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構VS散戶,知己知彼,方能百戰不殆

“股市從來不缺聰明的投機客,更不缺聰明的資金”;何為聰明的資金?當然是機構的資金,回看2019年前10個月,指數的走勢,可以說波動起伏,雖然指數從年初到目前漲幅不過17%的漲幅,但細看基金的業績,截止三季報披露完畢,公墓基金的業績可以說非常亮眼,有漲幅超過60%的,80%的,更有實現翻倍的。比如,“富榮價值精選”目前收益高達120.88%;“銀華內需精選”收益99.54%,“前海開源鼎裕”收益實現86.01%.....

機構VS散戶,知己知彼,方能百戰不殆

基金收益排名

有人疑問,同樣的行情,而有的股民甚至連上證指數都跑不贏,更別提翻倍了,他們是如何做到的呢?要知道這個市場的實質不是散戶與散戶之間的對壘,而是散戶跟機構之間的博弈。只有掌握了機構和散戶之間的特點,以及機構操盤的特點之後,作為散戶才能更好的做出應對策略。

市場中所謂的機構,其實就是我們熟知的“公募基金公司”,“證券公司”、“保險公司”、“期貨公司”、“資產管理公司”、“信託公司”以及“QFII(合格境外投資者)”等各大投資公司。 下面我們來詳細瞭解以下機構和散戶之間的區別,從本質上了解對手,才能對症下藥。

機構VS散戶,知己知彼,方能百戰不殆

機構的特點:

(1)信息收集靈敏

每一個機構都有專門的信息整合部門,就拿證券公司的來說,因為有著交易所機構席位的優勢,市場中第一手的信息,從來不會落下。以前2019年10月24日當天中央政治局就區塊鏈技術進行集中學習這一則消息來說,市場資金就已經在前一天埋伏進去,具體看文化長城(300089)、四方精創(300468),這些個股前一天就有大規模資金入場吸籌。從這一點來講,散戶在機構面前顯得相形見絀了。

(2)操盤體系完善

機構本來就是一個團體,他們在操作一隻股票的時候,會先讓分析部門派出研究員進行實地考察,然後分析出行業研究報告和個股研究報告,隨後提交到投資委員會進行審議,審議之後,再交由基金經理拍板最後的投資組合標的。這其中每一步都有大量的人員參與,每一步都不可少。

具體到投資環節,還會分析宏觀環境,國內為局勢,國家政策導向等等一些利因素,然後才能制定出投資策略,是採用“分倉佈局”還是“採用抱團取暖”。比如2017年機構資金抱團白馬藍籌,2018年應對單邊下跌,採用“分倉佈局”,2019又採用抱團的方式押注“科技+消費”這就是他們的策略。

(3)具備資金優勢

資金規模大,是機構的一個顯著特點,大家請看下圖,截至2019年8月底,我國境內共有基金管理公司126家,其中,中外合資公司44家,內資公司82家;取得公募基金管理資格的證券公司或證券公司資產管理子公司共13家、保險資產管理公司2家。合計統計它們的資金規模高達13.84萬億元。注意這裡只是公墓基金的規模,其中私募基金的規模高達13萬億元, 簡單來說,市場機構的共計資金高達26萬億,而目前A股的流通總市值也不過30萬億。可見市場依然牢牢握在機構的手裡。

機構VS散戶,知己知彼,方能百戰不殆

(4)高端人才

相較於散戶來說,機構機構中人才濟濟,其中很多海歸、知名院校的學者,分析師,都是他們的智囊團,會通過編程跟蹤分析大盤,會通過大數據建模進行分析盤面異動。

(5)風控能力強

每一個機構都設有專門的風控部分,風控分析,機構分控採用的是多元化資產配置,比如以構建基金組合、配置對沖基金、通過融資融券做空等多種方式。而80%的股民,則只採用單邊做多的形式進行配置。

機構VS散戶,知己知彼,方能百戰不殆

散戶的特點:

(1)信息閉塞

散戶由於是單個人炒股,信息的獲取都是通過網絡、報刊、雜誌中獲取的,這些消息往往具有滯後性,再加上沒有過硬的專業能力,對信息的甄別能力較差。

(2)專業水平差

很多股民即便炒股即使年,對於“除權、解禁、股權質押、商譽減值、預增預減、高送轉”等這些概念都搞不清楚。甚至買賣股票完全“憑感覺、靠運氣”,更可怕的是有的股民甚至看那個股票的名字好聽就買那個。比如說“全新好、同花順、值得買”等這些名字聽著好像很好的聽的股票。完全脫離了本質。

(3)資金少,缺少話語權

相對於機構來說,一般的散戶,資金大都在30到50萬的資金,稍微多一點的最多也就是一兩百萬的資金。這樣的資金,對於市場而言就好比滄海一粟。但機構資金,少則千萬,動則幾十億,猶如狼吞虎嚥之勢。

機構VS散戶,知己知彼,方能百戰不殆

(4)風控能力弱

散戶之所以稱之為“散戶”,是因為散戶不集中,散步全國各地,而且這個“散”還有弱的意思,也就是風控能力及其低下,弱小。很容易受到情緒的影響,看到個股漲就追,看到個股跌就盲目止損,如此反覆頻繁操作,結果就會導致資金迅速縮水。

區分了機構和散戶的特點知識第一步,接下來重點要思考的是機構的操盤思維。

何為機構思維?簡單來說,就是機構利用散戶心理,散戶弱點來進行逆向操作的過程,就是機構思維。

舉一個簡答的例子,比如名臣健康(002919),該股在2019.10.30日當天放量突破前期平臺,表示將會上漲拉昇,這是傳統思維告訴我們的。

機構VS散戶,知己知彼,方能百戰不殆

但事實上呢?如下圖所示,在2019.11.1日和2019.11.4日兩天迎來的卻是兩個跌停。為什麼?因為屬於機構的拉昇出貨形態。

機構VS散戶,知己知彼,方能百戰不殆

受到傳統思維的影響之下,很多股民大都深受其害,不明白機構操盤的內在,而只是單憑形態去判斷,顯然不合適。

再比如,雲意電氣(300304)該股在2019.10.22日至24日之間出現了紅三兵形態(連續三天陽線),傳統思維有告訴我們,這個形態表示將要大幅拉昇。

機構VS散戶,知己知彼,方能百戰不殆

但事實上呢?如下圖所示,卻迎來了一波快速下跌。為什麼?因為只屬於機構籌碼自救拉回後的誘多行為。

機構VS散戶,知己知彼,方能百戰不殆

以上僅僅是是兩個簡單的例子,看出不能僅僅靠形態來做股票,而要思考其中的內在邏輯,站在機構的視角看問題,往往會有不一樣的收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