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藩之亂中,號稱活呂布的王輔臣,為何最先被康熙平定呢?

官風


王輔臣在現代不怎麼出名,但在那個時代,算得上風雲人物,順治、康熙對他都挺重視。

先來說一說王輔臣的人生經歷

王輔臣本姓李,山西大同人,生性好賭,頗有武力,因為他和呂布流傳下來的畫像有點像,被朋友們戲稱為“活呂布”。

呂布因為前後投過三個人而被稱為“三姓家奴”,說真的這有點冤枉。王輔臣的人生經歷可比呂布豐富多了,投過的“主公”很多,投降、反叛、反叛、投降對他來說如同家常便飯,說句“首鼠兩端”並不為過。

那時是明朝末年,天下大亂。王輔臣跟著姐夫劉某投奔了起義軍,某天晚上輸了六百多兩銀子,劉某可能覺得這孩子不可救藥了,躲在房中想要射殺他,結果被他反殺;

殺了姐夫之後,王輔臣不敢呆在這支隊伍裡,逃到明朝大同總兵姜瓖麾下,姜瓖手下有個將領叫王進朝,沒有子嗣,便收他為義子,王輔臣就此改姓王,後來姜瓖帶著隊伍先降李自成的大順政權,後又降清,王輔臣也在其中;

沒過多久,姜瓖認為清朝對他的封賞不夠,心生不滿,遂反清,王輔臣一直跟著他。在和努爾哈赤第十二子阿濟格的對戰中,王輔臣打出了自己的名號,被清軍稱為“馬鷂子”,也就是瓊瑤阿姨《新月格格》裡男主角努達海的原型,多爾袞兩次親征都沒能打下他,但始終大勢已去,王輔臣再次降清;

順治親政後很看重王輔臣,任命他為御前一等侍衛,吳三桂也一直在籠絡他,請示順治後將他劃到自己手下。此後王輔臣跟著吳三桂打到緬甸,擒獲了南明皇帝朱由榔,很得吳三桂信重;

後來因為一點小事,王輔臣和吳三桂起了齷蹉,花錢走了輔政大臣的路子請調到甘肅固原做提督。離開雲南時吳三桂送了他兩萬兩白銀;

三藩之亂中的王輔臣

三藩之亂剛開始時,吳三桂派人聯絡王輔臣,約他一起造反,委他以重任。王輔臣立刻上報朝廷,康熙很開心,以為這真是個忠臣,破格封他兒子為太僕卿;

康熙十三年(即1674年),康熙派已為陝西提督的王輔臣往四川討伐吳三桂,因四川提督鄭蛟麟響應吳三桂的叛亂,康熙擔心各地漢官有樣學樣,派重臣莫洛全權調動山西和陝西的兵馬;

王輔臣和莫洛早前有過節,所以莫洛對他多方掣肘。大軍行到寧羌(今陝西寧強),因糧餉馬匹分配不公,王輔臣索性反了,殺了莫洛,致信吳三桂說要投奔他,吳三桂大喜,也不計較他之前的出賣,封他為平遠大將軍,賞20萬兩白銀;

之後王輔臣繼續北上攻秦州、平涼、蘭州、慶陽等地,控制了隴南、隴西和陝北的大量城池,沿路的清軍根本無力攖其鋒,一路退避;

但康熙不可能坐視他和三藩匯合,那樣真會動搖清朝的根基,於是派重兵圍堵王輔臣,董額軍和阿密達軍攻秦州、平涼,派甘肅提督張勇、武威總兵孫思克、西寧總兵王進寶、寧夏總兵陳福等多路兵馬進攻蘭州、隴西、河州等地;

又派平逆將軍畢力克圖從大同南下攻陝北,基本上陝甘寧晉一帶能調的兵馬都用上了,對王輔臣形成戰略包圍;

吳三桂當然不能看著盟友就此涼涼,派王屏藩和吳之茂攻秦州增援王輔臣,但這點兵馬和清軍比起來實在太少,王輔臣最終被圍在孤城平涼,城外紅衣大炮時時轟擊,王輔臣心驚膽戰;

康熙適時派王輔臣的老上司圖海前去招降,一再說明只要投降,那麼既往不咎,於是他又降了。

就這樣,看似轟轟烈烈的王輔臣反清事件結束了。

事後康熙信守承諾,沒追究王輔臣的罪責,但他內心不安,幾年後自殺了。

【結語】

從以上內容可以看出,王輔臣最先被康熙平定是有原因的:

首先,他並不是預謀已久,而是臨時起意,沒有明確的目標和堅定的意志,這就註定了他的造反之路走不遠;

其次,康熙很有軍事才能,看出了放任這支軍隊的嚴重後果,寧願不管三藩也要先平王輔臣,重兵之下王輔臣很危險;

再次,三藩不能通力合作,沒有全力救援王輔臣,導致他孤軍被圍,最終兵敗降清。

【我是一粒沙,喜歡就關注我吧】


縹緲峰下一粒沙


1673年,吳三桂、耿精忠、尚可喜發起三藩之亂,反叛大軍迅速攻佔雲、貴、川、湘、閩、粵等省,局勢對清朝極為不利。

1674年11月,清朝康熙十三年,陝西提督王輔臣被康熙派往四川討伐吳三桂,和他同去的是經略莫洛。大軍進至寧羌(今陝西寧強),王輔臣殺了莫洛,率部反清。王輔臣部經沔縣(今陝西漢中勉縣)至略陽(今陝西漢中略陽),向吳三桂表忠心,聽從吳三桂的號令,跟著吳三桂混。王輔臣被吳三桂封為平遠大將軍,賞20萬兩白銀,並得到吳三桂派出的北出四川的王屏藩部支援。

鎮守沔縣的清朝定西大將軍董額見叛軍勢大,經漢中退往西安。鎮守漢中的鎮西將軍席僕臣也退回西安,至此叛軍佔據漢中之地。漢中北依秦嶺山脈,南靠大巴山脈,是關中到四川的必經之地,戰略位置極其重要。佔據漢中,進可攻退可守,北上可入關中,西進可至隴右,東出可下南陽盆地,南下可入四川。春秋戰國時期,秦蜀為爭漢中之地打得不可開交。漢高祖劉邦就是在漢中休養生息,而後奪取天下,開創大漢王朝數百年基業。三國時期,蜀國諸葛亮苦心經營漢中之地,只為北伐,奈何實力所限,未能成功。

清軍不戰而棄漢中,將如此重要的戰略要地送給叛軍,實屬嚴重的錯誤。不但湖廣、浙贛地區面臨吳三桂、耿精忠等勢力的威脅,在西面戰線又將面臨更為嚴重的威脅。如此三面受敵,對立足未穩的清朝來說,搞不好就是致命的。

王輔臣繼續北上攻秦州、平涼、蘭州、慶陽等地,控制隴南、隴西和陝北的大量城池,其路線和當年諸葛亮北伐先取隴右再圖關中的路線基本一致。若和漢中的王屏藩部兩面夾擊,西安危在旦夕,整個關中之地都岌岌可危,屆時整個西北地區將被叛軍所掌控。然後若三藩北上,東出關中策應,康熙很有可能會被趕回老家,哪來的回哪去。

幸虧康熙認識到事態的嚴重性,在形勢變得更糟之前,1675年調整了平叛策略。徵調各路大軍合擊王輔臣,董額軍和阿密達軍攻秦州、平涼,調遣駐軍張掖的張勇(甘肅提督)、武威的孫思克(總兵)、王進寶(西寧總兵)、陳福(寧夏總兵)等多路齊發,進攻蘭州、隴西、河州等地,派平逆將軍畢力克圖從大同南下攻陝北,基本上陝甘寧晉一帶能調的並都用上了,對王輔臣形成戰略包圍。

清軍如此興師動眾,吳三桂當然也不甘寂寞,派王屏藩和吳之茂攻秦州增援王輔臣。王輔臣在短時間內能拿下這兒多城池,和其名氣和實力有很大關係。王輔臣本人戰力爆表,人稱“馬鷂子”,因和呂布畫像酷似,也被人稱為“活呂布”。王輔臣不但長得像呂布,也有呂布的勇猛,打仗的時候經常騎著黃馬,一身白袍,亂軍之中十進十出,莫不能擋。

王輔臣當年追隨姜瓖反清的時候,讓阿濟格的八旗精銳都膽寒,多爾袞親征也搞不定他。王輔臣後來降清,連京城裡的滿人若是誰說認識他,都倍兒有面子。王輔臣被洪承疇舉薦,做了總吳三桂極力拉攏王輔臣,將他弄到自己身邊做總兵,後來去緬甸抓南明永曆帝朱由榔,也帶著王輔臣。吳三桂對王輔臣非常看重,但是王的品性和呂布也非常像,個人利益至上,首鼠兩端誰給的好處多跟誰跑。因和吳三桂子侄鬧了矛盾,就花錢找關係離開吳三桂去當了甘肅提督。

