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有句俗语:老人是条龙,向谁谁家穷,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垚淼之间


“老人是条龙,向谁谁家穷”,这句农村老话是在过去子女多的条件下产生的。过去农村人讲究多子多福,也没有计划生育,有时候会有好几个儿子。手心手背都是肉,老人对待几个儿子,尽量一碗水端平。但是十个手指不能一般长,总有的孩子会讨老人欢心,能得到老人的偏爱,便会从老人那里多讨些好处。于是,兄弟之间,妯娌之间,闲话就出来了,说老人向着老几老几!

那么,问题出来了,老人偏向着谁,总会给谁多一些好处,有为什么向着谁谁就穷呢?这里面反映了几个道理。

一是老人向小的,造成了想着从小娇生惯养。俗话说“天下老的向小的”,这个小的,就是指最小的一个儿子,称为“老生儿”,一般的父母都会对这个最小的儿子娇生惯养,从小偏爱。这样的话,孩子从小没有得到锻炼,缺乏独立生活的能力。长大以后,就无法独立经营自己的小家庭,往往还需要老人偏爱和照顾。但老人的偏爱是有限的,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等老人去世,这个孩子必定是子女当中最穷的。

二是老人向穷的。人心都是肉长的,家长都希望孩子们日子过得好。但是,孩子们性格、能力各不相同,独立生活后肯定各自的日子过得不同。这时候,从老人的心理肯定是向着比较贫穷的一个子女,将重心偏向于这个穷的子女。正常的人都有同情弱者的心理,自己的父母也是这样的。在这种情况下,是因为被向着的这个孩子本来就没有能力,所以家里才会穷。自己没能力奔日子,只靠老人的接济是解决不了问题的。所以我们看到的社会现象就是,老人越向着谁,谁家里越穷。其实这是反向的,是谁家里穷,老人往往不自觉地从情感上偏向谁,帮助谁。

三是得到老人偏向的这个孩子不思进取。不管老人偏向哪个孩子,时间久了,这个被偏向的孩子往往习惯了被老人人帮助,习惯了啃老生活,自然自己不能奋发图强了。俗话说“好儿不在分家上”父母的偏爱总有穷时,人还是要靠自己,吃自己的饭,流自己的汗,靠天靠人靠祖宗,不算是好汉,只有自己努力拼搏,奋斗出一片天地,才能过上好的日子。

综之,农村的老话都是生活中的总结。“老人是条龙,向谁谁家穷”,是多子多孙时代的特殊产物。现在独生子女居多,不存在这个问题了,但是老人对独生子女的过于溺爱,过于资助,更有可能养成子女嘴老的惯性,所以,举一返三,我们从过去“老人向谁谁家穷”这个现象,应该明白一些道理,不要给孩子过多的偏爱,对孩子最大的爱,就是能力的养成,培养他们从小养成独立的人格和拼搏进取的精神,大家说是不是呢?


齐东晏子


小时候常常听到爷爷奶奶这样给爸爸妈妈这样说“老人是条龙,向谁谁家穷”当时因为还小不明白其中的含义,今天我终于明白爷爷奶奶为什么会和我的父母说这样的话了。

其实这句话的字面意思,相信每一个人都能看的出这样的含义,就是说“家里的老人如果偏向了谁,那么这个被偏向的以后肯定是越来越穷”,如果你是这样的理解也是对的,但是也有另一层的含义,今天我就把这层所寻常的意义讲一讲。



“老人是条龙”的含义

这一句讲的就是咱们的父母,父母在我们的成长中,是我们的第一位老师,父母如果在我们成长教育当中,过于溺爱和呵护孩子,包括孩子有点事情,父母不是说让孩子自己想办法解决,而是第一时间站出来帮孩子办。


这样只会让孩子从小养成过分依赖父母的习惯,从小也不会懂得吃苦耐劳,也就是咱们在日常生活当中常说的“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关爱,这样只会让孩子长大以后没有自己的生存能力,更不会自己去融入这个社会的大家庭里。

因此这句“老人是条龙”就是说父母是如做一名合格老师来正确关爱孩子的。

“向谁谁家穷”的含义

这一句向谁谁家穷,我们要连着上一句父母是条龙的含义来理解,刚才我们讲到父母如何关爱孩子取决于孩子以后得生活。

也就是说父母过于爱护自己的孩子,就会让孩子长大以后失去生存的能力和自己为人处世的能力,要知道父母再多的关爱也是有限的,父母总会变老的,因此父母年纪大了就没有能力再过于爱护你了。


