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迴應美國封鎖:早有準備,必將「科技自立」

華為回應美國封鎖:早有準備,必將「科技自立」

華為是一個一直都很有情懷的公司,而且戰略方向和危機意識做的特別好,但是現狀依然很殘酷,美國的制裁和元器件產業鏈多年的影響力和技術積澱不會影響不大,「保密櫃」裡的芯片有多少、那麼多產品線能做到什麼樣的替代、什麼可能會出現問題,華為沒有說,我們也沒辦法猜測。但是這些都可以慢慢解決,畢竟已經有了個「1」,剩下的是怎麼重回「100」。

華為的現狀

2018 年華為「核心供應商」大會上曾經公佈了 92 家核心供應商名單,當然實際上華為的供應商遠遠不止這些。這 92 家供應商中有美國企業 33 家,大陸 22 家,臺灣 10 家,日本 11 家,德國 4 家。

其中美國企業有:英特爾(CPU 芯片和存儲),賽靈思(FPGA 芯片),鎂光(半導體,儲存),高通(調制解調器芯片),Analog Devices(DSP 芯片),康沃

(數據儲存、恢復),Molex(線纜,連接器),Oracle(數據庫),ON Semiconductor(攝像頭元器件,充電器電源管理方案等),Keysight(5G 測試),AIG(保險,投資),Ospirent(通信測試,驗證),Red Hat(Linux 等開源軟件),希捷(儲存),TTM Technologies(PCB 版等),Skyworks(射頻芯片),Qorvo(射頻芯片),Cypress(運動傳感器),II-VI(光纖等器件),Mellanox(交換設備),Wind River(VxWorks),Lumentum(光學器件),Finisar(光學器件),Cadence
(EDA),Broadcom(Wi-Fi,射頻天線),Texas Instruments(DSP,模擬芯片),Inphi(半導體組件),新飛通(光學器件),微軟Synopsys(EDA),西部數據(儲存),Marvell(儲存,無線等),Amphenol(連接器),Neo-Photonic(光學器件)。

其中比較必須提到且難以替換的是 FPGA 芯片(賽靈思)和射頻芯片(Qorvo 和 Skywork),作為最大的 FPGA廠商,賽靈思很難替換。

射頻芯片部分,其他答主的答案裡看到華為有用部分自研的射頻芯片了,日本村田也是潛在供應商。

根據《金融時報》的報道,今年早些時候,加拿大事件發生以後,華為就已經開始增加元器件庫存,最開始的目標是 6-9 個月,隨後又把目標提高到 1 至 2 年。

據悉商務部把華為加入名單之後,Neo-Photonic 當天暴跌 20.63%,Lumentum 暴跌 11.54%,《福布斯》報道顯示,Neo-Photonic 40% 業績與華為掛鉤,Lumentum 有 11% 以上的營收與華為有關,同時高通股票大跌 4%。

因為雖然華為目前已經通過海思完成了 70% 以上的 SoC 自研,但是調制解調器芯片依然主要需要從高通採購。

此外,Skyworks,Qorvo 和賽靈思分別跌 6.06%,7.14% 和 7.27%,博通跌 2.33%,美國科技股昨天普跌。

這確實影響到了美國數萬的工作崗位。

科技公司需要科技自立和芯片轉正嗎?

那要看是一個什麼樣的公司。大部分科技公司還沒有到需要考慮「科技自立」的地步,先做好自己,取得領先才有機會去考慮自立。

我想更重要的可能是「責任感」「危機感」

人的每個階段都有不同的責任要承擔。修身、正心、齊家、治國、平天下,這個我想同樣適合公司。

谷歌在上市最初幾年去花錢做平流層熱氣球全球 Wi-Fi、跨太平洋光纖,蘋果一直在深化供應鏈社會責任,企圖通過自己的影響力改變供應鏈環境影響和勞工工作狀況。

結果可能不盡如人意,但是「責任」本身是需要承擔的。君子慎獨,我想公司應該也是一樣。

摧毀一個人的肉體很簡單,沒氧氣會憋死,沒水會渴死,所以我們在太空有氧氣罐,在沙漠需要帶水壺。

摧毀一個公司也很簡單,沒錢就支撐不下去了,但是如果有錢了,公司可能會怎麼死呢?

這個問題可能除了華為以外,大部分公司沒有準備過預案,甚至有公司覺得這是國家的責任,不能讓我的公司死。

有了市場佔有率,希望承擔責任和願景,所以「要把數字世界帶給每個人」,所以儘量培養國內供應鏈;

有了錢,考慮危機感,那麼以華為的體量會怎麼死呢?所以就有了「科技自立」,有了這一系列「保密櫃」。

道理很簡單,不過感覺「責任感」和「危機感」是要一點一滴體現在自己的公司行為裡的,一直堅持並不容易。

有人說,宣佈國家緊急狀態來針對一家公司,堪稱人類商業史上的傳奇,這其實有些誇大了。在當今的美國政治中,緊急狀態這把劍,也時常被用來指向平民

談特朗普宣佈國家進入「緊急狀態」這個操作 : 這是總統突破三權分立、代替國會行使實質上的立法權的一種手段。

在美國的三權分立體系中,立法權歸國會,行政權歸總統。但總統有一個外掛:按下「緊急狀態」按鈕,一秒升級裝備,獲得類似於立法機關的權利。

在正常狀態下,如果美國意欲採取立法的形式制裁一家企業,那麼需要經過兩院的提案、辯論和表決,使其成為一項法案。

特朗普顯然有些等不及了,於是直接宣佈了國家緊急狀態,直接簽發總統令以實現目的。

國家進入「緊急狀態」這個概念,聽起來有些嚇人,但其實近年來正在逐漸成為美國政治中的常態。

奧巴馬曾經宣佈過 13 次國家緊急狀態,小布什宣佈過 14 次

有的的確和戰爭相關,比如在 2014 年的克里米亞戰爭中,宣佈凍結特定為俄方提供資金支持人士的資產。

也有的政治意味更加濃厚,比如小布什在 2003 年宣佈制裁阻礙津巴布韋民主化進程的特定個人和組織。

有回答說,宣佈國家緊急狀態來針對一家公司,堪稱人類商業史上的傳奇,這其實有些誇大了。

在當今的美國政治中,緊急狀態這把劍,也時常被用來指向平民。

作為被限制的一方,華為官方沒有過度渲染悲壯感、沒有過度打政治苦情牌,的確可敬,也符合當今美國政治中對緊急狀態的定位。

但有一點可以肯定:即使宣佈緊急狀態未必意味著戰爭,但從其中肯定嗅不到一絲和平的意味。

特朗普已經從「宣佈緊急狀態」這種操作中嚐到了甜頭(指之前通過宣佈緊急狀態來推動邊境隔離牆修建),未來可能會在突破權力制衡的道路上越跑越歡。這正是一個巨大的不可控因素。


空談誤國,實幹興邦。



今天我們內部員工收到通知了:不要往社交網絡上發華為內網上關於目前所遇到困難的相關發文。

本意就是一個:華為不願意去賣慘,去博取同情,去激起民族主義熱潮。

華為當然需要大家的支持,但不需要大家為了它犧牲很多,這是毒藥,對國人和公司都沒長遠的益處。

大家只需要在比較產品時,如果國產和國外的差不多,優先選擇國產就夠了。

在此國家、民族、企業的多事之秋,


分享到:


相關文章: