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校博士生的壓力,真的大嗎?

何桂賢


大學生、碩士、博士的畢業不再像我們初高中那樣,僅僅是考試通過了就代表我們可以去向更高的學府或者是畢業了,這三個學歷的學位證書不是由幾個簡簡單單的考試成績所能決定的,尤其是碩士、博士,成績可能只佔最終成績的百分之二十,在其他能力的要求可能佔更多的比重。中國對於大學生、研究生都是採取嚴進寬出的模式,極少有學生不能畢業,但是對於博士卻剛好相反,考取博士是十分容易的,有些甚至不需要考試直接推薦就可以了,但是考上博士以後才發現那只是八十一難的開端。

博士期間,學校會根據專業的不同,對博士畢業生有很多的要求,比如要寫出高分的英文文章,畢業論文要有足夠的內容支撐等等。就算是自己是導師也會有相應一系列的要求,因此博士延期畢業是很尋常的事情,而能按時畢業的學生,要麼足夠認真努力,專業知識紮實;要麼就恰恰相反有個好的導師,導師給與了很大幫助。或者審批老師比較給面子,但是這樣的幸運兒一般佔少數。

博士一般是國家要求學習四年時間,大概半年到一年的時間在校學習,拿到畢業要求的學分,之後的時間裡是由導師分配的,一般而言,英文文獻的審核出版時間是半年,畢業論文整理、撰寫的時間也要半年,因此自己做課題的時間正常情況下只有兩年時間。在這兩年裡要拿出足夠的數據及實驗內容,發表文章及撰寫畢業論文是相當困難的,而且很多博士的畢業論文經常會被借鑑。如果被提出數據不真實或存在作假的嫌疑,一經核實,後果十分嚴重。一是雜誌會取消文章的發表權利,並根據法律追討責任。

二是學校也會根據造假情節的嚴重性,選擇是否收回學歷證書等;三是會對影響自己以後專業領域內的發展。博士的專業領域是十分狹小的圈子,這樣的圈子彼此都是經常交流和探討學術問題的,在這樣的圈子留下不好的名聲,基本上在專業內發展的線路就被堵死了,這一系列的嚴重後果可能讓自己以前無法在圈內獲得發展。因此在博士畢業論文裡作假,所要付出的代價是很大的,這也就要求每位博士生需要踏踏實實的做學術研究,按照實驗結果實事求是的彙報,這同時也要做好經常接受實驗失敗的打擊,這也是壓力的主要來源之一。時間緊,科研任務重,這無一不挑戰著博士研究生的神經,考驗著他們的心智。

另一方面,博士生一般基本年齡都在28歲左右,沒有談戀愛的,父母開始催著找對象結婚生子,有家庭的家庭壓力也都是由自己的另一半承擔,這也無形中增加自己對家庭對伴偶的愧疚感,這也是壓力的來源之一。對比於同齡人,自己家庭和事業都未見起色,事業更是未曾起步,這也讓博士研究生感到困擾,尤其是同輩中相對較為成功的人士,更加覺得自己一事無成甚至自我懷疑讀書是否有用,再加上家長親友每段時間對畢業情況的詢問,不管是否考研都是一種壓力,因此博士要畢業,背上壓著幾座高山,很多人經受不住也是正常的。

壓力無處不在,但經歷過風雨才能見彩虹,刻苦努力才能打磨出內心強大的自己。博士生們,加油…


樂康勇軍生活日記


沒體驗過,但是我知道我的壓力也不小,我覺得和我們這些人比你的那些壓力算什麼,想想你們畢業了就可以高大上了,不用為以後的生計發愁,現在苦一點又能怎麼樣嘛,再說了你父母最多逼你考個大學,剩下的沒人逼你吧,這是你自己選的路,別怨天団地,來去自由,就是抑鬱了也是活該,自找的。