那么这个时候如果你没有了父母的爱护,孩子以后得生活就会越来越穷,毕竟孩子已经从小养成了依赖父母的习惯。

综上所述:

这句农村的俗语是一句富有人生哲理和具有正确教育的意义,告诉我们不能偏向某一个孩子,要让孩子从小养成独立自主的能力,要养成吃苦耐劳的精神,只有这样以后他的生活才会越来越好。


纪录乡土


孩子多的家庭,老人总喜欢说“都是我的儿女,手心手背都是肉”,但事实上真的手心手背都是肉吗,还真不一定。

农村有句俗话叫“皇帝爱长子,百姓爱幺儿”,就是很常见的一种家庭中父母偏心的写照。我就生活在农村,从小就见识了孩子多的家庭总有一个孩子是被父母偏爱的,并且大多数被偏爱的孩子往往长大后的生活比较穷。

(1)

包括我爸爸那一代,爷爷有7个孩子,4个儿子3个女儿,我爸爸排行老二,从小我就知道爷爷不喜欢爸爸,也不喜欢我和哥哥,但对于我小叔以及小叔的儿子,我小姑以及小姑的儿女,都是格外的偏爱。

印象中,从小到大,我叫出的“爷爷、奶奶”的字眼可以一把手数过来,有时候我和哥哥走到爷爷跟前,像极了透明人。爸爸也是如此,没有需要花钱的地方,一般不会想到叫我爸爸。

也正因为如此,爸爸干什么从来都是把前路堵死,以前在矿上挖煤,从来没想过有比挖煤更轻松更赚钱的活,什么脏活累活都愿意干,所以把我和哥哥两个男孩子养的好好的,并且都步入了婚姻殿堂,有着自己的事业。

而爸爸知道干什么事,没有什么人能依靠,万事靠自己,所以遇事儿有专研精神,不达目的不罢休,才有了自己在电气焊技术上非常不错的造诣,后来爸爸从外地回到家乡,在老家开起了电气焊门市,一直从事至今,门市上回头客特别多。


但反观小叔小姑他们,从小被当作掌上明珠,惯着宠着,没成家的时候,嘴上全是伟大的抱负,却改变不了干什么都觉得累,干什么都觉得苦,成家后还时不时跟爷爷奶奶要钱花,也经常跟几个哥哥要钱,却从来没还过。

面对这种情况,爷爷奶奶竟然还惯着宠着,觉得弟弟妹妹日子过得不好,当哥哥姐姐的就应该补贴一下他们。这话本没错,兄弟之间相互帮衬应该的,但也要有个度吧。为什么从来不想想他们为什么混到现在这个样子,却总觉得我们掏钱是应该的。

在农村,类似这种情况的家庭很多很多,这些被父母“这条龙”从小宠溺起来的孩子,长大后往往没什么能力、眼高手低,却还觉得大家帮他是应该的。

从这一点来看,“老人是条龙,向谁谁家穷”这句话一点都没错。


(2)

对于一些独生子女更是如此,从小被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宠溺着,觉得自己是个小皇帝,在悉心爱护下长大,长大了却还觉得全天下都应该向着他,否则就任性、焦虑。

在这种病态的心态下,这样的人真的很难使自己的家庭走向富裕。甚至不带着全家老小去老人家啃老就不错了。

(3)

还有一种说法,说的是老人“这条龙”的子女赡养老人的孝道问题。

我们村去年有个老人去世,而他生前一直住在自己二儿子家,二儿子本来家庭条件还不错,也肯吃苦,但老人去世前生了场大病,几乎花光了二儿子的所有积蓄,而其他的儿子都不孝顺,不愿意承担老人养老、住院的花销。唯独老二愿意承担赡养老人的义务。

