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4歲神童引發巨大爭議:忽視了“最近發展區”,孩子會怎樣?

最近,#最近發展區#猝不及防地登上了熱搜。

臺灣4歲神童引發巨大爭議:忽視了“最近發展區”,孩子會怎樣?

原來,有人參加教師資格證考試,考題裡出現了“最近發展區”,然而很多人複習時卻遺漏了這個知識點,導致考試時丟分,從而懊惱不已。

臺灣4歲神童引發巨大爭議:忽視了“最近發展區”,孩子會怎樣?

究竟什麼是“最近發展區”?“最近發展區”對孩子又有什麼意義呢?

今天,小言就為大家來普及一下有關“最近發展區”的知識。

臺灣4歲神童引發巨大爭議:忽視了“最近發展區”,孩子會怎樣?

最近發展區理論是前蘇聯兒童心理學家維果斯基提出的。

他提出,我們需要確定孩子的兩種發展水平,第一個是現有水平,第二個是在指導下可以達到的水平,這兩個水平的差異叫做“最近發展區”,也可以叫做學習區

臺灣4歲神童引發巨大爭議:忽視了“最近發展區”,孩子會怎樣?

也有的學者把最近發展區稱為“挑戰區”,即孩子通過努力能達到的程度,也就是“跳一跳夠得著”。

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不管是生活技能、社會交往能力,還是學業上的進步,都存在“最近發展區”,而它的兩端,則是“舒適區”和“恐慌區”。

臺灣4歲神童引發巨大爭議:忽視了“最近發展區”,孩子會怎樣?

如果一直待在“舒適區”,任務沒有難度,孩子就很難進步;而在“恐慌區”,目標過高,孩子達不到,會打擊孩子的信心,造成畏懼和退縮。

而“學習區”的任務,孩子通過自己的努力完成後,就可以取得進步、提升信心。

所以,最近發展區對孩子的成長意義重大。然而,有很多父母並不知道最近發展區理論,因此扼殺了很多孩子的成長機會。

就拿最近引發巨大爭議的臺灣4歲“神童”曦曦來說,為什麼說他是“神童”呢?來感受一下:

臺灣4歲神童引發巨大爭議:忽視了“最近發展區”,孩子會怎樣?

臺灣4歲神童引發巨大爭議:忽視了“最近發展區”,孩子會怎樣?

“物競天擇,是自然法則。沒有追趕,你不會奔跑,沒有競爭,你不會成長。”

“為錢做事,容易累,為理想做事,能夠耐風寒,為興趣做事,則永不倦怠。”

文章中的曦曦,坐在一個大教室的講臺上,臺下全是大人,爭先恐後地向他拋出各種問題:

外面競爭那麼激烈,我們該怎麼辦呢?外面世界這麼動盪,風雨這麼暴亂,我怎麼找到寧靜?我每天工作都覺得好累,為什麼你這麼有活力?

全是充滿哲理和思辨的問題,相信很多成年人都不一定能回答出來,但曦曦卻能不假思索地給出一個滴水不漏的答案,而且“寧靜就在風雨之中”這樣的金句張口就來。

乍一看,大家可能都覺得曦曦真的是太牛了,可是如果你仔細看,就會發現曦曦說的話,可能都是事先背好的話術。

有位女士問“遇到挫折該怎麼辦”的時候,曦曦懵了,轉頭求助爸爸,爸爸提示他:挫折,逆境,就是沒有順境。

曦曦這才像解鎖了關鍵詞,流暢地說:

順境的人生人人會走,只是速度快慢而已,人一定要學著走逆境,而且越年輕越好,因為逆境才是真正學習成長的機會。

可見,曦曦不太瞭解自己說出來的話真正含義是什麼。

曦曦的家長也沒有非常正確地認識孩子的現有發展水平和潛在發展水平,只是一味地灌輸超出孩子理解範圍的內容。

在這個過程中,孩子沒有經過“最近發展區”的學習,只是機械地接受,他口中所謂的“知識”是很難內化成孩子真正的能力的。

對孩子來說,超出了“最近發展區”讓孩子學東西,實質上就是在揠苗助長,這對孩子的成長非常不利。

臺灣4歲神童引發巨大爭議:忽視了“最近發展區”,孩子會怎樣?

臺灣4歲神童引發巨大爭議:忽視了“最近發展區”,孩子會怎樣?

