外人田”

姐死妹填房

意思是:如果有姐妹两个人的话,姐姐去世了,小妹可能就被撮合跟姐夫在一起过日子,两个人结为夫妻。

第一、姐死妹填房这样的事情,在农村同样的屡见不鲜。假如姐姐因病去世,撇下亲外甥无人照顾,再给亲外甥找个后妈,还不一定真的对孩子好呢。毕竟是么有血缘关系的,在古代还是很看重这点的。那还不如让自己的亲姨妈来照顾更放心一些。如此说来,也是一件两全其美的事情,不过这也是要经过长辈的同意的,毕竟在古代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第二、如果姐姐死了后,父母觉得这个大女婿,人品很好,或者可以带给自己家族利益时,就会让自己的小女儿嫁过去填房,来维持这种亲戚关系。当然了,这个一般都是需要大女婿同意,不同意的话,也不能强嫁的,当然也不排除直接把小女儿送上门的,毕竟要攀高枝吗!


其实这种“兄死叔就嫂,妹填房的事”,在现代社会里也有发生。只是现代是因为感情到位了,才会发生。而且,还要受到周边人的质疑。


卷尾语

总之,在那个时代,女人就像是一种物品,不仅被用各种所谓的道德来支配思想,还连自己的人生也无法做主。以前女子从小就被教育嫁人后要安守本分,三从四德等等。这是一个社会陋习,反映了当时封建社会女人的地位低下。


2019八零後大叔


农村老话说“兄死叔就嫂,姐死妹填房”是什么意思?有道理吗

这句农村老话是说出了农村的一种社会现象,并不是一种风俗或者规定。这种现象,就是一个家庭中,如果哥哥不幸去世,弟弟尚未婚娶,那么,嫂子可以委身于小叔子,再与小叔子结为夫妻,共同生活;而如果家庭中不幸死了女人,女人的妹妹便可以代替姐姐再嫁给姐夫,照顾姐姐留下的子女,这叫填房。应该说,这种情况自古至今都是存在的,尤其在西藏农区。

旧社会,西藏有婚俗习惯与内地正好相反,他们一般是一妻多夫,兄弟几个只娶一个妻子,而内地汉族是一夫多妻者,只不过是一般不会娶姊妹几个。在西藏,兄死弟继、姐死妹继的现象非常普遍,也成为一种风俗,主要是避免财产不外流。

在我们内地,”兄死叔就嫂,姐死妹填房“的现象也一定程度地存在,其产生的主要原因,也分几个方面。

兄死叔就嫂

对于男方来说,兄死叔就嫂,多数是家境比较贫穷,给哥哥娶上媳妇,弟弟尚未婚娶。这时候哥哥不幸去世,弟弟找对象也困难,嫂子带着孩子再嫁也困难,就索性嫁给小叔子。而另一层原因,是怕寡妇嫂子带着家产和孩子外嫁,对男方来说,一是失了骨肉,二是失了财产。为了留住骨肉和家产,家产便会说服小孩子,促成这种婚姻。在农村,过去也非常认可大媳妇,认为在媳妇会疼可人,而小叔子也比较乐意。

姐死妹填房

对于女的来说,姐死妹填房,多数是姐夫家里比较殷实,日子过得不错,或者姐夫人品比较好,一直搏得岳父母的喜欢。在这种情况下,姐姐死了,岳父母便会同意或撮弄妹妹再嫁给姐夫,一是为了姐夫家的日子和姐夫的人品,二是为了更好地照顾姐姐留下的孩子。一般来说,小姨子总是比较年轻漂亮,和姐夫平日相处也比较好,本来农村就有”小姨子是姐夫的半拉屁股“之说,所以这种婚姻往往非常容易促成。

综上,“兄死叔就嫂,姐死妹填房”是一种婚姻现象,到现在还不同程度地存在。就其利弊来说,我以外利大于弊,亲上加亲,婚姻基础比较牢靠,也比较容易相处。我有一个同事,妻子乳腺癌去世,就续娶了小姨子。我们这儿有一个村里的书记,年轻时死了老婆,小姨子也经和外人订亲,也退亲而嫁给姐夫,这种例子在农村很多,都过得比较幸福,也得到大家的认可。


齐东晏子


在过去,女人地位低下,嫁到夫家与孩子同辈称呼夫家的人,比如称丈夫的姐妹为小姑、丈夫的哥哥为大伯、丈夫的弟弟为小叔。


因此,“兄死叔就嫂,姐死妹填房”,就是哥哥去世后,弟弟接娶了嫂子,而姐姐去世后,妹妹嫁给自己的姐夫。


存在即合理。


封建思想认为,女人嫁鸡随鸡嫁狗随狗,讲究从一而终,从踏入婆家的门开始,就已经圈定了自己的人生轨迹。


生是婆家人,死是婆家鬼。



丈夫去世后,一般是不改嫁,一个人拉扯孩子过日子。


“寡妇门前是非多”,日子过得也很辛苦。


但如果嫁给小叔子,可以一举三得。


一来避免女人被人说三道四;


二来小叔子本来就是孩子的叔叔,总归是自家血脉,自然在对待孩子方面,也不会苛刻;


三来对于并不富裕的家庭,还省了小叔子娶亲的钱。


妹妹嫁给自己的姐夫道理也差不多。


婚姻是一场交易,是两个家族的结合。


“俗话说十个后妈九个坏”,丈母娘把自己的小闺女再嫁过去,免得女婿再续弦别人,不仅外孙可能受到虐待,如果女婿与再婚的女人有个一儿半女的,还要与自己的外孙争夺财产。


所以,情愿将小闺女再许配给大女婿。



但是,世俗的合理,不一定在当事人身上合适。


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兄死叔就嫂,姐死妹填房”就太平无事了。


利字当头,在一些人的心里,什么亲情、夫妻、血脉,一切都那么的不敢当了。


有书君的一个远房表舅,婚后生了一个女儿,孩子8岁的时候,妻子去世了,亲家怕表舅续弦后孩子受委屈,于是把小女儿嫁了过来,又生了一个女儿。


大女儿在上海工作,为了立足上海,一家子商量后,就把表舅夫妻买的块间地基卖掉,凑了首付在上海买了房子。


小女儿也逐渐长大,后娶的舅妈也就是大女儿的姨妈,怕自己的女儿受委屈。


有一天对老大说:我跟你爸爸年纪大了,想把老房子对分了,你跟妹妹一人一半。


大女儿不肯了:老房子是我妈妈在世的时候建造的,是她留给我一个人的财产,凭什么妹妹来分呢!


姨妈听了很生气:如果这样算的话,我们当初把地基卖了,给你上海买房子,那你上海的房子,是不是我们夫妻都有份?!


大女儿反驳道:上海的房子我自己买的,钱是我向你们借的,我还你们好了。


大的跟亲朋好友说,买房子的钱早已还给他们夫妻了;地基的事她也是后来知道,被她爸赌博输掉了。



毫无疑问,大女儿、小女儿、姨妈吵得不可开交,一度对薄公堂。


其实,亲也罢、疏也好,最重要的是一家子和和睦睦,叔子与嫂子、妹妹和姐夫,那些扯不清、道不明的关系,也许更像一团乱麻缠得人喘不过气来,却又让人不得不负重前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