像这种情况在过去的农村比较常见,现在农村人受教育程度普遍高于过去,这种现象也在不断降低。


李阿冰


看到这个提问,使我想起了前几年有一个小同事问我的话题,她是刚结婚的一个少妇,因为她婆家有两个儿子,她与她丈夫都有政府固定工作,收入稳定,也在县城买了单元楼,而另一儿子没有固定收入,下苦挣钱的那种,所以她总觉得婆家老人老是向着另一个儿子,而亏待她。她很想不通,就问我。她问我说,你也两个儿子,都已成家,作为长辈,在你心里,你认为怎样对待两个儿子才算公平?我笑着说,天下沒有绝对的公平,老人对待小辈也是一样,老人心里认为公平就是公平。她不解。我继续说,比如说,我两个儿子,一个能干点,家富裕点,另一个则较一般,光景相对弱一点,或者因不可抗拒的天灾人祸,日子很艰难,困难的一方,老人肯定帮衬的多一点,而相对富裕的一方,老人肯定帮助的就会少些,老人觉得这就是他们心中的公平。经我一番解释,她也释然了,不再为此纠结。这个老人向谁谁穷的提问,是不是有这个道理。


诚实140793466


老人是条龙,向谁谁家穷!这句农村俗语用来形容当今父母在教育孩子上的错误方式,即:老人越宠爱溺爱某个孩子,对孩子的将来百害无一利。这样的例子在我们身边比比皆是。

今年简生给大家说说一个身边的真实故事,我东北老家有位王大妈今年79岁,并生下两儿两女,五年前老头王大爷去世,留下了老伴原本应该过上正常的晚年生活,但遭遇却致使老人得上了精神疾病—阿尔茨海默病,通俗点老年痴呆症。



这要从六十年前的王大爷种下的恶果说起了!那时王大爷25岁与19岁的王大妈在东北结婚,并于第二年生下了大女儿,并接连生下了大儿子、二儿子、老女儿!由于那个年代普遍重男轻女,大女儿并不受二老待见,粗活累活更是大女儿每日必做的工作,成年后嫁到了山东。而老女儿因年龄小,赶上了村里兴起的上学风,在城里学校上学,毕业后跟着大姐去了山东上班。大儿子则守在家里种木耳和开大车赚钱。二儿子则跟村里大厨学了一手的好厨艺,并早早的去了山西省城闯荡。



如此,二儿子远赴外地,一年仅回家一次,在家工作的大儿子自然就成了老人跟前的“红人”,但凡二老有点多余钱都要偷偷的送给儿子,生活上更是嘘寒问暖。但是自打大儿子结婚后,娶的儿媳妇极为刻薄,对二老平时的帮助形成了依赖,逐渐大儿子越来越懒,辞去了手中工作,仅靠种木耳过活,平时缺钱啥的直接问二老要,以此变本加厉!


直到最后父亲去世,大儿子还认为养儿子就是上辈子欠儿子的这辈子还,口口声声称自己常年与父母住一起,房子和存下的木耳都要继承,而其它三个儿女自然不同意,最后折中提出,房子和存下的木耳都可以给他,但是大儿子得保证照顾好孤单的母亲,大儿子答应后平日对母亲不闻不问,整日关在一间8平方米的小屋里,儿媳妇更是刻薄,平时的剩菜剩饭都会放在窗台给老人吃。

每当过年及假期,其它儿女回家探望,大儿子两口子就会给老人改善伙食,并带去村里的澡堂里洗澡,没有几年的功夫,老人目光越来越呆滞,最后甚至不认识其它的三个儿女,只知道看到大儿媳妇就表现的很害怕。

也许是报应,被大女儿发现后,带走了痴呆的母亲,并与大儿子断绝了亲戚关系,目前老太太仍在大女儿家生活,大女婿更是百般孝顺,晚年生活除了痴呆,还算幸福。而大儿子这边,痴呆的母亲被带走,乐坏了大儿子一家,但随后的几年里大儿媳妇查出了胆内泥沙性结石,因两口子不务正业无钱医治,疼死在家中,近年为了生计老房子也卖了,而生下的两个孩子更是巧合,均在阴历的七月十五中元节出生,至今大儿子居无定所,两个孩子更是像极了父母好吃懒做,跟着社会地痞无赖混日,全家穷苦潦倒苦不堪言。


所以我们农村有些俗语具有很深的教育意义,正所谓惯子如杀子,也许正是如此。以上为个人观点,仅供参考!有不同观点欢迎下方留言交流!想了解更多三农信息,请关注“瞳影简生”!谢谢!


