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字长文细说武汉集成电路产业有何不一样?

智芯界 | 万字长文细说武汉集成电路产业有何不一样?

导语:泱泱中国,一提到“大”城市,你首先能想到哪些呢?

你可能会首先想到北京、上海、广州、深圳 ......但在中国城市的发展史中,曾被冠以“大”字的,一个是上海,一个是武汉。

武汉,正好处于中国经济地理的中心,常常被人比喻为中国经济大棋盘上的“天元”之位。建国之初,得力于新中国的产业部署,处在这个经济大十字交汇点上的武汉,从一个以第三产业为主的城市,一跃而成为新中国的工业重镇,“大武汉”名至实归。

而同样从新中国数十载半导体集成电路产业发展史来看,武汉的地位以及对产业做出的贡献依然是不容小觑,武汉是中国重要电子信息产业基地之一,与北京、上海、深圳被列为国家四大集成电路基地城市,这座城市承载了中国芯片崛起之重。

今天,我们从集成电路产业角度来说一说武汉的“大”。

*温馨提示:全文9706字,预计需要30分钟,建议先收藏再阅最佳

智芯界 | 万字长文细说武汉集成电路产业有何不一样?

❒ 武汉「芯」摘要

半导体的产业化,在新中国成立后不久就展开了。

1956年11月,在北京东皇城根中国科学院应用物理研究所小楼第二层的半导体器件实验室里,中国的第一只晶体三极管诞生了,整个实验室充满了喜悦。一声春雷震撼了全国,震撼了全世界,由此,中国和发达国家一样,进入了半导体新纪元。

1956年,中国发布了《1956-1967 科技发展远景规划》,半导体产业成为了国家在生产与国防方面要加紧发展的领域。而与此同时,在世界范围内,半导体乃至后来的集成电路产业的发展,在许多国家也都进入国家战略级的发展规划中。在新中国半导体发展史起点中,第一次有了关于武汉的身影出现:武汉大学物理系戴春洲教授参与到这个令人骄傲的团队中,戴教授是一位半导体物理学家,湖北省暨武汉市物理学会理事长,曾三度担任武汉大学物理系主任,不幸于1972年因病逝世,为中国半导体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集成电路发展史上,国内集成电路产业逐渐形成了以北京为核心的京津翼地区、以上海为核心的长三角地区、以深圳为核心的珠三角地区、以四川、重庆、湖北、湖南、安徽等为核心的中西部地区四大产业聚集区。湖北省也是是国内较早确定集成电路发展方向的省份之一。

在新世纪的2000年6月,国家院印发《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若干政策》,湖北省紧跟国家战略发展步伐,也于2000年确定以其省会武汉为中心发展集成电路,随后十几年间相继出台多项相关政策推动该省集成电路产业发展。

根据赛迪顾问2019先进制造业城市发展指数评价体系,对全国126个重点城市的先进制造业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公开发布指数前50名的城市,武汉排名第六。

智芯界 | 万字长文细说武汉集成电路产业有何不一样?

ICCAD 2018年,武汉在半导体产业最上游的芯片设计领域,销售额突破51亿元,相较去年增速达54.67%,排在香港、杭州后、发展增速位列全国第三,而从规模来看,2018年也首次排进了前十。

智芯界 | 万字长文细说武汉集成电路产业有何不一样?

8月21日,湖北省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系列新闻发布会第五场:武汉——产业之“芯”、区域之“心”、动能之“新”。会上,武汉市发改委表示,武汉围绕“一芯两带三区”区域和产业发展布局打造产业新高地,吸引投资5000亿元,集聚芯片企业100余家,集成电路设计产业增速居全国前三。

武汉,每天不一样。

1、科研教育:产业发展软实力

❒ 武汉,「院士之城」

无论是硬实力,还是软实力,归根到底要靠人才实力。武汉作为全国科教中心之一,高校林立、科研院所汇聚,百万在校大学生为科技创新提供后备力量,两院院士更是这座城市的财富。

据统计,武汉现在拥有的两院院士达到69位,居于全国前列,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有32位、中国工程院院士有38位(其中武汉大学教授李德仁为两院院士)。

同城双星的武汉大学和华中科技大学,在院士数量上相差不多,武汉大学拥有17位两院院士,而华中科技大学拥有16位两院院士。从专业上看,两校院士研究领域各有侧重,武汉大学的院士集中在化学、测绘和生物领域,而华中科技大学的院士以机械制造、材料、医学为主。

智芯界 | 万字长文细说武汉集成电路产业有何不一样?

