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了,50年後真後悔了!看看重建的北京外城東南角樓


今天是11月4日,星期一。下午計劃參觀位於北京廣渠內的袁崇煥墓堂,不巧的是趕上袁崇煥墓堂正在維修,不接待遊客,只好從廣渠門開始沿二環護城河南行,準備看看新建的外城東南角樓。一走才發現,從廣渠門到外城東南角樓這段護城河不是筆直的,有很大的彎兒啊!岸有不少釣魚的,還有在裡面游泳的,風光不錯。

這是從角樓北側的馬路上拍攝的照片。北京城分內外城,內外城各有四個角樓,內城角樓規模都很大,外城角樓都比較小。

北京外城東南角樓因緊鄰外城左安門,又稱左安門角樓,建成於明嘉靖三十二年,此後歷代均有修繕。通高15米,面闊、進深均為6米,兩層共闢箭孔12個。上世紀五十年代,在北京外城整體拆除過程中,左安門角樓也於1955年不復存在。

這是從南側拍攝的照片。北京外城又稱“國城”、“外郭”。城牆長28裡,高7.5米至8米,底寬約12米,頂寬約9米。東南角因避讓水窪而向內曲折,被稱為“地陷東南”。

這是拉近拍照。舊時左安門東南角樓,是一種地標性的建築,人們進出北京城,不管從東邊來也好,還是從南邊來也好,都是從城牆邊繞過來,老遠瞧見外城角樓就會心裡有個底,知道自己離城裡大概有多遠了。

這是1930年代的北京外城角樓老照片。 只可惜,外城東南角樓於上世紀二三十年代自然坍塌,沒有留下實測資料,只有瑞典人喜仁龍留下的照片。城牆也於1957年後拆除。

這是在角樓南側護城河路上拍攝的照片。2012年,北京市文物局提出復建左安門角樓,這樣在京城就能與明城牆角樓、前門箭樓、永定門城樓環繞天壇,成為“一罈居中、四樓環繞”的著名景觀。

這是在角樓南面城牆之下拍攝的照片。 2016年4月,總投資為4000萬元的復建工程;修建於明代,已消失近百年的左安門角樓——在南二環護城河內側,東南轉角處河道岸坡上威然聳立,呈現在世人面前。

這是遠景。 北京市文物局於2012年啟動左安門角樓的復建工程,首先是要是確定角樓的原始位置和原始樣貌。但由於左安門角樓歷史資料匱乏,只能由文物部門先期進行實地勘探。最終,依據清乾隆十五年《京城全圖》、1949年和1955年的地形平面圖,同時參照了一位瑞典人奧斯伍爾德·喜仁龍上世紀20年代為角樓留下的一張照片。


角樓遠景。 在復建時,文物專家發現,在經過多年東南二環護城河改道後,部分角樓原址已處於現在的護城河河道之內。最後經研究並確定復建方案,原址北移10米,新的左安門角樓位置在南二環護城河內側,東南轉角處河道岸坡。

現在的角樓,是圖書館,供人們自由閱覽。 從地面到城牆最頂端,文物專家放大瑞典人奧斯伍爾德·喜仁龍上世紀20年代為角樓拍下的照片細數,一共是41層磚。老城誇的厚度是12釐米,城磚厚度加上抹灰縫的厚度,城牆的高度就這樣算了出來。

這是角樓圖書館說明。 按照原貌進行重建修復,那麼東南角樓的“原樣”什麼樣?它曾經在乾隆十五年的《京師全圖》中出現過。其東、南兩面各有二層三列共六個箭窗,西、北二面凸出城牆部分各有兩層一列兩個箭窗。21年後,這座角樓又進行了改建,城臺向西、北擴大,角樓的西、北兩面因不直接臨城而取消了箭窗。


這是角樓圖書館內景照片。 復建後的北京外城東南角樓用青灰色的城磚砌成,有挑高的屋頂和飛簷;可供人眺望的空間有兩層高,面對護城河的一面設有6扇窗。門窗和廊簷處皆用硃紅描繪增色。與角樓共同復建的還有一段同樣青灰色的城牆,角樓就建在城牆的拐角之上。

這是角樓圖書館內景照片。

這是角樓圖書館內景照片。

這是角樓北面。

這是角樓背面馬路北側的一組新仿古建築,裡面好象有大殿模樣的建築。偏房還安裝有類似大型廚房排油煙裝置,南側臨街一面有兩車庫。東、南各有一門;東門有影壁牆,緊鎖;南門有便裝人出入。不知這是什麼地方,在百度地圖也沒查出來。感覺好象是高官鉅富私人別墅。

這是角樓背面馬路北側的一組新仿古建築的南門和車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