吳三桂反叛之初派人送信請他一起舉事,結果王輔臣立馬就向康熙告密領賞。領兵討伐吳三桂的半路上,因和莫洛的八旗營因糧餉問題發生矛盾,然後就反了。可見,王輔臣這個人,其實是有勇無謀,見利忘義的。儘管這樣,各路清軍合擊平涼半年多,卻一直沒能攻下來。康熙只好又從京師派圖海率軍馳援,並節制陝甘寧諸軍。1676年,在圖海恩威並施下,王輔臣再度降清,後來為保全親人而畏罪自殺。

清廷調動各路大軍,經過一年多的時間才平定王輔臣的叛亂。雖然代價不小,但是對清廷的意義是重大的。收復陝甘之地,避免了三面受敵,可以騰出手來專心對付吳三桂等藩王的反叛,扭轉了三藩之亂的整個戰局形勢。





國學小陳


王輔臣想兩邊都佔便宜,甚至想著兩敗俱傷,尋求戰機,自己在做點什麼,康熙在戰前十分拉攏他,叫他兒子來宮裡,聲淚俱下的寫信給他,可想而知當時情況有多糟糕,這對康熙來說那是很憋屈的,最後也導致康熙要殺了他。

王福成綽號“馬鷂子”,作戰勇猛,曾經是平西王吳三桂的心腹愛將。

在清朝入主中原的過程中,立下了汗馬功勞。

後來,朝廷將他調離吳三桂賬下,改任山西后補提督。

但他與山西總督莫洛不和,處處受排擠,甚至不能得見巡視的康熙。

想要進去拜見,卻被侍衛抽了幾個大嘴巴子。這就叫“虎落平陽被犬欺”啊。

後來,王輔臣被授予陝甘提督,駐守陝甘,統兵八萬,雄踞一方。

如果他願意叛亂,往南可以打通川、陝,接應吳三桂叛軍北上;

往東可以在背後偷襲康熙苦心經營的長江防線;

往北可以乘虛直搗京城。

他盤踞陝甘,進可以虎視天下,退足以割據自保。

所以,在吳三桂叛亂之初,他是按兵不動,靜觀時局。

這就讓朝廷不得不抽調兵力,佈防在他的周圍,時刻做好防禦。

這也給了吳三桂減輕了壓力,間接的促進了吳三桂的勝利。

康熙為了拉攏他,接受周培公提議,升他為平南大將軍,令他出兵討逆。

康熙就不怕他反水嗎?不怕。

和吳應熊差不多,他兒子王吉貞也在京為官,說白了也是人質。

但是,和吳應熊不同,王吉貞忠貞不二,康熙為表誠意,放他回西北說服王輔臣。

同一時間,吳三桂也給他寫了封感人至深的書信,並允諾和他平分天下。

兩個人都知道王輔臣的戰略地位,他倒向誰,誰就能取得關鍵優勢。

王輔臣的抉擇是什麼呢?

他選擇等,也就是騎牆,要等吳三桂和康熙正在嶽州進行戰略決戰的結果。

一戰過後,是吳三桂突破長江,席捲中原;