武汉的两院院士分布图,图片来源公开资料

在光纤传感领域,中国工程院院士赵梓森是我国光纤通信技术的主要奠基人和公认的开拓者,被誉为“中国光纤之父”。1977年,他研制出中国第一根实用型光纤,采用石英光纤作传输介质、半导体激光器作光源、脉冲编码调制为通信制式的方案建立了中国的光纤通信技术体系。在他的倡议和支撑下,光谷成为全球最大的光电产品研产基地,2011年,光谷光电子产业收入就突破千亿,形成世界级产业集群。

智芯界 | 万字长文细说武汉集成电路产业有何不一样?

图片来源公开资料

通过梳理在汉两院院士毕业院校可以发现,共有42位院士毕业于武汉高校,占总数的60%。

其中,华中科技大学培养了15名两院院士,武汉大学培养了13名两院院士,华中农业大学培养4名,武汉理工大学培养3名,武汉科技大学培养2名。

智芯界 | 万字长文细说武汉集成电路产业有何不一样?

图片来源公开资料

❒ 一「源」两「翼」,稳固武汉「芯」发展

▐ 一所低调的高校,中国“芯”源泉

提到武汉的集成电路,就一定绕不开华中科技大学。

有人戏说:“华科是南方小清华,实力吊打哈工大。”

默克尔赞誉华中科技大学“森林大学人才辈出”。

作为中国顶尖的工科高校之一,华中科技大学的科研实力、人才输送确实相当强。华中科技大学的企业、人才几乎占据了中国的集成电路行业的半壁江山。

之前朋友圈刷屏的一张图引起了大家的关注,

智芯界 | 万字长文细说武汉集成电路产业有何不一样?

“华中科技大学是华为的娘家“

根据华为的一份人事报告来看,华中科技大学为华为输送了大量优秀的工程师毕业生,以至于华为把每年来自华中科技大学的毕业生称为娘家人。

2018年3月,华为内部发文公布了新一届董事会选举结果。17位董事中,有4位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近1/4,数量居首位,分别是副董事长郭平、副董事长胡厚崑、副董事长孟晚舟以及董事彭中阳。

截至2017年底,华为在全球拥有18万名员工,有近一半员工专门从事研发。他们分布在遍及全球的研发中心、联合创新中心。然而,鲜为人知的是,位于湖北的华为武汉研发基地,是其中重要的一部分。

智芯界 | 万字长文细说武汉集成电路产业有何不一样?

除华中科技大学外,2008年武汉大学就启动了“卓越芯火计划”培养项目,旨在培育属于武汉自己的“乔布斯”,通过与企业之间的合作,为企业定制专属的微电子行业相关人才。

除了培养本地产业人才外,湖北省也注重引入人才。2017年7月,武汉东湖高新区与工信部人才交流中心签约,针对集成电路产业人才进行联合引进与培养,以满足光谷日益庞大的集成电路人才需求。

报道称,武汉光谷已集聚了42所高校、56个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院所,拥有66名两院院士、20多万名各类专业技术人员。

▐ 两所国家级创新中心

除北京、上海外,武汉是全国第三个有两家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落户的城市。

国家信息光电子创新中心

国家信息光电子创新中心于2017年10月31日获工信部批准,落户武汉中国光谷,致力于突破产业链关键共性技术瓶颈,促进成果转化,支撑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

武汉光谷信息光电子创新中心有限公司由光迅科技出资6000万元于2017年1月设立,8月引进了8家战略投资者,注册资本由6000万元变更为16000万元,公司持有37.5%的股权。

光迅科技作为创新中心建设的牵头单位,多年排名“中国光器件与辅助设备和原材料最具竞争力企业10强”榜首;光电子器件企业全球排名第四、国内排名第一(Ovum报告);拥有六大核心技术平台,以及从MOCVD、MBE至芯片测试和封装的完整工艺线,年产各类光电芯片过亿只。

国家信息光电子创新中心以光电子发展联盟为基础,采取"公司+联盟"模式运行,打造多元化开放创新平台

智芯界 | 万字长文细说武汉集成电路产业有何不一样?