對於孩子的學習成長,經常會出現三種類型的父母。

● 第一種:放任型父母

這類父母不干預孩子的學習,他們讓孩子自己去摸索,在這個過程中父母也不提供任何幫助。

在這樣的情況下,孩子很可能會因為得不到幫助而放棄努力,從而很難跨越“最近發展區”,只能停留在原地。

● 第二種:包辦型父母

這類父母會替孩子完成本該屬於他們自己的任務,比如有些父母輔導孩子寫作業時,孩子老是不會,父母沒辦法只好直接告訴孩子怎麼做,或者乾脆直接幫孩子做。

在這種教養方式下長大的孩子,根本沒有跨越“最近發展區”的機會,當然也很難獲得成長。

● 第三種:腳手架型父母

我們都知道,腳手架是建築施工中用的工作平臺,在蓋房子的過程中,工人站在腳手架上作業,原料也放在腳手架上,等到房子蓋好後,再拆除腳手架。

在最近發展區裡,父母應該起到“腳手架”的作用。

可以說,沒有腳手架,施工就很困難,但是建築完成後,腳手架也要拆除。而父母就是孩子的腳手架。

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需要藉助腳手架來進步和完成目標,當孩子自己具有獨立解決問題能力之後,父母這個腳手架就要撤出了。

比如如果要培養孩子上學自己收拾東西的習慣,腳手架型的父母會怎麼做呢?

他們一開始會為孩子列出上學要帶的物品清單,讓孩子自己收拾書包,避免孩子忘帶作業或書本。孩子每天按清單收拾,慢慢就會養成習慣,後來就可以不用看清單,也不用父母提醒,自己就能收拾好自己的東西了。

臺灣4歲神童引發巨大爭議:忽視了“最近發展區”,孩子會怎樣?

臺灣4歲神童引發巨大爭議:忽視了“最近發展區”,孩子會怎樣?

那麼,我們究竟該怎麼為孩子搭建腳手架呢?

第一,觀察孩子,瞭解孩子的最近發展區。

不同的孩子,他們的最近發展區也不同,這需要父母根據孩子的性格、具體事情的難易程度來判斷,沒有統一的標準。

同樣的事情,對有的孩子來說是學習區,對有的孩子就是恐慌區了。

一位教育學家講過一個案例:

一個男孩,在媽媽的嚴格教導下,3歲就認識2000多個字,會20以內的加減法。

大家都以為神童前途無量,誰知這孩子一上學就出現了嚴重的厭學情緒,覺得在學校一點意思都沒有,最後不得不休學一年。

孩子4歲前主要運用右腦,還處於形象思維階段,而文字、字母、數字都是抽象符號。顯然,3歲不是孩子學文字和數字最合適的最近發展區。

男孩的媽媽過早地讓孩子學會這些東西,男孩會很容易因為目標過高、任務太難而陷入恐慌區,從而產生畏難情緒退縮不前。

等孩子到了學習文字和數字的合適年齡時,男孩又因為早早學過這些東西,失去了“最近發展區”所需要經過的挑戰,始終待在舒適區,從而對學習失掉興趣。

所以,如果不瞭解孩子的最近發展區,會導致孩子始終處在舒適區能力得不到提升,或者陷入恐慌區害怕提升,這些都會對孩子的成長帶來阻礙。

第二,分解目標,分步完成。

電視劇《人間正道是滄桑》裡面有個角色叫董建昌,他帶新兵時,涉及教育新兵某事該怎麼做時,有一段訓話挺有意思:

“我做給你看,你做給我看,點評!我再做給你看,你再做給我看,再點評!你再做!”

這話其實挺有道理,因為很多時候,我們教育孩子要做什麼的時候,總是強調“做到什麼地步”,而不告訴他們該“怎麼做”,更不會跟他們討論“如何做得更好”。

比如,我們總是給孩子下一個命令:“把玩具收好”“把衣服穿上”……但卻沒有教他們如何把玩具收好、把衣服穿好。孩子得不到幫助,就很難跨越最近發展區,學會一樣東西。

所以,當孩子要完成一個稍有難度的大目標時,不妨根據孩子的現有的能力,把這個大目標先分解成一個一個的小目標,讓孩子一個個完成,最終完成大目標。

對孩子來說,這樣降低了孩子完成大目標的難度,能很好地避免孩子陷入到恐慌區,從而順利地讓孩子跨越最近發展區,實現能力提升。

臺灣4歲神童引發巨大爭議:忽視了“最近發展區”,孩子會怎樣?

第三,父母要適時退出。

在幫助孩子的時候,父母不要成為包辦代替,要適時地退出來。

在觀察到孩子能力提高時,我們一定要控制住幫助孩子的慾望,放手讓孩子自己去做,這樣才能發揮孩子的主動性。

臺灣4歲神童引發巨大爭議:忽視了“最近發展區”,孩子會怎樣?

維果斯基的研究認為,如果父母善於搭建腳手架,他們的孩子在獨立完成困難任務時會做得更好,在幫助孩子時採用小步教導,孩子會進步更快,也會更努力。

讓我們一起行動起來,發現孩子的最近發展區,讓孩子獲得更快更好的進步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