瞳影简生


不孝子总找借口说老人偏心,有的老人一无经济收入,二无劳动力,请问拿什么偏心?老人偏心的是谁?是对他好的儿女,不是那种不孝子,说老人偏心的人你老了会很惨的,因为你不注重现实,不尊老,不懂怎样教育下一代尊:老,只会斤斤计较,你的孩子也会和你一个样,醒醒吧。我母亲今年九十了,二十多年了我负责了她百分之九十的开支,我是老母亲最小的儿子,我的儿子女儿女婿都把奶奶当成宝,有的孙儿孙女把他当成草,他们在名声和事业上,经济上都不如我的孩子,我也不比哥哥们穷,当然老母亲是偏爱我的,人在做天在看,不孝就是不孝别找借口。老年人你对他好他就对你好,我看好多孝顺的家庭凡事都要顺利些呢,老愿为小付出,小愿为老付出,家和万事兴。


杨怀金


老人是条龙,向谁谁家穷,这句话的寓意很深,我觉得就是溺爱儿子,造成儿子不成器。

我是一名八零后,在我的印象中,农村人的日子过得都很贫穷,不是说吃了上顿没下顿的那种,就是说都能吃上饭,可是家里都没有余钱。

我家以前有个邻居,在村子里面算是那种光棍人,比较受人抬举的那种,因为比较勤劳,除了种地,没事还出去做木工,在周围日子过得算是比较好的,家里有有四个儿子,两个姑娘,以前由于计划生育不是很紧,所以兄弟之间的年龄跨度也都比较大,家里除了小儿子,其他几个孩子日子过得都还是不错的,可是对小儿子,格外的溺爱,以至于后来小儿子,要啥给啥,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在学校不好好学习,后来干脆不上学了,没事了就在城镇上瞎溜达,用以前的话说就是二流子之类的,父母年龄大了,好不容易给他说了一门亲事,结婚之后还是过惯了太子爷的生活,仍旧是不好好干活,后来兴起了南下打工的热潮,也出门打工了,可是年年打工不见钱,没办法,年老的父母还要替他们照顾孩子,还要给他家补贴,感觉父母晚年的生活也不好过。


小小老师的小子


在农村,家里孩子多的老人都向着小的,你信不信?蚕庄老家农村就有这么一户人家。算得上本家亲戚,我叫他大伯。

大伯年轻时做过教员,看不上封建迷信的包办婚姻,把他教的一个学生弄大了肚子。只好回来离婚,取了栖霞的学生姑娘,还生了四个孩子,大儿子呢,因为年龄到了,接替了爸爸的工作,到了栖霞去上班,大姑娘因为在农村里干活吃不饱,跟着东北人闯东北去了,出嫁留在了东北。长的浓眉大眼在地里干活吃苦耐劳的老二姑娘,看上了当赤脚医生的小伙子。留在了村里,小日子过得也殷实。但是小儿子和大儿子相差了15岁。在家里最霸道最受宠的一个。



那时候他学习不咋地,小学六年年留了三级一直好不容易通过走后门,送礼上高中。学校棒槌,啥也不开窍。就会吃喝。学校实在留不住他了,然后就把他撵回了家。那时候生产队正好解散,实行包产到户,他或不会干,整天游手好闲,靠父母养活。还是宠的像个宝似的,在农村老人有句俗话说得好,惯子比如杀子啊,就这样,这个家里老小,吃喝游荡在农村多少年一直吃父母的老本,啃老本儿,靠父母养活,后来父母都生病死了,他饭也不会做,整天去二姐家蹭吃喝。



后来二姐实在抗不了,托二姐夫的福到矿上去找了一个工作,但是又贪生怕死,不愿意下井多挣钱,结果到40多岁了依然是光棍一条,虽然父母给他留了6间大瓦房,可是咱连饭都不会做着吃。后来张罗个一个离过婚的,带着孩子的媳妇,来过了几个月,媳妇是奔着他家的房产和钱来了,把家里的东西都倒偷光了,媳妇也跑了。


50多岁了,终于在矿上找了一个贴近矿山的玲珑镇上,找了一个小村庄里的寡妇,入赘到人家去了,就挂着有个女人给做饭洗衣服还得去给人家养儿子,给人家儿子买楼娶媳妇,你说这日子过得惨不惨?农村老人这句俗语“老人是条龙陶龙,向谁谁家穷”应验了吧?

我就觉得,农村老人这句俗语放在他身上更合适:“惯子如杀子”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里有男孩子,一定教育好,懂得吃苦耐劳,有责任和担当,往后的日子才会越过越好!同意的给你点个赞!感谢支持与分享!