25Gb/s电吸收调制激光器芯片(EML)

智芯界 | 万字长文细说武汉集成电路产业有何不一样?

电力通信用超长跨距光传输系统传输距离刷新世界纪录

智芯界 | 万字长文细说武汉集成电路产业有何不一样?

覆盖“产学研用融”全产业链龙头的股东构成

国家数字化设计与制造创新中心

国家数字化设计与制造创新中心由华中科技大学、清华大学、中车株洲所、珠海格力电器等15家股东单位共同出资组建,覆盖了本领域60%的国家级创新平台。并于2018年9月获工信部批准建设。

创新中心面向航空发动机及燃气轮机、航空航天飞行器、航天火箭、汽车、轨道交通装备、高端数控机床、能源及海洋重大装备等国家战略和支柱行业,聚焦数字化设计、数字化分析、数字化制造等方面关键共性技术,建设数字化设计与制造创新能力平台,为数字制造和智能制造关键领域研发核心工业软件和核心工艺装备,提供人才和技术支撑,形成我国数字化智能化制造技术的核心竞争力。

智芯界 | 万字长文细说武汉集成电路产业有何不一样?

依托华中科技大学组建国家数字化设计与制造创新中心,在丁汉院士的牵头下,国家数字化设计与制造创新中妡围绕 几个主要研究方向开展研究,效果显著。

2

中国光谷,美国硅谷

光谷,

中国光通信领域最强的科研基地

其光纤光缆市场占有率

达到中国的66%、世界的25%

智芯界 | 万字长文细说武汉集成电路产业有何不一样?

武汉光电通信产业分布图,图片来源网络

❒ “东湖新技术开发区立志做‘天下谷’

芯片设计位于半导体产业的最上游,是半导体产业最核心的基础,拥有极高的技术壁垒,需要较长时间的技术积累和经验沉淀,武汉长达18年“追芯”,最早布局就在东湖高新区。

近年来,东湖高新区大力发展集成电路产业,国家存储器基地今年底即将实现量产。今年以来,产业聚集效应凸显,多家重点企业扩大规模,一批优质企业相继落户,实现了企业数量和产值规模的高速增长,IC设计企业从业人员超过3000人。

2018年4月,在武汉未来科技城投入使用的华为武汉研发基地内,将大力增加华为海思芯片的研发队伍,而“华为海思”为2018中国十大芯片设计企业之首;5月,全球第四大的集成电路设计企业联发科技,研发中心二期项目落户光谷;8月,全球半导体设计软件龙头新思科技,在武汉未来科技城投建的武汉全球研发中心封顶,武汉研发团队预计将扩大至500多人。

目前,武汉芯片设计企业集中在光谷,涵盖设计软件服务、芯片产品设计、芯片测试服务等链条。光谷聚集了长江存储、武汉新芯、华为海思光电子等一批集成电路设计制造企业,具备优良的产业环境和政策优势,该区正规划建设1万亩集成电路产业园,用于承载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及商务、生活配套设施,构建完善的集成电路产业及人才聚集区,实现产城生态一体化发展。

今年是中国光谷下一个30年发展的开局之年。在今年上半年工作会议上,武汉市委常委、东湖高新区党工委书记汪祥旺立下“军令状”:要借鉴美国硅谷、波士顿等全球知名创新廊带建设经验,三年建成光谷科技创新大走廊,三年新增15家主板上市公司,三年奠定武汉“东部副中心”地位,走好建设“世界光谷”的第一步。

千方百计发展集成电路、数字经济等两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以长江存储等龙头企业为支撑,加大先进存储、5G芯片研发和应用力度;以小米武汉总部、海康威视、科大讯飞、腾龙大数据等重点项目为支撑,实施数字经济倍增计划,打造覆盖泛娱乐、电子商务、智慧出行、生活服务、文化教育和科技金融等现代服务产业。

东湖高新区相关负责人介绍,围绕加快推进集成电路产业发展,到“十三五”末期,推动光谷光电子信息产业科工贸总收入突破万亿元大关。至“十四五”末期,打造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光电子信息产业创新创业中心,在国际产业标准制定上掌握更大话语权,在多个核心关键技术领域实现领跑。

❒ 在武汉再造一个“硅谷”