平常心170998793


我覺得你想拍的應該是指那些脫產全職讀書的博士吧。脫產的博士和在職的博士讀起來還是有很大差別的。 先說脫產的博士吧。導師一般會對脫產的博士有比較高的要求,比如發表論文的要求,科研成果的要求等。脫產的博士本身沒有工資,只有國家每月可憐的290的補貼。如果讀的是比較好的學校的話,可能學校會另外給一些補貼。很多脫產的博士都還需要依靠父母或親戚朋友的經濟支持來完成學業,或者是通過給本科生上課的方式來解決經濟問題。 工科的博士相對比管理科的博士又要難一些。需要做實驗,需要做演算。導師要求得嚴的話每天早上8點就要去實驗室,然後晚上10點才能離開。整天對著電腦,或是實驗數據,頸椎有問題的大有人在。好的導師會從項目經費裡面劃撥一部分作為博士生的研究經費。不給工資的導師也很多。 博士如果是已經談了朋友的還好些。單身博士比較難找到合適的對象。單身女博士,男人都不敢找,覺得女博士很恐怖,讀書讀到這個程度了,肯定有問題。單身男博士,女人也不敢找,覺得這個男的都讀到這麼大年紀了,怎麼還沒有女朋友,會不會有點生理、心理的不正常。男女單身博士好像也比較少有能互相找的,也不知到為什麼。 博士畢業了工作也是個問題。現在絕大多數的博士畢業都去高校當老師了。因為企業都不怎麼需要博士,最多找個碩士就能解決的事情,何必找博士去,況且還要給博士開更高的工資。招博士去大多也是做為戰略性的研究,這樣的研究也不是任何一個博士都能勝任的,能去的也都是博士裡面的佼佼者,少之又少。 在職的博士大部分可以分為兩類,教師和有官位的。教師,鑑於學校的壓力,需要博士學位才能評職稱,不得不讀。有官位的,拿個博士文憑,或許是為了好繼續混更大的帽子。


橘子愛健身


我的兩個好朋友一個在讀博士,一個讀博了兩年中途放棄了,根據我對她們真實的感受,博士壓力的確挺大的,除了要完成導師交給的研究項目,還要完成自己的論文發表任務,而且要在規定的期刊發表學術報告,最讓我震撼的是博士的確都是學霸,一次和博士朋友出差,晚上她臨時接一個任務,竟然連線通宵工作到凌晨五點,不得不佩服博士的嚴謹治學的精神!


簡單美OK思修


博士的心理健康問題不容小覷。2015年伯克利大學做過一個研究,發現47%的博士生遭受抑鬱症。而另一份2014年的英國研究指出,博士生中罹患精神疾病的人高達53%。博士生活中的壓力和焦慮是導致精神疾病的主因。

那麼,博士生的壓力從何而來呢?我們認為主要有三方面

壓力源一:

一成不變的生活和缺乏成就感的工作

博士期間的生活是很特別的,短則三年,長可以六年七年。這段時間裡博士生的目標只有一個:完成論文。在這些年裡,很多早上醒來感覺都和前一天幾乎雷同:做實驗、看文獻、寫文章。很多時候幾個星期的努力僅僅能匯聚成論文裡面一句話。這樣的體驗是和其他工作不同的。我們經常會感覺到原先大學的同學在工作中成熟、改變,而讀博的自己似乎就是在原地踏步。

此外,學術工作耗時長,每寫一句話背後可能都需要大量的積累的長時間的思考。因此,在日常的學術工作中,很難體會到成就感,也難以享受成就帶來的喜悅和興奮。

花了一天甚至幾天寫下了一段話,沒過幾天想法變了,又要刪除重寫;好不容易寫完了一章,和導師開了一次會之後,發現還需大量的改動;本來以為文獻綜述已經做完,收集完數據之後發現還有大量其他文獻需要閱讀;本來以為數據已經收集完成,分析了幾天之後發現還有很多沒有收集到......就這樣,反反覆覆,似乎總是沒有滿足的時候。

我花了很長時間才逐漸接受學術工作見效慢的事實,也深刻意識到這就是學術工作的本質,也是作為一個學術人的必經之路。在一個很小的學術領域裡能夠做到一丁點貢獻,需要非常多的時間打基礎:閱讀文獻、學習方法、採集數據、掌握必備的工具、學習規範的寫作語言,等等等等。同時,邏輯思考能力的提升並非一蹴而就,思想火花的出現和時間也並非線性關係。

好的論文不是猛火‘炒制’,而是溫火‘慢燉’而來。很長時間看不出變化,也聞不到香味,因此會感到進展緩慢,時刻擔心自己的進度,產生壓力和焦慮。

壓力源二

:無法產生共鳴和難以排解的孤獨感

孤獨是另一個引發博士心理疾病的誘因。博士生的孤獨主要來自於三個方面。

一方面,選擇學術道路的人還是少數,我們的工作很難在和‘正常人’的社交中產生共鳴。簡單來說,恐怕很多人的父母和親戚朋友們都不大清楚你天天關起門都在研究什麼。

另一方面,博士的工作(尤其文科)都強調獨立性,基本都是自己一個人設計、一個人實施、一個人思考、一個人寫作。這就意味著在工作中需要接觸人的機會較少。可能上課和偶爾的講座外,其他時候都只是家和辦公室兩點一線的生活。好幾天不說話的情況並不少見。

