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没有三峡或者把三峡堵住,整个四川是不是会变成大湖呢?

侠客大岛主


那时我就每天观海了,我家贵州省习水县大坡镇小罗村,就正处四川盆地和云贵高原交接处。我村海拔890-1300米,山下就四川盆地地区200-600米。


度假黔北


四川盆地的唯一出口是长江,理论上把出口堵了,四川盆地当然会成为一个内陆湖。那么实际上呢,假如真的把长江口堵了,四川盆地的水真的无法排出,四川盆地会成为一个内陆湖吗?需要多长时间才会成为湖泊呢?

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两个相对的概念,每年的降水量和蒸发量。一个地方,假如年降水量大于蒸发量,往往就山青水秀,植物葱翠,气候宜人;而蒸发量大于降水量的地方,则往往砾石沙滩,植被稀疏,气候干燥。

地球上似乎降水量大于蒸发量的地方不多,而四川盆地就正好是一个降水量远大于蒸发量的地方。根据目前比较准确的数据,四川盆地的年降水量大约是1000到1300毫米;四川盆地的蒸发量则有多个数据,有说平均蒸发量350到450毫米的,有说陆面蒸发量500到600毫米的,有说水面蒸发量800毫米的,确实不好取舍。我们取个600毫米吧,降水量取最低值1000毫米,这就意味着假如没有出水口的话,每年四川盆地会净增400毫米,即0.4米的水。

目前四川盆地基底盆地分为三块,即盆东岭谷区,海拔300到500米;华蓥山到龙泉山之间的盆中丘陵区,海拔也是300到500米;最高处是成都平原,海拔460到750米。我们就按把最高处完全淹没吧,落差是450米,假如按淹没区域从高到低刚好是一个斜坡来算,需要在盆地表面降水225米,才能将整个四川盆地淹成一个内陆湖。所以需要多长时间就出来了225/0.4米=562.5年。

真的令人吃惊,如果四川盆地的水不外流,仅需562年,理论上就将被淹没成一个16万平方公里的巨大湖泊!其实也不用太过吃惊,这在世界上还是只能排在第二位,第一大湖是里海,38万平方公里。

当然,这只是一个概略的计算,中间的因素实际还有很多,比如水面占比越来越多之后,蒸发量会越来越大,蓄水的速度就会减慢;水还会渗透到地下,这也增加了蓄水的时间;但盆地周围地区的降水也会蓄积在盆地,这又会减少蓄水时间。所以从多方面来考虑,数百年的时间让盆地变成湖泊还是完全有可能的。

然而这绝不是什么好事,美丽富饶的天府之国没有了,公元前2900年就出现三星堆文明的历史没有了,整个西部地区气候发生巨大变化,海量的水蓄积在一起,几乎可以肯定会引发大地震、滑坡、溃堤等严重地质灾害,酿成巨大的灾难。所以脑洞一下可以,真想这样做就有点不厚道了。


徐德文5分钟科学频道


这个问题,我得来冒天下之大不韪,来说说背后的知识点,帮帮题主。

四川盆地原来是内湖,长江东西贯通之后才是陆盆

在长江东西贯通上有两道开关,之前我有专门文章介绍了长江的第一道开关--云南石鼓的长江第一湾,使得金沙江被锐利的掰弯向东流,贯通了四川水系雅砻江在宜宾汇入长江水系。那么另外一道开关在哪呢?就在长江三峡的瞿塘峡和黄陵背斜。

长江在三峡没贯通之前,地质学家李四光等认为,黄陵背斜成为当时华西,华东的分水岭,岭西之水流入四川盆地和归州盆地,岭东之水流入江汉平原。这时的四川盆地还是个内湖盆地,当然成为内湖盆地之前,四川盆地是个海。
大概距今二、三百万年前,地壳发生构造运动。两侧水系溯源侵蚀,河流下切强烈,在黄陵背斜切穿巫山,形成了长江三峡,长江水系得以东西贯通。从而,四川盆地也由内流盆地变为外流陆盆,由封闭的内流区变为外流区,由以堆积为主变为侵蚀为主,从湖盆向陆盆的转变。

所以回到题目本身,如果没有三峡,四川盆地可能还是个内湖,从这个角度说,题主没毛病。

如果把三峡堵住,四川盆地也许会成为湖..