除了战略和政策不断的鼓励和吹风,武汉也用实际行动在打造中国的“硅谷”。

从2017年下半年始,经过密集的实地考察、多轮洽谈,不到半年,泛林半导体与武汉未来科技城签约,随后,来自硅谷的泛林半导体、科磊半导体也相继入驻武汉未来科技城。从命名即可看出,这栋园区最高建筑,是光谷创新发展擎天柱。“将最好的空间,留给最好的资源”,武汉未来科技城相关负责人介绍,该大厦与华为武汉研究院毗邻,是“光谷大脑”重要神经中枢。

这些巨头进入,或将包括人才在内的一些不可或缺资源,带到武汉。比如泛林半导体武汉分公司正在招聘的“蚀刻技术支持工程师”,就非常关键。因为蚀刻机正是制造芯片的关键设备,而泛林在全球蚀刻设备市场份额稳居前列。

目前,在武汉未来科技城,正在形成以长江存储、新思科技为龙头的集成电路产业研发集群,新思科技甚至将首次在海外投资建设的顶级研发中心,放在了当地。

据了解,武汉未来科技城正在打造全球顶尖“自由创新区”,截至2018年底,该园区注册企业首次超过2000家,3万余科技从业者在此栖息,一座立足高水平开放体系、积极参与全球化分工家门口的硅谷呼之欲出。

目前,武汉光谷已经集聚了集成电路产业上下游企业120家,培育了长江存储、武汉新芯、武汉高德红外等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企业,引进了新思科技、联发科等一批国际一流芯片设计企业。

3、政策盘点:助推产业发展

湖北省是国内较早确定集成电路发展方向的省份之一。2000年6月,国家院印发《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若干政策》,湖北省紧跟国家战略发展步伐,也于2000年确定以其省会武汉为中心发展集成电路,随后十几年间相继出台多项相关政策推动该省集成电路产业发展。

2004年,湖北省武汉市出台《武汉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将通过贴息等方式鼓励应用、扩大内需,面向需求、吸引人才,并用税收优惠等政策扶持当地集成电路产业的发展。

在国家及省市政策推动下,2006年湖北省、武汉市和东湖高新区共同投资成立武汉新芯,形成以存储器为主、带动产业链聚集的发展方向,并持续投入支持武汉新芯。

2014年湖北省人民政府推动成立了省集成电路产业发展领导小组,由省政府领导担任组长,各相关部门和单位为成员,组织制定产业发展规划,协调产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落实各项相关政策等。

2014年9月28日,湖北省人民政府印发《湖北省集成电路产业发展行动方案》,再次提升集成电路发展的发展高度,目标到2020年全省集成电路产业规模超过1000亿元。

2016年4月,湖北省集成电路产业推进会暨省集成电路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召开,时任湖北省副省长许克振强调省政府高度重视集成电路产业,要求出台湖北集成电路产业扶持政策;同年8月,湖北省集成电路产业发展领导小组第二次会议在武汉召开,研究部署下一步推进集成电路产业发展和国家存储器基地建设工作。

两次小组会议后,2016年9月,湖北省人民政府正式出台《《湖北省工业“十三五”发展规划》,当中明确指出依托武汉新芯国家级集成电路设计技术中心等创新平台,重点支持能够提供完整应用解决方案的企业发展,培育集成电路设计业龙头企业。

2017年1月,湖北省经信委编制《湖北省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16-2020年)》,将集成电路列为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重点的三大核心支柱产业之一。

至今,湖北省关于仍持续出台发展集成电路产业的相关政策。2018年5月,湖北省武汉东湖高新区相关负责人表示,东湖高新区将出台《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关于鼓励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即“光谷集成电路产业十条”,全方位促进集成电路发展。

2017年,总投资240亿美元的国家存储器基地项目正式开工,2020年全面建成后,年产值将超过100亿美元,实现我国集成电路存储芯片产业规模化发展“零”的突破。

2018年4月26日,国家信息光电子创新中心落户武汉,将承载解决我国信息光电子制造业“关键和共性技术协同研发”并“实现首次商业化”的战略任务,成为推进“中国制造2025”在信息技术产业领域落地的主体力量。

2019年9月2日,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发布《关于促进集成电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鼓励集成电路产业企业聚集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

4、武汉「芯」企业盘点

武汉是中国重要电子信息产业基地之一,与北京、上海、深圳被列为国家四大集成电路基地城市,武汉围绕“一芯两带三区”区域和产业发展布局打造产业新高地,吸引投资5000亿元,集聚芯片企业100余家,集成电路设计产业增速居全国前三。现已汇集了长江存储、烽火通信等一大批企业。

智芯界 | 万字长文细说武汉集成电路产业有何不一样?

