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tflix首部華語劇《罪夢者》“翻車”,美式大數據失靈?

文 | Fuki

上半年《我們與惡的距離》帶給大陸觀眾的驚喜有多大,下半年《罪夢者》留下的爭議就有多大。

在HBO推出的首部華語劇集大獲全勝後,Netflix也開始積極滲透華語地區市場。10月31日,備受期待的Netflix首部華語原創劇集《罪夢者》正式上線,然而相較《我們與惡的距離》的高收視率、高討論度、高口碑,豆瓣6.7分的《罪夢者》表現實在有些平庸

Netflix首部華語劇《罪夢者》“翻車”,美式大數據失靈?

Netflix信心滿滿的華語市場第一戰,看起來是以失敗告終了。

作為全球網絡影視生產平臺中的佼佼者,Netflix在近年來頻繁進軍非英語國家市場,致力於培養更多語言地區的用戶。在韓國推出的《王國》和日本推出的《全裸帝王》都憑藉高口碑驚豔亮相後,Netflix又將攻略新市場的下一站選在了中國臺灣——曾經的華語劇集核心生產地帶。

在題材選擇上,Netflix沿用了他們一直堅持的用戶導向策略,通過大數據計算將項目定位為懸疑、犯罪題材,力圖將《罪夢者》打造成一部臺灣版《毒梟》。導演人選則交給了臺灣新銳女導演陳映蓉之手,演員陣容方面同樣豪華,集齊了張孝全、賈靜雯、范曉萱、王柏傑、劉子千、周洺甫等多位臺灣知名演員為作品保駕護航。

Netflix首部華語劇《罪夢者》“翻車”,美式大數據失靈?

《罪夢者》的核心情節並不複雜,講述了死刑犯阿全進入黑幫組織後背警方捕獲,後在獄中等待死刑時聽聞自己的兒子遭到綁架,為救回兒子及保護家人策劃逃出囚籠,卻發現自己身陷更危險的計謀之中的故事。而劇中的精髓“夢”之所在則穿插在整個故事中,主角阿全不時會陷入半夢半醒的狀態中。

一共8集,每集60分鐘的體量,在華語劇集市場中算得上一部典型的迷你劇。然而,在很大一部分觀眾眼中,《罪夢者》還是過於拖沓了。不止一位網友在評價中寫道“這個故事更適合改編成電影”,並將劇集最大的問題直指向剪輯。

Netflix首部華語劇《罪夢者》“翻車”,美式大數據失靈?

剪輯無疑是這部作品最具風格化的一部分。《罪夢者》全程使用插敘的敘事方式,輔以碎片化的剪輯營造出如夢如幻的氛圍,然而導演充滿個人風格化的拍攝手法讓很多觀眾感到茫然無措。或許這種手法若能以電影作品的形式出現,會找到更多喜愛“劍走偏鋒”的知音。然而《罪夢者》只是一部劇集,還是出自向來以“力求做出觀眾能夠直觀理解的作品”為目標的Netflix平臺之手,引發爭議,也是在所難免。

Netflix首部華語劇《罪夢者》“翻車”,美式大數據失靈?

故事深度也成了《罪夢者》的一大短板。在這部作品中,觀眾能體驗到很多華語劇集中不具備的大量暴力美學、大尺度情節。故事以臺灣黑幫文化為背景,以黑幫成員的一個小人物視角切入,用情感作為貫穿全劇的線索,反映犯罪者、法律和社會之間的種種矛盾。但風格化的敘事和大量堆積的角色內心獨白在這部作品中變成了擋在主旨昇華前的一面高牆,拋開這些個人化的藝術加工後,故事實則欠缺新意,更缺乏應有的深度

作為一部好萊塢模式在華語市場下的試水之作,《罪夢者》噱頭十足,班底也足夠引人注目,但敗就敗在了有些雞肋的本土化。同樣是Netflix投放在亞洲市場的作品,相較《全裸帝王》《王國》這兩部好萊塢風格十足的劇集,《罪夢者》既沒有選擇美劇式的敘事手法,而導演的碎片化敘事也讓很多本土觀眾感到陌生。無論對於西方觀眾還是華語地區的本土觀眾,《罪夢者》都不算友好。Netflix將這樣一部標新立異的劇集作為開拓市場的首部作品,還是過於大膽了。

Netflix首部華語劇《罪夢者》“翻車”,美式大數據失靈?

當然,即便是無數金牌佳作在手的Netflix,每年都會有大把自制內容遭遇“翻車”。Netflix多年來正是通過創作各種類型的作品,用一次次試錯來糾正對用戶的喜好定位,進而推出更符合用戶需求的作品。《罪夢者》儘管沒能打響Netflix在華語地區的第一炮,但這也不乏是Netflix的一次非常有價值的試錯經驗

而另一方面,《罪夢者》之遭遇也提醒了我們,東西方文化之間的壁壘根深蒂固,即使是Netflix這種與大數據進行深度綁定的科技娛樂公司,在內容投放層面同樣面臨著難以滿足目標受眾需求之問題,Netflix、HBO在歐美地區成熟的高水準內容生產模式也有著在華語市場啞火的可能性。無論對於本土平臺還是海外平臺,文化輸出都並非一朝一夕之事。

影投人 [公眾號ID:movieeye]

有眼力、有腦洞、有大神的一站式精品影視內容製片工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