艳阳之美


在农村住久了,经常会听到老人们时不时的蹦出来一句农村俗语,因为他们总说自己走的路比我们吃的盐还要多,就会说一大堆很有哲理的话来教育晚辈,比如这句“老人是条龙,向谁谁家穷”,就是句挺有意思的老话,而且比较有道理。


农村俗语“老人是条龙,向谁谁家穷”,意思是说,家里的长辈如果很有能耐,不管哪些方面都做的不错,那么他向着谁家,谁家并不一定会好过,反而会越来越穷。过去农村一家都有好几个孩子,而且尽管父母老人们觉得自己挺公平的,但是毕竟一碗水不可能端的太平,还会有些不周不迟的地方,孩子这么多总会有偏有向,正常咱们的思维是,老人家里条件好,那么他越帮着谁家,谁家就会过得更好一些,但事实却刚好相反。

我们村有一家就是这种情况,家里不多不少三个儿子,老大儿子最老实,也没有什么太大本事,一辈子本本分分在工厂里上班,娶了媳妇生了闺女,一家三口其乐融融。老二中不溜儿,过得不好不赖也算能说得过去,老三可不一样了有个好爹妈,虽然学习不咋地,但是顺风顺水干上了小老板。


虽然都是男孩,但是农村的习惯是重男轻女,如果都是男孩,那肯定就是“天下老的向小的”,这老三顺风顺水的当上了小老板,就是占了当小的的便宜。老爹有个小工厂,也赚了点小钱,上了年纪之后,就盘算着要找个接班人来干小工厂,好十多年前能在农村开小厂子的,也算得上是有头有脸的能耐人儿了,连挑挑拣拣都没有,直接就把重担压到了三儿子的身上,时时处处就把小儿子带在身边,好带他早早步入正轨。

等到三个儿子都成年了之后,大儿子和二儿子都各自出去找工作了,只有三儿子在老爹的厂子里边继承了家产继续做小买卖,可是好景不长,干了也就三五年,因为环保问题,这些不达标的小厂子都被关停了。而小儿子两口子直接变成了无业游民,靠着吃老本度日,但是也没有办法,没有别的谋生本事了。这可真是老人是条龙,向着谁谁家穷。


一品小十六


“家有一老,如有一宝”,“老人是龙”这些俗语都是对老人的尊重,也是引导后人对老人要有尊重的心理和行为。“老人是条龙,向谁谁家穷”主要是讲在对待子女教育上不可过于偏爱、宠溺。

老人是条龙,向谁谁家穷

自古农谚就有“皇帝爱长子,百姓爱的是幺儿子”,因为皇帝的长子都是太子,会在皇帝殡天之后继承大统,延续皇位给子孙后代,所以皇帝对长子最为上心,注重对皇长子的培养。而普通百姓家生养孩子虽多,但父母为了后面的子女只要大孩子结婚后,基本也就没有多少眷念了。还得把精力花在抚养其它子女身上,让他们结婚成家。最后父母大多与幺儿子在一起过日子,所以很多时候也会替幺儿子筹划,幺儿子以后日子好过了,不落下埋怨,父母的日子也会好过点。这也是在民间有百姓爱幺儿子,产生“向谁”的民间基础。

百姓爱幺儿子没错,但也会引起老大老二老三的不满,认为父母偏心,即俗语中的“向谁”——就是偏向于某人的意思。这样容易制造家庭内部矛盾,加剧兄弟之间的不和。所以也有人对这些方面给予警示,即父母在子女面前“一碗水端平”,不可偏向于某人。便产生了警示俗语“老人是条龙,向谁谁家穷”——父母就象是传说中的神龙一样,生出了性格迥异的几条小龙,但是不可对谁太偏心,否则他会不求上进,只图吃喝玩乐。以后老龙不在了,没有谁的庇护,他必然是最没出息,最穷的一个。

虽然现在已经不象过去那个年代能生很多子女,父母也不存在偏向于谁,但这句俗语仍然有它的现实意义:对于子女要有适当的爱护和引导,不可过于溺爱。否则,这样的子女没有在社会中得到锻炼,容易造成子女不思进取,遇难而退的软弱性格。有时候做父母的对待子女,适当地加点狼性,其实是对子女最好的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