還是康熙橫掃江南,平定叛亂,很快就有分曉。

到那個時候,勝敗已定,局勢明朗,王輔臣就可以輕易的站隊了。

這個“馬鷂子”,越老越長能耐,實在是個狡猾的老狐狸啊

但是,首鼠兩端的王輔臣,沒有等到對自己最有利的時機。

嶽州戰局還沒結束,康熙已經為周培公組建了漢軍,並且命他直撲王輔臣。

康熙眼看拉攏無望,放棄對首鼠兩端王輔臣的勸降,直接改為逼降,甚至剿滅。

面對周培公、圖海的大軍,王輔臣認定只有打敗他們,才能體面的歸順。

否則自己就沒有任何價值,也沒有和朝廷談判的籌碼,只能做階下囚。

平心而論,王輔臣兵力不弱於周培公,甚至都是百戰餘生的老兵,周培公無非是家奴而已。

遠不如王輔臣的士兵訓練有素。

可此戰的關鍵兵不在多,也不在於精,而在於掌握高科技。

康熙特意下令將三十門紅衣大炮調撥給周培公使用。

虎嶺一戰,周培公火炮齊發,對守軍進行屠殺,王吉貞僅以身免。

接下來,周培公攻佔虎嶺,在虎嶺駕炮,可以隨時對平涼城進行覆蓋射擊。

打得王輔臣不得不感嘆“天亡我也”。

最後在周培公的勸降下,才不得已歸順康熙。

這就是火炮即正義,口徑即真理。任你猛如馬鷂子,也得折翅避鳥槍。

即使首鼠兩端的人,也必須作出唯一的選擇。

這個選擇,早做比晚做好,站隊要堅定,騎牆終扯蛋。

平心而論,王輔臣並沒有想造反,也沒有任何造反的實據。

只是康熙及其大臣對老王的猜忌而已。

老王從一開始的香餑餑,被爭相拉攏;變成了一塊雞肋,姥姥不親,舅舅不愛。

失去戰機,斷絕援軍,只能作困獸之鬥,英雄暮年何其悲啊。


下午世界


《廣陽雜記》中記載:“(王)輔臣長七尺餘,面白皙,無多須,髯眉如臥蠶,如世所圖呂溫侯像。勇冠三軍,所向不可當”。也即王輔臣不僅在長相上神似三國第一猛將呂布,而且,和呂布一樣,王輔臣也是勇冠三軍,所向披靡。就王輔臣的勇猛,清朝順治皇帝曾表示:勇士,今不知何在,安得其人而用之。在此基礎上,在明末清初之際,王輔臣獲得了“活呂布”的稱呼。

三藩之亂中,號稱活呂布的王輔臣,為何最先被康熙平定呢?

在明末清初之際,王輔臣跟隨姜瓖起兵反清,兵敗投降英親王阿濟格,免於刑誅。

多爾袞死後,王輔臣因為勇武,所以被清朝順治皇帝欣賞和重用,授一等侍衛,經大學士洪承疇保舉,官至總兵官。

對於如此勇猛的王輔臣,吳三桂自然也是極力拉攏,帶著他一起擒獲南明永曆帝朱由榔。在吳三桂鎮守雲南等地後,王輔臣自然也受到了清朝康熙皇帝的重用,被調為陝西提督,鎮守平涼。

康熙十二年(1673年),三藩之亂兵起,吳三桂派人拉攏王輔臣。比較有意思的是,面對舉兵造反的吳三桂,王輔臣的第一反應是向康熙皇帝告發吳三桂。

不過,到了康熙十三年(1674年)十二月,因為利益問題,王輔臣選擇背叛清朝,跟隨吳三桂一起造反。

在三藩之亂中,吳三桂等藩王幾乎在初期就攻佔了長江以南的大部分地區。在此背景下,王輔臣決定以位處陝甘要衝的平涼為根據地,北控寧夏,南接巴蜀,東拒清軍。基於此,如果坐視王輔臣勢力的壯大,清朝真的會有滿盤皆輸的風險。

對此,清朝康熙皇帝果斷調整策略,選擇首先解決號稱活呂布的王輔臣。

當然,康熙一開始的策略是派人去拉攏王輔臣,也即只要王輔臣你棄暗投明的話,那麼清朝就一定會既往不咎的。不過,王輔臣為了謀取更大的利益,自然沒有放棄抵抗。

於是,康熙十五年(1676年),康熙帝正式任命圖海為撫遠大將軍,率兵急赴陝西。圖海,隸滿洲正黃旗,為清朝初期名將。

在清朝精銳力量的進攻下,王輔臣逐漸式微。更為關鍵的是,圖海曾經對王輔臣有提攜之恩,這在後期的攻心行動上,可謂事半功倍。

於是,對於有勇無謀、唯利是圖的王輔臣,眼見無法繼續抵抗下去了,所以選擇再次歸降清朝。進一步來說,號稱“活呂布”的王輔臣,並沒有反清復明的決心,只是利益使然,才跟隨吳三桂一起造反。

所以,在三藩之亂中,王輔臣也成為康熙率先平定的一方諸侯。


風吟者


其實,三藩之亂中,只有吳三桂反抗最堅決,其他人大都是首鼠兩端。而康熙最終先平定王輔臣,是和王輔臣發跡路線密切相關。再者,王輔臣所處的位置太過重要,對京師的威脅也更大,自然是康熙首先要剪除和平定的。

