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丽“三农”舒画卷:恩施市农业农村发展回眸

全媒体记者陈航 通讯员胡芳芳

恩施市是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州府所在地,是全州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交通枢纽,农业资源丰富,发展得天独厚,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恩施人。

新中国成立70年来,该市农业发展坚持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大力推进产业扶贫和东西部协作项目。目前,该市特色产业“两率”均达到90%以上,建成茶叶等特色产业基地共123万亩,特色产业累计带动贫困户54294户,产业带动率达95%。

壮丽“三农”舒画卷:恩施市农业农村发展回眸

恩施茶园风光

同时,恩施市农业农村局积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大力推进全域绿色化生产,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日常监管,深入推进农业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等重点工作,取得了喜人成绩。如今,“恩施玉露”和“恩施小土豆”等农业品牌成为该市的特色标志,“恩施玉露”品牌价值达到20.54亿元,“恩施小土豆”通过电商平台创造了单日销售29万公斤的良好业绩。

如今,呈现在世人面前的是,该市农村经济欣欣向荣,农业生产勃勃生机,农民生活蒸蒸日上。

从温饱不足到奔向小康

新中国成立以来,恩施市农业农村发展经历了3个时期,即1949—1978年计划经济体制的现代化建设时期,1978—2017年改革开放市场经济体制的现代化建设时期,2017年至今的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城乡融合发展时期。

近年来,恩施市委农办牵头出台了操作性强的实施方案,2018年整合资金2.64亿元用于茶叶、马铃薯、高山蔬菜等特色产业发展,带动贫困户51859户,带动率达到93%。经过多年努力,主导产业稳步发展,人均一亩特色产业,多种产业带动扶贫的格局已经形成。

“恩施的茶叶生产经历了新中国成立初期的调整期、20世纪60年代的徘徊期、20世纪70年代的数量型发展期、20世纪80年代的变革期、20世纪90年代的探索期、新世纪的超常规发展期。”说起茶叶,省茶叶学会常务理事、恩施市农业局农艺师苏学章对恩施市茶叶产业发展历程如数家珍。

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成立不久,百废待兴,茶叶是中苏贸易重要的创汇物资,关系重大。1950年,恩施茶叶产业处于低谷,全县茶园面积0.8万亩,产量245吨。1951年12月,恩施县派出28人组成调查组,到区、乡开展经济调查,号召多种茶叶等土特产作物,鼓励农村发展经济,增加收入。

“1951年,恩施专区首次土特产展览会在恩施县城开幕,展出土特产品1500多种,恩施玉露、工夫红茶等茶叶商品参展,4.96万人参观。”从事农业工作近40年的苏学章翻出泛黄的档案资料展示给记者看。资料中显示,1954年,一区(龙凤)五峰乡茶厂(五峰山)生产的龙井、玉露、炒青等茶叶产品就已远销苏联、日本、匈牙利等国。

20世纪70年代末,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有了经营自主权,劣质茶园被淘汰,新的生产技术开始推广使用,经济效益显著提高。

20世纪90年代,茶农探索增产、增收的生产模式;商家探索加工市场;政府探索扶持政策和发展措施。无性系良种茶种植和名优茶加工在探索中脱颖而出,成为恩施市茶产业发展新的突破口。

21世纪是恩施茶业空前繁荣的时期,面积、产量均逐年上升,再无向下波动趋势。如今,茶叶已成为恩施市的第一大农业支柱产业,更是精准扶贫的先锋产业。该市茶园面积从2000年的6.79万亩增加到2019年的37万亩。

随着“政府+市场主体+贫困户”模式的深入,恩施市农业农村局以培育市场主体参与精准扶贫任务为抓手,落实农业市场主体共计1756家,目前该市具有良好减贫带贫成效的茶叶企业达163家,主要通过带动整片、整村茶产业,效益显著提高,为贫困户提供更多的技术、物资支持,优先吸纳贫困户入社、用工等方式,贫困户在产业链接上获得感增强、收入增加明显,市场化体现良好。

农业产业发展过程中,涌现了一批自身发展稳定、带贫效果良好的市场主体,并形成了可供借鉴和复制的生产经营模式。如恩施市花枝山有机茶专业合作社的“农·社·企模式”,受到恩施市委和省、州主管部门的高度关注。

花枝山小茶园组周学培,一家三口人,2009年以前靠周学培赶马车为生,自从发展14亩有机茶园后,如今周学培每年茶叶收入都在10万元左右,提前丢掉了贫困帽子,走上富裕之路,还将唯一的女儿培养成为全国重点大学学生。