孤獨往往從對自我的不滿開始,比如對自己的進度不滿。而隨著自我封閉,與他人接觸的減少,孤獨感會越發強烈。在這個過程裡,自信也會流失。

壓力源三

:對自己和自己選擇的道路失去信心

自信對博士、對學術工作都至關重要,但也是最容易被消磨的東西。這其中有很多原因。

首先,因為缺少和他人的交流,我們難以衡量自己的水平。 面對浩瀚的文獻和別人寫得洋洋灑灑地文章,總擔心自己的東西很幼稚,很初級。

其次,博士成長的過程本身就不是線性的,會遇到挫折,會走很多彎路,還經常被導師質疑甚至怒罵。選擇博士的多數人之前學習都還算成功,面對前所未有的挫折,自信難免受到打擊。很多博士由於在國內沒有接受過系統的研究訓練,在博士初期會尤其困難,經歷很長一段‘找不到北’的時間。

此外,自信的消退來源於自我懷疑。當一成不變的博士生活和同齡人光鮮亮麗的人生相比的時候,很容易產生“我是不是入錯了行”的懷疑。對道路的懷疑足夠摧毀一個人的自信。

與此相關的一點是在海外讀博士中語言的障礙。語言的障礙不僅影響了平常的閱讀、聽課和寫作,也阻礙日常的交流。在和導師,同事聊天時,因為語言的不流暢,以及對當地文化的不瞭解,我們難以成為談話的中心,難以完全理解他人的言談。結果就是收穫的知識和樂趣更少,慢慢更怕參加社交。很多博士有機會做一些助教、帶小班、教習題課的工作,也常常因為語言問題花費很多時間,效果還大打折扣。這方面性格內向的人特別容易感覺自己失去自信,甚至懷疑自己性格變化。

分析完壓力源,我們和大家分享五個個應對壓力的小方法。

1

調整預期,做好心理建設

首先要做好的心理建設是:博士是一個辛苦的過程,會帶來生活方式和心理狀態的根本改變。就如前面所說,博士是一個耗時長、見效慢、需要長期積累的‘慢燉’過程。接受了學術的這些根本特點,你就不會每日惶恐,擔心自己沒有進步;也不會因為某天或者某個星期的“無效工作”而悔恨不已,覺得自己浪費時間;也不會因為自己工作速度‘慢’而質疑自己的能力。

事實上,你每天有計劃、堅持不懈地閱讀、思考和寫作,都在“潤物細無聲”般地產生作用。它們不一定體現在你每天的論文寫作中,你也很難覺察到,但是你的思維、你的學識、你所需要的學術素養,都在你每天的工作中慢慢形成。

其次,博士和其他學習不同,它是高層次的研究,是一個探索試錯的過程,不可能一帆風順。隨便在網絡上搜索一下,你就會看到大把的博士生遇到各種麻煩:實驗不順利,和導師關係緊張,財務狀況告急,家庭危機,收集不到數據等等。這些都是博士生活中的常態,不要因為挫折而懷疑自己的能力和選擇。

我在博士初期找(訪談)數據非常不順利,聯繫的企業要麼拒絕,要麼先答應瞭然後變卦,花了很長時間項目也沒有啟動。但是我不斷嘗試,不斷改進方法,越試越勇,最終獲得了非常好的一手資料。而這其中的經歷,也被寫進了我畢業論文“Methodology”一章,還被評審委員會的教授評價說“很真實,很生動”。

我博士導師經常說一句話:you need lots of persistence and a bit of luck to achieve what you want. (實現你想要的,你需要很多的堅持和一點運氣)。所以,當課題進展不順利時,你往往需要的就是不懈努力,直到運氣來臨時,一舉拿下。

2

心大點,拒絕‘玻璃心’

每個人都期待自己的工作被認可、被肯定、被稱讚。博士生尤其如此。博士生投入了大量的物力和精力在一個課題上,併成年累月地為一個課題而努力。這種情況下,導師的一個小小鼓勵能迅速讓人奮進,高興相當一段時間。而相反,導師一個小小的質疑或者否定也會讓博士們感到極度沮喪,甚至失去信心。