❒ 武汉新芯

武汉新芯集成电路制造有限公司成立于2006年,由省市区三级政府集体决策投资 107 亿,建设中部地区第一条 12 英寸集成电路生产线,2008 年建成投产。

武汉新芯是我国唯一以存储器为主的集成电路制造企业。是湖北省集成电路产业的发展重点,在该省甚至全国产业均拥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背后是央地政府持续投资。

2006年到2016年间,湖北省武汉市、东湖高新区三级政府共同决策组建武汉新芯集成电路制造有限公司,投资107亿元建设中部地区第一条12英寸集成电路生产线,10年间,湖北省市区政府累计投入100多亿元,用于武汉新芯发展集成电路产业。

长达11年后,武汉新芯终于于2017年实现盈利。

目前,武汉新芯拥有 1.2 万片/月的代码型闪存和 1.5 万片/月的背照式影像传感器的生产能力,荣获“2017 年中国半导体制造十大企业”称号。

2016 年,在武汉新芯基础上,紫光集团、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湖北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湖北省科技投资集团共同出资组建长江存储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武汉新芯整体并入长江存储,成为长江存储全资子公司。

❒ 长江存储

智芯界 | 万字长文细说武汉集成电路产业有何不一样?

长江存储工厂

2015年清华紫光向美光科技发起了230亿美元的收购邀约,被美国政府否了。之后虽然又发起了投资协议,最后也已失败告终。不甘心的清华紫光决定将目光放到本土企业,在收购武汉新芯集成电路制造有限公司(“武汉新芯”)多数股权后,与国家集成电路基金、湖北国芯产业投资基金合伙企业和省科投共同出资,成立了长江存储。长江存储公司于2016年12月在湖北武汉注册成立。注册资本为386亿元人民币,其中紫光出资197亿元人民币,占股51.04%。

紫光集团董事长赵伟国出任长江存储董事长,副董事长分别由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丁文武和湖北省长江经济带产业基金公司副总经理杨道虹出任,武汉新芯董事长王继增为长江存储监事长,武汉新芯CEO杨士宁任总经理。

长江存储是一家专注于3D NAND闪存芯片设计、生产和销售的IDM存储器公司。长江存储为全球工商业客户提供存储器产品,广泛应用于移动设备、计算机、数据中心和消费电子产品等领域。

2017年,长江存储在全资子公司武汉新芯12英寸集成电路制造工厂的基础上,通过自主研发和国际合作相结合的方式,成功设计并制造了中国首批3D NAND闪存芯片。长江存储在武汉、上海、北京等地设有研发中心,通过不懈努力和技术创新,致力于成为全球领先的NAND闪存解决方案提供商。

❒ 四方光电

武汉四方光电科技有限公司创建于2003年,是一家专业从事现代 气体分析仪器 ,集研究、开发、制造、仪器仪表设备成套、安装调试及销售服务于一体的新型高新技术企业。

公司拥有非分光红外NDIR、热导TCD、化学发光CLD、氢火焰FID、超声波技术等原理的多项气体传感器的核心技术,专注于气体传感器、分析仪器及工业过程气体分析成套系统的研究和产业化。

❒ 武汉飞恩微电子

2011年10月成立由一批从海外归来的集成电路、MEMS及光电子封装、汽车电子等领域的技术专家和优秀管理人才组成的高科技企业。飞恩微电子有限公司以汽车电子、工业电子和消费电子产品为核心业务,提供芯片(专用集成电路芯片、MEMS芯片)、MEMS传感器、MEMS传感器系统产品、测试设备等四大类产品,以及ODM/OEM服务。配套客户有东风汽车公司 福田汽车公司。

2011年12月,全资收购上海飞恩微电子有限公司(成立于2003年)

2011年12月,通过ISO 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

2013年1月,完成第一轮融资,变更为中外合资企业

2013年3月,通过TS16949质量管理体系认证

2013年11月,认定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

2015年7月,完成第二轮融资

2016年6月,完成国内先进的自动化产线的建设

2016年11月,通过ISO 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

2018年1月,完成第三轮融资

❒ 华为海思光电子

海思光电子有限公司于2012年8月28日在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登记成立。法定代表人丁耘,公司经营范围包括信息技术领域光电子技术与产品的研究、开发等。

据最新消息,华为武汉光谷海思工厂报建!