据悉,预计今年该市茶叶产量将达到2.5万吨,实现产值22亿元,茶产业综合产值将突破60亿元。

从艰难起步到蓬勃发展

除茶叶产业外,恩施市是全省最大的马铃薯主产区,也是实施马铃薯主粮化开发的主战场。“马铃薯一直是恩施传统的粮食作物,老百姓自给自足,在过去可以说没有经济效益。”恩施市马铃薯产业发展局高级农艺师黄飞燕介绍,我国自2015年实施马铃薯主粮化战略,把马铃薯作为我国第四大主粮以来,全州包括恩施市抓住前所未有的机遇,出台一系列扶持政策,恩施市专门成立马铃薯产业发展局,将马铃薯作为山区农业的主导产业来抓。“这几年,真正形成了马铃薯产业化发展。”黄飞燕感慨地说。

今年5月26日至28日,为期3天的中国马铃薯大会暨世界硒都(恩施)马铃薯博览交易会在恩施市落下帷幕,该市36家企业148款食品参展,现场销售额达到100.6万元。

目前,该市发展马铃薯26万亩,产量达28万吨,综合产值突破8亿元。该市部分贫困村选准马铃薯产业发展8万多亩,有效解决了贫困户增收难题。

“基于高山特殊气候种植出的蔬菜品质高于普通蔬菜,且能弥补低山地带蔬菜市场空缺等优势,20世纪90年代,湖北民大一位教授把高山蔬菜的品种引进到板桥乡做实验,慢慢发展到如今全市20余万亩高山蔬菜。”恩施市农村农业蔬菜办公室农艺师陈沛和介绍,如今,高山蔬菜已成为带领百姓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目前,该市发展种植蔬菜总面积40万亩,其中商品蔬菜近23万亩,产值达6.8亿元。

如今,农业品牌取得明显成效。说起恩施,“恩施玉露”“恩施小土豆”俨然已成为恩施的代名词。该市全方位打造“恩施玉露”茶叶区域公用品牌,品牌声誉和产品市场占有率快速提升,“恩施玉露”公用品牌的发展被纳入《湖北省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恩施玉露”入驻北京世博园、成为第七届世界军人运动会指定用茶。“恩施玉露”“恩施富硒茶”品牌价值快速提升,分别达到20.54亿元和16.44亿元。同时,随着中国马铃薯大会在恩施圆满召开,恩施马铃薯得到有效宣传与关注。“恩施小土豆”月销量突破5000吨,在浙、沪、粤、京等地市场分外抢手。

从方兴未艾到任重道远

近年来,恩施市大力推进全域绿色化生产,强化农业标准化生产,完成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茶叶)12万亩的续展申报工作,并通过验收;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日常监管、源头管控,该市今年完成产品速测10998个,合格率99.89%。

同时,该市深入推进农业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加强环保信访问题的整改工作;积极开展土壤重金属污染监测和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工作;积极推动秸秆综合利用,整合省级项目资金150万元,建设秸秆综合利用试点8处;“厕所革命”有序推进,该市今年累计完成农村厕所户厕10346户,农村公厕44座。

回顾新中国成立70周年以来,恩施市农业农村工作取得的显著成效让人信心满怀,但任重道远。目前,该市面临产业扶贫工作资金监管难度大、资金使用效益和2020年底按期收回风险较大等困难,但恩施市农业农村局已制定方案,计划着力开展好产业扶贫工作。

全面加快项目落地开工,推动资金拨付进程,梳理历年来未完工项目,列出清单,分析未完工原因,对照清单加快未完工项目的建设进度;提早谋划,提升全市秋冬季农业综合开发质量;按照“乡有主导产业、村有支柱产业、户有当家产业”的总体要求,选定较为成熟且风险较小的产业项目,充分利用产业扶贫资金,将项目落实到村到户到田块,以促进产业结构的进一步优化;重点加强对股权收益投入市场主体的监管力度,逐一逐户核对产业、市场主体对农户、贫困户的覆盖和链接情况。

同时,在加快推进州级乡村振兴试点村建设及美丽乡村建设上,积极推进州、市级乡村振兴试点村建设,督促、指导、组织实施好试点建设项目,围绕美丽乡村建设16项重点任务,在安排资金、项目时向省确定的美丽乡村建设示范村、整治村倾斜,形成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工作合力。

下一步,恩施市将继续着力开展好产业扶贫工作,延伸产业链条,加大特色农产品品牌建设力度,加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着力开展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着力高标准农田建设等工作。同时,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持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扎实有序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面做好新时代农业农村工作,奋力开创“三农”事业发展新局面,为建设秀美乡村、大美恩施再谱新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