王輔臣和康熙的淵源

王輔臣是明末起義軍中的一員,因為長身玉立,作戰勇猛,被人贈送了一個“活呂布”的外號。後來攝政王多爾袞兩次征討,都沒能拿下王輔臣所在的部隊。那時的八旗軍戰鬥力正強盛,而王輔臣能在八旗軍中七蕩七出,使得清軍非常害怕他,又送給他一個“馬鷂子”的外號。後來,王輔臣向阿濟格投降,藉此保住了性命,但被髮配到辛者庫為奴。此時,京城裡的人,都以認識“馬鷂子”王輔臣為榮。

順治親政後,因為愛惜王輔臣的勇猛,對他大力提拔,讓他做了一等侍衛。後來更是跟隨吳三桂,一起捉住了永曆帝朱由榔。因為有這一段經歷,王輔臣算是吳三桂的手下,只是後來兩人也鬧得不愉快。王輔臣在康熙時期,被任命為平涼總督,替國家鎮守西北。可以說,從順治到康熙,兩代帝王都是對王輔臣有知遇之恩的,這也就為後來康熙用恩義感化王輔臣打下了基礎。

王輔臣和吳三桂的關係

上面我們也說到,王輔臣和吳三桂的關係才開始不錯,後來變得微妙起來。吳三桂造反的時候,是想團結這個老部下的,所以寫信聯絡他。但是王輔臣不僅沒有答應,還回過頭來給康熙告密,康熙對此是大位讚賞的。後來隨著三藩叛亂的進行,朝廷派去的官員,因為分配馬匹等戰略物資不公,使得王輔臣衝擊清軍軍營,統領軍官也被王輔臣殺死。犯下了這件大事後,王輔臣為了自保,便和吳三桂聯合起來。

可以說,在這個過程中,王輔臣是有些首鼠兩端的。其本人,並沒有堅定的立場。而且,也不能說是王輔臣一個人的過失,朝廷派來的官員也有相當的責任。但王輔臣畢竟造反了,這也是他不可能抹去的一個汙點。但此時的康熙,卻並沒有顯露自己的殺意,“敵人的敵人便是朋友”,王輔臣此刻還是有可能被爭取過來的,並非是吳三桂的鐵桿。

康熙對於另外兩藩也是這樣的措施,分化、瓦解敵人的力量,把主要矛頭對準了吳三桂。此時,王輔臣的兒子王吉貞在朝為官,康熙派他去勸降自己父親,承諾以前的罪過一筆勾銷。再者,朝廷在戰場上也佔據了主動,紅衣大炮的使用,更是使得平涼城內人心膽寒。大將圖海再以順治、康熙對王輔臣的恩義感召,最終,王輔臣再次歸順大清。

王輔臣所在的位置太過重要

除了分化、瓦解之外,康熙首先對付王輔臣的原因,還在於他的位置太過重要,距離京師太近。如果王輔臣和吳三桂合流,一旦突破到京師附近,那麼清朝很可能又會被趕回關外,重新回到皇太極想要進山海關而不能的局面。這是康熙以及清朝統治勢力,絕對不想看到的。而且,王輔臣手下都是驍勇的北方士兵,如果放任這一股力量和吳三桂合流,那麼勝利的天平,便會逐漸向吳三桂傾斜。

後來,吳三桂之所以打到長江邊上不再北進,其忌憚八旗軍強悍的野戰能力,也是一個重要因素。康熙首先拿下王輔臣,不僅解除了京師的危機,還切斷了吳三桂北上的一個發力點。果然,在王輔臣投降之後,吳三桂派到和王輔臣一同作戰的將領,狼狽地逃到四川。這對於叛軍的囂張氣焰,是一個很好的打擊。

綜上所述,無論是從感情還是還是戰略上,康熙都會首先對付王輔臣。而王輔臣首鼠兩端的態度,也給了康熙趁虛而入的機會。只是再次歸順大清的王輔臣,內心一直非常恐懼,擔心康熙對他秋後算賬。最終,在康熙二十年的時候,王輔臣遣散部眾,飲毒酒自殺。康熙知道消息後,默然良久,最後也只是對他的兒子王吉貞革職,並沒有株連其他人,這也算是王輔臣和康熙最後的“默契”。王輔臣以自己一死,換取了其他人的平安。否則,說不定什麼時候又是一場腥風血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