近日,武汉市国土资源和规划局对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武汉研发生产项目(二期)A地块的海思光工厂项目规划设计方案调整进行批前公示。

公示文件显示,该项目原有1栋厂房,调整后为7栋建筑物,分别为:软件工厂、生产厂房1、动力站、仓库1、仓库2、仓库3、氢气供应站。

与此同时,建筑占地面积增加,由5905.53㎡调整为42682.19㎡;建筑面积增加,由11836.59㎡调整为179731.72㎡。据了解,该项目总投资约为18亿元人民币。

❒ 烽火通信

烽火通信成立于1999年,是一家专业的光通信设备供应商,旗下产品则已经涵盖从光通信系统设备到光模块器件相关的各类核心芯片。

❒ 台基股份

台基股份成立于2004年,半导体业务为大功率半导体器件及其功率组件的研发、制造、销售及服务,主要产品为功率晶闸管、整流管、电力半导体模块等,是国内最具规模的功率半导体器件生产企业之一。

❒ 鼎龙股份

鼎龙股份以激光打印快印通用耗材产业、集成电路芯片及制程工艺材料产业为核心业务,以进口替代类化学新材料应用为拓展方向,集成电路领域主要产品为激光打印快印通用耗材芯片和化学机械CMP抛光垫产品等。

❒ 兴福电子

兴福电子是上市公司兴发集团的子公司,专注于电子化学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产品囊括集成电路、液晶面板和太阳能光伏制造三大板块,主要产品有电子级磷酸、电子级硫酸、铝蚀刻液、ITO蚀刻液、显影液、清洗剂、多晶硅等各类高纯电子化学品。

❒ 新思科技

2012年,新思科技在武汉设立全球研发中心,2016年12月,新思科技在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启动Synopsys武汉产业园建设项目,这是其在全球首次投资建设的顶级研发产业园区,目前正在紧密建设中。

❒ 联发科

2010年联发科在武汉建设研发中心一期,主要为平板电脑、蓝光播放器、数字电视等提供集成电路设计方案;2018年5月,联发科武汉研发中心二期项目落户光谷,将投资3.5亿元,在汉新增车载电子、智能家居集成电路设计等布局。

以上,只是列举了武汉数百家集成电路企业中的一部分。

5、武汉,每天不一样

纵观武汉的集成电路产业发展历程,武汉之创举,确是“敢为天下先”。

光武汉光谷,每天申请的专利数量高达70项,这座城市在科技与制造业的发展轨道上,正在全力赶超国内外一些发达城市,软硬实力的结合,促进产业的进步与发展。

从武汉市发改委获悉,前三季度,武汉市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1528.4亿元,经济运行延续了总体平稳、稳中有进的发展态势。

武汉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介绍,前三季度,全市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1528.4亿元,增长7.8%;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9%,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5.6%,实际利用外资增长13.4%,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先行指标态势良好,工业用电量增长5.7%,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增长15.2%,全社会货物运输量增长8.9%。

中部崛起捧红了武汉,这座城市无论是产业发展、还是经济增速,都在如中国高铁的速度一般。我们相信、无论是政策、还是产业积淀,武汉,未来大有可为。

正像这座城市的口号:“武汉,每天不一样。”


*免责声明:本文参考行业内报告资料,经智芯界采编汇整,已注明参考资料,文章观点不代表智芯界立场

集中国集成电路产业发展艰难历程回顾

中国光谷立“军令状”:对标硅谷,3年新增15家主板上市公司

在芯片设计领域,武汉增速排名全国第三

ICCAD:2018魏少军教授现场演讲内容官方发布!

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关于促进集成电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

全球前五的半导体企业来了四个,武汉未来科技城有一座“集成电路大厦”

武汉未来科技城:被低估的光谷副中心

成立11年,武汉新芯终于盈利了

华为自建芯片厂 可能不是你想的那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