我覺得,做學術一定要心大,千萬要杜絕“玻璃心”。學術工作的最大特點就是“批判性思維”,對於任何的文章都要分析其潛在的不足和可以改進的地方。因此,不要說是博士論文,就算是有名教授的文章,也不可能是盡善盡美,也會被其他學者批評。因此,對於導師、或者其他同事,提出的批評和改進意見,一方面當然要認真理解並且尋求改進;而另一方面也要客觀地對待,不要因為幾句“不好聽的話”而否定自己的工作。這點不僅對於博士的工作,在今後整個學術生涯中,也至關重要。

3

寫論文和生活分開,合理安排生活

博士期間因為沒有固定的起居和工作時間,加上論文壓力,特別容易過得廢寢忘食,每天10-12小時都在工作,完全沒有了生活。

學術研究是一個需要“深度思考”的工作,需要大腦高負荷高能量的運轉。有研究顯示,人的大腦每天最多隻能進行四小時的“深度思考”。因此,沒日沒夜的工作不僅不能提高工作的效率,反而會因為休息不當而使大腦過於疲憊,無法進行四小時的深度思考。

更有效的工作方法是:尋找到自己效率最高的時間,然後規律地將每天的這段時間留給研究,充分利用這段時間進行最需要深度思考的學術工作。其餘時間則可以進行一些輕鬆一點的工作,並且安排生活。

工作上,不妨對每週、每月的工作都定一個小目標,如果達到了目標不妨獎勵一下自己(看電影啊,出去吃飯啊,買買買啊都不錯),給自己一些成就感。當然,如果沒有達到目標,也很正常,不必有太大的心理負擔。

生活上,給自己尋找一個興趣愛好,把它變成習慣,成為生活的一部分。最常見的是運動,特別是能夠讓你累到心無旁騖的運動。跑步,對抗性球類運動,搏擊操,跳舞都很好。運動讓讓大腦分泌多巴胺,可以有效改善心情。

或者養個寵物。動物多數時候比人情緒更簡單穩定,相處起來容易讓人放鬆。而且你忙著給主子鏟屎也就忘了自己的倒黴事了。

我一個朋友在博士期間,經營了一個公眾號,收穫上萬粉絲,也為自己帶來了不少滿足感,緩解了博士工作的壓力。

4

博士不是全部,你可以有一個更遠大的目標

博士需要專注,但並不是說它就是你人生的全部。考慮一下,如果你沒有讀博士,你的生活會怎樣?應該有哪些值得珍惜的人和事?讀博士期間也沒有理由放棄掉這些。

博士是學術之路的起點,你今後在學術生涯中對自己有怎樣的期待?達到未來的目標需要現在做哪些努力?很多時候更遠大的目標會幫你更好的審視眼下的狀況:當你辛苦的為這個目標奮鬥的時候,博士畢業會變成順理成章,甚至是很享受的事。反而如果你心裡僅僅想著畢業,有些瑣碎小事就成了難以逾越的障礙。

5

自我覺察並主動尋求交流和幫助

作為心理疾病高發人群,博士需要有意識地觀察並檢查自己的心理健康狀況。如果你發現自己負能量過多,或者負能量長時間籠罩而不消退,就要進一步觀察負能量給自己身體和情緒帶來的變化。如果你發現自己經常感覺疲憊,早上醒來完全沒有動力起床,開始下意識的迴避社交,這些就是壓力過大的信號,需要採取一些排解的方法。

最直接的幫助是和別人交談。和自己的同學,朋友,家人,導師談一談自己遇到的困難。一方面,訴說的過程是自己抒發和再次思考的過程。另一方面,根據我多年的經驗,多半對方也有自己的困難所在,大家一起吐吐槽,能讓人意識到自己不是一個人,也就能更加坦然地接受自己的境遇了。當然,吐槽大會也可以更有建設性一點,大家一起想想辦法往往勝過一個人閉門造車。

如果你覺得自己的情緒已經出現了抑鬱,要及時尋找專業援助。學校裡有心理健康輔助機構,GP能夠給你基本的幫助評估,安排進一步治療。心理的不健康和肢體的疾病一樣需要關注。也不必覺得難為情,有半數博士生都有心理問題。

最後,我想說,當你充分理解並接受了學術工作的本質,你就能慢慢地將博士的“煎熬”轉化為“享受”。享受一段能夠精心讀書、精心思考的時光,享受一種純粹的、自己做主的生活!這樣的生活,這樣的時光,千金難買,一去不復返。

歡迎要讀的,在讀的,讀過博士的朋友把你們的心得分享給大家!






