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愛打小報告,擁有“向師性”未必不是好事,家長要善良

文|小魚奶爸原創,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前兩天收到私信,一位媽媽向我諮詢孩子打小報告的問題。她說過:

孩子今年5歲,在班上很不受別的小朋友待見,理由是愛打小報告。在家的時候這種現象也存在,時不時就要告11歲姐姐的狀,比如寫作業時偷偷玩手機、抄背後的答案等,因而姐姐對他也多有不滿。

大家也都是從小時候過來的,都知道班上總會存在那麼幾個愛打小報告的孩子,而他們通常都會被排擠,甚至有些大人也常說打小報告沒有出息。

可這種現象,真的就代表孩子多嘴多舌、愛管閒事嗎?其實不然,如果瞭解背後的動機和心理,你就會知道,打小報告並不完全是件壞事。

孩子愛打小報告,擁有“向師性”未必不是好事,家長要善良

​01打小報告背後的那些事兒

■自我表現,獲取關注

孩子從開始發展語言能力之後,就渴望得到他人的重視,並獲得溝通與交流的機會,其實打小報告也是其中的一種方式。

孩子愛打小報告,擁有“向師性”未必不是好事,家長要善良

早教專家認為,正由於想受到他人重視,或正義感太強,而自己處理事情的能力較弱,3~10歲的孩子會進入打小報告的高峰期。

可能很多家長認為這種行為不好,如果別的孩子有做得不對的,要當面說清楚,背地告狀太不光明磊落。

但如果盲目制止或無視孩子的這種行為,其實也是不正確的。

低年級的學生離開家中,本來會有一種受冷落的感覺,他希望獲得其他同學、老師以及家長的關注,於是打小報告也成了一種選擇。

■道德價值觀重

關於告狀,美國教育心理學家勞倫斯·科爾伯格曾經出過一道題:

爸爸許諾孩子說,如果他能掙夠50美元,便可以拿著這筆錢去參加野營,但後來爸爸又出爾反爾,讓孩子把錢都上交。於是孩子便撒謊說只掙了10美元,然後留下另外的40美元野營,臨走前把整件事告訴了弟弟,那麼,弟弟應該把真相告訴爸爸嗎?

結果,研究中大部分4~12歲的孩子,最終都選擇了告狀。

可知,打小報告是孩子的一種天性。他們有一種“向師性”,會服從於擁有強大權威的父母或老師,有著像軍人一般服從和執行命令、履行職責的態度。

孩子愛打小報告,擁有“向師性”未必不是好事,家長要善良

正由於這種價值觀,讓他們看到違反規定的行為時,內心糾結而又矛盾。自己又無法處理,因而會選擇將其告發。

家長必須對孩子的心理認真分析,才能做到對症下藥。

孩子愛打小報告,擁有“向師性”未必不是好事,家長要善良

​02告狀的那些“孿生兄弟”

對於孩子告狀的問題,家長也要根據實際情況進行區分。

■說出真相:有的孩子告狀沒有任何私心,既不期待關注,也不想損害他人的利益,只是為了讓老師或父母知道他們不知道的真相,尤其發生在孩子年齡特別小的時候。

■回應:有的老師或家長,平時會給孩子灌輸這樣的思想:如果發現其他人有不當行為就要反饋,這種情況下打小報告實際上是種回應。

只有其中的一部分,出於自我保護或補償目的的情況才屬於真正的告狀,通常還會有事實誇大與隱瞞現實的嫌疑。

對於孩子告狀的問題,家長雖不需反應過大,但也要及時引導。

前文雖然分析了孩子告狀的心理動機,並說明了這是一種天性,但家長也不能放任不管。

畢竟告狀這種行為,會影響孩子與他人的交往,本質上來說是讓人與人之間信任丟失的一種舉動。

孩子愛打小報告,擁有“向師性”未必不是好事,家長要善良

如果總是發生,孩子周圍的人都會認為他不安全,從而產生戒備和疑慮,導致孩子被疏遠,很難再取得他人的信任。

長大後,不僅會給孩子本身留下心理陰影,也會讓他失去在人際中學習的機會。

既然家長要善良,不能著急批評或指責孩子打小報告,那應該用怎樣的方式,把孩子引導到正確的軌道上來呢?

孩子愛打小報告,擁有“向師性”未必不是好事,家長要善良

​03如何對待孩子打小報告的行為?

1)判斷孩子是否為真告狀

正如前文所說,告狀在不同情況下的本質是不一樣的。

那麼,在處理這個問題之前,家長一定要先理智地判斷,孩子的告狀屬於其中的哪一種情況。

並且,在孩子向你打小報告的時候,處理一定要把握好尺度,既不能訓斥又不能贊同,以免助長這一習慣。

家長應該引導孩子一起去發現事實的真相,並讓他思考他人為什麼這麼做的緣故。

2)共情

在孩子打小報告時,家長不妨坐下來,傾聽他說出事情的真相和來龍去脈。

如果只是一些無關緊要的雞毛蒜皮,那麼家長只要共情,給孩子安慰就可以了。

孩子愛打小報告,擁有“向師性”未必不是好事,家長要善良

如果事態比較嚴重,家長可以引導孩子換位思考,讓他想自己在這種情況下會怎麼辦,而後理性分析,找到解決這個問題的方法。

3)維護孩子的正義感

有的孩子打小報告,是為了嚴格執行家長告訴他的社會道德與規則。因而,當他發現其他孩子出現違背的行為時,就會從內心出現崩塌。

家長應該如何引導孩子在不打小報告的情況下,知道這些道德和規則是沒錯的呢?

可以選擇帶孩子多參加公益活動,在這個過程中,他所接觸到的基本都是道德感很高的人,就能明白遵守道德和規則,是一件多麼美好的事情。

儘管這可能需要嚴格的自我要求,但的確可以給人帶來愉悅感。

4)以故事為載體發揮榜樣作用

對於家庭中孩子打小報告的事情,家長可以通過講故事的方式,讓孩子主動朝著良好的榜樣發展,自己做決定。

比如哥哥騙夏令營錢弟弟告狀的故事,首先家長要自我反思,出爾反爾是不對的,應該跟孩子及時道歉。而後,應該跟哥哥說匹諾曹的故事,再跟弟弟說打小報告導致人與人之間信任缺失,失去好朋友的故事。

父母和孩子同時反思,事情才會更順暢地得以解決。

5)告狀盒

美國學校針對這個問題,想出了一個“告狀盒”的方法。

孩子愛打小報告,擁有“向師性”未必不是好事,家長要善良

他們設定了一種“自我宣言”的宣洩方式,讓學生用固定的語言格式,在紙上寫下自己的情緒,以及自己想告狀的時間、地點、人物,都放在告狀盒裡。

而後,老師會在固定時間取出來念

,通常到了這個時候,一些無所謂的小事早已經被時間沖淡了。

又或者,給孩子下發告狀票,票用完了,孩子就不能再打小報告,這對減少打小報告的次數而言十分有效。

家長也可以參考這種方式,在家中設置這樣的規則,讓孩子主動區分哪些事是值得告狀的,而哪些事是沒必要的。

家長要對孩子打小報告這件事有正確認知,這是一種天性,不要盲目阻止,但也不能聽之任之,要加以正確引導,並恰當處理。

只有如此,才能讓孩子在保持自己道德正義感的同時,懂得如何信任他人並解決問題。

二胎奶爸一枚,擅長兒童心理和教育領域,跟大家分享我的育兒心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