四川盆地位于巫山、大巴山、横断山、大娄山之间,北高南低,周边山区海拔800m以上,除了狭窄的三峡与外部沟通外,基本是封闭的。

因此,在不考虑地质、移民、投资等因素,只要大坝够高、够坚固,堵住三峡是可以把四川盆地重新变为湖,真的变成“高峡出平湖”了。根据地理信息软件模拟的结果,如果堵住三峡,四川盆地最大可形成高程750米的湖,这时整个四川盆地包括成都,宜宾,重庆被淹没。超过750米,湖水就从北部的汉中平原和东南的江汉平原方向漏出去了。考虑到四川盆地26万平方km2的面积,高程750米,这绝对是中国第一淡水湖了。

当然现实中,这不可能的,单从地质上考虑,四川盆地西部边缘分布多个断裂构造带,突然出现这么大一个湖,真的可以成为诱发地震因素之一了。


好了,科普时间就到这了,希望我的回答帮助到题主。



科学视野,不同解读,喜欢就点个赞,鼓励一下作者吧


昆仑还东国


据说早在上古时期,没有长江,更没有三峡,四川整个盆地一片汪洋,盆地周边都是崇山峻岭,高山峡谷,由于长年雨雪不断源源流入盆地,又加上印度板块的挤压,到至地壳剧烈运动強裂,加上东低西高的海拨过大,洪水故而猛朝西边的高山年复一年的冲刷,最后终于冲出了一条豪沟,也就是今曰之三峡,盆地也随之露出水面。


还看今朝573


四川,因其环境优美、物产丰富,气候宜人,降雨丰富,土壤肥沃,地质风貌独特,素有“天府之国”的美誉。三国时的蜀相诸葛亮曾赞其为“沃野千里,天府之土”。

四川位于我国的西南部,属第二阶梯之上,西部为横断山脉和青藏高原边缘,东部为巫山,大巴山,北接龙门山,米仓山,南临大娄山,大凉山,武陵山等,被群山包围,形成了天然的巨大“U”型盆地,面积26万平方公里。因其盆地内部土壤为紫色,又被称为“紫色盆地”,该盆地是我国最大的外流盆地,纬度最南,海拔最低,面积最小的盆地,这就是我国著名的四大盆地之一四川盆地。四川盆地与塔里木盆地、柴达木盆地、准格尔盆地,并称为我国的四大盆地。四川盆地包括四川大部分和重庆地区的一部分。



那么,有些人突发奇想,假如没有三峡或者把三峡堵住,整个四川盆地是不是会变成巨大的湖泊呢?

答案是:肯定会形成湖泊,而且是巨型湖泊,因为有长江这样的大河及支流岷江,嘉陵江、金沙江、乌江等注入四川盆地中。四川盆地周围高山耸立,其形状犹如口袋,只有东部长江河道上的巫山三峡地区,有一道“口子”,因此四川盆地又被称为“信封盆地”。三峡指的是瞿塘峡、西陵峡、巫峡,不是我们说的三峡大坝发电站奥。巫山被长江劈开,形成了雄伟壮丽,地势险峻的三峡风景。巫山海拔2400米,四川盆地海拔平均500米,四川盆地周围其它山脉海拔多在1000米~3000米之间,因此只要把巫山的三峡堵上,封死,四川盆地必将成为一个巨大湖泊,面积在26万平方公里以上,称为世界第一大淡水湖,世界第二大湖,仅次于里海面积,是苏必利尔湖面积的3倍还要多。四川盆地形成湖泊后,深度起码在400米以上,可见其储水量之大,但肯定也是一个外泄湖,淡水湖。



“四川湖泊”的形成肯定有利有弊:湖泊的形成,从此结束了我国没有大型湖泊的历史,将对我国局部地区气候产生巨大影响,形成“四川湖泊”独特的气候。就像中亚的里海一样,“里海气候”自成体系,对岸边周围局部气候影响很大。“四川湖泊”的形成,可以人工抽调湖水,送达我国西北地区和华北地区,解决我国局部缺水问题,以缓解当地旱情。当然,一个巨大湖泊的出现,如此多的水资源聚集在一起,周围山脉的地质构造也需要经受考验。而“四川湖泊”的地形构造和里海的地质构造完全不同,一个是四周山脉合围而成,一个是陆地洼地形成。“四川湖泊“的形成,可能对周围山脉产生巨大压力,引发地震、山洪、溃堤、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破坏周围环境,影响通航,人口大量搬迁,还会引起社会动荡等问题。