白雲雅客


讀博之後我真正理解了為什麼都說創新是最難的。有句話說,能用錢解決的問題都不叫做問題,在科研方面也是這樣的道理,能用勤奮解決的問題都不叫做問題。而讀博之後,你會覺得勤奮可能是這世界上最簡單的事。

這世界上大多數的工作,其實參與者是不需要動腦子的,你有明確的目標,有明確的方法論,你知道只要付出努力和時間就一定能到達終點,你所需要對抗的,只有懶惰。讀博,所有對確定性的安全感被全部打碎,你想勤奮,都不知道該怎麼勤奮!沒有方法,你得去自己找,沒有目標,你得去自己制定,你所需要對抗的,其實是你侷限的智力!要寫出一篇優秀的論文,你必須要在某一個領域,在智慧上超越人類過去幾百年所有的科學家的總和,這才叫創新,這才值得被髮表。

猶記得博一時拿到那個課題,文獻調研越做越消極,看到別人那些晦澀的文章,讀懂都難,還要求我超越他們,想想都會絕望。不停的自我否定讓我逐漸陷入悲觀情緒不能自拔,無數個夜晚,獨自一個人在空無一人的系樓裡毫無目的地走上走下,腦袋裡卻是在演算公式;在劍河上撐船,從達爾文學院到三一學院,來回不知道多少次,腦袋裡是在演算公式;回到家中,在屋子裡不停地轉圈,幾個小時不知不覺就過去了,腦袋裡還是在演算公式。一天下來,我沒寫一個字,卻已筋疲力盡。讀博最沒安全感的事情,就是經常問自己,我現在這麼做,到底對嗎?可惜沒人能夠回答。窮盡自己的智慧就是為了等待那個靈光一閃,可它就是遲遲不到。當一個問題一直縈繞在心頭的時候,人就沒有了所謂的工作,生活,娛樂這些明確的界限,身體在做一些事,大腦卻無法停止思考,每天24小時都是在科研。這一點不誇張,因為白天超負荷的用腦加上心裡的壓力,我連做夢都是在演算公式,而戲劇性的是,那個我夢寐以求的靈光一閃,真的就在我的一次夢境中來到了。清晨醒來我迫不及待地把前一晚夢境中的計算整理出來,兩個具有魔力的公式,兩個文獻中從來沒有出現的公式,就這樣被我創造出來,而就是憑著這兩個公式,我兩年內連續發表三篇頂刊文章。在此基礎上,未來還會有更多的成果發表。這也許就是我把自己逼到這個份上的獎勵。只不過,讀博幾乎毀掉了我所有的生活體驗,吃飯不香,娛樂不爽,社交不盡興,睡覺不安分。有得有失吧……

你一定聽過這樣一段話,“你能想到的,難道別人想不到?你以為你是這世界上最聰明的人?”可怕的是,一個合格的科研成果,就是在充分調查了所有的背景材料之後,想到一個沒有任何人想到的創新點。你必須要找到那個讓你成為這個世界上最聰明的那個人的領域。讀博這個過程,就能讓你體會什麼叫真正的絞盡腦汁。

我經常跟人家說,我讀博三年,就寫出兩個公式。但我很少告訴他們,為了這兩個公式,我花了多少腦力,嘗試了多少方法,經歷了多少失敗。一路上,我經歷了沮喪-絕望-重建自信-沮喪-絕望-重建自信-……-重建自信-靈光一閃,不知多少次的循環,不過還好這些都是一步一步在發生,如果在第一天就讓我預知未來三年我要經歷這樣的過程,我是決計會被嚇到直接拿個master學位走人的。

讀完博士,再去看那些做有明確目標和方法的工作的人,真的覺得他們好幸福!


jky110


沒有上過,不是特別的清楚,但是我感覺和大學差不多。

如果你在乎,各方面都積極向上走,壓力肯定很大;

如果你不在乎,學業再多,也無所謂,主要看個人。

如果是我,我肯定向上爬。都已經到這一步了,再辛苦一點也無所謂,

付出總是有回報的,相信以後能夠取得豐厚的回報,成為人生的贏家。

加油!加油!加油!


愛中管教父母研習社


讀博士的壓力是相當大的,不過凡事事在人為,只要一心專注於你所研究的東西,都會有好的收穫。


young8888


沒有體驗過這種生活,但從我的生活的壓力中,可以體會到一點,那就是他們的壓力不會小。

那些課題不是小學生寫文章,其中的難度。是可想而知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