个人观点,谢谢阅读。


这么近那么远F4


将四川盆地变成内陆湖的,历史上四川盆地本身就是一个内陆湖泊的存在。很多人可能认为四川盆地因为形状比较圆,所以更像是一个陨石坑,网络上也充斥着四川盆地是陨石撞击地球的结果,其实这是完全错误的,没有任何科学依据。四川盆地远古时期就就已经形成了,后来地球上发生过几次海平面上升,海水倒灌四川盆地行成了海洋,再后来地壳运动盆地周边高山隆起,切断了海水与盆地的联系,四川盆地便变成了内湖,后来继续随着地壳运动,四川盆地才逐渐演变成当前这种地貌。

长江在三峡没贯通之前,地质学家李四光等认为,黄陵背斜成为当时华西,华东的分水岭,岭西之水流入四川盆地和归州盆地,岭东之水流入江汉平原。这时的四川盆地还是个内湖盆地,当然成为内湖盆地之前,四川盆地是个海。大概距今二、三百万年前,地壳发生构造运动。两侧水系溯源侵蚀,河流下切强烈,在黄陵背斜切穿巫山,形成了长江三峡,长江水系得以东西贯通。从而,四川盆地也由内流盆地变为外流陆盆,由封闭的内流区变为外流区,由以堆积为主变为侵蚀为主,从湖盆向陆盆的转变。

如果要想让所谓的湖水水域到达四川东部地区500米海拔高度地区,大坝高度以及蓄水高度至少要分别提升315米和325米,而现在的三峡大坝已经是世界第一的,若再加高315米,那边简直就是宇宙坝了。

不过即使修筑了这样的宇宙坝,所形成的湖或为中国最大的淡水湖,而不是世界上最大的,世界上排名第一的淡水湖为北美的五大湖。


狂吃不胖君


理论上是可以将四川盆地变成内陆湖的,历史上四川盆地本身就是一个内陆湖泊的存在。很多人可能认为四川盆地因为形状比较圆,所以更像是一个陨石坑,网络上也充斥着四川盆地是陨石撞击地球的结果,其实这是完全错误的,没有任何科学依据。四川盆地远古时期就就已经形成了,后来地球上发生过几次海平面上升,海水倒灌四川盆地行成了海洋,再后来地壳运动盆地周边高山隆起,切断了海水与盆地的联系,四川盆地便变成了内湖,后来继续随着地壳运动,四川盆地才逐渐演变成当前这种地貌。

不管从历史上的追溯,还是从当前的地势地貌我们都可以看到,四川盆地在西南是一个很特殊的存在,四周高山环绕,无论是盆地北部的河流,还是发源于云南的河流,都汇集到了盆地西南地区的泸州、宜宾,再经过这地区的长江向东经过重庆由巫山缺口流向了宜昌。如果将宜昌的三峡堵住,理论上就将长江出口堵住,那么汇集在四川一带的河流可以不断上涨为湖,再加上西南地区的强降雨量,速度很快。

但是在形成大型湖泊之前要考虑两个问题,第一便是用什么堵住三峡,靠目前的三峡大坝吗,堵住了三峡,河水肯定先是由三峡开始上涨,一定高度后才会倒流,三峡大坝的高度是185米,从世界大坝的比较上已经很高了,但与大自然山体比较,显然小巫见大巫。四川盆地南部城市自贡、内江海拔在400米左右,高出三峡大坝两百多米,在湖水高过自贡、内江之前首先要保住三峡大坝。

另外就是重庆东部、南部也有地势比较低的峡谷存在,水往低出走,一旦三峡堵住,江水上涨到一定程度后也会自行寻找出口,蜿蜒曲折总能流出去,除非四川盆地周边的山体铁板一块,除了巫山峡口没有海拔800米以下的峡谷缺口。所以形成湖泊仅是理论,实际上难度很大。

欢迎关注“地里有意思”一起探讨学习。


地理有意思


大约在两亿年前,地质学上发生了称为印支运动的大陆板块运动,由于杨子板块的崛起,使得古四川盆地逐渐形成封闭的内湖,面积达50万平方公里,但是随着地质运动的不断变化,水面的蒸发,注入的支流的减少等原因,湖面大大减小。二三百万年前,长江冲破巫山的阻隔东流入海,四川盆地终于干涸。四川盆地盐井密布,充分证明曾经有大面积海洋、湖泊存在过!


大秦魂的微博


我们都知道,四川位于我国的四川盆地中,而四川盆地包括我国四川省的中东部和重庆的大部分,位于长江的上游,盆地内主要有丘陵,平原和低山。那么,如果没有三峡或者把三峡堵住,四川盆地是否会变成大湖?


答案是有可能变成大湖。四川盆地在很久之前就是一个内陆湖,只不过后来经过地壳的运动后,才发展为了内陆盆地。在内陆湖之前,也就是大约几百万年前,四川盆地是一片汪洋,后来地壳发生运动,四川盆地两侧水系遭地质运动的侵蚀,河流下切,正好对一侧的巫山进行切穿,然后就形成了如今的长江水系,也就是那里的长江三峡。从而,四川盆地开始由内流区向外流区转变,从内陆湖地向内陆盆地转变。

所以说,


如果没有长江三峡,整个四川盆地可能还是一片大湖。我们可能再从四川盆地的地理条件来看看,四川盆地周围都是山地,山地多中山和低山,其地形闭塞,基本上处于一个封闭式的环境中,而且周围山地海拔之高,也只有穿过巫山的长江三峡可以使其与外部沟通。

从气候条件来说,四川盆地常年气候湿润,多降雨,年降水量可达1000~1300毫米,尤其是盆地边缘的山地地带,降水尤为充沛,多的话可高达1800毫米,为我国最大的降水区,特别是到了夏天,容易发生洪涝灾害。


所以根据四川盆地的地理条件和气候条件,如果我们想让四川变为一片大湖,只需将长江三峡给堵住即可。但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想堵住三峡可不是那么容易的事,必定是一件十分浩大的工程,再说了,四川盆地聚居着我国四川省和重庆市的大部分人口,人口众多,怎能将这里变成一片大湖呢?考虑到现实条件,是不被允许的。

我们只是假设的话,如果没有长江三峡或者把长江三峡给堵住了,整个四川盆地在降雨量比较多的夏季,经过长时间大量的降雨,雨水又排不出去的话,整个四川盆地是有可能变成大湖的。你们认为有可能吗?


时间史


从地质上讲,四川盆地在古代就是一个巨大的内陆湖泊,后来随着地壳的进一步抬升,湖水从三峡等河道泄出,形成了今天的四川盆地。

现在四川盆地内生活着将近一亿人,用来关水当然是不合适的。当然,以头条问答上脑洞大开的方式来思考,从理论上讲,一个有河流的盆地,如果四周都堵严实了,当然会形成一个湖泊。

然而,即使从现代工程学的角度来讲,也是很难做到的。三峡水电站的大坝高程是185米,满蓄水后,水面高层大约是175米左右。据说,当时有一个高坝方案,是200米高程。就这个高度,想把四川盆地变成湖,还差的太远太远。

就四川盆地的海拔高程来看,整个地理板块总面积26万平方公里,其中盆地底部16万平方公里,海拔在250米至750米之间。以成都市为例,全市的最低点海拔都有360米,是三峡水库水面高程的两倍以上。(成都市最高点西岭大雪塘海拔高度5364米,市域内海拔高差达五千米!)

所以,要把四川盆地的底部全部变成湖泊,三峡修建大坝的高程应该在750米左右,而不是现在的185米,差的实在太远,至少在现阶段这个大坝我们的工程技术修不出来。

此外,由于四川盆地的底部也不是平的,而是山地和丘陵,只不过相对于盆地四周山脉来说比较矮而已,包括峨眉山,瓦屋山,龙泉山,华蓥山等等。这个矮这是相对的,峨眉山海拔3099米,相当于两个泰山撂起来,当然,跟盆地边缘7556米的贡嘎山一比,他就妥妥在盆里了。所以即使四川盆地整体变成水库,也会有无数岛屿耸立在水面上。(我估计上古时期的四川大湖就是这个景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